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 吃透 迁移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n_830511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理解型问题是指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新的方法或新的知识(当然也有可能是依据已有的概念、认知进一步得到一个新的概念),并灵活运用这些新方法或新知识去分析、解决类似的或相关的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对阅读理解材料认真阅读,先读懂、读透,然后进行合情推理.
  一、阅读新定义,解决新问题
  例1 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不为零的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如2÷2÷2,(-3)÷(-3)÷(-3)÷(-3)等.类比有理数的乘方,我们把2÷2÷2记作2③,读作“2的圈3次方”,(-3)÷(-3)÷(-3)÷(-3)记作(-3)④,读作“-3的圈4次方”.一般地,把[a÷a÷a÷…÷an个a](a≠0)记作an,读作“a的圈n次方”.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2③= ,(-3)④= ,([-12])⑤= .
  (2)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请尝试把有理数的除方运算转化为乘方运算,例如:除方2④=2÷2÷2÷2=([12])2转化为乘方.归纳如下:一个非零有理数的圈n次方等于 .
  (3)计算24÷23 (-8)×2③.
  【分析】理解除方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1)2③=2×[12]×[12]=[12],
  (-3)④=[19];([-12])⑤=-8.
  (2)这个数倒数的(n-2)次方.
  (3)24÷23 (-8)×2③
  =24÷8 (-8)×[12]=-1.
  【点评】该题考查了转化思想和乘方的相关知识,从读题中悟出:当a≠0时,an=([1a])n-2.
  二、阅读题中信息,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例2 (2017·南通)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心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过三角形内心的一条直线与两边相交,两交点之间的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图形.若有一个图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则把这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似线”.
  (1)等边三角形“内似线”的条数为 ;
  (2)如图1,△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证:BD是△ABC的“内似线”;
  (3)在Rt△ABC中,∠C=90°,AC=4,BC=3,E、F分别在边AC、BC上,且EF是△ABC的“内似线”,求EF的长.
  【分析】(1)过等边三角形的内心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共有3条;(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C=∠C=∠BDC,即BD是△ABC的角平分线,证△BCD∽△ABC即可;(3)分两种情况:①EF与AB平行,②EF与AB不平行.
  解:(1)等边三角形“内似线”的条数为3条.理由如下:
  过等边三角形的内心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如图2所示,则△AMN∽△ABC,△CEF∽△CBA,△BGH∽△BAC,∴MN、EF、GH是等边三角形ABC的“内似线”.
  (2)证明:∵AB=AC,BD=BC=AD,∴∠ABC
  =∠C=∠BDC,∴△BCD∽△ABC,且BD是∠ABC
  的角平分线,即△ABC的内心在BD上,
  ∴BD是△ABC的“内似线”.
  (3)如图3,设D是△ABC的内心,连接CD,
  则CD平分∠ACB,
  ∵EF是△ABC的“内似线”,
  ∴△CEF与△ABC相似.
  分两种情况:
  ①当[CECF]=[ACBC]=[43]时,EF∥AB,
  ∵∠ACB=90°,AC=4,BC=3,
  ∴AB=[AC2-BC2]=5,
  作DN⊥BC于N,
  则DN∥AC,DN是Rt△ABC的内切圆半径,∴DN=[12](AC BC-AB)=1,
  ∵CD平分∠ACB,∴[DEDF]=[CECF]=[43],
  ∵DN∥AC,
  ∴[DNCE]=[DFEF]=[37],即[1CE]=[37],
  ∴CE=[73],
  ∵EF∥AB,
  ∴△CEF∽△CAB,
  ∴[EFAB]=[CEAC],即[EF5]=[734],
  解得:EF=[3512].
  ②当[CFCE]=[ACBC]=[43],同理得:EF=[3512].
  综上所述,EF的长为[3512].
  【点评】该题综合考查了相似形的知识.
  三、阅读题中信息,借助已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例3 阅读理解:
  如图4,图形l外一点P与图形l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若线段PA1最短,则线段PA1的长度称为点P到图形l的距离.
  例如:图5中,线段P1A的长度是点P1到线段AB的距离;线段P2H的长度是点P2到线段AB的距离.
  解决问题:
  如图6,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8,4),(12,7),点P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x轴正方向运动了t秒.
  (1)当t=4时,求点P到线段AB的距离;
  (2)t为何值时,点P到线段AB的距离为5?
  (3)t满足什么条件时,点P到线段AB的距离不超过6?(直接写出此题的结果)
  【分析】(1)作AC⊥x轴,由OP=4,OC=8,则PC=4,AC=4,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可得.(2)作BD∥x轴,分点P在AC左侧和右侧两种情况求解,P在AC左侧时,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得;P在AC右侧时,作AP2⊥AB,交x轴于点P2,证△ACP2≌△BEA得AP2=AB=3,继而可得答案.(3)分点P在AC左侧和右侧两种情况求解,P在AC左侧时,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得;P在AC右侧且P3M=6时,作P2N⊥P3M于点N,知四边形AP2NM是矩形,证△ACP2∽△P2NP3,得[AP2P2P3]=[CP2NP3],可求得P2P3的长.
  解:(1)如图7,作AC⊥x轴于点C,则AC=4、OC=8,当t=4时,OP=4,∴PC=4,
  ∴点P到线段AB的距离PA=[PC2 AC2]
  =[42].
  (2)如图8,过点B作BD∥x轴,交y轴于点D,
  ①当点P位于AC左侧时,
  ∵AC=4、P1A=5,∴P1C=[P1A2-AC2]=3,
  ∴OP1=5,即t=5;
  ②当点P位于AC右侧时,过点A作AP2⊥AB,交x轴于点P2,延长CA交BD于E,则∠AEB=90°,而BA=[AE2 BE2]=[32 42]=5.
