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渗透背景下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及其应对

来源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反宗教渗透的工作处在十分关键的阶段。尽管现阶段多数大学生并非宗教信徒,但他们对宗教的兴趣正在增强,且大多数在校园中有传教或被传教的经历。其中,外来宗教的渗透倾向最为明显而且方式多样,宗教传播虚拟化趋势更为显著。由于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经历迥异,大学生在宗教信仰的种类、兴趣、强度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基于此,本文认为高校应采取“疏”与“堵”相结合、“实”与“虚”相结合、“内”与“外”相结合的方式应对宗教渗透。
  关键词:宗教渗透;大学生;宗教传播;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D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4)05-0034-05doi:10.13946/j.cnki.jcqis.2014.05.007
  高校是青年群体相对集中、多元社会思潮活跃交汇的地方,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场所,在高校开展反宗教渗透的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全国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将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工作当成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大事,积极构建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工作体系,增强青年学生抵御渗透的能力。因此,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状况及其原因展开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大学生信仰的特征、问题和趋势,更有助于开展高校抵御宗教渗透工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同济大学学生宗教信仰情况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问卷结构与访谈提纲针对超自然信仰的倾向性、对高校传教的态度与评价、对宗教的态度、对高校传教方式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抵御高校传教的关系五方面进行设计,并通过比例整群抽样法进行发放,有效率为86.96%。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着手,对家庭收入、生源地域、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团活动、学习成绩、就业压力、社会认知等8个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呈现大学生信教的原因,进而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
  一、同济大学学生宗教信仰基本情况及传播途径
  (一)信教学生占一定比例,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占优势
  在同济大学被调查学生中,87.5%的学生明确表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这表明,宗教信仰目前在绝大部分学生中并没有成为处理人生终极意义、获得精神慰藉与价值资源的首要选择,信仰宗教的学生仍然只是少部分。虽然坦承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的比例达到12.5%, 但是涉及各种宗教信仰,其分布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信仰伊斯兰教、道教和佛教的学生人数比例排在前三位,分别占信教学生总数的25%、22.5%和20.8%。其中,伊斯兰教信仰与民族身份结合十分紧密,与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身份近乎完全匹配,对其他民族身份大学生信仰的影响较弱。相比之下,其他宗教从各种途径吸引大学生信仰的可能性更大。一是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信仰。调查显示,信仰传统宗教的大学生比例最高,达到总数的7%。但大部分有此类信仰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其实并不是十分了解,甚至不能区分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区别。二是被视为西方文明象征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我国所说的基督教是指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派,以及从这些宗派中分化出来的众多宗派的统称[1],亦即“基督新教”,下同)。调查显示,信仰基督教的学生比例达到总数的2%,比上海市社科院的相关调查数据4.89%要低近3个百分点[2]。尽管天主教和基督教有强烈的传教冲动,并且其传教活动造成了扩展迅速的印象,但实际成效并不大。调查表明,天主教和基督教传播迅速的印象是其在传教方式上比其他宗教更积极主动造成的。
  (二)未信教学生对宗教信仰有明显兴趣,但没有哪个宗教对学生的吸引力特别突出
  在比例为87.5%的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62.8%的学生表示对宗教信仰持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其中,1.5%的学生表示对所有宗教都有兴趣,但访谈结果显示这部分学生其实只是因为对宗教存在模糊认识而产生好奇;61.3%的学生表示至少对某一种宗教感兴趣。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对大部分当代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吸引力。关于“最感兴趣的宗教”的比例,调查结果分别为佛教21%、道教19.2%、伊斯兰教15.9%、天主教18.1%、基督教19.6%、其他宗教1%;其余5.2%的学生只是对宗教有兴趣,并无明显倾向。
  (三)大多数学生在校内与宗教信徒有接触,并且有传教或被传教的经历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是校园,学生在校园里同宗教信徒接触,会加深对宗教的了解,扩充对宗教的感性认识,增强未来信仰宗教的可能性[2]274。本文针对这一结论的调查显示,目前同济大学的学生中,63%的学生在校园里与各类宗教信徒有过接触,其中接触十分频繁的学生占7%。学生在校园里所接触到的宗教信徒主要有四类,其中留学生占32.3%,中国学生占43.8%,外籍教师占22.4%,校外人员占1.5%。从接触到的宗教类别来看,带有外来宗教特征的天主教、基督教占53%,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佛教、道教、民间宗教等占38%,带有民族特征的伊斯兰教占9%。由此可见,身边存在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和老师是同济大学学生接触宗教的主要原因;校园内的宗教传播主要依靠宗教接触实现;传播渠道主要为校内人员,校外人员作用甚微;传播活动最积极的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
