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才明白① ◎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china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下那些不能释怀的事情,敞开胸襟,尽情拥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吧。哪怕生活无常,我们都应从从容容地面对。。。。。。。。。
  。。。。。。。。。。题记②。。
  。。舞蹈排练室里,大家正紧张地排练着。③。。。。。。。。。。
  。。老师紧盯着我们,眸光多次从身为领舞的我身上划过。我顿时更加紧张了。直到最后一个动作的结束,老师紧绷着的脸才稍稍松懈下来,嘴角扬起了一丝满意的微笑:“好了,大家休息吧。桐你过来一下。”我走到老师跟前,老师一把拉住了我,说:“桐,领舞的人中考能多加两分,我希望在领奖台上能看到你的身影……”④。。。。
  。。“来,每人再做一组训练,然后休息……”我想自己最后一个下腰动作并不是很流畅,便去一边练了。刚在半空中停的时候,一个影子突然直冲向我,硬生生地把我撞倒在地。剧烈的疼痛让我一时头脑发懵,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是被分成了两半。我正打算抬头看看是谁撞的,就听到了一个声音:“哎呀,桐,对不起。没事吧?这么胖还做这么高难度的动作,还占据场地的中间位置……哎呀,我真是一不小心……”⑤。。。。。。。。。。
  。。循声望去,我看见了琳那张故作姿态的脸,听见了她那阴阳怪气的声音。但一想到琳是我的替补队员,我就想通了,脸上立马显出了愤怒的神色:“我胖是吃你家大米了,还是挡你家WiFi了?我胖咋了?”“你……”⑥。。。。。
  。。“行了,别吵了。”老师及时制止了我们两个。随后,我被同学们扶着去了医院,诊断结果是腰部肌肉挫伤,需要休养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内什么都不能干。至于琳,毫无悬念地替补了我的位置。⑦。。
  。。起初,躺在床上,我恨死了琳,这件事像魔咒一样缠绕着我。但就在一个深夜,我豁然开朗:不就那几分吗?在文化课上努力努力,也是可以拿下的。我一直对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耿耿于怀,但如此执着对我又有什么用呢?也许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才能欣赏到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美景。如此思索,琳这个人与那件事便成为过往,逐渐淡出我的记忆。⑧。
  。。人生将会经历万千种种,放不下过去,又如何能拿得起未来?。。。
  。。走过,才顿悟,才豁然……⑨。
  。。。。。。。。。。。。。。。。。。。。。。。。。。。。。。。。。。。。。。。。。。。。。。。。。。。。。。。。。。。。。。。。
  。。。。。。。。。。。。。。。。
  。。。。。。。。。。。。。。。。
  。。。。。。。。。。。。。。。。
   ①初见题目,相信大家都会产生疑惑:走过哪里?明白了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继续读下去。
   ②题记其实是对习作情感的高度浓缩,“释怀”“敞开胸襟”……从这些关键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习作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生活中遇到困难如何化解的故事。
   ③独句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
   ④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场景:老师的关注是因为“我”是领舞,也因为老师对“我”的期望很高。在这个场景中,对老师的神态、语言描写得比较到位,为下文意外的出现及“我”的情绪化等情节做了铺垫。
   ⑤捕捉到了另一个典型场景:“我”的训练很刻苦,紧承着上文,但是意外发生,“我”被撞受伤。小作者对自己受伤后的疼痛描写得非常到位。
   ⑥写出了“我”和琳的“交锋”,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皆比较到位。
   ⑦老师及时制止,“我”去了医院,需要休养,琳替补了“我”的位置,这些情节写得比较简略。可见,小作者在构思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详略得当。
   ⑧本段主要表达了“我”的顿悟。这种情感的变化过程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先写自己的“恨”,恨琳,恨这件事的发展方向。但在“恨”中,“我”的情绪又能自我化解,顿悟出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就应该放下、不要那么执着的道理,体现出了少年成长的主题。
   ⑨用含蓄的語句结尾,点题。结尾的“顿悟”“豁然”是对“走过才明白”的升华。
  总 评
   小作者用较为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并用生动的笔触还原了事件的发展过程,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习作有以下技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1.运用题记,阐明中心。习作在开篇运用了题记的手法,诠释了小作者想到生活中的一段过往后生发的感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场面定位,背景集中。习作在开篇时就用极简的语句为我们描绘出了故事发生的场景——“排练室”,语言简洁,表意清晰。这样构思,写人记事相对集中。
   3.人物描写,细腻生动。为了生动地刻画人物,习作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琳阴阳怪气的解释,一方面澄清自己不是故意为之,另一方面又嗔怪“我”的胖和练习的地方不合适,这样欲盖弥彰,恰恰表现出琳耍的小阴谋,为“我”知晓事实真相后内心产生恨意作铺垫。描写“我”时,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这样写,让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个性特征非常鲜明。
