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与上帝的对话

来源 :名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guo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博尔赫斯的作品,是个很奇妙的经历,如同走进了迷宫,走入了梦境,千回百转之后,以为找到了出口,却又是另一个入口的开始,无穷无尽,但又不觉焦虑乏味。他那些精心制作的文字,像一个个密码、符咒,引诱我们深陷其中,却甘之如饴。而博尔赫斯,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像一个图书馆,一部《一千零一夜》,留下了无穷尽的解释,也留下了罂粟一般的魅力。
  
  活的“图书馆”
  
  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家庭,父亲的图书室是他童年的乐园。“倘若有人问我一生中的主要东西是什么,我会回答说是我父亲的藏书室。有时我认为,我从来也没有离开过父亲的藏书室。”博尔赫斯一生中,有大量的时间用在了阅读上。读书在他看来是一种天底下无与伦比的享受,是他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
  “必读的书,我已饱读。”听起来像《圣经》的口吻,却反映了博尔赫斯对阅读,对书籍如信仰宗教般的真诚和热忱。这位生活经验甚少的天才,书于他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而成了一生的挚爱。在博尔赫斯的著作中,有不少文字是用来谈书的。“当我们看一本古书的时候,仿佛看到了成书之日起经过的全部岁月。也看到了我们自己。因而,有必要对书表示崇敬……”想必很难再有一个作家也像他那样与书籍有着如此深切的情缘。博尔赫斯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无穷如沙的书,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他所谓的“懂得多”,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而是超越了柴米油盐。甚至超越了时空的道理。他就像一片浩瀚的宇宙,终日陶醉于“莫须有”的创造而带来的快感中。
  上帝知道他生性爱书,因此便安排他到图书馆工作。1955年10月17日,博尔赫斯被任命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据说当晚他和母亲散步经过图书馆时,母亲鼓动他先进去逛一逛。博尔赫斯说:“不,还是不进去吧,等我真能进去的时候再说。”图书馆像是他圣洁的新娘,一定要等到洞房花烛夜。但上帝的有意捉弄,当他担任馆长时,眼睛几乎失明了。他拥有了近百万册的图书,却失去了视力。幸运的是,他没有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而是像“书镜中人”,心里头涌现出另一个眼睛雪亮的自我,他比大多数明眼的人更充分地拥有了图书馆。虽然他已无法阅读那些书,但只要一走进图书馆,仍然会产生浓浓的幸福感。
  从书本到书本,这是博尔赫斯的写作过程。这个书圣、书虫子,被书“奴役”了一生,但书也使他浸润骨髓地享乐了一生。他太珍惜他“懂得”的了,以至于有人责怪他“掉书袋子”,没有太多的生活现实。但博尔赫斯的文字好看,也就好看在“掉书袋子”上,他能把二千五百年的世界文明精华都纳入其中。相信很多读者读《小径分岔的花园》时,都会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经历:看第一遍,觉得差不多看懂了。那是一个关于间谍巧妙运用名字的相同,发送情报的故事;看了第两遍后,觉得仅仅读懂一点点:等到看了第三遍,甚至更多遍时,却沉浸于文中不确定的时空感和虚虚实实中,不可自拔。他的作品,就像一本越读越厚的书,故事中又含有故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新的可能性,你永远找不到结局,却又乐此不疲地寻找下去。
  因此,当有人以“图书馆作家”这个称呼批评博尔赫斯时,他从来没有意见。“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位小说家兼诗人如是说。
  
  失明、失眠
  
  鬼鬼祟祟的气象、络绎不绝的见骨之论、天马行空的想象……博尔赫斯之所以是这样一个超凡脱俗、不与他者雷同的作家,失明、失眠在这里实在是帮了大忙。
  博尔赫斯说命运给他开的最大一次玩笑是他双眼全瞎时得到了一座有80万册藏书的国立图书馆。“上帝同时给了我书籍和黑夜,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博氏家族是个有眼疾遗传的家族,博尔赫斯是家族中的第六代失明者。早在年轻时,他就预感到这点,他在劫难逃。因此,博尔赫斯比任何人都更深切地体会到宿命的力量。这种无奈的宿命感也浓重地笼罩在他的作品中。
  失明,“像黄昏一样慢慢降临”。失明让博尔赫斯更少了一点现实的牵绊,固定的现实框架在他的脑海里淡化,思绪自由飞翔起来。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位阿根廷的天才独自徘徊在书架周围,沉浸在幻想中,默然眺望窗外,在日渐消失又日渐兴起的世界中,醉心于过去,忠实于想象。同时,失明让他不能再目睹现有的事物,他只能依靠回忆,在回忆中对历史、对细节进行了解和反刍。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多重可能性和无限的时空感。
  博尔赫斯的大部分时间不是用于白日梦的幻想,便是在与之相对应的失眠中度过的。上帝似乎派他来做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守夜人”,他讨厌这个角色,却无法推卸。当城市都在入睡时,他必须忍受着清醒的折磨。也是这“凶恶”的清醒,让博尔赫斯像玄学家一样,用力去思考“是我在做梦还是梦在做我”之类冷僻、荒疏的问题。
  对博尔赫斯来说,他并不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他只能独自一人来揣摩。他这一生都在与上帝对话,却无法与上帝创造的人对话。
  