  (四)被动接受宗教传播情况显著,途径和方式多样化,虚拟网络传播发展迅速
  通过对“接受和了解宗教信息途径”的调查,同济大学学生几乎都是在与校内人员接触中被动接受宗教传播的,其途径主要为“口头交流”、“纸质宣传”和“图片视频”,三项合计比例高达72.4%。“参加宗教聚会”和“与教职人员主动交流”的学生占少数,而且主要是已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就宗教传播方式而言,传统而正式的传教方式,包括“参加宗教聚会活动”和“通过联络长期深度交流”,占46.4%;传统而非正式的宗教传播方式,包括“校园内口头交流”与“发放纸质宣传资料”,占25.9%;非传统亦非正式的宗教传播方式,包括“观看图片视频”和“网络信息宣传”,占27.7%。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虚拟化宗教传播方式的“浏览宗教网站”并未出现于问卷选项中,而是受调查者通过“其他”选项自己填写的,其比例达到7.4%。这表明虚拟传教已经在高校出现。绝大多数受访者还表示,宗教的网络传播更具“立体感”,特别是宗教内容通过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工具“捆绑式传播”,要比传统的平面传播更容易被接触到且更为形象。另外,8.9%的受调查者表示,部分外籍教师通过课程平台向学生传播宗教,其方式主要是“课堂举例”和“学术背景”讲授。就宗教传播效果而言,传统传教方式比新兴方式更为显著,但两种传播方式并非相互抵触而是相互补充。   二、同济大学学生宗教信仰及其传播情况的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对超自然现象和因素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宗教的评价是影响大学生皈信宗教的重要参考因素,但是否真正皈信宗教成为宗教信徒,却往往与个人生活中的某些境遇有密切关系[2]278。在同济大学的调查也显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与其生活处境有紧密关系。大学生的生活处境主要包括家庭生活(家庭收入、生源地、父母关系)、校园生活(人际关系、社团活动、学业状况)和社会生活(就业压力、社会认知)三个方面。所以,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从家庭生活角度看
  经济收入因素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关系呈现“哑铃式”分布,即两头大、中间小。信教或接受宗教的学生中,来自富裕家庭与困难家庭的比例分别为42.9%%与55%,远高于工薪家庭25%和小康家庭21.6%的比例。在具体的宗教倾向性方面,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或接受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而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选择或接受佛教、道教和以多种神灵为代表的民间信仰等中国传统宗教。究其原因,项目组在随后的访谈中发现,家庭相对富裕的学生大多来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从小面临的信仰选择相对多元,加上外来宗教在传播方式上要远比中国传统宗教积极,在传播中所使用的某些象征性符号更为时髦,成为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能接触到的信仰选择大多源自传统文化,以及村落或族群的某些习俗。与富裕家庭学生的“传播—劝诱”的信仰选择模式不同,困难家庭学生对信仰的选择主要是基于“接触—模仿”。
  就家庭关系而言,在家庭关系和睦的学生中,是信徒或对宗教感兴趣的比例要远低于家庭关系一般或家庭关系不和的学生。访谈中,大多数家庭关系比较好的学生认为,家庭关系情况对自己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在面临选择或处于困境的时候,会第一时间与家人进行沟通。而在家庭关系不太好的学生眼中,寻求第三方以实现情感慰藉十分重要,这正是其对宗教产生兴趣的原因。由此可见,宗教能够通过情感慰藉的方式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如果家庭关系能为大学生情感需求提供支持的话,宗教的影响则较弱,反之则较强。这种情况在学生处于困境或面临困难的时候将更为明显。
  (二)从校园生活角度看
  校园作为大学生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与大学生的信仰紧密相关。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很多好朋友”和“朋友不多但仍有几个好朋友”的学生中,是宗教信徒或对宗教感兴趣的比例要低于“与同学主要是泛泛之交”和“没有什么人称得上是朋友”的学生。其中,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一般”的学生普遍比“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更愿意在互联网上与人交流”,并且无论人际关系好坏,都有超过30%的受访者表明自己曾通过互联网接触过宗教或宗教信息。由此可见,人际关系与大学生信仰选择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盛行,宗教虚拟化传播正在使这种关联性日渐式微。与此同时,“社团活动情况与宗教信仰选择关系”“人际关系情况与宗教信仰选择关系”两项调查几乎呈现出一致的结论。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也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成绩与信仰关系而言,同济大学学生成绩与宗教信仰选择之间的关系呈现“橄榄式”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是信徒或对宗教感兴趣的比例,要高于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考试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访谈调查中,绝大多数处于中游位置的学生坦言,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运,自己曾尝试各类具有宗教意义的符号或仪式。所以,宗教可以通过功利主义思想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在片面追求分数高低的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显著。
