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明月的诗情画意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x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詩经·陈风·月出》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枚先秦的月亮,照在男人的身上,撩起了男人对美丽女子的思慕之情;照见历史的河流,撩开了中国诗歌意象里最为五彩斑斓的涟漪。从那以后,这枚月亮在人类的诗情画意里一直存在至今。

你挂月来我登楼


  建安三曹,操诗雄浑,丕诗练达,植诗微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月在枭雄曹操的眼里,是囊中物。匆匆的足迹里刻满了酸甜苦辣,回首过往是是非非,消除无奈的最佳办法就是和醉而眠,忘却欢乐或痛楚,将自己送回原初的混沌。而醒后的余生,仍不得不投入到自己的鸿图大志中去,用建功立业来安放自己的灵魂。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随情就意,不做久留的是曹丕。视觉上下角度的变换,使景物在多个方位得到呈现,从而引起联想。水月俯仰之间,毫无斧凿痕迹。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的徘徊,让人顿生怜惜,而怜惜之中还有悲叹,悲叹之后还有延绵的余哀。当皎洁的明月照著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伫立于高楼上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著无尽哀愁。曹植自问自答,以明月撩动心事来引述自己内心的苦闷,不著痕迹,却成“建安绝唱”。这绝唱里,让明月有了一次惊人的飞跃,从此它超越了无情的自然事物的躯壳,化为有情的生命。自曹植“明月照高楼”借用《李陵赠苏武》之后,“明月高楼”便成了思妇的代名词:如李群玉《醒起独酣环友》里的“美人此夕不入梦,独宿高楼明月凉”,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如崔颢《长门怨》里的“紫殿青苔满,高楼明月空”,如李白《关山月》里的“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哽咽的月色


  一次谈话中,元朝皇帝问他的大臣脱脱:“宋徽宗这人怎么样啊?”脱脱答:“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千言万语化成的这句回答,几乎将宋徽宗说了个通透!
  “无言哽咽,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阳时月。”刘氏出生低微,后入宫给宋哲宗昭怀皇后做了婢女。昭怀皇后死后,她得到内侍杨戬的极力引荐,封为安妃。安妃天资聪颖,善解人意,心灵手巧,明艳动人,深得宋徽宗喜爱。后生下三子一女,即建安郡王赵秧、嘉国公赵椅、英国公赵根和柔福帝姬。宣和三年(1121),安妃一病不起,薨逝,享年34岁,追封为皇后,谥日明节。微宗对安妃念念不忘,第二年赏灯时,他回想起和安妃出行的情景,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最后的“不忍”、“羞见”,是对明月的难当愧意,是深入骨子里的凡人的细腻与温柔。
  旧时明月对赏灯的宋徽宗来说是一种思人的刺痛,对拜谒琴台的岑参来说是一种萧索:“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对毛滂来说是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便是旧时帘外月,却来小槛低窗。朦胧影里淡梳妆。”对史达祖来说是一种“愁痕即泪痕”的伤逝:“旧时明月旧时身,旧时梅萼新。旧时月底似梅人。”对张侃来说是一种孤旅夜宿的惬意:“秋从今夜冷,月比旧时明。”对郑元佑来说是一种书斋岁月的清欢:“岂应娟娟旧时月?独留疏影当窗横。”对董纪来说是一种对流光的妥协与豁达:“适来此夕又何夕,照见今吾即故吾。”对纳兰性德来说是一种填膺百感的悲呱“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卢梭《沉睡的吉普赛女郎》   金农《月华图》(局部)
  康定斯基《构成第六号》
  “中秋美景当吴苑,十载佳期共此堂。珠履高吟欢满座,金钗送酒看分行。秦娥女石月俄行雨,赵女停弦漫绕梁。莫道西岩容易堕,珠帘徐卷烂银光。”祝允明年轻时写下的这首《中秋日燕客晚雨》,在他年逾花甲之时“醉后”“披汗”草书一卷,并易名为《中秋玩月》。像《中秋玩月》般美好的诗歌,祝允明笔下有着数不清的明月。如《见月》里的“连当三夕见,喜似百年生”,如《月潭》里的“蛟龙且抱明珠卧,蟾兔能将桂子来”,如《看月怀内》里的“想得夜深刀尺罢,推帘独自下阶行”,如《皓月》里的“万籁萧萧微不辨,露繁霜重月盈天”,如《月槎》里的“老夫欲问广寒事,只欠扁舟渡海云”,如《秋山琴月图》里的“太阴幽煌,希声无倪。迎之以虚,承之以微”……
  喜饮酒,所以自问自答:“何处难忘酒,江船对月时。”喜竹阴,所以境域不俗:“人间此夜频前席,凉月虚窗更自宜。”喜游赏,所以壮怀万里:“风吹急柝严城闭,月照行人古道寒。”喜怀旧,所以梦回秋风:“暮空云敛月初弦,露气星光共渺然。”这月下的才子,是文征明。
  徐祯卿天资聪颖,学富五车,以诗文见长,更被称为“吴中诗冠”。在文学流派上,还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可见其文学成就之高。26岁考中进士,本该入翰林的徐祯卿因长相难看而被改授大理左寺副,五年后又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受挫仕途的徐祯卿逐渐开始醉心于道家修炼,沉迷养生仅一年,便溘然长逝,享年33岁。
  《中秋夜不见月兼邀储太仆不至》里“今夜中秋月,云端空复情。人间同寂寞,天外独分明”,《月》里“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只自悬清汉,那知隔凤城”、“看月生西浦,穿云度北窗。高楼有羁羽,照影不成双”,《亡女旅榇南泉寺》里“月满花宫不见人,殇魂独宿网流尘。那因得借金轮力,白玉光中现尔身”,《拟萧子显春别曲》里“雾里纤纤新月光,机中少妇织流黄。可怜断丝不如泪,零落时续不能长”,邀人不至、隔断关山、形单影只、丛生白发……这位江南四大才子中出生最晚去世最早的文豪,诗歌里随处都悬着一轮“坏月亮”。

