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镇为舞台 唱好山区文化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fly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贵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夜郎历史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需要大量乡土文化人才在亦工亦文、亦农亦文的现实条件下就近抢救和发掘。否则,贵州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宝藏将在激烈同化的现代文明里泯灭和消逝。
  [关键词] 贵州 基层文化 文化人才
  贵州,座落在云贵高原北部的省份,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80%是崇山峻岭,贵州4000万人民中有80%的人群就生活在这磅礴如海的苍山之中,40%的村寨目前仍然是靠泥泞崎岖的乡村小道与外界连接。一些深山百岁老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县城。一生奉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知汉魏的农耕生活。甚至在偏远山区还能见到一些洞穴而居的现代“山顶洞人”。现代的高速公路、广播电视、互联网络也没能辐射进他们的生活。聚居在贵州的14个民族中,多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简单文字的民族,其文字水准也只徘徊在仓颉时代。因此,同样是高原山区、同样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内陆省份,贵州发展山区基层文化事业的难度和压力比任何一个西部省市都显得格外沉重。
  2011年3月,文化部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办“全国第一期省级文化馆师资培训班”,笔者作为贵州唯一的学员参加了培训学习。学习活动中参观了北京市朝阳、西城、丰台、大兴等区文化馆、街道文化站的建设,看到了现代的、新兴的主流文化在大都市基层的普及发展,直观地感受到贵州群山中的那些乡镇村寨文化现状,与大都市明显地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从参观中所反映出的共性问题也让我们增加了发展贵州山区基层公共文化的现实压力——在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发达的大都市、省会中心城市建设基层文化队伍尚存在编制、经费、人员素质、场馆硬件设施的制约,那么,对经济居全国之后,历史文化与全国大中城市存在巨大地域差距的贵州山区,既是“经济洼地”又是“文化洼地”,发展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过程更复杂,制约的因素更多更严重。我们不仅要克服共同的编制、经费、队伍的困难,还要克服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空间障碍和解决温饱与发展文化的思想障碍。在城市里做基层文化工作难,在贵州山区做基层文化工作更难。单是山区的交通条件,就令多少文化人暗叹《蜀道难》。笔者每次陪同省外同行下乡采风、选调节目,他们一看到进村寨经过的那些悬崖峭壁和崎岖山路,总会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尖叫、心跳不已。可见,山区贵州的基层文化组织所开展的每一项文化工作、推出的每一个文艺成果,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身居中心城市的文化工作者在审视这些山坳里、地缝里、先天不足的环境里培育出的文化成果时,除了对文化活动内容的认同之外,更多了一份对基层文化工作者工作艰辛的感动。多年来,贵州全省3000多名基层文化干部为发展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常年奔波在绵绵的群山之中,攀越悬崖峭壁,有时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手拉着手穿越古道沟壑,用坚实的双脚踏遍村村寨寨,在简陋的灶坑旁、篝火边与山民谈神话、讲传说、发掘失传技艺……每一件文化成果的取得,付出的时间、汗水与艰辛都要比兄弟省市的同行们多几倍。历届“群星奖”活动和贵州“首届农民艺术节”中获奖的作品,都是这些编创人员常年蹲山沟走村寨的结果。这些出自大山深处的文化作品,就象生长在峭壁上的花木一样,风情浓郁,特色鲜明。在西部地区的创作节目展演活动评比中,我省的获奖节目不胜枚举,享誉省内外。
  但是,贵州山区乡镇的基层文化队伍是什么状况呢?据笔者所知,在省会贵阳所辖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专职人员平均有1—2名,地州市县(区)所辖城关镇,文化专职人员依托青年团组织尚有1—2名,城区以外的山区乡镇80%没有文化专职人员,更没有文化站、图书室、影剧院。偶尔看一次露天电影都象重大节日,惊动方圆十几里的村寨。一些村级群众自治组织近年来在帮扶活动中办起了“农民书屋”,但书屋钥匙常常束之高阁、无人专管。村级文化更是人才匮乏。
  经济落后导致文化事业滞后,文化的落后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贵州县以下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贵州省“十一次党代会”构筑“精神高地”的要求距离尚远,发展贵州基层公共文化工作任重而道远。为此,笔者根据学习十一次省党代会的相关内容和贵州省目前省情,对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拓展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提几点浅陋的建议,且当引玉之砖。
