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今的数学课,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技能的过程,而是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一、讲究情境的真实性和生活化,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必要前提
在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学生耳熟能详、能够理解甚至是有过真切体验的,至少,这些信息比较可信。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数学,学会利用数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从真实的角度来反思以往的数学教学,可以发现不少的问题。旧的数学教材就有不少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数学问题,比如工程问题、生产问题等,虽然在成人世界里是存在的,但是与小学生的生活却有较大的差距。有些应用题甚至在向学生提供“生产效率可以在一个月之内翻几番”等不切实际的信息,说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姑且不讨论其真实与否,十来岁的孩子学这样的知识有什么用?只会加倍地觉得学习无趣。这样的数学教学岂非弊大于利?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新课程刚刚起步,旧的教材乃至旧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依旧存在,这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挑战。
二、追求学习情境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加深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从而促
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总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顺理成章地进入学习,开始探索和创新。
对于注意力本来就不易持久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所提供的学习素材是否有趣尤为重要。只要不是过于形式化,适当地利用声、画、像等各种手段来丰富学习情境,还是很有必要的。有位教师在执教《平均数》时,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少儿歌舞节目,让学生打分。由于在一个小组内,各个组员打的分都有可能不是一样的,那么谁的分数最有代表性呢?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平均数。而且那段歌舞节目的作用在于,它很快地牵引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学习。
跳一跳才能够摘到的果实,吃起来才会格外香,留下的印象也会特别深刻。这意味着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学习难度。如果教师所提供的问题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得到解决,那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失去了探讨的意义。只有具备了挑战性,才能促使学生由简单地应用技能转入深沉的思索,激发他们的“斗志”。比如有位教师执教《打折与策略》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毫升,10元一瓶;听装每听200毫升,2元一听。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听。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
一个共有35名同学的班级搞活动,要为每个学生配备200毫升的饮料,上哪家商店最为合算?
这个问题的巧妙之处在于:35名同学,每人配备200毫升饮料,共需要7000毫升饮料。比较之下,买大瓶的饮料比买听装的要合算,但是如果买大瓶的,就会又出现5瓶不够6瓶太多的情况。大部分同学在设计购买方案中,都不会跳出日常思维的框框,选择了只买听装饮料或者买5瓶大的再买5听小的。只有极少数同学想到,直接购买6大瓶饮料,虽然是多买了,但实际所付出的钱却是最节省的。这样的超常性思维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提高,一种促进。
三、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课后延伸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情境毕竟是“虚构”的,不能代替真正的生活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碰到的困难,往往无法预料。例如土地测量时,学生会遇到诸如凹凸不平,有障碍物等许多书本无法描述、课堂无法再现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克服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体验,是单纯的模拟情境所无法实现的。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取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只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才能充分证明学习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去统计学校门口的车流量,认识了时钟之后去主动认读时间、记录时间,学习了简单的平面图形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这些图形,这些实践活动都能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感觉学数学、用数学的重要性。
总之,只要老师能够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的经验,恰当地选择素材,设置简洁而有效的数学教学学习情境,促进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使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更加生机盎然。
一、讲究情境的真实性和生活化,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必要前提
在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学生耳熟能详、能够理解甚至是有过真切体验的,至少,这些信息比较可信。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数学,学会利用数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从真实的角度来反思以往的数学教学,可以发现不少的问题。旧的数学教材就有不少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数学问题,比如工程问题、生产问题等,虽然在成人世界里是存在的,但是与小学生的生活却有较大的差距。有些应用题甚至在向学生提供“生产效率可以在一个月之内翻几番”等不切实际的信息,说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姑且不讨论其真实与否,十来岁的孩子学这样的知识有什么用?只会加倍地觉得学习无趣。这样的数学教学岂非弊大于利?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新课程刚刚起步,旧的教材乃至旧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依旧存在,这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挑战。
二、追求学习情境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加深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从而促
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总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顺理成章地进入学习,开始探索和创新。
对于注意力本来就不易持久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所提供的学习素材是否有趣尤为重要。只要不是过于形式化,适当地利用声、画、像等各种手段来丰富学习情境,还是很有必要的。有位教师在执教《平均数》时,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少儿歌舞节目,让学生打分。由于在一个小组内,各个组员打的分都有可能不是一样的,那么谁的分数最有代表性呢?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平均数。而且那段歌舞节目的作用在于,它很快地牵引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学习。
跳一跳才能够摘到的果实,吃起来才会格外香,留下的印象也会特别深刻。这意味着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学习难度。如果教师所提供的问题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得到解决,那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失去了探讨的意义。只有具备了挑战性,才能促使学生由简单地应用技能转入深沉的思索,激发他们的“斗志”。比如有位教师执教《打折与策略》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毫升,10元一瓶;听装每听200毫升,2元一听。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听。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
一个共有35名同学的班级搞活动,要为每个学生配备200毫升的饮料,上哪家商店最为合算?
这个问题的巧妙之处在于:35名同学,每人配备200毫升饮料,共需要7000毫升饮料。比较之下,买大瓶的饮料比买听装的要合算,但是如果买大瓶的,就会又出现5瓶不够6瓶太多的情况。大部分同学在设计购买方案中,都不会跳出日常思维的框框,选择了只买听装饮料或者买5瓶大的再买5听小的。只有极少数同学想到,直接购买6大瓶饮料,虽然是多买了,但实际所付出的钱却是最节省的。这样的超常性思维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提高,一种促进。
三、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课后延伸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情境毕竟是“虚构”的,不能代替真正的生活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碰到的困难,往往无法预料。例如土地测量时,学生会遇到诸如凹凸不平,有障碍物等许多书本无法描述、课堂无法再现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克服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体验,是单纯的模拟情境所无法实现的。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取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只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才能充分证明学习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去统计学校门口的车流量,认识了时钟之后去主动认读时间、记录时间,学习了简单的平面图形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这些图形,这些实践活动都能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感觉学数学、用数学的重要性。
总之,只要老师能够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的经验,恰当地选择素材,设置简洁而有效的数学教学学习情境,促进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使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更加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