明月雅集


  久居春山的于鹊,日日与白云相依:“独来多任性,惟与白云期。深处花开尽,迟眠人不知。水流山暗处,风起月明时。望见南峰近,年年懒更移。”白云之下,烂漫的人间有花有水,低头遇风,抬头望月。对着一湾池水,杜牧心思远大:“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白居易在淡然的清秋里,将呆发成了诗:“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寂寞余雨睛,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山岭上是一片陆希声的松林:“岭上青松手自栽,已能苍翠映莓苔。岁寒本是君家事,好送清风月下来。”青松立于清寒,为的是先涤荡了自己,好将清风明月送下山来吧。
  明月与清风、流水、苍松、红叶相依偎,哪能仅仅依偎于唐代诗人的几处山居里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百十位诗人心中,有千百个月亮。千百个月亮,或许还该有万千种名字。
  王褒的月亮叫初魄:“上弦如半璧,初魄似蛾眉。”王嘉的月亮叫夜光:“筑圆邱以视朝日,饰瑶阶以揖夜光。”沈约的月亮叫圆影:“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谢脁的月亮叫素舒:“轩曜怀光,素舒伫德。”庾信的月亮叫白兔:“金波来白兔,弱木下苍乌。”唐太宗的月亮叫桂枝:“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卢照邻的月亮叫沉钩:“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崔护的月亮叫宝镜:“晕藻绘于金轮,聚云霞于宝镜。”李贺的月亮叫碧华:“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齐己的月亮叫清规:“空碧无云露濕衣,群星光外涌清规。”元稹的月亮叫半弓:“昼漏频加箭,宵晖欲半弓。”李商隐的月亮叫凉蟾:“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踪星入。”曹松的月亮叫丹桂:“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韦庄的月亮叫蟾彩:“蟾彩霜华夜不分,天外鸿声枕上闻。”苏舜钦的月亮叫金饼:“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苏轼的月亮叫冰轮:“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龚自珍的月亮叫太阴:“抱秋树之晨华,指太阴以宵盟。”魏源的月亮叫仪景:“仪景圆缺问,迹留影忽逝。”

