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现象”与“武汉方言剧”的思考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不得李冰
  武汉方言贺岁喜剧,从2003年《搭白算数》到2013年的《海底捞月》,在武汉话剧院与武汉说唱团轮番上演,从国营剧团,演到有限责任公司,从不值一提的“鬼闹窑”,演成一道城市风景线。若要对武汉方言喜剧论功行赏,我们仍可以笑眯眯地说“一个都不能少”,但最后必须得老老实实地说:少谁也不能少李冰。
  李冰,1963年出生在山东沂蒙老区蒙阴县,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专工戏剧创作专业。1991年来到武汉,开始创作小品,第三年就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以后又创作儿童剧、话剧,各种奖项一路拿到手麻。他学有所用,越来越爱武汉这个地界,越来越爱这里的风土人情,爱方言土话,甚至爱“汉骂”。对于武汉话,他和本土人不同:武汉人说方言,却不自信,宁愿在外人面前讲“弯管子”普通话。李冰则爱听、爱学、爱说,喜欢记下来备用。但他张起嘴来却声调不搭,总惹得嘎嘎一场欢笑。
  武汉的方言喜剧,少不得山东人李冰,因为他心中有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爱。他常说做事关键是要“用心”。对于缺乏责任心和惯于耍花腔的人来说,“心”的缺失是该如此鞭策的。然而往往也有“辛辛苦苦地害人”现象,原因是职业技术与智慧不够。假如李冰当年没有第一次看草台豫剧《山鹰》的激情,没有经过戏文专业的系统训练、没有课外杂书的知识扩充、没有熄灯后给同学讲故事的兴奋,可能武汉的方言喜剧,不会是“李冰现象”的模式,抑或成为另外一番景象。当然,如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全国儿童剧展演剧目一等奖及优秀编剧奖、中国话剧研究会金狮奖、曹禺戏剧文学奖、湖北省剧本创作文华奖等,也还会是李冰的囊中之物。
  “接地气”的创作
  李冰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试水阶段、摸索阶段和个性阶段。
  1.试水阶段(1991-1993)
  这一阶段,李冰初到武汉,效力于武汉话剧院,以创作话剧小品为主。如话剧小品《约会》、《麻将司机》、《赔偿》,均由武汉话剧院于1992年搬上舞台。1993年思路渐而扩开,但作品依旧以小品为主,如《二娘开店》,演出单位则是跨地域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展示地也到了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栏目。三年之内的积极努力,奋力转身,足见其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2.摸索阶段(1993-2002)
  这一阶段,李冰调入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专门从事舞台文学剧本的创作。1995年创作了小剧场话剧《青春独白》,由武汉话剧院、武汉市艺术学校联合演出;1998年创作儿童剧《春雨沙沙》,由武汉儿童艺术剧院演出。该剧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和文化部优秀儿童剧展演一等奖等奖项,入围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李冰个人获优秀编剧奖;1999年创作《三峡魂》,由武汉话剧院演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我们可以看到,李冰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了过来,他完成了从青涩向成熟的人生转换。尤其是他深入三峡工地,体验水文工作者的生活,用热情写出《三峡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排演,却在演出市场遭到冷遇,这促使他开始思考剧作家为谁而写作等问题。于是,千禧年前后,李冰像个双重性格的人,人前依然谈笑风生,无人处,他开始发呆——沉思。属于舞台的那只笔,沉默了三年。
  3.个性阶段(2003-)
  李冰作品的个性化阶段,从2003年开始,迄今已十年,是一个由无厘头小品剧向结构式方言喜剧的演变过程。
  2003年,李冰为武汉话剧院创作方言小品剧《搭白算数》,当年演出达百场,而在沌口体育馆演出时,有近万人观看。欢声雷动,使他很受震撼,决意从此要写观众爱看、剧团能赚钱的戏。
