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根叔”现象与大学“去行政化”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ptpd_dr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走出传统的行政化的误区,必须使大学回归学术,回归学术本位、学生本位。在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夏季毕业生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在短短的16分钟演讲中竟引起30余次高呼“根叔”,此充分表达了广大学子对“根叔”的认同和支持。“根叔”演讲实况经网络传播在国内大学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根叔”现象,这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一道独特的风景。“根叔”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出现,标志着大学里最庞大的群体——大学生开始受到了高度关注,“根叔”称呼就是大学生对这种关注的回应。“根叔”现象的出现意味深长,它折射出当前大学运行中的多层面问题。细细解读“根叔”现象对于推进我国大学“去行政化”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0)06-0003-12
  
  一、媒体塑造“根叔”的背后
  
  “根叔”“根叔”是华中科技大学学子对校长李培根院士的昵称,此表明李校长深得学生的喜爱,学生对他象对待一个善解人意的邻居大叔那般。)在中国大学校园里出现,并在中国大学界引发了一种“根叔”现象(注:“根叔现象”是指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0年夏季毕业生典礼上采取大量的为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讲演成功后,其风格被一些著名大学的校长所仿效的现象。),此表明:网络媒体在大学校长形象塑造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根叔”现象形成过程中,互联网通过网络视频资料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大学校长的新形象,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兴趣,从而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和大学界的一件盛事。毋庸置疑,网络传媒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媒体的作用也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现象的展现,但无论怎么评价这种现象,都无法否认它客观存在的影响,而且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余,从而容易远离真实本身,并且容易出现从众现象。在网络媒体传播的影响下,“根叔”由于采取了反传统的演讲风格并与“去行政化”风潮契合而大受媒体追捧,从而一夜走红。虽然“根叔”此前也采取过类似讲演方式(注:指根叔在去年即2009年也曾进行过类似的讲演,但未见在网络上流传。),但因未得到媒体的格外关注而影响不大。今天,经过网络媒体的大力关注之后,“根叔”俨然成了大学校长中的当红明星。
  其实,“根叔”走红并不完全是因为采取了反传统的表达风格的结果。“根叔”走红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种情绪:人们对官僚化作风的厌恶!人们不喜欢陈词滥调的官样文章,而喜欢一些新奇的东西。“根叔”采用一些网络流行的亚文化语言,满足了青年学子猎奇心理的需要,使原本并不充满激情的语言带来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说到底,“根叔”满足了青年学子一个隐秘的意识:冒险!
  冒险可以说是年青人的天性。然而今天它多处于压抑状态中。“根叔”的出现,满足了年青人冒险的渴求。毋庸置疑,这种满足只是一种代偿性的满足,而不是真正的满足。
   “根叔”采用了大量网络流行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大学校长形象的颠覆,这就是一种冒险。此举完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大学校长的“老成持重”的认知,也改变了人们对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精神象征的认同,当然也同时终结了校长向官员的认同。但这种改变多少有一点戏谑的味道,因为他是主动把自己向80后乃至90后的小青年方向认同,无疑这一认同是成功的,这样就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效果。说实在的,“根叔”这种完全舍却自我的方式不能不令人感动。“根叔”之所以成功,完全与此前的“功课”做得好有关。试想,如果不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不问学生疾苦,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多关乎学生现实状况的形象语言?
