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社会压力,使亚健康人群逐年增加,中医“治未病”这一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理论思想涵盖了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中医“治未病“历来十分重视预防及养生,笔者通过几点来探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方法,突出了中医“治未病”理念对现代亚健康人群拥有健康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亚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36-01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由于亚健康的表现错综复杂,一般没有病理体征,实验室辅助检查未发现异常,故该现象还没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往往只简单地认为与工作疲劳有关,很少作系统的防治,但长期的亚健康状态未得到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据调查研究,我国亚健康人群发生率在45%~70%,多为35-45岁之间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机关管干部中70%以上者处于亚健康状态【1】。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情志不畅,劳逸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暂时失去相对平衡,但尚未发展为疾病的中间状态。
由于亚健康状态极易导致精神疾患和生理疾患,所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逐渐被重视起来,中医辨证在此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治未病”的内涵在《丹溪心法》中就有记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2】。中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与现代的亚健康理论非常相符。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发病前的预防工作,它不仅确立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疾病发生、流行的原则及措施,这与近代学者提出的亚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中医学的未病先防,不是被动消极地对治病邪气的防避,而是主动积极地对机体正气的保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把预防寓于养生之中。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包括两层含义: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和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此即所谓“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以预防为主,贯穿于人体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的全过程,未病先防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扶正气,未病先防
1.1 饮食调养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疗篇:“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3】。也就是说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所以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饮食要以适量为宜,品种摄入均衡,不可饮食偏嗜,使人体能够全面获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饥饱不均,否则易伤脾胃导致疾病发生。
1.2 调摄情志 修身养性《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活动的失常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喜怒不节,生乃不固”。精神乐观,情志畅达,脏气和调,就能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之,情志的超长变化(如过怒、过喜、过悲等),就会损伤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使气机逆乱,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病或加重病情。孙思邈《孙真人养生铭》云:“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所以,调摄情志,修身养性,保持乐观的精神、开朗的性格、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情,是防止疾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条件。
1.3 起居有常 起居养生要求人们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规律。《黄帝内经》指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能“度百岁乃去”。反过来,若“以妄为常”,则“半百而衰”。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意思是说,起居有常,摒弃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作息规律,就能保养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
1.4 运动锻炼 运则立,动则健。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活动一身肌肉、筋骨、关节,能舒经活络、振奋阳气、畅行气血,适量的运动是预防和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长期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防治亚健康。
2.既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容之二,源于《内经》:“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4】。是指人体在患病之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同时注意疾病痊愈后预防复发,巩固疗效。尤其是对传染性疾病,更应防止恶性或不良性变化,着重指出疾病的早期治疗,防止病变恶化的重要性。
3.亚健康用中医干预措施临床还有很多,如五音疗法、刮痧、走罐及导引等,其形式多样、疗效显著。中医“治未病”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可谓得天独厚,潜力无穷。
总之,中医辨证治病讲“治病求本”,疾病治疗需要找到根源,科学地进行扶正气、平阴阳、调脏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因。也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注重生存质量的体现。“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通过临床治疗和健康宣教对亚健康人群的干预指导,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琦. <中医治未病解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1
[2] 钟可芬.“治未病”健康工程深入医药经济报.2009.1.5.2
[3] 倪红梅 何裕民 沈红艺 方盛泉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ISTIC PKU -2009年8期
[4] 齐彦春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 [J] 《护理学杂志》 ISTIC -2012年3期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亚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36-01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由于亚健康的表现错综复杂,一般没有病理体征,实验室辅助检查未发现异常,故该现象还没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往往只简单地认为与工作疲劳有关,很少作系统的防治,但长期的亚健康状态未得到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据调查研究,我国亚健康人群发生率在45%~70%,多为35-45岁之间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机关管干部中70%以上者处于亚健康状态【1】。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情志不畅,劳逸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暂时失去相对平衡,但尚未发展为疾病的中间状态。
由于亚健康状态极易导致精神疾患和生理疾患,所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逐渐被重视起来,中医辨证在此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治未病”的内涵在《丹溪心法》中就有记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2】。中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与现代的亚健康理论非常相符。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发病前的预防工作,它不仅确立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疾病发生、流行的原则及措施,这与近代学者提出的亚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中医学的未病先防,不是被动消极地对治病邪气的防避,而是主动积极地对机体正气的保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把预防寓于养生之中。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包括两层含义: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和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此即所谓“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以预防为主,贯穿于人体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的全过程,未病先防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扶正气,未病先防
1.1 饮食调养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疗篇:“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3】。也就是说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所以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饮食要以适量为宜,品种摄入均衡,不可饮食偏嗜,使人体能够全面获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饥饱不均,否则易伤脾胃导致疾病发生。
1.2 调摄情志 修身养性《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活动的失常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喜怒不节,生乃不固”。精神乐观,情志畅达,脏气和调,就能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之,情志的超长变化(如过怒、过喜、过悲等),就会损伤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使气机逆乱,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病或加重病情。孙思邈《孙真人养生铭》云:“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所以,调摄情志,修身养性,保持乐观的精神、开朗的性格、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情,是防止疾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条件。
1.3 起居有常 起居养生要求人们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规律。《黄帝内经》指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能“度百岁乃去”。反过来,若“以妄为常”,则“半百而衰”。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意思是说,起居有常,摒弃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作息规律,就能保养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
1.4 运动锻炼 运则立,动则健。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活动一身肌肉、筋骨、关节,能舒经活络、振奋阳气、畅行气血,适量的运动是预防和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长期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防治亚健康。
2.既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容之二,源于《内经》:“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4】。是指人体在患病之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同时注意疾病痊愈后预防复发,巩固疗效。尤其是对传染性疾病,更应防止恶性或不良性变化,着重指出疾病的早期治疗,防止病变恶化的重要性。
3.亚健康用中医干预措施临床还有很多,如五音疗法、刮痧、走罐及导引等,其形式多样、疗效显著。中医“治未病”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可谓得天独厚,潜力无穷。
总之,中医辨证治病讲“治病求本”,疾病治疗需要找到根源,科学地进行扶正气、平阴阳、调脏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因。也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注重生存质量的体现。“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通过临床治疗和健康宣教对亚健康人群的干预指导,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琦. <中医治未病解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1
[2] 钟可芬.“治未病”健康工程深入医药经济报.2009.1.5.2
[3] 倪红梅 何裕民 沈红艺 方盛泉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ISTIC PKU -2009年8期
[4] 齐彦春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 [J] 《护理学杂志》 ISTIC -201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