画笔下的月亮


  隋唐之后,人们对月亮的认识逐渐褪去了神秘的色彩,画家对月亮的描绘更加自由、美丽。
  周文矩的扇面《仙女乘鸾图》,一鸾凤于薄云淡雾中振翅飞鸣,其背上一仙女正茫然回首目视身后的一轮圆月。画家将仙女回眸之一刹那所显露出的怅惘之情刻画得生动传神,使本来单调的景物变得极富情趣并给人以想象空间。仙女的眼神原无形,然作者却利用它使圆月和鸾凤之间产生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画面具有气脉贯通的完整性。画家通过描绘仙女的衣带向后飘举暗示出无形的风力,并以此表明鸾凤疾翔时的速度与强烈的动感,与圆月之间形成动与静的对比。《圣朝名画评》云:“周文矩用意深远,于繁富则尤工。”
  马和之的《月色秋声图》,截取小景,自成天地。潺潺的流水,幽幽的虫鸣,秋夜在低沉舒缓的琴音中拉开序幕,叮咚作响的是溪流中泛起的水花溅落。柔美悠扬的笙音,像是秋风在低语。又似长者回味往昔时,怅然的心声。童子侍立其旁,和着洒在沙堤上的月光,人与自然的相栖相依,成为画家最高贵的审美情趣。赵孟頫行书李白五言诗《题宛豁馆》“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二句,更是画龙点睛的概括。
  马远的团扇《月下观梅图》,构图简洁而爽朗,画面丰富而宁静。山石坚实有力,梅枝劲健曲折,高士悠然自得,童子携琴而立,隐隐约约几剪梅影,清清爽爽一轮圆月,剩下大面留白,留与月色。
  杜堇的《祭月图》,几乎完整地描绘了中秋夜人们月下设祭案、对月拜祭的情景。对大自然有着崇拜、敬畏之心的古人,从不敢怠慢月神。周代开始,祭月成为完备的礼仪制度中重要的一项,也称“祭月”为“夕月”。   文征明的《中庭步月图》,极富纪实意味。草堂之中,陈一几案,上有古书、酒具。草堂周围,林木交柯,皎洁的月光化为滴滴冷露打湿了树叶。远处苍穹,云破月来,清辉洒向大地,更加衬托了环境的幽静。草堂前的一片开阔之地上,三位高士漫步赏月,顾盼交谈……这秋夜,简直是中国画里的月光奏鸣曲!“十月十三日夜,与客小醉,起步中庭,月色如画,时碧桐萧疏,留影在地,人境俱寂,顾视欣然,因命僮子烹苦茗啜之,还坐风檐,不觉至丙夜。东坡云:何夕无月,何处无竹柏影,但无我辈闲适耳。”
  王谔的《月下吹箫图》,一片溶溶月色,笼罩着静谧的山野,幽深的峡谷,峭立的山峰,嵯峨的怪石……幽深空旷的意境中,风卷松涛的回音在山谷之间荡漾,由远及近。一童合掌,眼望天边,似在为动听的箫声打着节拍;一童手指夜空,若有细语,似乎为箫声所陶醉,对天边的一轮明月充满了向往。画面从画里延伸到画外,月光如水,箫声如诉。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提到“月亮城”扬州,就不得不说“扬州八怪”,说到扬州八怪,就不能不说到金农,说到金农,就不能不说他的《月华图》。《月华图》构图简单,银盘般的圆月外,是太阳的光芒,让广宇普照。“没骨法”画出的一株桂树和两只颠倒相对而立的玉兔,抽象地再现了“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尽精微,致广大”,金农笔下的月亮,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月亮,它可以越过时代,用墨色振聋发聩。

