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脚步,静心思索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mbsa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的一天下午,应刘爱平校长之邀,在赣州四中参观校园文化建设。一路上,不断有学生向校长问好。走到操场边,一个手提塑料袋的小伙子拦住刘校长,自我介绍是市区另一所中学毕业的学生,如今已经读完大学。小伙子说早就从媒体上熟悉了刘校长,然后从塑料袋中取出两本书,说本来是想请作者、赣州四中黄瑛老师签名的,但刚刚打听到黄老师已退休,希望刘校长能告知联系方式。
  小伙子翻开书,我注意到,他在书上做了不少记号,可见读得很认真。这两本书,一本是我此前读过并写过书评的《行吟》,另一本则是黄老师的新著《不再匆匆》。
  很快,用了若干个夜晚,把这本“偶遇”中发现的散文集《不再匆匆》读完了。
  从作者的自序以及每篇文章后面的写作时间得知,《不再匆匆》是作者第一部作品集《行吟》出版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内写成的新作,也是赣州四中支持教师出版的又一部作品。全书共48篇文章,大致按题材分为四辑。作为一部作品集,涉及内容是多方面的,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也可以說笔墨聚焦最多的,是作者关于教育的反思。
  黄瑛老师不是个仅仅满足于“教书”的老师。从这些随笔中可以看出,她对“教育”的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正是基于这些视角,她的反思便有了颇具现实意义的价值。
  她写了不少生动甚至离奇的故事,当然离不开生动活泼的人物(尤其是第一辑)。这些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故事,真实可感,在作者的叙述中,让人对所谓的“差生”以及考试分数之类重新思量并有了全新的认识。敢于在雪中独自攀登峰山的芸儿(《“热血积极向上”》),学习成绩也许不是特别好但很阳光很热忱很能干的庆儿(《放学路上》),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分数”之外,让人看到了作者更大的关注点,也体现了作者对各类学生的真切关爱。
  作者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反思教育,使多篇文章因此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谁帮我打电话?》一文,从路遇一个小女孩求路人打电话这样的小事入手,告诉学生碰到困难时该如何求助,角度新颖,既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对“不和陌生人说话”之类的流行观点的当头棒喝。《无法远离尘嚣》由一个读书多、爱插话的学生引发“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思考,并由此想到“如果一味鼓励孩子们阅读,老师和家长不跟上脚步也是不行的”。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没有过多的说教,平静从容地讲完了一件事,自己所持的观点也就水落石出了。
  作者对教育的拷问,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特质。关于“吃苦”,作者的观点别出心裁———在《“吃苦”不是万能法宝》一文中,作者通过几个故事给出不希望传递“苦难崇拜”的观点,而且认为:过分单一的“吃苦理论”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而我们希望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而快乐的民族。读至此处,不禁感叹:一个优秀的教师,正是需要不断地把思维触角深入到那些被人们“习惯”得近乎麻木的角落,这样才能把“教书”和“育人”完美结合起来。
  思索教育问题,俨然成了作者的惯性思维。《暑假,蝉声中》本来是一篇写得很“散”的随笔,然而在“东拉西扯”中,作者最后也情不自禁地想到教育,而且从“大地”出发,打出了精妙的比方:“大地如此,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和家长把学生所有的时间都占用掉,用来灌输各种应试知识,往往会造成知识的洪灾、旱灾,会造成精神荒漠。”“对学习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一定要留有大量的毛孔———空闲时间,让他们阅读和进行各种生活体验。这样他们的土地才能滋润富饶。”
  黄瑛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硕果累累,在“功成名就”即将退休之际,主动“放慢脚步,不再匆匆”,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这些闪光的心得体会成了她的另一个重大收获,也让读者再次看到了一个资深教师对教育的特殊情怀。本来,我觉得集子里的个别篇章叙述平淡,充斥了较多的生活琐事,欲就此批评一二,但想想书中已饱含了诸多精华,即使偶有平淡处,也不宜苛求,那就略过不提吧。
其他文献
世故人情,世态变幻是建立在人情变衍的基础上的。  朋友的原初本义,指彼此友好、可为照应的熟人。俗世推崇“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招致许多人初次照面,一开口就称对方为朋友。随便拉扯,约定俗成,“朋友”二字就用滥了。  更为糟糕的是,少数臭味相投、朋比为奸者,往往也以朋友相许,明明是狐群狗党式的酒肉场合,吹吹拍拍,信誓旦旦,摆一副敢为对方两肋插刀的架势,实际上尽是表面热络、唾沫乱溅的谎言,在利益冲突
