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礼貌》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说理性文章。课文用牛皋、岳飞分别向老者问路,小同学不小心踩了女青年的长裙,周总理理发时被朱师傅刮破了脸这三件事,分别从“求助于人”、“冒犯于人”、“受犯于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由古到今,由普通人到伟人,详尽论述了讲礼貌的意义。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明白本课谈论的中心话题——“礼貌”。围绕“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礼貌”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文本中的三则故事,则为学生提供了可以直接感知的形象事例。因此,细读文本,充分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化抽象为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中列举的这三件事又相对独立,自成系统,所以教师大可不必平均用力,只需着力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样子”,继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自读自悟。
以教学“牛皋、岳飞分别向老者问路”这段文字为例:
一“读”。首先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了解整个事情的经过。在此基础上,谈一谈牛皋、岳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是学生整体感知的阶段。初读文本,学生对牛皋、岳飞会有一个初步认识:牛皋态度粗暴;岳飞彬彬有礼。
二“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从哪些细节中能读出他们的这些特点呢?这是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阅读,与文本对话,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了解他们的特点。每位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全面解读了人物形象。从“在马上”与“离镫下马”的对比中,从“老头儿”与“老丈”的对比中,从“吼道”与“上前施礼”的对比中,牛皋与岳飞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活地呈现出来。
三“想”。这是由读到思,超越文本的过程。文本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语句,这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走进人物的内心。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老者听了他们两人的问路,分别会怎么想?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说:老者听了牛皋的问话心里很不舒服,觉得这人真讨厌;或说:老者听了岳飞的话,心里喜滋滋的,很愿意帮助他……在这个想象练习中,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老者的内心,感受到老者面对不同对待时的迥异心情。
四“悟”。文章是一篇说理性文章,最终的归结点仍应回到“理”上。于是,教师追问一句:从老者不同的感受中,你明白了什么?至此水到渠成,其中道理一语道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如果说这是一个“扶”的过程,那下面的学习就是“放”了。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后,完全可以自主学习后两个事例。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最好的培养。
根据上述学习过程,我指导学生梳理出一条学习思路:1、读一读。这两则故事中的人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品一品。他们给你的这些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字词句中感受到的?3、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一个人物,在当时的情境中,你会想些什么?4、悟一悟。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遵循这样的学习思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先在小组内阅读、交流、讨论,达成小组的阅读共识,然后以某一小组为主讲,汇报自己的阅读所得,其余小组则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课堂教学由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渡到了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互相启迪。他们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完全激发出来了。
此刻,教师需引导学生遵循着“由表及里”的阅读方法,从具体可感的言行谈起,而不要急于说理。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从小同学“对不起”的歉意声中,对女青年“您”的称呼中,“连忙抬起脚”的动作中,学生们纷纷感受到小同学真诚的歉意,而这歉意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于是,他们感叹“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从周总理“安慰”朱师傅的宽容中,“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的不怒反谢中,学生们由衷敬佩周总理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
在这个交流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倾听者,一个引领者。他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一起评价书中人物的言行。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文章论述的中心——“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纵观本课教学,教师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紧扣语言文字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知形象,继而领悟事理。在教法安排上,教师授人以“渔”,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收获了阅读文章的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明白本课谈论的中心话题——“礼貌”。围绕“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礼貌”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文本中的三则故事,则为学生提供了可以直接感知的形象事例。因此,细读文本,充分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化抽象为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中列举的这三件事又相对独立,自成系统,所以教师大可不必平均用力,只需着力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样子”,继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自读自悟。
以教学“牛皋、岳飞分别向老者问路”这段文字为例:
一“读”。首先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了解整个事情的经过。在此基础上,谈一谈牛皋、岳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是学生整体感知的阶段。初读文本,学生对牛皋、岳飞会有一个初步认识:牛皋态度粗暴;岳飞彬彬有礼。
二“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从哪些细节中能读出他们的这些特点呢?这是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阅读,与文本对话,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了解他们的特点。每位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全面解读了人物形象。从“在马上”与“离镫下马”的对比中,从“老头儿”与“老丈”的对比中,从“吼道”与“上前施礼”的对比中,牛皋与岳飞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活地呈现出来。
三“想”。这是由读到思,超越文本的过程。文本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语句,这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走进人物的内心。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老者听了他们两人的问路,分别会怎么想?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说:老者听了牛皋的问话心里很不舒服,觉得这人真讨厌;或说:老者听了岳飞的话,心里喜滋滋的,很愿意帮助他……在这个想象练习中,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老者的内心,感受到老者面对不同对待时的迥异心情。
四“悟”。文章是一篇说理性文章,最终的归结点仍应回到“理”上。于是,教师追问一句:从老者不同的感受中,你明白了什么?至此水到渠成,其中道理一语道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如果说这是一个“扶”的过程,那下面的学习就是“放”了。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后,完全可以自主学习后两个事例。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最好的培养。
根据上述学习过程,我指导学生梳理出一条学习思路:1、读一读。这两则故事中的人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品一品。他们给你的这些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字词句中感受到的?3、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一个人物,在当时的情境中,你会想些什么?4、悟一悟。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遵循这样的学习思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先在小组内阅读、交流、讨论,达成小组的阅读共识,然后以某一小组为主讲,汇报自己的阅读所得,其余小组则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课堂教学由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渡到了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互相启迪。他们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完全激发出来了。
此刻,教师需引导学生遵循着“由表及里”的阅读方法,从具体可感的言行谈起,而不要急于说理。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从小同学“对不起”的歉意声中,对女青年“您”的称呼中,“连忙抬起脚”的动作中,学生们纷纷感受到小同学真诚的歉意,而这歉意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于是,他们感叹“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从周总理“安慰”朱师傅的宽容中,“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的不怒反谢中,学生们由衷敬佩周总理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
在这个交流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倾听者,一个引领者。他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一起评价书中人物的言行。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文章论述的中心——“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纵观本课教学,教师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紧扣语言文字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知形象,继而领悟事理。在教法安排上,教师授人以“渔”,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收获了阅读文章的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