  但“根叔”的方式毕竟是戏谑式的。事实上,这种风格是他对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无可奈何的表现。在既无奈又不甘的状态下,他只能通过同情弱者的方式获得一种心理的释放。学生是大学最庞大的群体,也是最沉默的群体。他们在大学场域的博弈中仍然是弱者,既无法左右时局,也无法获得与教师一样的话语权,当然与行政机构相比只能是被管理的对象。他们面临着多重压力,这些压力数不胜数且又复杂地纠缠在一起,所以他们渴望获得宣泄,也亟待获得同情。作为大学最高长官的大学校长的认同无疑使他们获得了一丝慰藉,从而也产生了一种寄托,于是就点燃了他们内心中的一种狂热。
  “根叔”自觉地从其官场身份叛离,在学生心目中无疑是一种英雄般的行为,这正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青年自古都有“叛逆”的性情,老成持重者就不再是青年的行为了,而只能说是少年老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年。所以,有一点“愤青”色彩可能才是青年的本色。但青年自知“愤青”只是一种幼稚的、无能的表现,所以这种身份一直是处于压抑中的。突然间,“根叔”帮助他们将这一情结进行释放了,这不能不使他们无比感动。
  传统上,大学校长就应该是学富五车之士;就应该目光深邃,言语中庸,老成持重;就应该是后辈楷模的形象。而在今天,青年学子对这一传统形象并不怎么认同,因为现时代是一个“后喻时代”,特别是网络的加入,早使青年在知识信息方面并不亚于老年一代。如果老一辈仍然固守传统的训教者的角色,则只能引起学生们的反感。何况,现代学子并无多少人真正抱定了以知识为志业的信念。所以,大学校长该向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学子展现什么样的角色就异常关键。既然训教者令人反感,完全的认同又不可能,作为朋友又太做作,那么作为邻居大叔的身份出现大概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个角色既非管束式的,又非放纵式的,而是理解式的和期许式的。这一无意中的选择确实打动了青年学子的心灵,从而赢得了学子们的感动。
  
  二、大学校长角色的后现代检视
  
  知识到底有什么用?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今天没有人敢不重视知识,但谁都不会把知识视为神圣。在当今社会,知识的作用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万能的,知识的作用确实很大但也确实很有限,因为知识都是反映一定情景下的认识,如果你吃不透知识的本质,说不定知识的作用与预期的相反。所以,如果你不能灵活应用知识,知识也是无用的。事实上,知识只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框架,一个参照模式,并不为我们提供金科玉律。我们必须依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适时的创造,这样才是真知识、活知识,否则就是死知识。所以,在这一时代,没有人敢以知识者自居,或以知识引导人自诩,只能以知识的探讨人来自勉或共同的学习者共勉。“根叔”自觉地从知识的圣坛上走出正是后现代时局的反映。
  在后现代,固定的知识几乎不存在了,知识经常处在更新的过程中,而其中每个人的身份也处于不断的变动中。人们发现,生活的逻辑并非完全按照知识的逻辑运行,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和场域的变化。在其中,一种非理性的直觉的东西似乎更为重要,这种超越于知识之上的灵性并非知识灌输所能获得,它的获得是基于一种本真的、平等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换言之,一种平静的心态在今日生活中尤其重要。在生活中,并非某些东西就固定地属于你的,当你觉得某些东西必然属于你的时候正是你的眼睛被迷障的时候。只有破除这些迷障,对一切采取超然的态度,才能使你的心态平静下来,才能让你进入自然而然的状态,这正是知识在现时代所显露的形态。知识已失去了它固定的所有者,已失去了其中心的地位,一切都依照主体的需要进行建构。因此,人们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很重要。
  “根叔”站在知识的顶点(注:这里指根叔的院士身份。在中国,“两院院士”即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是知识界最高荣誉的代表。
  )很容易发现知识的这一吊诡性质,从而能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代表人身份中解放出来,又变成了一个新的自由的知识探索者的身份(注:此指根叔并没有囿于其院士的身份,而是抱一个对管理工作求知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进而能够获得与青年学子平等的地位,因而才对他们生活中的忧虑和苦恼表示关注和理解,当然也理解他们的心向,似乎这一切就是在重温自己年轻时所经历的时刻,这样自然就很容易获得与青年学子心灵的贯通。试想,如果校长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身份去俯瞰众生,此时学子们不仅不会对他心生敬重,反而只能心生厌恶。
  这一切都不可能离开网络的作用。网络确实使人们的视野变得开阔了,从而使个体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在这里,学子就不会被什么教条所迷惑了,他们所依据的不是什么逻辑判断,而是依据自己内在的直觉判断。这种判断是与生俱来的,只依照自己的喜好变化,受自己的情感主导,是不接受强制的。这正是后时代的时空特征,也是网络所带来的虚拟世界所赐福的。这意味着,在打破封闭专断统治的时代后,再使用高压的、灌输式的话语方式彻底无效了。这就要求教育教学都必须创新,不创新就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根叔”现象的出现,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进行创造的产物,尽管这一创造并非完美。事实上,进行完美的创造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创造都以创造者视阈不同而变化,从而也不可能站在一个完全超越的角度进行一个完美的创造。
  因而,在一次毕业生典礼上,大学校长扮演的角色不可能是全能的,只有能够激发毕业生对大学生活的怀念才是被接受的。回忆大学生活四年的点点滴滴,每一点滴都代表一个特殊的回忆,这足以代表大学校长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留心,也表明了大学校长要做一个好校长的决心。虽然所使用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每一句都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这说明大学校长已经在想学生所想了。对此,作为即将走出大学的毕业生们还能有什么渴求?