   4.主旨深刻,关注成长。现实发生的场景历历在目,让人产生恨意,也让读者为“我”的不幸遭遇而唏嘘感慨,但是“恨”毕竟不是积极向上的,我们也不提倡写这样感伤颓废的结尾。
   于是,“我”的豁然开朗,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读者都期望看到的“我”的转变。在转变中,我们收获了“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时,不要耿耿于怀,要学会放下”的道理。
  (董问博)
其他文献
主持人:2017年,欧洲首家中英双语小学的开学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来自欧洲、美国、南美等地的15名学生成为英国伦敦韦德双语小学的第一批学生。未来,“汉语热”还将在世界各地上演。“汉语热”的出现,是因为人们相信学习汉语意味着抢占未来先机,掌握汉语将有力提升个人价值,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创造出了世界上唯一古老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语言——汉语。   唐士博
期刊
诚信是一丛兰花,开在人们荒芜的心田;  诚信是一杯浓茶,让生活变得更加浓郁芳醇;  诚信是一曲劲歌,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准则。诚信是金,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给众生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心灯。②。  还记得那天,我刚进教室,同桌便迫不及待地向我招手:“快来快来,看我给你带了什么好东西?好奇心让我飞似的跑到座位上。天呐,居然是我梦寐以求的珍藏
期刊
主持人:余秋雨在《华语情结》一文中写道:“语言像山岳一样伟大。不管哪一种,堆垒到20世纪,都成了山。华语无疑是最高大幽深的巨岳之一了,延绵的历史那么长,用著它的人数那么多,特别有资格接受E.sapir给予的‘庞大’‘广博’这类字眼。一度与它一起称雄于世的其他古代语言大多已经风化、干缩,唯有它,竟历久不衰,陪伴着这颗星球上最拥挤的人种,跌跌撞撞地存活到今天。”中国话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
期刊
【写作角度一】   改变视角,“我”不是“我”,而是借朋友的口吻写出真实的“我”。   我有一位总觉得自己毫无存在感的朋友,他叫苗晓,是个初中生。   他如他的名字般渺小,常自喻为“阔海之水珠,大漠之沙砾,宇宙之尘埃”。他始终觉得自己和集体格格不入。在班里,他的个子不算矮,却总感觉,自己比他人矮了半头。   “你为什么不出去走走?”我一脸诧异地问趴在课桌上的苗晓。他摆摆手,示意我靠近些,凑近我的耳
期刊
【精段阅读一】   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地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也得从这缺口通过。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农历五月十五为“大端
期刊
近年来,外国朋友来中国参加各种活动时,都不忘秀一把中文。从基础级别的“你好”“谢谢”到“恭喜发财”“大吉大利”,再到高手级别全程无障碍交流,再到大神级别的引经据典……让人在感慨别人的语言天赋同时,也为自己生在中国、讲中国话而感到骄傲。   中国话究竟有多美?从音律到文字,从寓意到内涵,可豪放,可含蓄,读之朗朗上口,意蕴无穷。   中国话之美,美在意境,亦美在风骨。   “中国青年网”(2020.3
期刊
如同平静的湖面跃出了金色的鲤鱼,湖水顿时拥有了生机;如同经冬的群山遍布了星点的嫩绿,群山顿时具有了春意;如同浩渺的苍穹点染了星月的光辉,苍穹顿时拥有了诗情……   写作也是这样,正是因为有了生动的描写,文章才显得细腻,才显得有生机,才会富有诗情画意。   如何在文中进行生动的描写呢?同学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把握细节,用细致入微的刻画使描写生动   把握典型的细节,是进行生动描写的基础。这
期刊
细腻的线条,精美的画面,那花与叶仿佛能滴出晶莹的水,那鸟和鱼仿佛能跃出纸面。   初识工笔,我便被它的美震撼了。“我要学工笔!”当初信誓旦旦,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却发现,工笔画既枯燥又无聊,放弃的念头渐渐萌生。尤其是现在,看着自以为满意的画作,绘画比赛失利的场景又浮现在我眼前,不禁眼眶泛酸,心中不甘。望向窗外,落日的余晖褪去了晚霞的最后一抹酡红。   我忽然想起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期刊
声音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去描述。可是,优秀的作家却用他们的生花妙笔,驰骋新奇的想象,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去描绘声音,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禁感叹语言的神奇。  【左读名家经典】   忽听得远处传来铮铮几声,似乎有人弹琴。令狐冲和仪琳对望了一眼,都是大感奇怪:“怎地这荒山野岭之中有人弹琴?”琴声不断传来,甚是优雅,过得片刻,有几下柔和的箫声夹入琴韵之中。七弦琴的琴音和平中正,
期刊
每到逢年过节,餐桌上少不了的就是那顿饺子。尽管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饺子的地位却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取代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的不仅仅是饺子,更是对家人团聚的一种喜悦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追本溯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是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