  (三)从社会生活角度看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开放性不断增强,青年人思想活跃和高校思潮多元化的特点愈加突出,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连接大学生社会生活与高校生活的活动主要表现在“就业求职”与“对社会的认知”两方面。就业求职方面。尽管很多大学生对未来就业求职缺乏信心甚至倍感压力,但似乎这样的情形与其宗教信仰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只是在访谈调查过程中,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情势要比现在更为困难,并且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就业问题会使自己在心理上面临更大压力而需要寻求心理支持。与此相对应,在“能找到满意工作”方面,“有明确宗教信仰”和“模糊神灵崇拜”的学生比“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更自信。这说明宗教或准宗教性的元素或符号,在学生求职就业方面发挥了比较重要的心理支持功能。对社会的认知方面。超过60% “有明确宗教信仰”的学生感到社会存在信仰危机,但对社会满意度并不低,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能从宗教信仰中获得一定的道德抚慰。在“最不满意的社会现象”问题上,他们主要关注社会、文化和道德领域,分别占33.3%、26.7%、20%。对社会满意度最低的群体是有着“模糊信仰”的学生。他们既纠结于现实满足又有一定的信仰需求,认为当下社会存在信仰危机;在“最不满意的社会现象”问题上更关注现实经济和政治领域,分别占19.7%、42.4%。相比之下,对社会满意度最高的群体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46.2%的学生对社会基本满意,他们同时也是对道德和文化领域最为漠视的群体;在“最不满意的社会现象”问题上,大多数只关心社会和政治领域中一些与自己相关的事情,而且对经济领域的拜金享乐现象容忍度特别高。
  三、高校应对宗教渗透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同济大学的信教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只占少部分,未信教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有明显兴趣,大多数学生在校园中与宗教信徒有过接触,并且有传教和被传教的经历。佛教、道教、民间宗教等传统宗教信仰在大学校园占据优势,但学生对传统宗教信仰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较多偏差,滋生封建迷信和伪崇拜的风险较高;伊斯兰教因为与民族身份匹配度高所以信仰的虔诚度最高,但受其影响的学生人数最少;天主教、基督教等在校园内的渗透最为明显,但是成效并不显著。在宗教渗透方式上,被动接受宗教传播情况显著,方式和途径呈现多样化,网络虚拟宗教传播发展迅速。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复杂。家庭生活方面,来自富裕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以及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宗教渗透的影响。校园生活方面,校园人际关系、社团活动、学生成绩等都影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选择,人际关系差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宗教渗透,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信教倾向更为明显。社会生活方面,就业求职及对社会的认知影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选择,就业压力的存在给学生心理造成较大冲击,宗教的心理支持功能因此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占领。”[3] 基于此,本文认为,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和准确判断宗教渗透对大学生思想建设的影响,结合高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优势,变宗教和宗教问题为宗教学和宗教学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宗教知识和宗教形势教育。针对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的特点,广泛开展宗教知识普及性教育活动,开设宗教知识和宗教政策教育通识课程,或者在既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的讲授和讨论。可以采取如下三方面的策略应对宗教渗透。
  (一)采取“疏”和“堵”相结合的方式。
  积极探索适合高校教学与管理特点的宗教事务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的宗教事务管理队伍,建立健全高校宗教事务管理制度。一方面更好地为信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要求他们到正规的宗教活动场所去参加合法的正常的宗教活动,尊重和保障其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另一方面指导其尊重其他公民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权利,明确在校园内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宗教仪式,也不能随意开展任何传教或带有传教性质的宗教活动。同时,严格规范和管理有宗教信仰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如果发现他们有面向大学生传教、私设聚会点等行为,一定要及时依法劝阻、制止,甚至查处、取缔。 (二)尝试“实”和“虚”相结合的方式。从“实”的角度看,在培育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上下功夫,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大力弘扬积极健康的时代主旋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健康和谐的校园活动消解和排遣大学生的消极心理,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关系,使大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现实生活中积极健康的一面;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经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工作,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冲突,正确释放心理压力。从“虚”的角度看,科技革命带来的虚拟世界在便利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新的问题。要高度关注和研究虚拟宗教和宗教虚拟化传播的新特点,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虚拟世界的抽象事物,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网络防火墙建设。(三)探索“内”和“外”相结合的方式。当代大学生既是高校的主体,又是社会成员中的一份子,做好高校反渗透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应尝试与国安、文保、宗教等校外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现校内校外密切配合,依法制止并坚决打击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校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避免高校成为邪教和宗教极端思想滋长的温床。
  参考文献:
  [1] 中央统战部,等.中国统一战线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72.