  在△ACP2和△BEA中,
  ∵[∠ACP2=∠BEA=90°,AC=BE=4,∠P2AC=∠ABE,]
  ∴△ACP2≌△BEA,
  ∴AP2=BA=5,且P2C=AE=3,
  ∴OP2=11,即t=11.
  (3)如图9,①当点P位于AC左侧,
  且AP1=6时,
  则CP1=[P1A2-AC2]=[62-42]=[25],
  ∴OP1=OC-CP1=8-[25];
  ②当點P位于AC右侧,且MP3=6时,
  过点P2作P2N⊥P3M于点N,则四边形AP2NM是矩形,
  ∴∠AP2N=90°,
  ∠ACP2=∠P2NP3=90°,AP2=MN=5,
  ∴△ACP2∽△P2NP3,且NP3=1,
  ∴[AP2P2P3]=[CP2NP3],
  即[5P2P3]=[31].
  ∴P2P3=[53],
  ∴OP3=OC CP2 P2P3=8 3 [53]=[383],
  ∴当8-[25]≤t≤[383]时,点P到线段AB的距离不超过6.
  【点评】同学们应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的材料,重点读出是点到线段的距离.展开联想,将获得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进行迁移,建模应用,才能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主题式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创造出情境,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此之外,教师借助生动的语言文学和极具感染力的音乐,描绘出课文的表象,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启迪和智力开发。   关键词:主题式情境教学;创建
初三了,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然而在这种时候,我们迎来了初中生涯里最后一次集体秋游。  我们每个人都怀着期待而又不舍的心情想去过好这一天,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说实话,每个人都不想让秋游来得这么早,因为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集体“狂欢”。  我们怀着这种特殊的心情,开始了我们的秋游行程……  一大早,随着大巴车一路颠簸,我们来到了目的地——“珍珠泉”,并开始了我们的第一个游乐项目:观看“百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恍惚中,读者已置身于鼎湖山,听得见泉声,看得见菩提树,甚至可以感受到泉水的清凉、柔滑,飞瀑的壮观、雄浑。手伸入泉水中,游鱼从指缝间溜过;风拂过树林,发出细碎的声响;山中百鸟啁啾
我走出校园,一路过大街、穿小巷,却在离家不远的超市的拐角处停住了脚步。那儿隐隐飘来一阵香,还围了一圈人,似在等待什么。我凑过去,想一探究竟。  圈内蹲坐着一位老人,脸上满是烟灰,黝黑中透出一双煞白的眼睛,双手戴着一副破手套。他的面前是一个黝黑的煤炉,炉上有一个头小肚大、尾巴上还有個气压表的葫芦状铁罐子,再前面是一只大皮袋,压在一张素净的凉席上。  围着他的小孩,蹦跳嬉戏着,而老人却神情专注,丝毫不
不禁惊了,喜了,又醉了!  这是怎样的一棵松啊!  扎根于石砾之间,盘虬于枯木之中,枝干遒劲,松针滴翠,孤零零地伫立在黄山之巅。  手指摩挲着那粗糙的树皮,仿佛可以听见树的心跳,低沉、有力。我不禁疑惑:树啊,你为什么要屹立在这黄山之巅,饱受狂风暴雨、似火骄阳的折磨呢?  天无语,地无语,唯有清风阵阵。  对了,或许是风吧,或许是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吧,又或许是一只路过的鸟,将一颗松子丢在了黄山之巅。
曾几何时,有一个梦想在我心中潜滋暗长,那就是去远方,让自己美好!  汪国真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会不时地对我的朋友诉说那撩拨我心弦的美好梦想,而她们总是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随着我渐渐成长,我开始把自己的梦想深藏心底,偶尔有人谈起,我也缄口不言。也许是来自生活或学习的种种压力,让我不敢轻易去想得太过遥远;也许是怕梦想落空招来他人的戏谑;又或是……那么不尽人意的
下班后,我有上网的习惯,也许是为了放松心情。  先搜狐后新浪,然后是网易,还有凤凰网。大概是无聊吧,我会浏览每个网站的各个栏目。新闻、图片、专栏、体育、博客、读书、休闲、健康、科技、文史、军事、社会、教育……大千世界,精彩纷呈,都被“e网打尽”。  我不停地感叹,世界真大。看“社会”,我知道了“北大教工赴悉尼演出遇尴尬:台上演唱变台下伴唱”。看“教育”,我了解了美国老师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爱上阅读;倾
师:同学们,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知识飞快更新的新时代,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我们就能迅速地筛选重要信息,精准地获取主要资讯,从而提高学习知识、传播信息的效率。  今天,我们将采取一种新颖的形式,来梳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情节,以此训练同学们的概括能力,为下一节课分析人物形象、提炼作品的主题打好基础。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情绪激动,兴
倒影无处不在,就现在,考试垫上映出了我的倒影,感触颇深。  儿时脚自然是闲不住的,东奔西跑,然有一次,着实令吾惊异。我踉踉跄跄地跑在沙路上,“咯唧咯唧”的声音令我边跑边笑。忽而转到小河边,竭力张望,在河面上竟有个与我一模一样的人:我张嘴,它便张嘴;我挠头,它便挠头。退一步,不见;朝前去,又现。对于儿时的我来说,被吓得不轻,抽噎起来,快跑回家,用魔爪似的小手乱比划着。奶奶见我失魂落魄又说不清,就拉着
统计与概率在初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七年级教材就逐渐渗透,一直到九年级最后收尾,贯穿三年的学习.近几年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大,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逐渐增多.很多同学在刚刚学习统计概率时,由于对有些概念理解不清,或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不到位,或基本思想方法灵活运用不够,解题时常出现错误.现分析几种常见错误供大家参考,在解题中引以为戒.  一、 对统计中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导致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