  一、以人为本,不拘一格网罗文化人才。在乡镇一级政府建立乡土文化人才库,由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备案,定期或不定期给予业务培训、经济资助、奖励表彰。
  在生产力中,人是最主要、最活跃的元素。文化事业也是一样,必须拥有一大批对文化事业热爱、有专长的人才,文化事业才能得以传承发展。在目前贵州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完全靠增加机构编制来改变基层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的现状是不现实的。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不一定都要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应当将基层文化队伍建立在广大工农群众之中,建立在社区街道、乡镇村寨的男女老幼之中,甚至社区乡镇离退休人员当中。县级以下文化专职人员的任务,就是培养、发现、管理辖区内各类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建立人才档案,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组织培训,利用省市县各级庆典、节会活动组织展演,发掘群众的参与热情,挖掘人才,想方设法留住人才,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基层文化(专业、业余)工作群体,在辖区内营造热爱文化事业的良好氛围。这就是我们基层文化工作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土壤。有了肥沃的土壤,各类文化人才就会如雨后春笋般被发现、并培养成为本土的文化工作骨干队伍。
  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是要各类文化人才参与才能发展壮大的。对于基层文化队伍人才的遴选、职称的评定,应不受职业、年龄、学历、户籍的限制,只要他有一技之长,有事业心,他就是我们文化建设队伍中的一员。即使没有专长,但有组织能力、在群众中有号召力,乐于奉献公共文化事业的,我们也应当积极吸纳。公共文化事业也是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群众的参与热情不可低估。只要提供平台、给予平等机会,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全社会所迸发出的热情往往超出圈内人士的想象。一些社会人士对文化艺术事业追求的执着和敬业精神,有时连专业团队的人也自叹弗如。   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事业,多体制共存,在竞争中共同发展基层文化事业。
  文化是全社会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事业应当由全社会参与。文化行政部门在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中应转变观念、服务大局,维护好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秩序。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倡导私营、民营、股份制文化产业团体、民间社团共同参与,以解决政府财政支持不足的难题 。文化产业单位、民间社团(协会)、私营培训机构,只要条件成熟,就应给予支持,正确引导,提供平台,助其发展。2009年,我们举办首届贵州农民艺术节,参演团队都是业余团队,自费排练节目来参演的。800多名来自田间地头的农民演员给贵州文化艺术圈吹进了浓浓的乡土味,促进了贵州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激励和滋生了一大批乡村文艺社团,催生了一批艺术之乡和广场文化示范点。
  应当说,当今社会条件下,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是不缺人才、不缺经济支持的,关键在我们文化行政部门如何去发掘、去争取。如果脱离现实、闭门做文化,单纯依赖财政拨款,各种困难都会不少,效果也不会好。特别如贵州山区交通不便、村寨封闭,与外界文化交流较少。文化行政部门仍然以刻板的管理模式和单一经济模式发展文化事业,难度可想而知。目前,贵州省内县级城市,现有的文化馆缺少专业文化艺术培训项目计划、图书馆场馆厅器材等硬件设施不具备开放条件,束缚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如果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将文化产业也列入绿色产业招商引资目录,配套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人文关怀等政策。我想,大量民间资本热钱是不会等闲视之的。
  三、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贵州山区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除了增加预算比重外,还要在政策措施、城镇建设、发展定位方面拥有优先权,促进全社会重视文化事业,关心文化事业,倾斜文化事业。尤其是要加大对贵州山区各类文化组织机构的支持力度,使贵州文化走出夜郎的局限,走出群山的羁绊。
