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学生趣闻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ye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 杰 南开大学汉文化学院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语言学研究。曾赴拉脱维亚大学讲学、任教两年,同时在波罗地海语言中心讲学。曾应邀赴德国汉诺威参加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一篇论文入选。出席第6届、9届、11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2009年论文入选美国布莱恩大学北美语言学会议。2012年应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邀请赴美交流学术。出版有《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等三部专著;出版词典、教材共三本;出版散文集《蓝眼睛黑眼睛——我和我的洋弟子们》。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2006年荣获“全国十佳知识女性”。

1.请你吃鞋


  我的美国学生中有个大男生,给自己起的中国名叫“长大”。可我觉得他一直长不大。
  每次叫他回答问题 ,他胳膊腿都像断了线一样耷拉着,有气无力地站起来。回答问题也像是说临终遗言似的,声音像个太监一样,女里女气。
  我问:“怎么回事?”
  “老师,我吃得不多,就这么点儿。”他用大拇指掐在小拇指肚上。
  这也太少点儿了吧?
  “别听他的,老师,他的外号叫‘嫂子’,前面还得加个‘赖’字。”另一个学生说。
  就是这么个小饭量的“嫂子”要去进行语言实践,住在农家。午饭时,他吃了人家一碗红烧肉。那哪是什么碗啊?跟我们的小洗脸盆一样大!“赖嫂子”的饭量不但让我这个老师傻了眼,连老实厚道的大爷忍了半天,也不得不开口了。大爷半天“吭哧”了一句:
  “俺不是舍不得叫你们吃,俺是怕俺那茅房受不了。”
  “长大”好像并不明白“茅房”是什么地方,继续吃。我忙说:
  “一会儿还有非常好喝的汤。”“长大”仍继续吃。我看他没听懂,于是用英语翻译出来这句话。可那时,我的英语还真的挺“赖”,许多单词的发音都似是而非,结果,我说想请他喝汤,却说成了“You will drink the shoes.”
  我把“请他喝汤”说成了“请他吃鞋”(shoes“鞋”和soup“汤”发音相近)。
  “長大”满眼问号,小声地问:“这是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吗?”我回答:“ Yes.(是的)”而且态度坚决。
  “长大”立即礼貌地起身,离开饭桌。他直对大爷说对不起,并且表示自己已经吃够了。

2 .春木立志


  他叫春木,日本学生。一天,春木来上课,大夏天却戴着个帽子。我问春木:“上课怎么还戴着帽子?”
  春木捂着脑袋,一脸无可奈何的样子。他说要是摘了帽子,就不美丽了。我问为什么,春木说他今后一定努力努力学习汉语。我不明白这个一提叫他念书,他就头疼的弟子,今天怎么主动说要好好学习了?春木告诉我,他去了理发店。
  他指着前头的头发,对理发师说:“这个,剪,不要。”
  理发师一听,“嘁嚓咔嚓”,三下五除二,利落地挥舞着剪刀,没多久,前头的头发没啦!其实,他的意思是“这个,不要剪”。
  春木着急了,忙说:“不要,不要。”理发师说:“都不要啊?”又“嘁嚓咔嚓”一通。春木就成了这副“不美丽”的尊容了。
  春木这回可知道了汉语词序的作用。果然厉害!老师早就讲过:
  “包子——里走。”是吃包子的(人)往里走。
  “里走——包子。”变成“往里走——你这个‘包子’。(‘包子’代人)”。词序变了,语义也就改变了。
  春木哪注意呀?不过这回春木可是下决心了。可是我们的春木“一定好好学习汉语”的大志立了没几天,又撒气了。倒是有一次过生日,叫他又立了志。
  最爱吃肉的春木过生日,请客,却来到一间素食店。
  五花肉上来了(豆腐做的,真像),我只夹了半块。不是不想吃,而是一大盘菜,肉只是在盘心中间放了几片。
  这回大家都学着“嫂子”,用大拇指掐在小拇指肚上:“我们吃得不多。”
  春木一脸无辜。
  我那天特别高兴。我感谢春木,因为这个聚会,我见到了拉脱维亚老乡。她们是来过Party的两个拉脱维亚女孩,是南大的邻居学校——师大的学生。她们就住在拉脱维亚道加瓦河河西。
  拉脱维亚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我在那儿教学两年,难忘啊!
  我立即向她们打听我的朋友,他叫“巴卢大”,也住在道加瓦河河西。我很想知道他生活得怎么样。她们摇摇头。但当我说起他有三个女儿时。她们一齐猛晃脑袋:“老师,别问了,有三个女儿,那就没太平日子啦!”
  “我们都是圣女(剩女)!!!”
  说话的女孩还特意告诉我,她的话里有三个惊叹号。
  “嫂子”和春木都嘟囔起来:“本来就嫁不出去,还想作和尚(吃素)?”
  “老师,你不知道这里有多贵,还一块红烧肉也吃不到!都因为她俩,要不,我怎么会来这鬼地方,吃什么素食!”
  原来,春木订餐厅,请拉脱维亚女孩帮忙,订“速食餐厅”。他想快吃完,再去歌舞厅玩儿。结果,却到了这里。
  同音,意不同。春木这回又立志了:
  “回去我一定一定好好学汉语。”

