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教学,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让探究性教学更加有效益、有效果,就要挖掘新旧知识的练习,在知识的生长点探究;抓住关键环节,帮助学生在理解的疑难处、思路的“非标准处”展开探究;适当增加探究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探究;把探究的过程作为方法来教。
探究性教学策略有效“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探究性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能探究、不愿探究、探究不深入等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学生甚至对探究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感叹探究难。如何让探究性教学有效实施,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知识的生长点展开探究,促进知识的内化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是他人无法取代的,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條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案例1: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课时代入消元法的探究教学片断设计:
问题1:解程组x=2,
x+3y=5. 问题2:解方程组x=2y,
x+3y=5.
问题3:解方程组x=2y+1,
3x+2y=5. 问题4:解方程组x-2y=1,
3x+2y=5.
问题5:解方程组2x-2y=1,
3x+2y=5.
问题6:通过以上的探究,你能归纳出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吗?
点评:问题1是代入消元法的生长点,是学生在没有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之前就能完成的任务,在此用之营造出一种引领学生代入消元的氛围。问题2略作变化,学生也不难想到用“2y”来替代x,这样代入消元法的方法就在悄无声息中基本成型了。稍作停顿,提出问题3,学生通过与问题2的对照,立即想到把“2y+1”作为一个整体来代替x,代入方程3x+2y=5。乘胜追击,方程x-2y=1变形为x=2y+1,这样问题4摇身一变成了问题3,这样实际上已经是带有一般意义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了,也就是说,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基本成熟了,为了巩固成果,设置了问题5,使得代入法的作用愈加显性化。最后提出问题6把具体问题抽象化,提炼出一般方法。
反思:在知识的生长点展开探究,让学生既不感到问题过于简单,又不会问题间缺少内在的衔接而导致跨度大。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围绕中心逐步深入地探究并形成新的认知。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既加深了学生记忆,又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抓住关键环节给出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在理解的疑难处、思路的“非标准处”展开探究,促进知识的同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对难点产生分歧,或者相对于教师备课时对相关问题产生了某种固定的思路而言,产生了“非标准思路”,给教师在判断或遴选上产生了困难。此时把握不好,容易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环节给出必要引导,以增强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和信心,达到共同掌握知识的目的。
案例2:(苏科版七下96页练一练的第1题)邮购每册1.8元的某种杂志,邮寄费和优惠率如下表:邮购册数1-99100以上(含100)邮寄费用书价的10%免费邮寄书价优惠不优惠书价的10%两次邮购这种杂志共200册,总计金额342元。两次各邮购杂志多少册?
教学中,部分学生思考受阻,问其原因,回答是“数据太多,理不清关系”。针对学生困难,我对学生做了如下引导:
(1)一次邮购99册,付款=购书款+邮寄费=______+______ =______元。
(2)一次邮购101册,付款多少元?
(3)两次共邮购200册,付款342元,两次各邮购多少册?
(4)两次共邮购200册,有邮资330元,邮资够吗?如何安排邮购?
(5)①两次共邮购300册,其中一次少于100册,邮资费用控制在560~580元,如何安排邮购?②两次共邮购300册,怎样邮购花费最大?花费最少?
(6)你能就这题改换一个背景再编题,考考大家吗?试试看!
