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康社会与中国梦

来源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mid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提出背景不同,内涵也有差异。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必须坚持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统一,致力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小康社会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小康社会;中国梦;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5)05-0086-04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长远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一、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提出背景
  “大跃进”时期,毛泽东开始反思对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设想。1960年初,他对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做了比较集中的分析与思考。他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2]。1964年,周恩来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思考了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在l979年3月,他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4]10月,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第一次提出要修改原先确定的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4]19412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的概念。1981年4月,他进一步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他指出:“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经过这一时期的探索,看来达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八百、九百,就算八百,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力争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把实现小康列为第二步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三大把这一战略构想正式确定下来,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要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中国梦“是对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愿景的主观正确反映,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现状和人民的现实诉求提出的”[5]。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中国日渐沦落,几近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吴玉章在回忆甲午战争时曾悲愤地说:“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强烈的民族屈辱感吞噬着国人的心灵[6]。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强烈愿望和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在这充满希望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
  二、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具有特定的内涵,主要是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小康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20世纪末我们要达到的中国式现代化。对小康社会的内涵,他当时的描述是“人民的吃穿用、住房、就业问题解决了,人不再外流了,中小学教育普及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7]。1987年,他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的目标,就标志着我国从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思想,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在20世纪末打下小康社会的基础,从2000 年开始建设小康社会。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党的十六大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一实际出发,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党的十六大以后的10年时间里,我国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了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了大台阶。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新的目标要求内涵丰富,定位精准,既继承前人又不墨守成规,既延续历史又有新的突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质就是“要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使每个人都有享受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基本权利”[8]。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民族振兴,就是通过不断发展和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文明成果,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幸福,就是人民的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使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三、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康社会和中国梦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国梦是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政策,形成阶段性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国梦与小康社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梦既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一场伟大的实践运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条件。中国梦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准备了必要条件。坚持中国梦与小康社会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
  在对待发展战略与发展阶段的关系方面,中国共产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l957年以后的一段时期,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我们作了许多不切实际的设想和描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系统总结自己处理发展战略与发展阶段关系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对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正如江泽民所说:“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提出,是党关于发展战略与发展阶段理论成熟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精神实质是强化社会主义价值牵引,在新的高度达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共识。保证价值理想与道路探索相匹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在理想与道路的探索中保持合理的平衡,必须坚持“用实事求是的阶段性价值目标引领社会发展和制度变革”[10]。在科学对待阶段性价值目标方面,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中国梦和小康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中国梦不能离开现实,空谈梦想。只有通过扎扎实实地做好现实的每一项工作,坚持长期不懈的奋斗,才能逐步实现中国梦。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中国梦,否则会失去前进的方向。中国梦可以使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可以在各种风险考验中给予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能够不断激发我们前进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我们必须坚持中国梦与小康社会的统一,致力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小康社会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四、战略目标由小康社会向中国梦转变具有历史必然性
  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规划出的逻辑性与历史性相契合的社会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初期,“小康之家”“总体小康”的提法先后出现。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八大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小康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特征。小康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赋予了小康社会新的时代内涵,对传统小康社会思想进行了继承与超越。从“小康之家”“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逻辑演进,遵循了社会发展阶段性的历史规律,表明了“这一思想由初创到发展和完善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11]。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20年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新的任务。届时,社会发展需要新的目标。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由小康社会向中国梦转变将成为必然趋势。
  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12]。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联,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从纵向上将奋斗目标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如建立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习近平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为“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梦”,“是造福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崇高追求”[13],将“中国共产党宏大的战略目标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梦想完美结合,变成日渐清晰而又可以逐步实现的梦想”[14]。“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体现了历史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15]中国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具有丰富的科学理论内涵。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梦”既包括小康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又超越小康社会的范围,涵盖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由小康社会向中国梦转变具有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张烁.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2]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3]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84:439.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l63.
  [5] 袁胜利.中国梦的哲学释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1):23-26.
