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使广大农民朝着小康建设目标发展,构建和谐的新农村,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和为之奋斗的大问题。为此,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进程中,必须要加强好农村基层班子建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是重中之重。
1、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关键。
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小康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清晰思路,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方向。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推进和谐新农村发展进程,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只有农村的基层班子建设搞好了,才能带领全村及时、准确地把握党的政策,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分析农村各类不和谐因素的存在状况和产生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组织、引导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和谐新农村建设,实现党对农村的有效领导。
2、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在构建和谐新农村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作用,在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深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农村基层班子成员要灵活运用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一方面身先士卒,发扬实干精神,处处以身作则,甘于奉献,不与民争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响应和谐农村的建设要求,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战斗先锋。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善于说服、引导和服务农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发树立和谐的价值导向,使社会矛盾在农村基层能够得以有效化解,消除不稳定因素,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3、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是实现农民利益诉求的重要保障。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系统的造福于民的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势必不断涌现出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务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果他们的利益得不到及时反映,这些矛盾和问题将可能演变成为一系列群体事件,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极大障碍。这就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妥善协调处理好来自农村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形成较好的利益反映诉求机制。因此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农民利益诉求的组织者与表达者的重任,架起党与广大农民之间的桥梁。
二、面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面对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新任务,党的农村班子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
1、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是党员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一部分老党员的党性观念要好于新发展的党员,他们基本上能够按要求参加组织生活,对组织交待的任务积极性较高,但接受新的事物能力素质偏弱。部分新发展的党员文化水平高、致富能力强,但党性观念相对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有时不能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二是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党员素质不高,观念比较保守,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还不如一般群众,缺乏致富能力,更谈不上带头作用。还有一些党员,只想着自己致富,对带领群众致富则劲头不足。
2、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是思想解放不够,开拓精神不足。调查发现,有的村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精神不振作,缺乏改革创新意识;有的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工作打不开局面;有的村干部滿足现状,进取心不强,发展思路不明,只知道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二是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据调查,我县14个乡镇的130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中,35周岁以下的只有387人,大多数村干部年龄都在40周岁以上。农村基层干部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他们大多缺乏现代管理知识,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工作方法简单,方式不灵活。部分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仍停留在过去的层次上,对农村工作普遍存在着“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惑,直接影响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3、有些农村班子威信有所降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构建和谐新农村,需要农村班子成员发挥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但是近几年来,特别是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农村班子工作职能开始转变。有的农村班子在催粮收款等传统的工作职能没有以后,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了,显得无所事事;有的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负债严重,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又缺乏上面财政的投入,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以往依托公共设施建设来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凝聚民心的方法不再可行,甚至有时兴办一些公益事业还要向群众伸手,实行摊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三、按照构建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当前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解决好“有人管事”的问题
抓好农村党支部建设是加快农村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 “不怕烂摊子,就怕没有一个好班子”。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班子。加强村支部建设,重点是解决好有人管事的问题。抓好村级基层班子建设,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农民致富奔小康就会有希望。为此,我们在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的工作中,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冒出来的,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富有开创精神、公正廉洁、年富力强、乐于奉献、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给他交任务、定目标、压担子,落实好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格局。
2、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不雄厚,构建和设农村只能是纸上谈兵,虽然发展不一定意味着和谐,但不发展,就一定不会和谐。所以说发展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根本基础。如何夯实这个基础,作为农村班子集体要切实转变观念,制定出适合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并切实抓好启步实施工作。农村班子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尽快的富起来。要以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抓好农村示范服务基地建设。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围绕我县“南水、北牧、东菜、西粮”区域化特点作文章,从发展畜牧业、蔬菜产业、粮棉产业等项目入手,从种、养、加工几个方面权衡增长率,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创新农业、农村、农民的致富路子。其次.要抓基地建设,壮大集体经济。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无任何来源,农村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保障,群众意见大,上级不满意。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利用各种渠道,寻找各种社会关系,采取多种形式,兴办村级企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利用村里原有的沟、塘、明渠、荒地、林地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严把财务开支关。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村里所有的收入要进帐,数额较大的开支要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公布财务,保证开支合理。逐步合理的扩大村里的经济积累,为构建和谐的新农村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
3、积极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解决好“有章理事”的问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理顺和规范村“两委”工作关系,注重引导村党支部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引导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确保村里的大事由村民做主,村里关心的事情都要向村民公开,做到“有章理事”。健全村民选举制度,实行民主选举。乡村党组织要充分调动村民、党员参加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加快村民自治的进程。村务公开要改变过去那种事后公开多,事前公开少;整体公开多,具体公开少;冷点公开多,热点公开少的现象。真正做到公开的内容、时间、形式、阵地和程序的规范化,公开的结果令群众满意。使村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工作实践中,要认真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部门包村和干部驻村工作制度,走“精乡强村”之路,把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实现“工作到支部,管理到农户”的工作格局。驻村干部必须处理好“包”与“带”的关系,把“包在实处”与“带在全面”统一起来,要着眼于农村实际与农民的长远利益,变“输血”为“造血”,帮助群众找准发展路子,注重培育村级经济增长点,增强村级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包村干部要切实当好工作指导员、政策宣传员、流通助理员、科技特派员,担负起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的重任,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是重中之重。