  财政支持不够、经费不足,这是全国文化部门普遍存在的难题。发展基层公共文化事业,要有相关配套的措施出台,要有操作性强的政策殿后,还要有具体的部门工作计划实施。而且这项工作必须具有连续性,持久不间断地运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年来,我们并没有把文化事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在实用主义的大潮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已将文化事业沦为工具,成为陪衬。许多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是借文化活动之名,行招商引资之实。文化活动不是出自文化事业发展的自身需要,而是出自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需要,成了招商引资的妆点。“文化搭台”之后,当地的公共文化事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群众急需的文化场馆设施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专业业余文化团队的生存条件依然如故。“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因此,基层公共文化事业能否得到发展,根本在地方党委和政府是否真的关心文化事业。人民群众有电视看、有广播听,并不代表就有了文化事业。电视、广播、互联网只是文化的载体,不是文化的本身。文化事业建设,要从源头上抓起,要从源头上支持和培育。政府要给予地方文化人才、文化机构生存的条件和空间。一个地区、一个城镇,如果连文化团队都存活不下去了,社会公共文化事业从何发展呢?基层文化队伍,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没有基本的生存保障,人才就会转向。人才富裕也会变得人才匮乏,发展文化事业就会成为空话。
  四、贵州在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培育基层文化队伍的过程中,应立足乡镇,以乡镇为舞台,培养乡镇一级民族的、乡土的人才队伍 ,以民族的、乡土的人才传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拓展各个乡镇基层文化空间,开发山区基层文化资源,丰富基层公共文化。
  贵州有一千多个行政乡镇、上万个自然村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挖掘、传承,更期待全社会的关注。侗族大歌不是因为学者的偶然发现,今天我们对侗族大歌的认识也就不会那么深刻。今天,还有很多散落在贵州深山沟壑中的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瑰宝,有待我们文化工作者去发现和认识。如夜郎文化在贵州有相当长的历史,分布范围也广,留下的遗址和文献、民间传说形成了特定的地域文化,至今仍有大量的夜郎史料散落在绵绵群山之中等待收集整理、发掘考证。发展贵州山地文化,就是要把力量放到基层,当地政府应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倾斜乡镇,以乡镇为基层文化的舞台,培养一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对地方掌故,谙熟民风民俗、长期生活在当地、贴近文化目标的优势,开发地域文化、夜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
  县级以上文化专职人员应定期不定期对辖区内各乡镇乡土人才业务培训、对口帮扶。通过组织展演、工作巡视等方式,发现、培养有艺术价值、有文化含量的东西。再把这些来自基层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提炼、加工,注入现代元素,让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夜郎文化走出乡镇,成为文化市场上特色鲜明的一支奇葩。
  总之,贵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夜郎历史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需要大量乡土文化人才在亦工亦文、亦农亦文的现实条件下就近抢救和发掘。否则,贵州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宝藏将在激烈同化的现代文明里泯灭和消逝。
  作者简介
  谢丽华,女,中央民族大学毕业,贵州省文化馆舞蹈部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舞蹈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家学会会员,贵州省舞蹈家协会理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勋章获得者,入选《中国舞蹈家大辞典》,常年受聘于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教学工作。作者长期从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和舞台艺术编导工作,近年来编创及执导的多个舞蹈作品和大型歌舞剧目,在国内外赛事中获金奖、银奖,多篇理论文章发表。
其他文献
[摘要] 《hell0,树先生》有其独到的先锋精神,直面现实的勇气,新锐的表达视觉,对原生态的急切关注,虽然导演把镜头和关注的焦点放在一个稍有缺陷的树先生身上,其实真正的投放是当下农村现实,而忽略农村也就是忽略中国真正的现实,这正是该影片重心所在。  [关键词] 《hell0,树先生》 边缘 悬空 隔离 现实 梦幻  《hell0,树先生》是近年国产影片中有一定深度和艰涩感的电影
期刊