  2005年,武汉说唱团尝试开发新的曲艺创作资源,请李冰执笔,改编著名曲艺作家夏雨田的遗作,第一次在武汉地区实验方言贺岁喜剧,取名《活着就要活快活》。演出出人意料的红火,大大激发了李冰和相关从业者对“方言贺岁喜剧”的创作热情。
  紧接着,《杠上开花》(2006年,武汉说唱团演出)、《黄鹤楼上看帆船》(2008年,由武汉创研中心、何祚欢工作室、武汉楚剧团联合演出)。
  以上“喜剧”,均有着为搞笑而无可避免的“小品”痕迹。李冰在以方言喜剧为主打创作的同时,也兼顾其他题材方式的创作,如话剧《信义兄弟》(2010年,由湖北省话剧院演出)。然而,2010年,他的作品一改形散意不散的“小品剧”风格,开始深究剧本结构,精于对笔下人物的塑造与讽刺社会不良现象。同年由武汉说唱团上演的《一枪拍案惊奇》,非同凡响,内行专家、业外观众,无一不称道。2011年,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他的方言贺岁喜剧《步步惊心》,演出市场又创一个新高。到2012年,武汉说唱团演出方言贺岁喜剧《海底捞月》,更是将“好玩、好看、过瘾”的特点推向了极致。
  能“活”多久
  方言贺岁喜剧《海底捞月》,在武汉的演出市场表现十分红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李冰则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正在“孕育”的新创作品上,又完成了《国语大血拼》的初稿。之所以用“贺岁”的概念,是因为关注力集中到了“岁末”这一特殊市场时间段,也找到的“喜剧”的市场途径。剧团演出,也以数百次的“笑声”和“掌声”计算市场效果。总之,一切围绕“市场”做文章。李冰做事很用心,他注意到方言喜剧与地域民俗有很大关系,作品应该“接地气”。人们每天使用的、耳熟能详的方言口语,在李冰的笔下变成了妙语连珠的方言宝典。让人感觉到的是“有味”,李冰着力的“艺术”,是与观众的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他们的生活存在价值,受到了尊重。然而,何以十年以来才得到“重视”呢?除了新上任的文化局长拍胸表示支持,演出公司开始放胆操作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方言贺岁喜剧的特点之一:“俗”。
  关于雅与俗这样的骨灰级再讨论,我们可以用电影来做参照系。2012年12月,电影《泰囧》不断刷新各种纪录,票房直追12亿。除了盛赞,伴随着它的,则是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质疑,“专家”除了炮轰,还“教授”大家“应该注重文化导向,注重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质与品位”。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三俗”,受人推崇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喜剧典范《三傻大闹宝莱坞》也是。文以载道没有错,但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干扰大众的选择,则是个长途跋涉中,脚下的一个“鸡眼”。也让人联想到那条称之为2012年“最给力”的微博:“思想有如内衣,我们都该有;但不可逢人就亮出你的内衣。”与之相比,2012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柏林金熊奖等43项国际大奖的首部在国内公映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在各大电影网站的分数位列前茅,被誉为“2012年最好的影片”、“人生必看的10部电影之一”。然而,票房表现则很不引人“瞩目”。因此,一般经营者——影院也没有将它算作“大众影片”。同样,被业内认为原因是“姗姗来迟”,获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奖,反映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克服重重困难,矫正口吃、执掌王印的励志历史剧情片《国王的演讲》,在国内上映后也是市场表现平淡。不得不说,提高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尚有待时日,但并不是靠简单地赋予艺术作品思想和教化职责就能完成的。
  十年来,“李冰现象”关注于市场温度,很少看官方脸色。忽然被一向注重“逢人就亮出内衣”的文化管理者注意,这俗味十足的“武汉方言喜剧”,究竟还能几次“贺岁”?还能在俗民中“活”多久呢?
