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orist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总结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政策落实不力,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和对策:增加配备、精选优聘,完善长效发展机制,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职 辅导员 问题 措施
  随着社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提升,一些具备条件的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各院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新升格高职院校新的課题。本文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学校升格对辅导员提出新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策落实不力。
  1.1配备不足 教育部第24号令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仍以兼职辅导员为主。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兼任班主任。师生比远远达不到要求。
  1.2选聘制度不科学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聘工作,必须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来。专职辅导员原则上要从党员教师和党政干部中选聘。高职院校多属地方性高校,由所属地人事部门招考选聘,各校人事部门普遍反映学校在辅导员的招聘上自主性不大,不能根据学校特色招聘到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辅导员。有些院校辅导员的招考具体方式参照了公务员的招考方式:笔试(公共基础知识)+结构化面试。这样做虽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公正、公开,但是却没有考虑到高校辅导员特殊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只考察能力,忽视 “德才兼备”。
  2.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2.1隶属关系混乱,事务性工作多 高职院校形式上实现了院(系)二级管理,但短期内很难摆脱中专时代的印记,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辅导员被多头管理和使用,工作任务重,工作流程不清晰,工作效率低。辅导员疲于应付混乱的工作关系,时间大量付诸于事务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不力。
  2.2考核不规范,工作积极性低 高职院校虽然都修订有辅导员考核制度,但是很多只浮于纸面,很难公平公正地执行,“干与不干一样,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的情况普遍存在,优秀辅导员考核尚未全面展开,有考评的也难以做到由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院(系)和学生共同参与,大部分都是由学生工作部门单方面进行,考核内容仅限于所带班级学生综合测评的平均成绩。考核结果未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挫伤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2.3未专业化,职业前景不清晰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称普遍较低,大部分一线辅导员都是助教,仅少部分具有讲师职称。辅导员职称评定和聘任尚缺乏相应的制度,难以专业化。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确立辅导员的级别和职务,一线辅导员感觉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
  3.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高职院校招生往往处于最后批次,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与本科高校相比,学生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大、问题复杂、突发事件多,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心理问题突出,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目的模糊,迷恋手机、网络。学生旷课、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以上问题使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大,常年的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普遍存在因为职业认同度低、工作效果低下等引起的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新升格的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完善,管理制度不规范,发生涉及学生人身安全的事件,往往需辅导员承担相应责任,导致辅导员心理阴影,很难调适。一些辅导员反映在日常工作中因担心责任和风险,时常感到紧张和焦虑,但学校对辅导员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很少。
  二、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1.增加配备,精选优聘。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配备严重不足的情况,需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落实政策,达到生师比要求。辅导员的选聘制度,以遵循公开招聘、综合考核,择优聘用的原则为前提,除参照公务员的招考方式以外,还可设置实践环节测评应聘者是否具备辅导员岗位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从源头实现和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支持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依法依规自主招考和选聘铺导员。同时,对选定的人员按照其学科背景、能力特长和潜在优势,结合人力资源理论,确定其岗位;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也能够为其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自身发展提供适合的空间和平台。
  2.完善长效发展机制。
  2.1管理规范 高职院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统筹规划,制定辅导员管理条例,确定辅导员队伍的管理职能部门。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科学调整不适合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良性发展的规定,做到时时事事“有章可循”, “按章办事”。 突出二级管理特点,各院系直接管理辅导员,有利于辅导员与院系和学生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专职辅导员需配备兼职辅导员,将辅导员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救出来,重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辅导员应有的作用。
  2.2充分激励 落实辅导员考评,制定合理考聘制度,全面考核师德、业绩、成果,合理设计考核指标。开展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将考评与辅导员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挂钩,激励工作积极性。
  2.3重视职业发展。(1)职称评定 完善辅导员的职称评审制度,评聘标准不能简单照搬专业课教师的标准。要结合其实际工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绩,考虑辅导员工作年限、所带学生数量、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工作等;设置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不同等级,根据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职称。(2)确立辅导员行政级别 对辅导员应实行教师和管理干部身份的双重管理,辅导员可以同时进行专业技术职务和各级行政级别的晋升,从制度上解决辅导员队伍的待遇问题和个人发展问题。对优秀辅导员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也可根据其个人的条件和志向,向教学、科研工作等岗位输送。合肥工业大学坚持“稳定基础,强化培训,目标管理,严格考核,适当倾斜,合理分流”的方法,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明确规定从事辅导员工作一定年限后,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并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可以不受职数的限制,确定为科级或副处级 。(3)加大培训力度 行业协会和相应管理部门增加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校积极选送辅导员参与培训。也可选派辅导员到学校其他岗位或其他高校挂职学习,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了6所国内名校访学基地,启动“专(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15页)职辅导员访学计划”,组织辅导员到复旦大学等名校进修交流。   3.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3.1增强职业认同感 通过制定明确的辅导员岗位职责制度,明确辅导员的教师地位。明确辅导员岗位要求,避免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角色不清,权责不清,领导不清等情况,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们的心理困惑,增進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提高工作热情。
  3.2落实制度保障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障学生、员工的安全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充分依靠各级领导、各部门、全体员工以及广大学生,发挥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和动员各部门,全体员工和广大学生参与和应对突发事件,形成齐抓共管的处理格局。制定符合新升格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应急预案;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作为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协调机构,并承担相应职责。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最担心的责任风险问题,帮助他们缓解工作顾虑和心理压力。
  3.3提供心理咨询 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档案[8],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开展个体或团体的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突发、重大应急事件发生后,帮助辅导员正确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三、结语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高校培养全面优秀人才的正确模式,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高校稳定不可或缺的队伍。积极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Z].2006.
