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一课,是省教科所要求在一次小学语文评优课现场会上做的一节优质观摩课。在全省骨干教师面前现场做课,压力可想而知。一次又一次推倒辛辛苦苦所做的教学设计,数易其稿,实战演练。过程实在艰难,然而过程就是学习,就是进步,回首一个个扎实的脚印,突然感悟到,要敢于取舍,有舍才有得,取舍是一种智慧,一种美丽!
一、由大到小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的一篇文章,另外两篇文章为《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在最初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和大多老师一样,采用的是“拿来主义”,按照教参上所写的教学目标,照猫画虎原搬了下来,但效果却不理想。几次研讨、修改,根据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精简修改为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拼读“监、挑、茎、似、倒”多音字。正确拼读“滴溜圆、揩揩眼泪”词语字音。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动作变化部分,感悟严监生的人物形象。3.学习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目标突出了“学习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表述简洁明了,可检测性强。
二、由面及点
最初设计的几稿,一节课容量很大,把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都想讲到。显然实践中,时间根本不够用,整节课提问繁琐细小,学生一直在我的带领下走着,师生都忙乱不知所然。
试讲之后,精心梳理,细问反思。最终,我只提取了一点——学习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点确定了,方向明了了,设计起来也轻松了。把这节课主题由原来的“走进经典”,变为“写人如见其人”,紧紧围绕“写人如何见其人”这一目标,展开教学设计。课前由猜谜游戏导入,从四大名著中——孙悟空、诸葛亮、王熙凤、武松这些孩子们喜欢而又熟悉的人物形象入手,引出“写人如见其人”这一教学主题,铺垫描写人物特点的初步认知。学习文章的前半部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渗透结合注释、上下文理解等古文的学习方法,积累奄奄一息、油枯灯灭、气若游丝、病入膏肓等四字成语,训练语文词语积累的学习能力。继而,切入教学重点——动作描写部分,梳理出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学习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出示幻灯片,展示一个“视钱如命”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练习描写这一人物形象,达到运用 的目的。先口头训练,个别口语叙述之后,教师加以评价、点拨,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笔,再分享、交流、评价、指导。学生的练笔出乎我的预料,孩子们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眼神、动作等,想象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丰富、形象、生动。有的运用了夸张,有的运用了排比,有的学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语言、神态、动作并用,惟妙惟肖!我又设置了一个以“今晚足球赛”为主题,聚焦家庭成员,描写人物的练笔设计。有的学生描写足球迷爸爸观看时的神态、动作,更难得的是有的学生聚焦不喜欢足球赛的妈妈的动作、心理,还有的写自己和爸爸一起兴高采烈地观看,真是形象生动。
三、由“教过”到“教会”
一篇文本,呈现内容往往是多元化的,参考的课例也是各具特色,所以什么都想展示,都要面面俱到,不想却是做了蜻蜓点水之事,看着什么都讲了,而学生真正掌握的能有多少呢?
这节课几番推倒演练之后,让我感受到“教过”与“教会”本质上、层次上的差别,“一课一得”与“一课多得”相比,我宁愿做到“一课一得”,扎扎实实地做到“得”,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真正“得”。如果“一课”能做到“一得”,那孩子们仅仅在小学一至六年级中,该有几千个“得”呀!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一书中有一段话:一堂课上如果师生只能总结出思想内容方面有哪些认识体会,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课文”;如果师生能非常清楚地总结这堂课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什么体会或进步,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如果这节课,孩子们上完只记住了严监生吝啬鬼这一形象,我想我只是把课文给学生呈现了一遍。可喜的是孩子们的精彩练笔习作,不仅让听课者,而且让我这个底气不足的执教者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也更深刻理解了吴教授所说“要敢于舍弃,什么都要往往什么都没有”这句话。是呀,舍得,有舍才有得!
作者单位 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教研室
编辑 聂蕾
一、由大到小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的一篇文章,另外两篇文章为《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在最初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和大多老师一样,采用的是“拿来主义”,按照教参上所写的教学目标,照猫画虎原搬了下来,但效果却不理想。几次研讨、修改,根据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精简修改为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拼读“监、挑、茎、似、倒”多音字。正确拼读“滴溜圆、揩揩眼泪”词语字音。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动作变化部分,感悟严监生的人物形象。3.学习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目标突出了“学习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表述简洁明了,可检测性强。
二、由面及点
最初设计的几稿,一节课容量很大,把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都想讲到。显然实践中,时间根本不够用,整节课提问繁琐细小,学生一直在我的带领下走着,师生都忙乱不知所然。
试讲之后,精心梳理,细问反思。最终,我只提取了一点——学习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点确定了,方向明了了,设计起来也轻松了。把这节课主题由原来的“走进经典”,变为“写人如见其人”,紧紧围绕“写人如何见其人”这一目标,展开教学设计。课前由猜谜游戏导入,从四大名著中——孙悟空、诸葛亮、王熙凤、武松这些孩子们喜欢而又熟悉的人物形象入手,引出“写人如见其人”这一教学主题,铺垫描写人物特点的初步认知。学习文章的前半部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渗透结合注释、上下文理解等古文的学习方法,积累奄奄一息、油枯灯灭、气若游丝、病入膏肓等四字成语,训练语文词语积累的学习能力。继而,切入教学重点——动作描写部分,梳理出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学习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出示幻灯片,展示一个“视钱如命”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练习描写这一人物形象,达到运用 的目的。先口头训练,个别口语叙述之后,教师加以评价、点拨,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笔,再分享、交流、评价、指导。学生的练笔出乎我的预料,孩子们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眼神、动作等,想象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丰富、形象、生动。有的运用了夸张,有的运用了排比,有的学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语言、神态、动作并用,惟妙惟肖!我又设置了一个以“今晚足球赛”为主题,聚焦家庭成员,描写人物的练笔设计。有的学生描写足球迷爸爸观看时的神态、动作,更难得的是有的学生聚焦不喜欢足球赛的妈妈的动作、心理,还有的写自己和爸爸一起兴高采烈地观看,真是形象生动。
三、由“教过”到“教会”
一篇文本,呈现内容往往是多元化的,参考的课例也是各具特色,所以什么都想展示,都要面面俱到,不想却是做了蜻蜓点水之事,看着什么都讲了,而学生真正掌握的能有多少呢?
这节课几番推倒演练之后,让我感受到“教过”与“教会”本质上、层次上的差别,“一课一得”与“一课多得”相比,我宁愿做到“一课一得”,扎扎实实地做到“得”,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真正“得”。如果“一课”能做到“一得”,那孩子们仅仅在小学一至六年级中,该有几千个“得”呀!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一书中有一段话:一堂课上如果师生只能总结出思想内容方面有哪些认识体会,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课文”;如果师生能非常清楚地总结这堂课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什么体会或进步,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如果这节课,孩子们上完只记住了严监生吝啬鬼这一形象,我想我只是把课文给学生呈现了一遍。可喜的是孩子们的精彩练笔习作,不仅让听课者,而且让我这个底气不足的执教者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也更深刻理解了吴教授所说“要敢于舍弃,什么都要往往什么都没有”这句话。是呀,舍得,有舍才有得!
作者单位 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教研室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