点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让学生在质疑、探索、释疑中真正明白自己所困惑的问题,才能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才能把要学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个人的发展。在老师设计的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表格读透,正确选择表格的信息。而确定每次邮购的册数的范围,及其花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发挥此题的“同化作用”,一是引导中突出了该题中蕴含的数学的分类思想,二是突出该情境的可变通性:改换不同的背景,解题的思想变不变?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学生联想到阶梯水价、电价和乘坐出租车等类似情境,在自我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快乐。
反思:在学生思维遇到“断路点”或“断层面”时,教师要及时疏通、引导,推进探究性教学的深化。为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好好研究学生。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地比较和辨析,把一些本质的属性抽象出来进行概括,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对于“非标准思路”,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注意挖掘其独特价值,可以考虑“问题从学生中产生,在学生中解决的思路”,或适当进行价值引领,切记不要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适当增强问题的开放性,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助于知识的强化和深化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探究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案例3: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有关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学片断
让学生复习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边:①AB∥DC;②AD∥BC;③ AB=DC;④AD=BC;角:⑤∠BAD=∠DCB;⑥∠ABC=∠CDA;对角线:⑦AO=CO;⑧BO=DO后,课本从边、角、对角线的特征入手,给出了四个判定定理,我做了如下设计:1.大胆猜想一下,识别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般需要几个条件?只要一个条件,比如一组对边平行够吗?请画图检验你的猜想。2.怎樣的两个条件组合起来,能够识别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选几个组合试一试,然后与同伴交流你的看法。
点评:本探究活动入口较宽,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在开放的、探索的但是有梯度的情境中,学生的参与度高,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同时由于问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唯一性,解法的多样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
反思: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果让学生自己去猜想,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教师要为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创造条件。教师既立足于基本方法的传授,又要兼顾巧法的探索。如引领学生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创设开放问题等。
四、把探究的过程作为方法来教,先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思维,然后教师根据各种信息的反馈,引导学生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指出:“教数学活动不是教数学活动的结果,而是教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过程比教结果更重要。”
案例5:如图1,大半圆O与小半圆O1相切于点A,大半圆的弦CD与小半圆相切于点E,且CD∥AB, CD=4,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如若直接提示学生,将两个圆变成同心圆(如图2),让学生根据提示去做,则学生没有机会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题目上获得的东西将大打折扣。而让学生逐步思考以下问题:(1)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2)阴影部分是不规则图形,没有公式可直接代入计算,你能想到什么方法?(3)大圆和小圆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你能从题目中知道哪些与之相关的信息?(4)你能想到类似的但更容易着手的题目吗?这道题目能转化为你想到的容易题吗?(5)还有别的转化方法吗?若有,哪种解法更简便?
点评: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学生若经历了数学结论的得出过程,相当于经历了曲折的观察、实验、归纳、猜想、证明等一系列探索过程。这些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结论的由来,强化对结论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岂不美哉!
反思:学生思维活动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教师对他们的思维活动干预过早往往会压抑他们的思维,导致学生思维肤浅。教师要暂时不给出提示语或答案和做出评价,让学生自由思考,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成了数学实验的过程,就成了“做学问”的过程。
五、结语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才能越来越浓厚。对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愿天下学子主动投入到真正有效的探究活动中去,切莫“望探究兴叹”!
参考文献:
[1]邢成云.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12,(04).
探究性教学策略有效“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探究性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能探究、不愿探究、探究不深入等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学生甚至对探究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感叹探究难。如何让探究性教学有效实施,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知识的生长点展开探究,促进知识的内化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是他人无法取代的,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條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案例1: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课时代入消元法的探究教学片断设计:
问题1:解程组x=2,
x+3y=5. 问题2:解方程组x=2y,
x+3y=5.
问题3:解方程组x=2y+1,
3x+2y=5. 问题4:解方程组x-2y=1,
3x+2y=5.
问题5:解方程组2x-2y=1,
3x+2y=5.
问题6:通过以上的探究,你能归纳出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吗?
点评:问题1是代入消元法的生长点,是学生在没有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之前就能完成的任务,在此用之营造出一种引领学生代入消元的氛围。问题2略作变化,学生也不难想到用“2y”来替代x,这样代入消元法的方法就在悄无声息中基本成型了。稍作停顿,提出问题3,学生通过与问题2的对照,立即想到把“2y+1”作为一个整体来代替x,代入方程3x+2y=5。乘胜追击,方程x-2y=1变形为x=2y+1,这样问题4摇身一变成了问题3,这样实际上已经是带有一般意义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了,也就是说,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基本成熟了,为了巩固成果,设置了问题5,使得代入法的作用愈加显性化。最后提出问题6把具体问题抽象化,提炼出一般方法。
反思:在知识的生长点展开探究,让学生既不感到问题过于简单,又不会问题间缺少内在的衔接而导致跨度大。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围绕中心逐步深入地探究并形成新的认知。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既加深了学生记忆,又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抓住关键环节给出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在理解的疑难处、思路的“非标准处”展开探究,促进知识的同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对难点产生分歧,或者相对于教师备课时对相关问题产生了某种固定的思路而言,产生了“非标准思路”,给教师在判断或遴选上产生了困难。此时把握不好,容易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环节给出必要引导,以增强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和信心,达到共同掌握知识的目的。
案例2:(苏科版七下96页练一练的第1题)邮购每册1.8元的某种杂志,邮寄费和优惠率如下表:邮购册数1-99100以上(含100)邮寄费用书价的10%免费邮寄书价优惠不优惠书价的10%两次邮购这种杂志共200册,总计金额342元。两次各邮购杂志多少册?