  三、大学呼唤求真务实关爱学生的校长
  社会也许并不真正理解大学校长的角色地位,常常对大学校长抱有很高的期许,认为其管理才能应当与其学术称号一样好,他们并不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对大学生而言,院士校长似乎很神秘,是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峰”,如果他们能与学生拉家常式地交流则学生似乎受到了莫大的恩宠。其实这都是对大学校长角色不了解的缘故。大学校长本应该了解教师和学生的疾苦,积极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因为他此时并非以一个学术大家的身份出现,更不应以高高在上的官员身份出现,而应该以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学管理者、领导人的身份出现。这一身份要求他必须了解基层的实际状况,了解工作细节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这种体察民情的作风是一个优秀领导人的基本功,否则,大学运行就飘摇在虚空中。
  在现代大学建设中,大学生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主体。大学校长不仅要重视科研、经费和著述,同样还应该重视学生生活[1]。可以说,一个不重视大学生生活状态的大学校长是不合格的。大学生是大学的未来,也是知识的明天,许多优秀的知识人都是因为四年的大学生活而奠定了学术根基,树立了为社会服务的宏愿。只重视科研,只重视经费,只重视著述都是短视的,只有关心教学,关心大学生生活的校长才是具有长远眼光的校长。大学是一个永恒的事业,需要大学校长具有长远的眼光,从培育宽松的学术氛围做起。对于大学生活中的各种难题,都需要大学校长不辞辛劳,一一化解,需要大学校长具有时雨而化之的功力。而培养这一功力,就需要大学校长走进基层,走进每一群体的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这正是去行政化的真谛。所以,去掉行政级别只是形式,去掉衙门作风才是实质[2]。
  在大学里,没有什么比大学校长的作风更重要的了。一个务实的校长能够使大学作风脚踏实地,一个不务实的校长使大学只重视一些政绩噱头;一个务实的校长非常关心群众生活的疾苦,包括学生的疾苦,一个不务实的校长就只注重数字的计算,希望自己获得上级的青睐,而不真正过问师生员工的疾苦;一个务实的校长在关心群众疾苦中使人心获得凝聚,而一个不务实的校长使人们在相互抱怨中导致离心离德。其实,人们对大学校长期望并不那么高,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校长是否关心师生员工的疾苦。如果不了解基层的生存状况,一个大学校长能力再强也无法推进大学建设向前发展。
  成为一个务实的校长并不简单,因为这首先需要他舍弃自我,必须心中有大学。而大学是指组成大学中的每一分子,而不是只有他自己。如果他仍然要追逐各种荣誉,特别是利用自己的地位来获取各种荣誉,就是把自己定为一尊,那么校园里定然会刮起趋炎附势之风,进而各种行政岗位就会变得炙手可热,因为它们都与资源分配有关,都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那么,人们将不再重视真正的学问,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各种关系的精心编织中。
  学校也如同社会,校长的作风就是风向标,人们总是要投校长所好,这样才可能实现地位的保全和上升。可以说,完全不考虑个人利益的几乎没有,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地位上升有所欲求,显而易见,获得领导的重视这是最直接的途径。而大学里风气是否端正,主要取决于校长的作风,因为校长是大学里的最高行政首长,一切号令只有得到他的允诺才能执行。当然,大学校长如何作为全在于自己。因此,大学校长要行得正,走得端,就必须严格规范自己,使自己的小我服从于大我即大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洪才. 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37.