3.由“问”引出来的悲哀


  下课,美国学生纳斯丁像从闸门里喷出来一样,直扑到老师的讲桌上。他趴着身子,凑到老师的面前,完全忘了美国人的礼仪:与人交谈,特别是与女士说话,应该保持一定距离。他非但没有保持距离,还把手捂在嘴边,凑到老师的耳边,小声地问:
  “老师,对不起。什么叫‘流氓’?”
  老师告诉他“流氓”的词义内容。
  奇怪,为什么问起这个词?   纳斯丁鼻子都快掉在桌子上,一脸委屈:
  “有人叫我‘流氓’,悲哀呀!”
  老师可了解,纳斯丁是个规矩的学生,就是有点爱耍小聪明。他的汉语刚刚学了一年,就觉得自己已经不错了。他能阅读汉语短文,还可以用汉语给他的中国朋友写信呢!可他说汉语就是总不注意声调。
  大家知道,汉语一个音节有四个声调,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纳斯丁可没想到声调有这么重要,老师提醒他,他也不注意。这不,出笑话啦!
  聪明的纳斯丁,此刻一脸傻气。向老师讲起了他的“悲哀”:
  纳斯丁去古文化街转悠,他想买一个中国花瓶。他走进一家工艺品商店,商店里有许多瓷器,茶壶、茶碗、花瓶,各式各样的,漂亮极了。售货员小姐也很漂亮。纳斯丁非常高兴,他走到柜台前,很有礼貌地说:
  “小姐,我要一个花瓶,请你给我拿一下。”
  “你要哪一个?”
  “我要那个蓝的。”
  “给你,你看看吧!”
  “好,就要这一个。多少钱?”
  “十六块五。”
  “好,给你钱。”
  纳斯丁掏出了钱,可又想起中国的瓷器,景德镇出产的最有名了。他想问一问售货员小姐,这个花瓶是不是景德镇的。可是,他把“问”字的声调说错了,“问”字的声调是四声,他说成了三声,结果变成了“吻”。
  “小姐,我还想吻吻你(问问你),这……”
  “什么?”
  售货员小姐的脸一下子红了。她惊吓地瞪大了眼睛,看着纳斯丁,说:“你想干什么?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跟你们外国人可不一样!”
  “对,对,我只是想吻吻你(问问你)……”
  “坏蛋!流氓!”
  售货员小姐生气地把纳斯丁推出了商店。
  纳斯丁花瓶没买成,还挨了一顿骂。
  怎么回事呢?这样的事能问谁呢?
  纳斯丁只好忍气吞声地等到了第二天,这才有了在课桌前的那一幕。