  行走于寓言世界的幽灵
  
  博尔赫斯一生只做了两件事,读书与写作。他的小说如同一座记忆的迷宫,充满着不可思议的神秘感和穿透力。他就像一个幽灵,游走在寓言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模糊的、虚构的,却又是充满真实。这个寓言世界里,有生活有死亡,有清醒有遗忘,有全部的人生。
  梦幻、迷宫、镜子、玄想、时间、宇宙,这些不可捉摸的意象构成了寓言世界的全部。这个学贯东西的老人就在其中行走了百年。他宣称自己的作品是“献给镜子、牛头怪和匕首”的。“镜子”喻指时间的玄学迷宫,“牛头怪”喻指主体的自身迷宫,“匕首”则喻指空间的现实迷宫。博尔赫斯认为现实一片混乱,是一个拙劣的模仿品,所以他的作品里总是充满着无奈、悲观的情绪,宿命如恶梦般死死纠缠。对于现实世界的厌倦和疏离,以及自身命运的无奈感,促使博尔赫斯专注于歹徒小说,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绝望情感。
  在博尔赫斯所青睐的意象中,“镜子”则是最富有个性化的意象。镜子几乎是这个世界之本性的全部隐喻。他认为镜子既是交媾的隐喻,更是一种僵死的复制,是他存在空间的障碍物与令人无法忍受的窥视者,因此他对镜子深恶痛绝。这也许和他的感情经历有关。博尔赫斯虽然有着书呆子的气质和名声,却不清心寡欲,相反,很容易坠入情网。博尔赫斯曾为一个十七岁的少女陷入了单相思,直到四十年以后她成了寡妇,年近七十的博尔赫斯才娶上了她,那也是他第一次结婚。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三年,没有任何幸福可言,而他的第二次婚姻是在生命的最后五十几天里,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为终身伴侣。或许是处处可见又没有结果的诸多艳遇,最后成全了博尔赫斯。一切都是虚构的,人生,则是镜中人生。博尔赫斯认定了这一点,便心安理得地进入了虚拟的幻象里,让文字成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游戏。
  也许是失眠的缘故,博尔赫斯对梦境尤为痴迷。庄周梦蝶的故事使他大为神往,并像发现新大陆般把庄子称为“幻想文学”的鼻祖。
  博尔赫斯不像一个实体存在的人,而是一个游走在迷宫与梦境之间的,沉浸在喃喃自语的梦幻中的幽灵。
  
