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术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份额,受到国家和各大出版社的重视,而提升学术出版物的质量,编辑队伍是一支必不可少的力量。在学术出版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培育一支合格的学术图书编辑队伍成为当务之急。学术出版指的是服务于学术研究,进行成果转化的出版行为。学术出版涉及学术期刊、学术图书以及数字化学术产品等的编辑和出版,本文特指学术图书的出版。
关键词: 编辑; 图书出版; 学术意识; 经典意识;
出版的意义在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积累。就史料类图书的编纂整理而言,编辑所做不仅是对稿件的技术性完善,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术意识,尽力发掘选题,根据现有条件增加书稿的学术含量和附加值。以下笔者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1、什么是学术图书编辑
学术出版行为涉及一个主要的责任者――编辑,编辑在学术出版工作中既是桥梁也是中介,具有沟通作者、读者的功能,是知识生产的首要“把关人”,因此,编辑在出版机构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本文将从事学术出版工作的人员称为学术图书编辑,指的是具有一定学术素养、经过专业的编辑培训掌握一定编辑技能并从事学术图书出版工作的编辑人员。编辑有不同的分类,具体到实际工作中,不同的出版社分类也不同,比如,有的出版社将除技术编辑外的编辑分为组稿编辑和文稿编辑。组稿编辑主要负责选题发掘、策划和组稿工作,涉及较多的交稿前期的工作;文稿编辑主要负责稿件的审读、加工和优化等。有的出版社还会将编辑进一步细分,比如,将从事不同工作的编辑分为国际出版编辑、数字出版编辑、营销编辑等。目前,大部分出版社的编辑是复合型人才,既负责策划,也进行文稿编辑,同时介入国际出版、数字出版以及宣传推广等。
学术出版由于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有严格的学科分类,对编辑的要求也相对高,一般要求编辑的专业与所负责图书的专业是一致的,由于现在很多专业也是跨学科的,学术出版的跨学科虽然不可避免,但要求学术图书编辑的专业至少与跨学科专业是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策划、组稿和编辑加工等过程中发挥联系出版社与作者、沟通相关问题、提升稿件質量以及进行宣传推广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一家学术出版机构来讲,学术图书编辑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2学术意识的建立
所谓学术意识,就是时刻不忘出版物本身的学术性质,以提高出版物的学术质量为己任,密切注 视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和前沿学术动态,及时抓住崭露头角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不 断推出学术水平高、有新意、有深度的学术成果,积极参与各学科学术前沿的争鸣与探讨, 不断提高特有的学术敏感、鉴别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
3、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指学术编辑能够从大量的来稿中挖掘和发现有创新价值的优秀稿 件,并进行高质量的加工、整理,以发挥作者的创造性,同时,在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和刊 物策划上有新的突破、新的创意,使出版物形成特色,产生影响。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高度是衡量社会精神生产正常运转的良性循环的重要尺度。他当然应当成 为学术编辑鉴审和评判稿件是否有创新性的标尺。学术期刊要追求创新性,编辑就要 坚持科学性原则,既不能发人情稿,也不能唯书、 唯上、唯圣人,只能唯真理。真正有科学性和真实性的学术稿件是有生命力的,它决不会随 着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其存在的价值,而必将成为学科发展史上无数个链条环节中的一个重要 环节。具有真理性的理论通常又是实践的正确先导,他必须走在实践的前头。因此,超前性 是创新意识的主要表现,作为学术编辑,要有眼力和胆识,支持理论工作者言前人所未 言,发前人所未发的力作。编辑不能只当“守门员”,而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既要帮助作 者拟制和优化选题,参与作者创作精神产品的活动,致力于强化文稿中的新意,同时,还要 从潜意识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新的编辑构想。
如何培养编辑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开拓性。学术出版物既然 要创新,就说明没有现成的坦途可走,必须进行探索,进行开拓。这就需要学术编辑克 服墨守成规的陋习,走在时代的前列,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工作。二是坚持对事业和创新的 追求。只有独立思考、思维活跃,有创新的追求,才能在灵感火花的点燃下,随时激发出创 造性思维的烈焰,产生创造性的编辑成果。三是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学术编辑的思维应 视为一个不断开放系统,只有在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情况下,才能维持 思维的 动态稳定有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思维的涨落,发生突变突跃的变迁,形成新的有序 结构。
因此,学术编辑的思维要开放,要向自然开放,向知识开放;向社会开放,善于观察, 广蓄博采,使自己在信息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中始终处于本学科的前沿。
学术编辑只有提高专业技能,培养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方能火眼金睛剔除低水平重复文章,引领推进学术创新。
学术编辑不同于一般编辑,肖建新在《论学术编辑的学术传播能力》中指出,学术编辑是编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其身份兼有编辑与学者、编辑与专家的二重性,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强烈的学术导向力;很强的学术沟通力;娴熟的学术驾驭力。现有的学术不端监测系统只能对文字重合率进行检测,并不能直接对思想内容和学术观点的创新度进行评判。编辑可以借助技术来判断稿件质量,但决不能单纯、过分依赖技术。目前许多学术编辑自身主体意识不强,将防范学术不端、判断学术创新的重任完全交给检测系统和审稿专家,自己审改文稿往往从纯编辑技巧角度出发,对论文进行勾勾划划,重视论文“编务加工”外在形式质量,而忽视编辑全方面“把关”及“编辑加工”等职责。
4结语
编辑至关重要,编辑意识必不可少。没有编辑,采来的东西只是一堆带泥的蔬菜,够不成美味佳肴;没有编辑意识,稿件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无法用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去感染人、引导人。因此可以说,无目的的行动是盲目的,无思想的宣传是失败的。
参考文献:
[1]傅谨.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前言)[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2]谷曙光.构建京剧学研究的良好文献基础[M]//剧学薪传:中国人民大学国剧学术论坛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3][4]王海光.磨洗与重构:当代治史研究刍议[J].战略与管理,2011年内部版
关键词: 编辑; 图书出版; 学术意识; 经典意识;
出版的意义在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积累。就史料类图书的编纂整理而言,编辑所做不仅是对稿件的技术性完善,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术意识,尽力发掘选题,根据现有条件增加书稿的学术含量和附加值。以下笔者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1、什么是学术图书编辑
学术出版行为涉及一个主要的责任者――编辑,编辑在学术出版工作中既是桥梁也是中介,具有沟通作者、读者的功能,是知识生产的首要“把关人”,因此,编辑在出版机构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本文将从事学术出版工作的人员称为学术图书编辑,指的是具有一定学术素养、经过专业的编辑培训掌握一定编辑技能并从事学术图书出版工作的编辑人员。编辑有不同的分类,具体到实际工作中,不同的出版社分类也不同,比如,有的出版社将除技术编辑外的编辑分为组稿编辑和文稿编辑。组稿编辑主要负责选题发掘、策划和组稿工作,涉及较多的交稿前期的工作;文稿编辑主要负责稿件的审读、加工和优化等。有的出版社还会将编辑进一步细分,比如,将从事不同工作的编辑分为国际出版编辑、数字出版编辑、营销编辑等。目前,大部分出版社的编辑是复合型人才,既负责策划,也进行文稿编辑,同时介入国际出版、数字出版以及宣传推广等。
学术出版由于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有严格的学科分类,对编辑的要求也相对高,一般要求编辑的专业与所负责图书的专业是一致的,由于现在很多专业也是跨学科的,学术出版的跨学科虽然不可避免,但要求学术图书编辑的专业至少与跨学科专业是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策划、组稿和编辑加工等过程中发挥联系出版社与作者、沟通相关问题、提升稿件質量以及进行宣传推广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一家学术出版机构来讲,学术图书编辑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2学术意识的建立
所谓学术意识,就是时刻不忘出版物本身的学术性质,以提高出版物的学术质量为己任,密切注 视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和前沿学术动态,及时抓住崭露头角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不 断推出学术水平高、有新意、有深度的学术成果,积极参与各学科学术前沿的争鸣与探讨, 不断提高特有的学术敏感、鉴别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
3、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指学术编辑能够从大量的来稿中挖掘和发现有创新价值的优秀稿 件,并进行高质量的加工、整理,以发挥作者的创造性,同时,在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和刊 物策划上有新的突破、新的创意,使出版物形成特色,产生影响。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高度是衡量社会精神生产正常运转的良性循环的重要尺度。他当然应当成 为学术编辑鉴审和评判稿件是否有创新性的标尺。学术期刊要追求创新性,编辑就要 坚持科学性原则,既不能发人情稿,也不能唯书、 唯上、唯圣人,只能唯真理。真正有科学性和真实性的学术稿件是有生命力的,它决不会随 着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其存在的价值,而必将成为学科发展史上无数个链条环节中的一个重要 环节。具有真理性的理论通常又是实践的正确先导,他必须走在实践的前头。因此,超前性 是创新意识的主要表现,作为学术编辑,要有眼力和胆识,支持理论工作者言前人所未 言,发前人所未发的力作。编辑不能只当“守门员”,而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既要帮助作 者拟制和优化选题,参与作者创作精神产品的活动,致力于强化文稿中的新意,同时,还要 从潜意识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新的编辑构想。
如何培养编辑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开拓性。学术出版物既然 要创新,就说明没有现成的坦途可走,必须进行探索,进行开拓。这就需要学术编辑克 服墨守成规的陋习,走在时代的前列,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工作。二是坚持对事业和创新的 追求。只有独立思考、思维活跃,有创新的追求,才能在灵感火花的点燃下,随时激发出创 造性思维的烈焰,产生创造性的编辑成果。三是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学术编辑的思维应 视为一个不断开放系统,只有在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情况下,才能维持 思维的 动态稳定有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思维的涨落,发生突变突跃的变迁,形成新的有序 结构。
因此,学术编辑的思维要开放,要向自然开放,向知识开放;向社会开放,善于观察, 广蓄博采,使自己在信息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中始终处于本学科的前沿。
学术编辑只有提高专业技能,培养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方能火眼金睛剔除低水平重复文章,引领推进学术创新。
学术编辑不同于一般编辑,肖建新在《论学术编辑的学术传播能力》中指出,学术编辑是编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其身份兼有编辑与学者、编辑与专家的二重性,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强烈的学术导向力;很强的学术沟通力;娴熟的学术驾驭力。现有的学术不端监测系统只能对文字重合率进行检测,并不能直接对思想内容和学术观点的创新度进行评判。编辑可以借助技术来判断稿件质量,但决不能单纯、过分依赖技术。目前许多学术编辑自身主体意识不强,将防范学术不端、判断学术创新的重任完全交给检测系统和审稿专家,自己审改文稿往往从纯编辑技巧角度出发,对论文进行勾勾划划,重视论文“编务加工”外在形式质量,而忽视编辑全方面“把关”及“编辑加工”等职责。
4结语
编辑至关重要,编辑意识必不可少。没有编辑,采来的东西只是一堆带泥的蔬菜,够不成美味佳肴;没有编辑意识,稿件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无法用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去感染人、引导人。因此可以说,无目的的行动是盲目的,无思想的宣传是失败的。
参考文献:
[1]傅谨.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前言)[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2]谷曙光.构建京剧学研究的良好文献基础[M]//剧学薪传:中国人民大学国剧学术论坛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3][4]王海光.磨洗与重构:当代治史研究刍议[J].战略与管理,2011年内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