月神的颂歌


  古埃及与古希腊时期,是神的时代。天空、太阳、月亮、大地、河流、动物和植物都是神,绘画就画神。中世纪时期,是上帝的时代,绘画就画上帝。文艺复兴时期,慢慢成为人的时代,绘画就画人。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浪漫主义等都是在画人。19世纪后期,在现代光学科技的支持下,印象派出现了。后来梵高、塞尚和高更等带领的后印象派以描绘主观风景为内容,颜色开始情绪化了。再后来就是野兽派、表现主义、抽象主义……
  从公元前的胸部布满众多乳房的月神雕塑,到康定斯基《构成第六号》里涂鸦的月亮,可以说艺术家对月亮的描绘,一直贯穿于西方绘画史。
  狄安娜是罗马神话及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狩猎女神,还是以贞洁著称的处女之神。她是金光闪闪的太阳神阿波罗的姐姐,尊贵的众神之王宙斯最疼爱的女儿。她有着光洁的额头,浓密的秀发,曼妙的身材和闪亮如星辰般的眼睛。对于描绘狄安娜的美,艺术家总是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当然,创作出的精品也灿若星河。
  法国洛可可艺术大师弗朗索瓦·布歇于1742年创作的《浴后的狄安娜》,精致入微,绝美动人。正是这幅油画,让布歇迈入了伟大艺术家的行列。画中狄安娜女神白净的前额上缀有象征月神的首饰,身边放着象征猎神的弓箭和猎物。沐浴之后的狄安娜妩媚动人,月夜里蓝色布幔上的身体犹如手中的珍珠一般玲珑剔透。意大利巴洛克画家彼埃特罗·安东尼奥·罗塔里则着重表现出了狄安娜女神娇俏可爱的一面。在《靠在树上的猎神狄安娜》这幅油画中,头顶一弯新月的狄安娜似乎若有所思,红艳的嘴唇如珊瑚一般娇俏。德国古典主义艺术家安东·拉斐尔·门斯创作的《飞凌于夜空的狄安娜》,用色大胆,明暗相宜。月圆之夜,猎之女神正自由自在飞翔于云端。
  安东·拉斐尔·门斯自画像
  月亮,同样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亲密朋友。1889年,是梵高离开人世的前一年。这一年里,他创作了大量有关月亮的油画作品。1889年5月8日,梵高创作了《星月夜》,画中的村庄就是他接受精神病治疗的地方圣雷米。梵高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金黄的满月,回旋的星辰,盘桓纠结的线条仿佛让人们看得见时光的流逝。《月亮升起時的晚间景色》中,画家以特有的笔法以及生动的色彩,向人们展示这样一幅美景:金黄色的麦田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一个峡谷遮掩住月亮的一部分,一座农舍恰到好处地坐落在远处。这幅美丽画卷展示的是真实的景物吗?梵高在绘制这幅油画时,究竟是否真的见到了明月升起的特殊时刻呢?金黄色的麦田、晴朗的夜晚、峡谷后面的月亮,这些都是同时出现的吗?美国天文学家奥尔森带领的团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论证,将梵高看见月亮从峡谷升起的日期确定为1889年7月13日晚上9点08分。
  20世纪初的法国出现了一种艺术潮流,被称为“稚拙派”,一生都没有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亨利·卢梭是它的开创者。《狂欢节之夜》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朦胧的月光下,一对情侣在宁静的丛林中漫步。远处群山明如白昼,近处树木则埋于黑暗,画画虚幻神秘,充满梦境般的魅力与抒情诗般的意趣。《沉睡的吉普赛女郎》表现了狮与人的神秘相遇:夜幕下的沙漠里躺着一位吉卜赛姑娘,嘴唇浮起笑意,闭着眼睛。她的身旁有一头狮子,狮子似乎刚发现沉睡的吉卜赛姑娘,发亮的眼睛凝视着姑娘,看上去虽然无意去伤害她,却使人感到一种危险气息。月色苍茫平静,但是女人华丽的衣裳打破了夜的清寒。据卢梭自述,画上的景象是他当年从军时的追忆。那是北非某处荒无人烟的旷野,一具吉普赛流浪女艺人的尸体,僵直地躺在沙漠中,身旁有艺人所用的乐器和生活用品。一头狮子走近尸体旁,则是画家的想象。如此惨淡的画面,竟被他处理得如此干净,画里的明月,在荒漠的上空,独自清寂、悲凉。
其他文献
红木家具的起源,在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普遍观点是红木家具的起源在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但是,从出土文物、墓葬壁画以及文献记载中,我们不难窥见,其实中国的红木家具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  什么是红木家具?红木家具是指用酸枝、花梨木等古典红木制成的家具,尤其是以明清时期的稀有硬木家具为佳。那么,中国的红木家具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我认为,中国红木家具真正的起源在唐朝。  在林学界、文物界和民间,对于中国红
期刊
蒋百里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官至陆军上将却从未带兵杀敌;一生无党无派,却屡被北洋政府、民国政府重用;更无厘头的是,以一名职业军人身份写作《欧洲文艺复兴史》、与胡适、徐志摩等人一起创办新月社(即白话诗俱乐部)。  1938年,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陆军大学奉命从湖南桃源县迁往贵州遵义。代校长蒋百里(蒋方震,字百里)本来就有心脏病,为抗日、迁校积劳成疾。从衡山出发时他的心率
期刊