  作家们的作家
  
  关于他的作品,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他在这三方面的成就又同时达到了世界之巅。
  和鲁迅一样,博尔赫斯缺席诺贝尔奖,这成了诺贝尔奖史上的遗憾。他虽不可能成为畅销作家,却赢得了一个比诺贝尔文学奖更崇高的荣誉——作家们的作家。事实也是如此,博尔赫斯对作家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对老百姓的影响,他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而他的小说和诗歌也从此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文学。在中国,认识他的人比他国家的人口还多。在20世纪80年代那场文学潮流,他成了马原、余华、苏童、莫言、格非、残雪、孙甘露等人的文学导师。以致那时候,谁不读博尔赫斯,就必定是文学之盲;谁不谈博尔赫斯,也如同无知浅薄,这使得中国涌现出第一代先锋作家。
  比起那些喧嚣玩世的现代派大师,博尔赫斯总是多了几分优雅和从容,散发着一种迷人书卷气。读他的作品,那些纯净透明的笔风,诡异荒诞的想象,让人感觉如跌入梦境的美妙,却又不禁从心里去追寻往昔的记忆。
其他文献
2008年2月15日,美国伊利诺伊州库克县巡回法庭宣布,失踪5个月的冒险大亨史蒂夫福塞特已经在法律意义上死亡。福塞特是在2007年9月3日早晨从内华达州一个私人机场起飞后失踪的。搜救部门派出了13架飞机,使用了三维卫星地图软件“Google Earth”,并将救援范围扩大到26万平方公里,但仍搜索未果。尽管有人坚信福塞特一定会平安归来,但事实不容改变:这位酷爱冒险的亿万富翁已追风而去。    “维
期刊
1984年出生在黑龙江的韩庚,从小就爱好表演,和其他同龄的小孩一样,他调皮,好动,活泼可爱。我国的朝鲜族居民多分布在东北,但那里同时还居住着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的赫哲族,韩庚就来自这个民族。    艰难的出道之路    1990年就读于光华小学的小韩庚从小就掩饰不了他的民族天性,爱好表演和跳舞,是学校舞台上的活跃分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老师看见了舞台上的小韩庚,觉得他很有潜力,便私下找他谈话,让
期刊
王石的博客有很多,在SOHU博客他的基本资料“年龄”栏里填写的不是数字,而是文字——“成功绅士”。想来王石应该不是故意隐瞒自己的真实年龄,他是1951年生人,如今已经五十有七,这并不是什么秘密。王石并非偶像艺人,不应惧怕曝露真实年龄。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年近花甲之年的王石不服老。可不是,论攀雪山,驾滑翔机,王老的体力和胆识堪比二十岁的年轻人。如果把这样一个有胆有谋的“潇洒绅士”划归老年人行列,莫说王
期刊
前几天有这样条新闻,说是一个老汉,在杨家坪某证券营业厅,因为炒股亏损猝死,在去世之前,老汉盯着屏幕,嘴里喃喃念叨“又跌了,又跌了”,然后头渐渐低了下去。据说老人退休后,拿出毕生积蓄25万元投入股市,开始还赚了一笔,后来开始亏损,在猝死的那一天,账面上只剩5万元。股市之残酷,中国人民算是见识到了。  无论中国的股票市场未来是怎样的形势,想必人们都不会忘记2006年以及2007年这轮历史罕见的牛市,这
期刊
天生就是演员    很难对凯拉奈特莉进行定位,清纯古典却冷静桀骜:如男孩一样顽皮,却有万种风情。但不管怎么样,这位娜塔丽波特曼昔日的替身,已然成为8。后的新科王后。可能谁也没想到一位邻家女孩会改变好莱坞的风向标,可事实偏偏如此。凯拉的出现让“性感”有了重新的定义,这位“平胸女郎”以压倒性票数荣登“性感”女性之首,并且以瘦削的体型、完美的五官以及混合了妖娆、妩媚与顽皮的银幕表情俘获了大批的观众。  
期刊
轰轰烈烈的“艳照门”事件乏后,有网友总结说,男当事人应该被“浸猪笼”,并且说这猪笼应该准备三个,一个浸了拍照者,一个浸了女当事人,再一个浸了传播者。现实中,丑闻的男女当事人所代言的产品遭到了抵制,也有很多人说大众并无权利要求“艳照门”的主角们道歉。这也许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倘若在古代,男当事人或可幸免,女当事人大概轻则被“浸猪笼”,重则直接“骑木驴”去了。这是古时对“通奸”的刑罚。  “通
期刊
一辆车一段历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个世纪有一个世纪的经典。尽管在盛产经典的21世纪里,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有着太多太多的骄傲,但在经典的王冠上,唯有老爷车最为夺目。  到底有多古老才算老爷车呢?现在还没有对此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一般是指至少是四五十年前生产的,并在早期使用过而现在仍可使用的老式汽车。而“老爷车”一词最先出现在1973年英国一本《名车与老爷车》杂志上,尽管它的直译应该
期刊
很久以前,在南美大陆的荒原大地上,一群智者镂刻出一组晦涩、神秘的几何图案——纳斯卡线条。后人们对这些庞大线条的蕴意凭空猜测、众说纷纭,至今没有权威的答案。但有一部分人坚信,古人们一定是发明了一种能载人上天的飞行器,否则雕刻者们不会费尽心机地去创作这些只有在高空俯瞰才能欣赏到的神秘线条。这一创举,发生在两千年前。  明朝时,有位名叫万户的人用47个自制火箭想利用推力让自己飞上天空,但不幸火箭爆炸,他
期刊
阳光如此妖娆,城市如此幻彩多姿。  夏天是属于女人们的,她们身姿挺拔、衣着活泼,浑身上下散发出的气息与夏天是那么契合。不在办公室发呆,不为琐事揪心,幸福女人们出去走走,为寻找不一样的自我,游走出自己的幸福,行出自我本色。  有人说“女人应该有一双好鞋,因为它会带你去美丽的地方”。想来,女人与鞋子的感情就像与自己伴侣的感情,一双舒适又美观的鞋是所有女人的美丽梦想,它比Mr.Right更难求在商场里从
期刊
Abstract: First the essay talks about some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internet language; next this article explain and discuss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net language in different view: “translation” an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