  (高翔,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二级编剧)
其他文献
据报道,《泰囧》在中国市场获得13亿元票房的巨大成功之后,在北美市场遭到冷遇,只收获了区区6万美元。这“冰火两重天”的境遇自然引发热议:为什么这个非常中国化的娱乐片在本土大受欢迎,却不招西方观众亲睐?有专家指出,该片未能与“世界”电影接轨,即不符合好莱坞大片的美学原则。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难道好电影就只有一个好莱坞标准吗?当“中国”未能进入“世界”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  其实,自新时
期刊
近期,柴静的《看见》引发热议。与其他名人图书不尽相同,《看见》不只是知名电视节目衍生的副产品,也不只是把名气做为卖点吸引粉丝,或鼓吹“成功”样板而已,它是让人以阅读的方式突破直观的“看”——视觉元素,和平面化的“见”——即时性理解,从而向更深处开掘。从电视新闻时评到文学性自叙,思考它提供的种种现象,可以深化人们对消费文化环境中社会事件和自身处境的理解。面对现象,我们不能止步于西哲的现成观点,例如技
期刊
生态困境是人类工业化历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也是当今发展中的中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实践美学内涵着阐发生态问题、拓展生态维度的思想肌理,具备随现时代的需要和特征发展自己的理论特质,并将随着代表时代主流的生态科学与观念更新自身,并在发展中坚持。当前,生态平衡与和谐发展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最新成就,成为自然的最高价值和人类的最高价值所在,人类第一次能够跳出生态之外
期刊
回想起来,我也算是自幼喜欢文学。自小学高年级,以至于整个中学阶段,课余时间有相当多都沉浸在文学阅读中。不过,阅读的主要是中西方经典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崇拜的作家主要有李商隐、姜夔、曹雪芹等,印象很深的是一度很迷恋类似《花月痕》这样的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当然,阅读片片段段,很不系统,记得当时还用压岁钱订了最喜欢的杂志《文史知识》和《名作欣赏》。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虽说也读一些,但总是从内心里有点瞧不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和亿万农民离开中国传统乡村奔赴城市的历史进程中,近年来一股新崛起的乡土诗浪潮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雷平阳和田禾是其中的两个代表诗人。与雷平阳对故乡云南昭通的固执的爱相比,田禾对湖北黄冈和江汉平原的爱也是细致感人的。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令人启发地谈到历史地理对作家性格和创作的影响,实际上,湖北的文学地理也有鲜明的特点。从黄冈丘陵山区到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基本能囊括这个省份的地理特征。而孝感
期刊
刘纲纪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其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以及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上的建树和影响,学界比较熟悉。而刘先生在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上用力甚多并取得过很多学术成就,就是在美学界,清楚地人也不是很多,原因这里就不做分析了。笔者想说的是,就我所接触到的书画理论界的情况看,对刘先生书画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重视是不够的,这从刘先生的一些书画著作的引用率可以大致有所反映,这是不是与其研究水平有关呢?不是的
期刊
汉剧是我国古老的声腔剧种之一,也是湖北地方戏曲中最具影响力的剧种。汉剧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剧目,涌现出众多著名的戏曲艺术大师,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并对京剧的形成产生过独特而直接的影响,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2006年6月,古老的汉剧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纳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六年过去了,客观分析申遗成功后的汉剧生存现状,理性评价近年
期刊
仅就著述数量而言,刘复生君似乎不能算作丰厚:两部专著(《历史的浮桥——世纪之交“主旋律”小说研究》、《海南当代新诗史稿》)、两部论文集(《思想的余烬》、《文学的历史能动性》)——放在今日“批评家”们动辄著作等身的时代,这实在只能说是差强人意。然而即便如此,本文也不打算对复生君的批评工作做全面、系统的评述,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能力所限——比如对于诗歌,尤其是当代诗歌的无知;但另一方面,对于那种面面俱到
期刊
王又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中两个基本的主题是一定要研究透的,一个是中国农村的主题,一个是中国革命的叙事。不管你先锋到什么程度,我们看格非与韩少功先生的创作,最后都要应答这两个基本问题,它们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现在请高晓晖先生发言。  高晓晖(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写作中心副主任):今天我主要谈谈文学资源的问题。“革命”呢,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的问卷考察报
期刊
刚刚玩微博不久,就碰到了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我差不多整夜都在微博上关注事态进程,那些最新也可能是最真的消息都得自微博。当时我觉得微博不仅改变了新闻的发布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甚至预想微博可能改变我们的交往方式、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很快便写了一篇《谈微博》,对微博这种新文体表达了由衷的喜爱和热情的赞美。这篇随笔简直就是对微博的一首“抒情诗”。  现在,我已度过了与微博的“蜜月期”。  有些美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