  [2]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访教育部社政司负责同志[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5, 5:4-6.
  [3]储碧茜.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报业,2011, 10:126-127.
  [4]李霞.关于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72-73.
  [5]王允.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
  [6]陈刚,张效英,王峰,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13-17.
  [7]胡范坤.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8]谢婕阳.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原因与对策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7):77-78.
  作者简介:檀尔立(1983—),女,安徽安庆人,讲师,硕士,从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思政项目(编号2013szxm113).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本文借鉴网格“网聚、维格、协同、共享”的精细化管理思想,探讨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提出依据,揭示了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的运行机理,构建了动态监测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精准研判机制和预防反馈机制四位一体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网格预警机制,旨在有效遏制突发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网格 预警机制  
期刊
摘 要: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纷纷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但是,目前我国仍没有统一明确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通过描述国内外的认定现状,探索适用于地方一般本科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标准,认为地方一般本科高校在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时,应注意区别于职业院校和名校,可将证书、经历和能力作为通用的认定标准,具体的衡量因素应由各专业结合实
期刊
摘 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学分制也开始在高校出现,学分制的推行,是对传统学年制的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在大力推行学分制的高校中也不乏有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晚,资金实力也有限,但是在广泛推行学分制的环境下,民办高校也探索出一套模式。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推行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完善和优化学分制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 学分制 创新创业  学分制的由来最
期刊
摘 要:我国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使本科艺术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却一直沿袭着传统大学本科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坚持狠抓教育质量的同时,应长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工作室制度在实践育人中的应用,力求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相关艺术设计企业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同时增强高校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最终实现创收双赢,即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期刊
摘 要:针对传统获取数据方式可靠性、真实性差的问题,本文运用实验经济学研究方法,利用Z-Tree 软件,设计了基于JQuery 核心代码的宿舍垃圾分类行为实验。将不同的奖惩机制引入实验中,并结合传统调查问卷形式,探讨影响参试人决策的机制与因素,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对于高校或政府等公共部门制定环境监管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实验经济学 垃圾分类 博弈论 Z-tree开发  一、引言  随着人口的
期刊
摘 要:教师管理公正是一个具有独立品性的概念。教师管理公正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管理环境下,以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互动统一为前提,通过对组织内各类利益关系的公平、合理的分配,使得教师个体与群体得其所应得,最终促进教师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要深刻把握教师管理公正实质内涵,就要充分理解教师管理公正的基本特征。教师管理公正的价值是指教师管理实践活动中公正实现的目的和意义,在当代中国教育管理情景下,教师管理公正的价
期刊
摘 要:核电人才的培养是核电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阐明了高校和企业在核电人才培养应该如何扮演各自的角色,并针对高校和企业的如何展开创新合作,提供了合理化的目标和建议。  关键词:核电人才 培养 校企合作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新的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核电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对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核电应用研究型人才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核电技术不断的更新换代,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的
期刊
摘 要:高职校辅导员对于高职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在平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辅导,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因此,在事务如此繁杂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实效性,成为了高职辅导员们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辅导员工作出现的问题,来提高现阶段高职校辅导员的工作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工作实效性  辅导员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辅导和各种行政事务的处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不满足于最基本温饱,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口感、口味、营养、健康等。坚果因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矿物质等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笔者通过对河南大学的在校师生以及河南大学周边的住宅居民调查分析,发现被调查者对坚果类休闲食品的喜爱度比较高,故打算在河南大学经营一家售卖坚果的休闲食品铺,取名“坚果屋”,希望通过努力,争取在河南大学周围形成垄断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之后,风靡全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培养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研究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构建了一个模型来直观地表达他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人才培养模式 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1.概念介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