[摘要] 莱翁·幕西纳克《论电影的节奏》论证了如何实现电影的节奏,包括整体与局部关系、剪辑的作用、画面功效、叙事情感等方面,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分析了电影节奏为什么能够实现。以《末代皇帝》为例,解读幕西纳克的节奏理论在这部影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关键词] 幕西纳克 电影节奏 《末代皇帝》  一、节奏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认识局部与整体关系,意识到画面在整体一部片中起到的作用。”单个的点构成面
期刊
[摘要]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名片”,是融合了图片、文字、色彩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静态多模态话语,肩负着传达信息以及与观众交流的任务。电影《诺丁山》的海报通过图像和文字等诸多模态的相互作用,突出表现了其互动意义,实现了电影海报作为宣传广告的劝说功能。  [关键词] 《诺丁山》 电影海报 互动意义 多模态话语  一 、引言  电影海报的研究由来已久,以往学者们大多专注于单一模态的研究,然而,
期刊
[摘要] “穿越剧”作为流行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人体验时空交错的自由感和胜利感,时间倒流展现了人们回顾历史,感悟现在,憧憬未来的文化意义。穿越过去是在历史想象中找寻自我认同,也是在过去和现在的碰撞中彰显当下的人格纠结,更是在回味历史,关注现实中展望美好未来。“穿越剧”作为一种流行亚文化,有其存在的价值,但终将被另一种流行文化所替代。  [关键词] “穿越剧” 文化意义
期刊
[摘要] 日本影片《入殓师》从一个特殊职业的人物视角出发,细腻巧妙地讲述了一个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内容与生命体验的感人故事。影片通过死亡,反观生存的价值,表现了向死而生的主题。这种思想与日本民族文化相关,也是人类共同的关于生死的最为积极的思考。艺术化的仪式背后,是温柔的关爱、充分的尊重,更是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 《入殓师》 日本文化 生死观  一、以生死为线索的主题内容与矛盾张力  最初看
期刊
[摘要] 陈真这一人物形象在华语电影中被反复书写,而存在于陈真电影中的民族主义始终会激起观众强烈的反应。在表现陈真形象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作品——《精武门》、《精武英雄》、《精武风云·陈真》中,伴随着中国自身全方面发展,电影中所折射的民族主义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为探讨民族主义在电影中扮演何种角色,其存在是否具备充分的合理性及其在何种程度上得以存在提供了有益的切入点。  [关键词] 陈真 民族主
期刊
[摘要] 影视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语言为载体呈现文化的局面。“形象”在视、听的官能刺激下逐渐清晰,并占据了文化生活的主要位置。贵州地处偏远,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文化发展时需要更加方便和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的帮助。影视无疑是首选的方式之一。《滚拉拉的枪》以原生态电影手法,诗意地呈现着贵州文化,展现了苗族部落的文化信仰、生活习俗,是当下影视对贵州文化进行传播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 影视 文化
期刊
[摘要] 由于张爱玲对电影一种近乎痴狂的热爱,使得电影元素几乎浸入她每部小说的内核。为她的小说赢得了“纸上电影”之称。电影作为一种将时空综合的动态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而文学则是通过文字完成故事的叙述,与电影相比较抽象,间接多义是更侧重于理解的想象艺术。“时空感”成为横亘在二者之间的最大障碍,而张爱玲的作品通过文字与蒙太奇手法的巧妙结合,使得其本身就具有了极强的影像塑造性。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青春偶像剧是电视剧类型中受关注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剧集。然而,相较于台湾偶像剧的蓬勃发展,内地的青春偶像剧一直存在发展滞缓、形式单一等问题。两岸无论在偶像剧的定义,还是体裁和题材的选择,甚至是制作风格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差异中探寻国产偶像剧的制作缺陷和发展空间,是提升内地偶像剧整体品质和竞争实力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青春偶像剧国产偶像剧 台湾偶像剧  doi:10.3969/j.i
期刊
[摘要] 水墨动画片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细腻动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动画还不成熟,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如果在创作上可以取得突破,水墨动画片必定能够大放异彩。不管是运用传统的水墨动画制作工艺,还是今天3D技术参与的现代水墨动画制作工艺,保留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寻求当代视听艺术所应该体现的现代意识,应是水墨动画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关键词] 水墨动画 计算机 动画技术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