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5日,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即将同时推出三个展览项目,其中两个与電影有关。前者是杭州艺术家高世强最新使用3D技术拍摄制作的電影展览“世纪”,另一个是特别策划的印度实验電影放映和论坛,题为“你不属于”。
10月11日,我在英国曼彻斯特Cornerhouse艺术中心,做了关于当代中国艺术家電影的专题讲座:“再度凝视:90年代以来的艺术家電影”。同期,伦敦Frieze博览会,伦敦的4个重要艺术机构,Tatemodern(Tacita Dean)、蛇形画廊(Anri Sala)、Hayward画廊(PipilpttiRist)、Parasol Unit当代艺术基金会(杨福东),不约而同将项目主题设定在電影和作为艺术的活动影像。
電影的展览或展览電影,其实在1990年代初期在西方已经兴起,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思考,是将如何電影视为一种“现代性”的媒介而非叙事本身。或者更早些时候,70年代的“延展電影”已经试图将電影本身作为一种全新的表述对象和影像材料。在90年代中国,已经有多为艺术家明确使用電影(包含電影机制)作为创作媒介,如汪建伟、冯梦波和杨福东等。
電影之死,存在两种讨论。一种作为迟早消亡的载体(Film),一种则是将電影之死归结为電影工业的死亡,如法国导演戈达尔将录像(Video)视为全新的、个人的创作材料来对抗陈腐的传统電影生产机制。而近年的“死亡”论调,应是日益频繁出现的、将对電影机制的批判和反思推向极致的“電影展览”,比如杨福东多屏幕電影装置《离信之雾》中,将观众的自主经验和选择影像素材的重组,作为作品的主题。所以,電影之死或终结,其实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化”的反映。
作为一个独立的,以研究、档案、放映和座谈、出版等工作为主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影像档案馆,从成立至今,就一直处在不断面对日益更新的影像创作和展示的变化之中。一方面作为档案的工作可以深入梳理電影的历史及当下的现状,而另一方面,依托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可以灵活的处理更为展厅化的展览電影影像。一方面必须日益根植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变下的记录与反思,另一方面也随时面临和反抗当代艺术机制霸权,如何将電影视为一种思维材料,而非“作品”,是当务之急。
当代艺术中的電影,包括了多重身份,既有严肃的录像艺术,也有不断增生、互动的网络视频,也有试图囊括技术和艺术的新媒体艺术,最后也包括反复将“電影”视为一种现代性,或更准确说是“当代性”的主题进行实践的现场装置。電影及其它的影像形态,才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形态。
10月11日,我在英国曼彻斯特Cornerhouse艺术中心,做了关于当代中国艺术家電影的专题讲座:“再度凝视:90年代以来的艺术家電影”。同期,伦敦Frieze博览会,伦敦的4个重要艺术机构,Tatemodern(Tacita Dean)、蛇形画廊(Anri Sala)、Hayward画廊(PipilpttiRist)、Parasol Unit当代艺术基金会(杨福东),不约而同将项目主题设定在電影和作为艺术的活动影像。
電影的展览或展览電影,其实在1990年代初期在西方已经兴起,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思考,是将如何電影视为一种“现代性”的媒介而非叙事本身。或者更早些时候,70年代的“延展電影”已经试图将電影本身作为一种全新的表述对象和影像材料。在90年代中国,已经有多为艺术家明确使用電影(包含電影机制)作为创作媒介,如汪建伟、冯梦波和杨福东等。
電影之死,存在两种讨论。一种作为迟早消亡的载体(Film),一种则是将電影之死归结为電影工业的死亡,如法国导演戈达尔将录像(Video)视为全新的、个人的创作材料来对抗陈腐的传统電影生产机制。而近年的“死亡”论调,应是日益频繁出现的、将对電影机制的批判和反思推向极致的“電影展览”,比如杨福东多屏幕電影装置《离信之雾》中,将观众的自主经验和选择影像素材的重组,作为作品的主题。所以,電影之死或终结,其实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化”的反映。
作为一个独立的,以研究、档案、放映和座谈、出版等工作为主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影像档案馆,从成立至今,就一直处在不断面对日益更新的影像创作和展示的变化之中。一方面作为档案的工作可以深入梳理電影的历史及当下的现状,而另一方面,依托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可以灵活的处理更为展厅化的展览電影影像。一方面必须日益根植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变下的记录与反思,另一方面也随时面临和反抗当代艺术机制霸权,如何将電影视为一种思维材料,而非“作品”,是当务之急。
当代艺术中的電影,包括了多重身份,既有严肃的录像艺术,也有不断增生、互动的网络视频,也有试图囊括技术和艺术的新媒体艺术,最后也包括反复将“電影”视为一种现代性,或更准确说是“当代性”的主题进行实践的现场装置。電影及其它的影像形态,才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