  [2] 金泽,邱永辉.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09)[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3] 江泽民.论宗教问题——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1-12-10 (1).
  责任编辑:杨小平
其他文献
摘要:最大公约数是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着重阐释的概念之一。最大公约数这一概念概括和提升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实质、功能及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最佳途径。找到最大公约数是实现大团结大联合、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根本举措。  关键词:最大公约数;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5)05-0016-06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是永恒的主题。
期刊
摘要: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对统一战线产生了一些新的影响,突出表现在要求加强民主监督、调整内部构成、创新社会服务形式、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等方面。同时,统一战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凝聚共识、献计出力、团结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统一战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应从完善民主协商制度、改进工作方式、畅通建言渠道、增强敬业精神等方面加强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更好建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期刊
摘要:统战宣传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面。文章在深入调研重庆市基层统战宣传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大量数据,深入分析了基层统战宣传工作开展的现状,厘清了基层统战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党委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基层统战;统战宣传;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4)03-0043-04  统战宣传工作是
期刊
摘要:统战理念和法治理念是指导统战工作创新发展和统一战线巩固壮大的两种思维。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条例》精神,需要科学把握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结合度。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的结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鲜明的发展脉络。科学把握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结合度,要坚持基本原则和正确方法,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和统战政策法规体系,推进统战工作的法治化,加强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的普及教育。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农村公益校车供给是各个主体在外部环境约束下,根据自身收益和成本进行理性选择的博弈。农村公益校车供给主要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家长三个博弈主体,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家长与家长以及地方政府与家长之间的三组博弈。这三个博弈主体的个体理性将导致集体非理性,形成了一种不利于资源最优配置的方案,从而使农村公益校车供给陷入“囚徒困境”。这种情况证实了地方政府承担农村公益校车供给责任是一种必然的理性选
期刊
摘要: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统战工作的诸多论述和指示精神,集中体现在“从‘冷热’两条线谋划统战工作”的思想上。“冷”线工作方法代表战略思维,强调跳出“就统战抓统战”的局限,要求统战工作深谋远虑、注重根本和追求长远;“热”线工作方法代表策略思维,强调统战工作的策略方法、战术部署,要求统战工作务实进取、常抓常新和敢于负责、作出贡献。习近平这一关于统战工作基本布局的观点契合统战工作的根本特点,蕴藏深刻
期刊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提出背景不同,内涵也有差异。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必须坚持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统一,致力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小康社会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小康社会;中国梦;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5)05-0086-04  2012年1
期刊
摘要:国外政党关于年轻一代的统战工作经验启示我们:进一步做好年轻一代统战工作,在宏观上要以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进共识,在中观上要以各领域的求同存异和统筹共赢来强化引导,在微观上要以党建带团建和群团组织建设带新经济社会组织建设集合众智。  关键词:年轻一代;统一战线;国际经验;中央统战工作会议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5)06-0081-
期刊
摘要:彭州市以构建基层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为核心,不断健全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和渠道,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协商的创新实践。彭州市构建基层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和渠道的实践,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特征,产生了其他地方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探索鲜有的创新,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借鉴和参考案例。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协商;基层民主协商;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D621 文
期刊
摘要: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台湾民主政治带有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在李登辉时期,台湾出现了威权民粹主义,而在陈水扁时期,台湾则出现了选举民粹主义。这两大民粹主义形态给台湾政治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台湾民主化;民粹主义;威权民粹主义;选举民粹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4)06-0043-06  台湾在“民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