这是山河旧梦,这是梦里晋国。我愿意无数次地穿越,游走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上,在山河旧梦里,为之心动,为之癫狂;在山河旧梦里,倦鸟归巢,游子还乡。  每一次出行,都习惯一个人在路上。  自由自在的心,飞扬于宋金木构里,沉醉在彩塑壁画间。  我曾经爬上开化寺高高的台阶,久久凝望着满墙的壁画,这是凝固了大宋时光的午后,那么安静,安静得只听到我的心跳。  我曾经登上羊头山之巅,迎接最后的一抹夕阳。阳光把大地
期刊
一想到月亮升起的时候,我们竟可以借着月光来辨识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以及文明进程的路径,我不由感到由衷的兴奋。  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的月亮吗?  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月亮时的感觉吗?  ……  我们大多数人都记不得了。  当月“亮”起来的时候,我们究竟看见了什么?此时此刻我确信我所看到的今时月,不是古时月,不是秦时明月,不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也不是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不是西江月、关山月,不是江楼月、清溪
期刊
对于知识的力量,古人的体验或许比今天的我们更深,所以,才会有“映雪凿光”之类的励志故事流傳至今。在东汉以来清谈逐渐成风的时代,博学更被人推崇,还真有不少学子沉迷学习,无法自拔,以至于连做饭都不专心……可见古人也知道,精神食粮远比物质食粮重要。
期刊
吴启雷:教师,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东方财经频道书画节目主讲人。  著有《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画中有话》《琢墨》等宋史、美术史作品。  《历代帝王图》的作者是谁?其描绘的帝王形象是否属实?作者创作此画的意图是什么?诸多问题,在欣赏这幅中国早期人物画杰作时,不妨思量一番。  唐代画家阎立本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其是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有一幅传为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
期刊
韩信乃楚汉之际一位风云人物,他有许多的故事,也有许多的谜团,比如他的老师是谁?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兵仙”的军事家,在史书中找不到一点关于其师承伺方的记载,难不战他是天生奇才会打仗?这当然不可能。坊间有传说,他的老师是尉缭。两个尉缭  尉缭也是一个谜。  因为,史书中有两个尉缭。  一个活动于战国魏惠王时期,一个活动于秦王嬴政时期。  魏惠王乃戰国时期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在位
期刊
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分裂,文治武功一度达到鼎盛的大隋王朝,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二世而亡?我们或许可以扶隋朝粮仓的建立与管理翩度中找翻一点端倪。引子:一桩旧事,一则谎言  唐贞观二年(628年)的一天,年轻的唐太宗又一次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探讨隋朝灭亡的教训。对他来说,一个萦绕在自己和整个唐王朝心头的重大历史问题便是: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分裂,文治武功一度达到鼎盛的大隋王朝,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二世而亡
期刊
2018年11月26日,意大利知名导演贝伯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因病去世,终年77岁。贝托鲁奇于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1972年,他执导的爱情片《巴黎最后的探戈》获得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1981年,执导剧情片《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该片获得第3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1987年,他执导了传记片《末代皇帝》,该片是历史上
期刊
家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向何处去?  这里的终极追问,并非从哲学意义、生命意义这两个高度提出,而仅仅是从具体的家谱出发,使我们知其来处,以鉴将来。所谓慎终追远,要在莫忘根基,踵其祖武,使家族后人,不再混沌莫名。  由此,便催生了当下的修谱热。  就我有限的观察,这一轮民间修谱热来势甚猛,且并非高门世家所独致,一般人家也在同宗同姓之间联系搜罗。基于此而催生的修谱生意,让一些有点传统文化底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