教学中,部分学生思考受阻,问其原因,回答是“数据太多,理不清关系”。针对学生困难,我对学生做了如下引导:
(1)一次邮购99册,付款=购书款+邮寄费=______+______ =______元。
(2)一次邮购101册,付款多少元?
(3)两次共邮购200册,付款342元,两次各邮购多少册?
(4)两次共邮购200册,有邮资330元,邮资够吗?如何安排邮购?
(5)①两次共邮购300册,其中一次少于100册,邮资费用控制在560~580元,如何安排邮购?②两次共邮购300册,怎样邮购花费最大?花费最少?
(6)你能就这题改换一个背景再编题,考考大家吗?试试看!
点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让学生在质疑、探索、释疑中真正明白自己所困惑的问题,才能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才能把要学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个人的发展。在老师设计的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表格读透,正确选择表格的信息。而确定每次邮购的册数的范围,及其花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发挥此题的“同化作用”,一是引导中突出了该题中蕴含的数学的分类思想,二是突出该情境的可变通性:改换不同的背景,解题的思想变不变?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学生联想到阶梯水价、电价和乘坐出租车等类似情境,在自我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快乐。
反思:在学生思维遇到“断路点”或“断层面”时,教师要及时疏通、引导,推进探究性教学的深化。为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好好研究学生。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地比较和辨析,把一些本质的属性抽象出来进行概括,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对于“非标准思路”,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注意挖掘其独特价值,可以考虑“问题从学生中产生,在学生中解决的思路”,或适当进行价值引领,切记不要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适当增强问题的开放性,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助于知识的强化和深化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探究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案例3: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有关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学片断
让学生复习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边:①AB∥DC;②AD∥BC;③ AB=DC;④AD=BC;角:⑤∠BAD=∠DCB;⑥∠ABC=∠CDA;对角线:⑦AO=CO;⑧BO=DO后,课本从边、角、对角线的特征入手,给出了四个判定定理,我做了如下设计:1.大胆猜想一下,识别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般需要几个条件?只要一个条件,比如一组对边平行够吗?请画图检验你的猜想。2.怎樣的两个条件组合起来,能够识别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选几个组合试一试,然后与同伴交流你的看法。
点评:本探究活动入口较宽,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在开放的、探索的但是有梯度的情境中,学生的参与度高,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同时由于问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唯一性,解法的多样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
反思: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果让学生自己去猜想,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教师要为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创造条件。教师既立足于基本方法的传授,又要兼顾巧法的探索。如引领学生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创设开放问题等。
四、把探究的过程作为方法来教,先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思维,然后教师根据各种信息的反馈,引导学生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指出:“教数学活动不是教数学活动的结果,而是教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过程比教结果更重要。”
案例5:如图1,大半圆O与小半圆O1相切于点A,大半圆的弦CD与小半圆相切于点E,且CD∥AB, CD=4,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如若直接提示学生,将两个圆变成同心圆(如图2),让学生根据提示去做,则学生没有机会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题目上获得的东西将大打折扣。而让学生逐步思考以下问题:(1)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2)阴影部分是不规则图形,没有公式可直接代入计算,你能想到什么方法?(3)大圆和小圆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你能从题目中知道哪些与之相关的信息?(4)你能想到类似的但更容易着手的题目吗?这道题目能转化为你想到的容易题吗?(5)还有别的转化方法吗?若有,哪种解法更简便?
点评: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学生若经历了数学结论的得出过程,相当于经历了曲折的观察、实验、归纳、猜想、证明等一系列探索过程。这些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结论的由来,强化对结论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岂不美哉!
反思:学生思维活动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教师对他们的思维活动干预过早往往会压抑他们的思维,导致学生思维肤浅。教师要暂时不给出提示语或答案和做出评价,让学生自由思考,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成了数学实验的过程,就成了“做学问”的过程。
五、结语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才能越来越浓厚。对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愿天下学子主动投入到真正有效的探究活动中去,切莫“望探究兴叹”!
参考文献:
[1]邢成云.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