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化学教学中的新视点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对所观察到的事物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例如,洞察辩论中的假设或谬误,衡量竞争双方的证据,识破误导顾客的广告,考察文章或演讲中的前后逻辑性等,其组成主要包括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两个方面。批判性思维是具有极强自主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是认识深化和创造的基础。批判性思维就是敢于批判前人,否定权威,善于从真理中找问题,从一般寻常中见不寻常。正因为有了牛顿对苹果落地常识的批判性思考,才有了万有引力;还因为有了瓦特对水的沸腾这一常识的批判性思考,才有了引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自杜威(J·Dewey)1910年倡导“反省性思维”(renective thinking)以来,“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的教育目标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诺贝尔奖总是花落美国。
  西方研究者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形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独立式;另一种是镶嵌式。前者指独立设置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后者指将批判性思维训练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前研究认为,中学阶段最理想的方法是将批判性思维训练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它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长期开展,并克服单独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的一些缺陷。因此,为了民族的进步和复兴,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理应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作为重要任务。化学学科的科学本质和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在化学学习中必然要运用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化学学习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装置的改良等等,无一例外都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化学发展史、化学概念更有其独特而充实的批判性思维知识内容。其中,化学概念的内涵是随着学科的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的知识平台的扩大而不断深化的,如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就是不断地随着化学学科中批判性思维的成功运用而不断深化的。这就为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日常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常有以下途径。
  1.消解权威,创设民主、宽松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氛国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学生不但敢于思考,积极思考,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批判和接受批判的勇气和信念。因此,课堂上教师与教材在传统上的权威应被消解,教师不要再“说一不二”,把自己当做是“话语霸权者”,而应成为指导者和组织者,鼓励多元与散发,让学生进行独立的选择与判断,并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教学中教师也不应迷信教材,而应该用批判的观点去研究教材,然后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要容忍并允许和鼓励学生对教材和教学的建设性批判,为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营造良好氛围,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质疑与批判精神。
  2.结合化学发展历史,激发批判意识,培养批判精神
  化学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批判的历史。翻开化学史,可以看到化学发展的轨迹: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否定错误一提出新的假设。化学就在这样否定之否定的螺旋曲折过程中不断发展。化学史的无数事实说明:观念陈旧、缺乏批判精神,会使人停滞不前,阻碍科学发展的进程。例如,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和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了氧气,但受当时流行的“燃素说”影响太深,没能对燃烧本质作出正确的解释。而拉瓦锡借助氧气的发现大胆推翻了“燃素说”,并创立了“氧化理论”。所以恩格斯说:“真正制氧气的还是拉瓦锡,而不是那两个人,因为他们只是制出了氧气,但却不知道自己制出的是什么。”类似这样生动的化学史例对学生的心灵震动是不言而喻的!让学生感悟到不惧权威、大胆怀疑、勇于批判是最有价值的科学品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化学发展的历史与人物,以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
  3.实施新型对话教学策略,训练批判性思维技能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在教育中要采用积极的分析方法,通过挑战性的情景对话讨论,使人们具有批判能力。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Socrates)也常在对话中,运用诘问法来引导学生探索真理,也就是教师询问学生一连串引导式的问题,逐渐地使学生在某一论点上感到困惑,而不断修正答案和审视自己的观念,直到答案趋向成熟合理。著名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保尔(R.Paul)认为,倘若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刺激儿童的思考,对话式讨论自然会发生。“提问”的内容包括:
  ①追求表达的明确性;
  ②探寻证据与理由;
  ③考察解释的观点;
  ④协调不同的观点;
  ⑤验证思考的内容是否合乎实际。
  由此可见,在讨论与对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具体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探究式教学和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较多地运用对话策略。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创造者,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笔者相信,如果我们的教育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有所成就,不久的将来,诺贝尔奖一定会源源不断地花落中国。
  (收稿日期:2014-10-14)
其他文献
本文中笔者以涉及反应热的高中化学试题的易错点为话题,通过对典型试题的详细剖析过程,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点帮助。  一、化学概念理解不到位之“错”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Zn(s)+CuSO4(aq)ZnSO4(aq)+Cu(s),ΔH=-216 kJ·mol-1,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B.CaCO3(s)CaO(s)+CO2(g),ΔH=+178.5 kJ·mol-1,反应
期刊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这就决定了电解质相关概念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涉及物质的分类、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化学平衡、电化学基础、离子反应及方程式、溶液酸碱性、化学计算等多个核心概念,每一个核心概念并不是一次性地全部完成教学,而是形成了概念系列,即“电解质概念群”。  根据学习方法的不同,电解质相关概念可分为物质性概念和程序性概念
期刊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一节中,通过“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这个典型实验,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化学反应中的吸热现象。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当环境温度略高时,烧杯和玻璃片往往无法粘在一起,且产生的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多次实验,创新设计了一套集科学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封闭式装置。  一、实验原理 
期刊
1. CO  碳原子电子层结构为:1s22s22p1x2p1y,氧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1s22s22p2x2p1y2p1z。碳原子2个未成对的2p电子可与氧原子的2个未成对电子形成1个σ键和1个π键,氧原子的1对已成对的2p2x电子对还可与碳原子的2pz空轨道形成一个配位键(用“→”表示)。所以CO的电子式为∶CO∶。碳氧原子之间实际上是共用3对电子。写成点式结构为:∶CO∶。  2. NO  氮
期刊
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发现,高考对同分异构体的考查一直是情有独钟,它是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的重点和难点。高考对它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书写。高考命题的载体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种是烃(烷烃、烯烃与芳香烃),考查角度为烃的一卤取代和二卤取代;二是烃的含氧衍生物(醇、醛、羧酸、酯)等,往往带有一定的限定条件(如已知它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或核磁共振氢谱的信号强度比等)。下面,我们分类重点分析与
期刊
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使其成为命题的热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规律、计算是不变的宗旨,不断变化的是考查的背景与视角,本文结合典型例题,归纳整理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考查的趋向。  一、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特殊性视角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特征表现在反应中元素价态的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的构成通式为: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通式可作为强弱性质判
期刊
NA题是高考选择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原理是由一种已知量来推测某一未知量。虽然原理简单,但是出题者在设置问题时,往往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设置陷阱,稍不留意就会掉进出题人的陷阱,因为这类题型涉及的考点极为广泛,并且比较能考查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备受命题人的青睐,但却是考生失分较高的题目,现笔者将此类题目常见的陷阱模式进行总结,来揭开此类题目面纱,攻破这一高考难点。  一、陷阱汇总  陷阱5共价
期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Na 与H2O 的反应实验是初中高中碱金属一章节中的经典实验。在高中经典实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中,教学演示实验往往是这样做的,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净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取绿豆大小的一小块金属钠.切口呈现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但光泽迅速消失、变暗,原因是钠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将这小块钠投入注有水的表面皿或烧杯中,水中,钠浮于水面,剧烈反应,急速游动,并熔成一个
期刊
一、原始化学问题的涵义  原始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典型科学现象和事实。原始问题具有客观性、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蔽性、思考问题的多向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性等特点。原始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环节,首先是认识问题;然后是进一步分析原始问题,抽象为科学模型,又称为“科学建模”过程;最后是在建模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解决方法,运用技能技巧
期刊
氮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必修的重要物质, 在复习过程中强调基础的同时还应进行适当的延伸,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点,这对提高综合应变能力至关重要。  疑点一:氮元素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为什么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解析从氮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氨很稳定,不易分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硝酸是强酸等方面进行判断,氮元素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氮气分子中存在氮氮三键,很难被破坏,所以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