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和平发展思想的新内涵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sky260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反复强调:“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拒绝“国强必霸”逻辑,用和平发展道路破解“国强必霸”逻辑,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国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推向新境界。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中国共产党“共同体”的世界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拒绝“国强必霸”的逻辑,把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共同体”,是对中国“国强必霸”理论的有力驳斥。“国强必霸”是一个背负着罪恶和耻辱的历史符号。“国强必霸”是一种陈旧的逻辑,是海盗文化、殖民文化、侵略文化、霸权文化的反映。历史证明,对外武力扩张、争夺势力范围、盗抢宝贵资源、建立殖民体系,是一些大国崛起曾经走过的道路;同时,也是一些国家和民族惨遭蹂躏、主权丧失、生灵涂炭、积贫积弱的过程。因此,“国强必霸”成为特殊的历史符号,“因强而霸”的国家极力回避,“因弱被欺”的国家心有余悸。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把“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强加于中国,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试图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恶行径,离间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最终达到孤立中国、重新瓜分世界的罪恶目的。
  “共同体”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和国际体系变迁而提出的新世界观。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状态,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世界各种复杂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变动的情况,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这一思想历经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也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然而,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高度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日益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世界。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智能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和交往虚拟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市场、科技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越来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共同体。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主题。2015年3月,中国政府公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真正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2015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第70届联合国一般性辩论时发表主旨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提出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因此,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路,致力于树立与世界各国同舟同济的“共同体”意识,可谓其外交理念的一大亮点,也体现出中国外交的创新、灵活、包容与务实。
  “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世界格局所形成的新论断,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既然是“共同体”,世界的前途命运必须由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当得到维护,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应当受到尊重;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既然是“共同体”,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必须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既然是“共同体”,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既然是“共同体”,各种文明相处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要融合,不要消灭。既然是“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与之相应,我们拒绝“国强必霸”逻辑,同时也拒绝“国弱被欺”结局。中国愿意与世界上一切友好国家组成“共同体”,走平等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中国共产党“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拒绝“国强必霸”逻辑,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观。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人就提出实行和平共处的国际战略思想,奠定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准确判断两极格局结束的世界局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认为世界各国之间实行全面、长期的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和必要的思想,开创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价值观。江泽民同志根据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界格局,明确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主旨的“新安全观”,准确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习近平同志更是强调,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因此,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的提出,是对西方少数国家倡导的“普适价值”的有力回应。   一般说来,“普适(也译为普世)价值”是举世公认、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规范,是最高层面的价值范畴。因其是人类本性所具有,是现代文明所必需,便具有了某种神圣性和诱惑力。然而,所谓普适价值的价值主体是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反映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普适价值的背后都有其在国内长期形成和倡导的某种具体实施模式。西方在推行普适价值的同时往往是在推行其普适价值的具体实施模式。同时,西方并不满足于拥有普适价值的话语权利,更要谋取普适价值的主体权利,并把他们所倡导的普适价值及其具体实施模式作为人类的终极价值理想,作为评价其他国家的基本标准,公开或隐蔽地向其他国家强行推销,最终目的是颠覆或奴役这些国家,达到自己的政治或经济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普适价值表面的华丽词句所迷惑。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清醒理性和对世界历史责任的担当。如果我们盲目地认同西方的普适价值,把西方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观,等于丧失了“价值立场”和“价值主权”,可能使自身沦陷于后殖民主义的价值观蒙昧中。如果我们简单地拒绝西方的普适价值进而否定普适价值也是危险的,因为在文化和文明交锋日益激烈的世界历史中,这无异于拱手让出普适价值的话语权,使自身沦陷于地方知识与地方价值之中。因此,在价值观上敢于亮剑,提出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能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构建自己的价值观话语系统的重要一步,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能够有效破解西方敌对势力的进攻。
  正是本着这样一种价值观,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的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给予各国平等参与规则制定的权利。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提出,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自身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新定位,从而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新平台。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中国共产党“协和万邦”的文化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拒绝“国强必霸”逻辑,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和勇于负责任的大国担当意识。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的世界观,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观,主张“和而不同、和谐仁爱”的人生观。中华文化历来崇尚和谐仁爱,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这种文化的滋养下,古代中国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是互惠的贸易、真诚的友情、美好的传说。当然,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近代中国惨遭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土被瓜分,资源被抢劫,人民被杀戮。因此,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却有着被“强国”所欺凌的惨痛的记忆。中国决不会重蹈“国强必霸”的老路。
