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走进教材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henz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要正确解读教材,以《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为例,从单元结构设置、学习内容编排、学习素材、例题呈现及习题选用五方面对比剖析,提出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流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材分析 比较研究 运算能力 教材解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A-0076-02
  虽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内容经历过多次调整,但其对于计算(运算)能力的要求一直不变。本文选取人教版实验版教材和2012版教材进行对比研究,尝试分析编者改动的意图及对教学的启示。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年版)在“内容标准”的第一学段中对数的运算提出了以下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数的加减运算。
  6.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由此可见,新课标对《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让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曹培英在《跨越断层,走出误区》一书中绘制了运算能力结构图(如图1所示)。
  该四边形结构图揭示了以下意义:
  其一,基本口算指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口算(主要是20以内的加减与表内乘除),它是其他口算和任何笔算、估算都离不开的运算反应。
  其二,算法、算理是运算能力的一体两翼,尤其是在小学数学中,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其三,对于小学生来说,基本口算反应与进一步的算法、算理共同构成运算能力的底部。运算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其四,运算策略是指运算信息的挖掘与运算问题的定向,运算方法的选择与运算过程的简化及其自觉评价。它表现在解决单纯的运算问题中,也表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算决策与实施过程中。运算策略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运算策略水平是鉴别运算能力的敏感因素。
  可见,“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数的运算的第一阶段,是学生运算能力的基础。
  二、教材的纵向比较
  (一)单元结构设置的比较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内容,笔者对两版教材的单元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无论哪个时期的人教版教材,“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均安排在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中,虽然所在单元不同,但都是按照“1-10以内的加减法”到“20以内的无进退位加减法”再过渡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顺序编排。据此,笔者认为“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编排的比较
  筆者把两个版本教材的学习内容编排顺序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如表2所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版教材基本都是按照数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写数、个位和十位,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的顺序进行编排,但是2012版教材中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它把数数和读数合为一个课时,同时多加了一个“例6(解决问题)”,这体现了编者旨在将运算教学和实际应用进行接轨,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素材的比较
  通过对比表3笔者发现,2012版教材和实验版教材相同,都是利用小棒情境图来引入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帮助他们理解算理,构建“十加几等于十几,十几减几等于十,十几减几等于几”的运算模型;不同的是2012版教材在新增的解决问题里,采用情境图和画圆形图片的直观方式,不仅丰富了学习素材,使“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模型由抽象化转为具体化,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四)例题呈现的比较
  从图2看,两个版本的例题呈现都是小棒图加上算式,不同之处是实验版是“一图四式”,而新教材是“一图三式”,笔者翻阅课本和教学用书后发现,早在第6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中,就初次出现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虽然两个加法算式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但算式表达的意思不变,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得到10,所以都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这样的过渡更加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有了前面的铺垫,在新教材出现“一图三式”的例题呈现使得教学逻辑一气呵成,顺理成章。
  计算教学的一般过程:理解计算意义,深入研究算理,概括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
  两版教材都是利用小棒情境图引入,左边有10根小棒,右边有3根小棒,合起来共有几根小棒?出示封闭的算式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原来有13根小棒,拿走10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小棒?出示封闭的算式(13-3=10,13-10=3),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在研究10+3=13的算理时,借助摆小棒让学生经历构建加法模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算理,建立“十加几等于十几及十几减几等于十”的运算模型。对于计算法则的概括,两版教材都没有给出直接的运算法则。综上对比可以看出,两版教材都以同样的情境和完整、封闭的算式呈现,有意降低教材的呈现难度,为学生学习理解提供最大的助力,同时也体现编者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
  (五)练习题的比较
  计算技能的形成,一定离不开练习,同时练习的设计也体现编者对学生在这一知识点要求掌握的程度。
  通过仔细对比图3笔者发现,两版教材均以计算类习题为主,辅以一定数量的具体形象类习题。先呈现由小棒图写“一图三式”和写“一图四式”再过渡到直接出示算式,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编排顺序,有很强的层次感;同时可以看出第一学段是运算能力与数感、数学模型思想的共同发展;但两者之中还是更为重视学生基本运算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同的是新教材增加了除小棒图外的看图列式,丰富了练习素材,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材的价值不止于给予学生现成的知识点,更在于引导运算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鼓励创新和应用。而教师研读教材就是研究如何将教材转化为“学材”,形成便教易学的新“学材”。因此,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生的条件,个性化地解读教材,有针对性和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许桂娥(1988— ),女,汉族,广西柳州人,一级教师,研究生学历,广西教育杂志社《学苑创造》编辑部特约作者,先后荣获“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优秀辅导员”“南宁市优秀班级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曾在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比赛活动中获国家教育部部级“优课”,并多次斩获广西区及南宁市教学比赛一、二等奖,其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
  (责编 林 剑)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基于少数民族山区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论述美术教育实践课进山区小学的重要意义,提出转变美术教育教学观念、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少数民族特色开展美术教育、根据山区小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等促进美术教育实践课进山区的“支教”方式。  【关键词】美术教育实践课 少数民族地区 支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08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日常数学”和“学科数学”的内涵,认为“学科数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日常数学”的基础上,是“日常数学”的优化和提升,是学生形成数学能力的关键;以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一课为例,提出抓住知识起点处、概念形成处、知识本质处等实现从“日常数学”走向“学科数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 日常数学 学科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以《搭配中的学问》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剖析学生有序搭配的问题,并结合学情调查分析,论述基于学生数学现实的教学重构对策,包括“活动整合:从零散到集约;资源展示:从无序到有序;对比优化:从直观到抽象”等。  【关键词】小学课堂 数学现实 教学重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102-03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化归思想的概念,总结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化归思想的呈现方式,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九加几》的教学为例,论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化归思想 《九加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90-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功能和
期刊
【摘要】本文以“微笑公益暖冬研学”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论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指出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引导学生把握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思想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83-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林丽老师教学的“跟上兔子”系列绘本中“Mother,dear mother!”的观摩课,论述多模态理论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關键词】多模态理论 小学英语 绘本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123-03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旧教材《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单元结构、学习内容编排、例题编写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认为教师要透彻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的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以及位置,发展学生的数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 《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比较 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
期刊
【摘要】本文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分析人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教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到依托课标,立足教材,深入解读,深入研究,真正理解教材内涵,把握教材的精髓,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A-0073-03  新课标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安排在第二学段“图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数学在“一纲多本”的教材编排体制下,不同教材对同一个内容的编写总有相似和不同之处,通过从知识编排、内容对比两个维度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收获更加深刻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教材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A-0075-02  《义务教育数学课
期刊
【摘要】本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结合英语课堂教学案例,阐述实施生本课堂的基本原则,即差异性原则、调整性原则、关注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以及反思性原则等。  【关键词】生本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A-0050-02  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生本教育的教学观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全员参与、平等交流,这样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