  [6] 吴玉章回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2.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
  [8] 颜德如,黄文义.论"中国梦"的政治内涵[J].理论探讨,2013(5):5.
  [9]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3.
  [10] 张雪梅.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实现路径——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文化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3(4):1-6.
  [11] 李国飞,朱宪臣.论小康社会思想的科学设计与价值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2):26-30.
  [12] 陆卫明,赵述颖."中国梦"解析:历史到现实[J].探索,2013(4):178-181.
  [13] 李君如.中国梦的意义、内涵及辩证逻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15.
  [14] 王春玺.中国梦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更加清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23.
  [15] 朱春奎.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13(13):22-24.
  责任编辑:孙德魁
其他文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以爱德基金会为代表的民办公益基金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金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二是要拓宽筹资渠道,为基金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加强媒体宣传,为基金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四是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基金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公益事业;民办公益基金;爱德基金会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两岸的长期隔阂和岛内的复杂政治生态,致使部分台湾同胞具有较复杂的统一观念,既具有一定的“拒统”情结,也具有坚定的“不独”态度,这种观念为“被统”意愿的萌生提供了潜在的空间。鉴于部分台湾同胞具有复杂的统一观念,必须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引导下,通过深化两岸经贸文化互利共赢局面、合理安排“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等加快两岸融合进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台湾同胞的统一观念进行再建构,尽可能地促进台湾同胞
期刊
摘要:学界对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相关研究涉及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标准、视角、比较、增强路径等。要从“三个自信”的内在联系,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共产党依法执政、参政党依法参政”等角度进一步增强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  关键词:政党制度;多党合作;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政治实践的智慧结晶。中国政
期刊
摘要:当前,“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指引下的我国外交工作应推进理念和实践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消除外界对中国的误解和疑虑。  关键词: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5)05-0094-0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善于守
期刊
摘要:最大公约数是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着重阐释的概念之一。最大公约数这一概念概括和提升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实质、功能及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最佳途径。找到最大公约数是实现大团结大联合、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根本举措。  关键词:最大公约数;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5)05-0016-06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是永恒的主题。
期刊
摘要: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对统一战线产生了一些新的影响,突出表现在要求加强民主监督、调整内部构成、创新社会服务形式、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等方面。同时,统一战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凝聚共识、献计出力、团结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统一战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应从完善民主协商制度、改进工作方式、畅通建言渠道、增强敬业精神等方面加强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更好建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期刊
摘要:统战宣传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面。文章在深入调研重庆市基层统战宣传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大量数据,深入分析了基层统战宣传工作开展的现状,厘清了基层统战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党委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基层统战;统战宣传;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4)03-0043-04  统战宣传工作是
期刊
摘要:统战理念和法治理念是指导统战工作创新发展和统一战线巩固壮大的两种思维。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条例》精神,需要科学把握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结合度。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的结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鲜明的发展脉络。科学把握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结合度,要坚持基本原则和正确方法,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和统战政策法规体系,推进统战工作的法治化,加强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的普及教育。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农村公益校车供给是各个主体在外部环境约束下,根据自身收益和成本进行理性选择的博弈。农村公益校车供给主要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家长三个博弈主体,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家长与家长以及地方政府与家长之间的三组博弈。这三个博弈主体的个体理性将导致集体非理性,形成了一种不利于资源最优配置的方案,从而使农村公益校车供给陷入“囚徒困境”。这种情况证实了地方政府承担农村公益校车供给责任是一种必然的理性选
期刊
摘要: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统战工作的诸多论述和指示精神,集中体现在“从‘冷热’两条线谋划统战工作”的思想上。“冷”线工作方法代表战略思维,强调跳出“就统战抓统战”的局限,要求统战工作深谋远虑、注重根本和追求长远;“热”线工作方法代表策略思维,强调统战工作的策略方法、战术部署,要求统战工作务实进取、常抓常新和敢于负责、作出贡献。习近平这一关于统战工作基本布局的观点契合统战工作的根本特点,蕴藏深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