1、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关键。
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小康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清晰思路,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方向。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推进和谐新农村发展进程,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只有农村的基层班子建设搞好了,才能带领全村及时、准确地把握党的政策,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分析农村各类不和谐因素的存在状况和产生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组织、引导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和谐新农村建设,实现党对农村的有效领导。
2、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在构建和谐新农村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作用,在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深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农村基层班子成员要灵活运用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一方面身先士卒,发扬实干精神,处处以身作则,甘于奉献,不与民争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响应和谐农村的建设要求,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战斗先锋。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善于说服、引导和服务农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发树立和谐的价值导向,使社会矛盾在农村基层能够得以有效化解,消除不稳定因素,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3、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是实现农民利益诉求的重要保障。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系统的造福于民的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势必不断涌现出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务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果他们的利益得不到及时反映,这些矛盾和问题将可能演变成为一系列群体事件,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极大障碍。这就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妥善协调处理好来自农村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形成较好的利益反映诉求机制。因此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农民利益诉求的组织者与表达者的重任,架起党与广大农民之间的桥梁。
二、面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面对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新任务,党的农村班子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
1、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是党员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一部分老党员的党性观念要好于新发展的党员,他们基本上能够按要求参加组织生活,对组织交待的任务积极性较高,但接受新的事物能力素质偏弱。部分新发展的党员文化水平高、致富能力强,但党性观念相对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有时不能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二是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党员素质不高,观念比较保守,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还不如一般群众,缺乏致富能力,更谈不上带头作用。还有一些党员,只想着自己致富,对带领群众致富则劲头不足。
2、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是思想解放不够,开拓精神不足。调查发现,有的村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精神不振作,缺乏改革创新意识;有的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工作打不开局面;有的村干部滿足现状,进取心不强,发展思路不明,只知道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二是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据调查,我县14个乡镇的130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中,35周岁以下的只有387人,大多数村干部年龄都在40周岁以上。农村基层干部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他们大多缺乏现代管理知识,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工作方法简单,方式不灵活。部分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仍停留在过去的层次上,对农村工作普遍存在着“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惑,直接影响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3、有些农村班子威信有所降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构建和谐新农村,需要农村班子成员发挥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但是近几年来,特别是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农村班子工作职能开始转变。有的农村班子在催粮收款等传统的工作职能没有以后,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了,显得无所事事;有的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负债严重,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又缺乏上面财政的投入,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以往依托公共设施建设来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凝聚民心的方法不再可行,甚至有时兴办一些公益事业还要向群众伸手,实行摊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三、按照构建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当前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解决好“有人管事”的问题
抓好农村党支部建设是加快农村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 “不怕烂摊子,就怕没有一个好班子”。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班子。加强村支部建设,重点是解决好有人管事的问题。抓好村级基层班子建设,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农民致富奔小康就会有希望。为此,我们在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的工作中,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冒出来的,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富有开创精神、公正廉洁、年富力强、乐于奉献、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给他交任务、定目标、压担子,落实好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格局。
2、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不雄厚,构建和设农村只能是纸上谈兵,虽然发展不一定意味着和谐,但不发展,就一定不会和谐。所以说发展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根本基础。如何夯实这个基础,作为农村班子集体要切实转变观念,制定出适合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并切实抓好启步实施工作。农村班子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尽快的富起来。要以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抓好农村示范服务基地建设。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围绕我县“南水、北牧、东菜、西粮”区域化特点作文章,从发展畜牧业、蔬菜产业、粮棉产业等项目入手,从种、养、加工几个方面权衡增长率,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创新农业、农村、农民的致富路子。其次.要抓基地建设,壮大集体经济。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无任何来源,农村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保障,群众意见大,上级不满意。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利用各种渠道,寻找各种社会关系,采取多种形式,兴办村级企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利用村里原有的沟、塘、明渠、荒地、林地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严把财务开支关。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村里所有的收入要进帐,数额较大的开支要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公布财务,保证开支合理。逐步合理的扩大村里的经济积累,为构建和谐的新农村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
3、积极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解决好“有章理事”的问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理顺和规范村“两委”工作关系,注重引导村党支部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引导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确保村里的大事由村民做主,村里关心的事情都要向村民公开,做到“有章理事”。健全村民选举制度,实行民主选举。乡村党组织要充分调动村民、党员参加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加快村民自治的进程。村务公开要改变过去那种事后公开多,事前公开少;整体公开多,具体公开少;冷点公开多,热点公开少的现象。真正做到公开的内容、时间、形式、阵地和程序的规范化,公开的结果令群众满意。使村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工作实践中,要认真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部门包村和干部驻村工作制度,走“精乡强村”之路,把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实现“工作到支部,管理到农户”的工作格局。驻村干部必须处理好“包”与“带”的关系,把“包在实处”与“带在全面”统一起来,要着眼于农村实际与农民的长远利益,变“输血”为“造血”,帮助群众找准发展路子,注重培育村级经济增长点,增强村级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包村干部要切实当好工作指导员、政策宣传员、流通助理员、科技特派员,担负起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的重任,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