4.学会谦虚的斯蒂温


  小李要结婚啦!小李的好朋友,美国留学生斯蒂温当然也来参加婚礼啦!
  婚礼那天热闹极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婚礼跟现在的可不一样,一般去不起饭店,都在家里办。
  不太大的新房,迎门的墙上贴着大红双喜字,床上、柜子上摆满了客人们送来的礼品,什么被面啊,茶具呀……美不胜收。新郎穿得西服革履,帅极了。新娘呢,穿着红色纱裙,美若天仙。
  来参加婚礼的人挤满了屋子。人们都向新郎、新娘说着喜庆的话。斯蒂温也向小李表示祝贺,而且他还不断地夸奖新娘:“小李,你的新娘真漂亮。”
  小李忙说:“哪里,哪里。”
  斯蒂温可糊涂起来。他问小李:“你不知道新娘哪里漂亮吗?”
  大家都笑了。
  没办法,小李只好给好朋友解释了半天。中国人的礼貌用语习惯不像外国人。在西方社会,如果有人夸奖你,你要高兴地说“谢谢”。中国人则一般都使用“哪里,哪里”,或是“不好、不怎么樣”等谦虚用语。
  斯蒂温学会了。
  从那以后,他说什么话都喜欢谦虚一番。别人夸他歌唱得好,他就说:“唱得不好,瞎唱。”别人说他车骑得不错,他就说:“骑得不好,瞎骑。”别人夸他中国字写得还真好,他就说:“写得不好,瞎写。”这成了他的口头语。
  有一次,他和小李在大排档吃麻辣烫,还点了几瓶冰镇啤酒。可能吃得太快了,刚吃完,他就觉得肚子不舒服,叽哩咕噜的。一下不小心,没憋住,放了一个屁。
  小李笑起来,说:
  “你真行,好家伙!屁放得可真响。”
  斯蒂温这回可找到给老师表现的机会了。他听后马上回答:“放得不好,瞎放。”
  小李忍不住大笑起来:“你真是个‘老外’。”
  “我知道我是个‘老外’。”
  小李说:“我说的,不是你说的‘老外’。我说的是你不懂中国文化的‘老外’。”
  斯蒂温又晕菜了。
其他文献
在外求学多年,也是在浮世红尘中走过一遭,虽说谈不上风雨舛途,但也算不得是半生顺遂。虽未体会过灯红酒绿,却也初识到了人情冷暖。人世的繁华像是一张有着美好面目的大网,轻易地就将人卷入滚滚红尘之中,难以挣脱,无法自拨。只是,在阅过繁华之后,越发明白宁静简单的珍贵。  比起城市的热闹喧嚣,我更喜欢故乡小村庄的平和宁静。又或者说,那座村里有让我渴望回归的事物。其实我并不是多擅长与人交往,在面对一起生活多年的
期刊
书架上的书是多么冷,是我们的手指与眼睛的关注,才让它们温暖起来,如一颗坚硬的水果糖,在舌尖一点一点地变甜。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之影响,不可谓不大。  读书,除了堂皇的求知理由外,大多是想在书中找一同伴,让书中的某个人或某句话将自己埋藏深处的记忆保存起来,或者替自己找回当初失散的感动。譬如曾经浪擲的涛声,或是未经起身已错过的相约,亦或是梦中不便与人言的美丽的邂逅……  唯有在书中才能
期刊
晚上九点,长安街的灯火格外明亮,最引人注目的天安门广场上人群簇拥,霓虹纷然。黑色的天空中点缀着一个个小眼睛,北京夜景真美!我摇下车窗,六月份凉爽而又些许潮湿的风抚上我的面颊,让我瞬间仿佛忘了身在何处。  我们一家三口坐在爸爸单位的车上,去机场为即将出国工作的爸爸送行。这,是我第一次去机场送人。爸爸从上车开始就一直小声在接跨洋电话,我很希望他能回过头来和我聊天,于是为了吸引父亲的注意,我开始故意叽叽
期刊
我静静地、静静地凝视着面前的一棵树。它高大茁壮,每一片叶子都晶莹可爱,在阳光下透着令人怜惜的亮,像玛瑙一样。浓密的叶子向大地投下一大片阴影,黝黑的树干如我一样沉默。我们默默地相互注视,有太多太多的话。它说,它不想走。  明天,拆迁队就要来了,来砍掉这片土地上最后的一棵树。即使它看过了沧海桑田,经过了世事变幻,保留着这里最后的天真烂漫,但他们还是要伐掉它。我无言,我保护不了它,给不了它一个家,我只能
期刊
清晨。早起。  阳光透过氤氲的雾弥漫而来,多情地洒落在窗台的牵牛花上。花蔓顺着铁架一路缠绵,绿得几近浓稠,引人一低头的温柔。花色或红或紫,浓淡深浅,在仓促忙碌的世界里,盛大而隆重地开放,不知温柔了谁的时光。想起有人唤之为朝颜,小小的欢喜里有小小的悲情,一瞬的绽放,一瞬的绚烂。明知道这春天是一则谎言,却仍不可救药地甘于被骗。它把所有的风情都展露在你面前,肆意、直白、天真,可是又温柔得让人心疼。  即
期刊
我想,菜园子的青春,奶奶的青春和老屋的青春,大概是一起逝去的。  就如,奶奶掉了第一颗牙齿,菜园子的菜上长满了虫,无人问津的老屋终于崩塌,而居住在老屋里的人也像水一样哗哗流去散落四方……  如果我们把这个叫做老去?那么什么才能被叫做青春?  在奶奶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能咬断草绳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菜园子郁郁葱葱,在夜半会有蝉鸣蛙叫时,我想它是青春的;男人们早早离家工作,女人们升起炊烟袅袅,小孩儿在
期刊
一直很喜欢水墨的艺术,或浅或深的墨痕,重重叠叠,组成一个个奇妙的图案,图案周围是恰到好处的留白,这样方成一幅佳作。因为有了留白,整幅画都仿佛活了起来,留白之处,自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是留白的艺术,却也不仅仅是艺术。  一篇文章,需要适当的“留白”,才能引发读者的兴趣;一件家具,需要适当的“留白”,才能经受夏暑冬寒而不裂;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留白”,为自己留几分余地,才不至于在危急关头走投无路……
期刊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期刊
1  临近年关,少不了的就是参加酒席,每逢这时,母亲总爱念叨:“人情债难还,你家二叔的儿子乔迁了,对了,邻居家的女儿好像要下个礼拜出嫁。”同时还不忘在本子上记下要花费的礼金。  赣南地区把吃酒席习惯叫作“吃酒”或“吃东道”,从我对吃酒有记忆开始,母亲就一直反复念叨着吃酒席要花费大量礼金,十几年没有变过,而说到底,对吃酒心境改变的只有我。  幼年时家里拮据,在村子里居住,母亲伺弄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
期刊
我把春天揉碎在小河里,然后扔下几块石头溅起水花当作惊涛骇浪。  我把太阳毁灭于黑夜中,然后又点亮白炽灯把黑夜烧为灰烬。  我的孤独是一座萧瑟的花园,连个爱花的人走过都不会驻足。我只能和我的小螃蟹一起绕着巴掌大的广阔花园里走上几圈。我最喜欢的是被青虫蛀起小洞的叶子,只有这样的叶子才能让千里之外的阳光穿过,透过那个很微小的虫洞看我一眼。还有下午两点半的牵牛花,虽然尽了葳蕤,但是只有当它闭上耳朵时才能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