  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古今中外历史上“强盗”、“战争”、“殖民”与“和平”各种不同发展道路的深刻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外交理论,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浓郁民族特色、强烈实践特色的文化观。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意义是: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始终不渝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创造和睦相处的国际环境;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中国始终不渝坚持通过平等协商方式处理各国之间的矛盾,坚持以最大诚意和耐心通过对话交流方式解决各国之间的分歧,共同谋取世界和平;中国始终不渝积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同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反对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始终不渝以开放的胸襟、包容的心态、宽广的视角,摒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愿望,“平等互信、包容借鉴、合作共赢”,共同享受世界和平。
  当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大”却并不“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民生领域诸多难题亟须解决。因此,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振兴伟大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同时,中国“强”了也不“霸”。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永远不以任何形式称霸;也坚决反对依附主义,永远不以任何形式作任何国家的依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各种方式更加深入地参与世界治理,更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共同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规划、“亚投行”建设等具体措施,要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同时积极倡导“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核心理念,这既是中国推动对外合作的战略标志和总体布局,为整个欧亚大陆的共同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也展示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国向全世界承诺,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且破解了“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为世界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为大国崛起开创了新的路径,使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具有了新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道路的世界意义将更加彰显。
  责任编辑:高 斌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觀,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  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期刊
执法统一:“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原文节选】  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管子·任法》  【原文释义】  所以,法是天下的最高准则,是圣明君主的法宝。  【原文节选】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  【原文释义】  创制法度的是君主,执行法度的是大臣官吏,遵照法度行事的是人民。君臣、上下、贵贱都遵从法律,这就
期刊
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方面,高效通达的区域交通系统,能够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资源的快速流通,进而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有效推动区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交通运输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引发了大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以及土地、能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给环境、能源、市政等带来
期刊
【原文节选】  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曰:“国法,法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国更立法以典民,则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故曰:法者不可恒也,存亡之乱之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古之法也,
期刊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鼓舞一个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一致、战胜强敌与困难的力量之源。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缺乏一个将全民族力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纵观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全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的被动局面,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中国人民抗日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着眼“双目标”,坚持“双结合”,打造“双引擎”,迅速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新热潮。5月7日,李克强总理到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顺风而呼,则闻者彰;顺势而为,则事善成。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
期刊
在资源快速流动的今天,以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为主要因素的城市交通网和以高速公路、铁路、飞机为主要因素的区域间交通网络,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及速度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临轨经济正是顺应这一形势提出的。  2015年5月5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传达《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内容。会议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始终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京津冀协同发
期刊
……而且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我们的欧洲庸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和具体道路将会具有不同的特点。比起西欧国家的革命来,俄国革命带有自身的特点,而比起俄国革命来,东方国
期刊
《论我国革命》是列宁1923年1月在病中口授的一篇短文,是对俄国的孟什维克维尼克·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苏汉诺夫在他所撰写的《革命札记》中错误地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等,从而以此否认俄国革命。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阐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别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表现出的特殊性,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条件、
期刊
巍巍宝塔山下,滔滔延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怀着崇高的爱国理想和信念,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延安是抗战的灯塔,指引着民族的未来。  2004年年底,画家周武发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委托,创作油画《延安颂》。如何从宏观上艺术地再现当年延安精神及其辉煌的革命历史,是画家创作《延安颂》最核心的基点。延安最具代表性的是延安精神和延安的地域特征。如何在创作中很好地体现这两点?画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