期刊
晏婴,字仲,尊称晏子,春秋后期齐国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其思想、言行、事迹主要记载于《晏子春秋》中。晏婴认为,“廉者,政之本也”。把“廉”当作为政的根本、政治的根本,从而形成了“廉政”一词。  廉之谓公正。史载,齐景公有一次问晏婴:“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意思是:要想做到政治廉洁而长久运行,他的行为应该和什么相似?晏婴回答:“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
期刊
人生苦短。人生苦短。人生苦短。  人们常常如此感叹。  如此感叹者有可笑之人。既然人生太短,并且为此而苦,那就应该延长自己的生命,至少不缩短自己的生命。可有人好像命还不够短似的,还多管齐下地采取措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短。知道吸烟有害于健康却吸烟,知道酗酒有害于健康他非酗酒,知道纵欲有害于健康他偏纵欲。他们还引用李白的诗为自己辩解:“人生得意须尽欢嘛。”  如此感叹者有可恨之人。有人明知某种农药对
期刊
读《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记下一语:“欢娱之躭,害於精爽;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弊。”现时生活中,尝闻人喊“累”,甚至到了“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弊”的地步,原因无他,“患生于多欲”,说白了,是长了“葡萄牙”,又生“眉间尺”。  这“葡萄牙”可不是欧洲足球强国葡萄牙,而是生逢斯世的某些人,似乎长了一口“葡萄牙”,那可不是品尝什么法国名酒“拉菲”的,而是惯于泛酸的,任你有什么优点,在这些“葡萄牙”上天天
期刊
手纸的使用,是人与动物的行为区别之一。  即便是人类使用手纸,也有个发展过程:用不用手纸、使用什么样的手纸,都能反映出时代的发展、演进和人们物质文明的变化、程度。  相传,中世纪法国宫廷是用一根麻绳充当手纸:一根粗麻绳从屋顶掉下来,“方便”的人方便后,随手取用。而且是皇帝用完了皇后用,皇后用完了宠臣用,常年不换,一贯到底。这就连中国的农民都不如。中国的农民先前也不用手纸,用土疙瘩或苞米叶,但用完即
期刊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著名作家韩少功曾下放到湖南汨罗的一个小山村当了一名知青。出人意料的是,时隔三十年后的某一天,作家携同夫人带着一只小狗,在众人的疑惑不解中再次将家安顿在了当年插队落户的小村庄———八溪峒。这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寨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竟如此吸引着作家在事隔多年之后义无返顾地再次探上寻根之旅?小小的村寨背后又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长篇散文《山南水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12
期刊
剥皮诗又称戏仿诗,是以前人的名诗做基础,运用删节、增添、颠倒、调整或仿拟的手法,赋予新奇的内容,使所得的新诗产生与原诗对比鲜明的意趣。古往今来,剥皮诗层出不穷,或嬉笑讥骂,或针砭时弊,妙趣横生。  唐代著名诗人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鲁迅据此诗剥皮创作一首《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
期刊
春节是一种文化。  所谓文化,指的是人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中,文化的涵盖面极其广泛。纵向考察,文化是一条源源不断的长河,从远古流到今天、流向未来;横向观览,文化则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分,二者相互碰撞、磨合、交融,共谋发展。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当然也属于文化的范畴。春节的出现、发展和完善,是在农耕文明时代,也因此,仔细考察节日期间的民俗,就很容易发现农耕文
期刊
携着一缕淡淡的乡愁,余光中先生在冬日的一个上午平静地走了,却将悠远的诗心、隽永的哲思永远地留给了我们。90载光彩照人的璀璨人生,70余年勤勉奋进的文学生涯,已深深烙印下他浓烈的家国情,绻缱的诗行里,依然流淌他不老的中国心。怀着一份敬仰和尊崇,于缅怀中翻开他的经典散文集《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先生的风采和思想,在冬日的暖阳中再次鲜活起来。  “小时候,乡愁是一
期刊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曾被奉为儒家经典。如果在赏析《诗经》之时,配上相关的动植物图谱,再配之以简要注解,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想必一定会让我们在学习和研读《诗经》时,别有一番风味在其间。而细井徇所绘的《万物有灵:诗经里的草木鸟兽鱼虫》(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1月出版),就开辟了这样一种在亦诗亦画中图解诗经的方式。  细井徇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儒医,他素来对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