  [2] 张楚廷大学去行政化的困难何在[J]大学教育科学,2009(2):110-112
  “根叔”现象与大学校长使命思考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是一种价值创造过程。通过价值链系统化的视角分析教育活动的价值基础,可以发现教育主体的真实归属。教育以教学为基本活动途径,单纯地从“教”或“学”的价值链出发,得到的只能是“教师主体论”或“学生主体论”的片面主体论点,无法全面认识教育活动。要找到教育主体的真正归属,只有构建完整的教育价值链,认识到教育是教与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基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共同的价值实践过程(理
期刊
编者按:今年是清廷宣布我国古代书院改制为学堂110周年。岳麓书院为此积极筹备了一系列纪念性学术活动,再次掀起了学术界对古代书院研究的热潮。本刊特约岳麓书院四位专家分别从古代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的董事会制度、书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书院改制对近代书院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撰写了四篇笔谈文章。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布劳恩对影响大学治理变迁的核心要素进行了梳理和论证,构建了能说明大学治理变迁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的分析框架。在对三角模型理论进行讨论的基础上,选取美、英、日三国的大学治理形态变迁情况进行阐释和分析。布劳恩的理论不仅可以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重大问题给出合理解释,还能为我国大学治理方式的转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治理;三角模型理论;迪特玛·布劳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课程改革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大学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大学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不是封闭的“金字塔”形状,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大学课程设置门数每个专业控制在50~60门课程之间、总学分控制在150~160之间、每个学分控制在15学时左右,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分别控制在占课程总教学时数的
期刊
导言  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为肇端,在1800年至1945年的漫长历史中,欧洲大学的格局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些是以渐变的方式进行,有些则是革命式的突变。现代早期的某些源于中世纪的大学结构,在欧洲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在英伦诸岛、欧洲南部和北部的半岛地区,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与此同时,在法、德两国则出现了迥然不同的、崭新的大学组织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模式决定了那些有着古老大学国家的改革范围和那些新兴
期刊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助学贷款的最大提供者。在学生财政援助方面,美国拥有丰富的经验。高达4600亿美元的学生贷款市场和长达数十年的学生贷款历史,使美国通过借贷帮助学生支付学费的政策日趋专业化。对于正在扩大学生助学贷款体系的中国来说,可以从当今美国学生助学贷款方案改革中获得启示。其一,应尽力在资助活动之初设计一个独特完善的贷款体系管理方案,以避免日后的不断简化和调整;其二,尽量限制中介的参与以减少贷款
期刊
[摘 要]晚清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是在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日盛的背景下所做出的一种世俗化和功利化的选择。其课程设置发轫于以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英语教学,逐渐增设基于商务语言技能和内容的商务英语课程,并随着教会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化,最后发展为近代化职业教育基础之上的商务英语教学。教学方法从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逐渐向语法翻译法与古安系列法共存的格局转变,且均与其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教学理念和目标相适应。尽
期刊
[摘 要]“大学对国家的放逐”是关切大学特有的生存空间与一流大学秩序的形成、确立合理大学立场的一个新命题。面对既有国家体制笼罩下的异化的大学场合,大学需要一种“放逐国家”的积极心态,以构建作为主体的大学与一流大学生成的“第三空间”,获取一种真正的大学发展理念,有效凸显大学之民族与国家的轴心地位。大学对国家的放逐形成大学生存的“第三空间”与国家举办大学的逻辑之间具备内在同质性。它所坚守的是一种彻底的
期刊
摘 要:如何确保国立大学在财政方面的自立与自律,是关系到能否保障国立大学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乃至实现大学使命的重大课题。日本政府自明治初期创建国立大学以来,先后引入基金制、特别会计制度、讲座制、校费制等,均旨在构建自立的国立大学财政制度。在这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当前,国立大学法人的施行,能否解决明治以来的这个问题,正引起有关人士的极大关注。  关键词:日本;国立大学;财政制度
期刊
[摘 要]教师之思关乎教育发展。作为本体论的追问,教师之思的本性是教育的经验,它显现于教师的思考和思想中,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教师要去思,一要学习,二要放弃,三要建筑。当前,教师之思的底线是守住宝贵的历史财富和个人财富。    [关键词]教师;思考;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1)05-0064-05    学校不乏勤奋的教师,缺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