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跟家人联系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有事没事,每个周末我都会用手机给爸妈打个电话,有时候还会用QQ视频和他们面对面聊天。这不仅是个人习惯,也是我们家的传统:无论去哪生活,走得多远,都不会忘记与家人经常联系。
  据我妈讲,在上世纪80年代,想要跟家人沟通,需要用电报的方式。由于电报是按字计费的,常常是寥寥数字,句句珍惜。1980年,大舅同村里一批年轻的小伙子去深圳打工,一下走得那么远,姥姥整日提心吊胆的。两个月后,突然有人从乡里带回一份电报,说是大舅寄来的“家书”。当时姥姥很激动,让妈给她念念,结果只有一句话:“已到深圳,一切都好,不要担心。”虽然只有12个字,但全家人还是觉得很开心。过了几年,写信逐渐取代了电报,成为沟通的主要方式。巴掌大的信封贴上一张小小的邮票,就承载着千言万语。那时候,大舅每年都要给家里写上十几封信,家里也是每信必回。听我妈说,姥姥总是喜欢坐在家门口,等待邮递员将新的信封送来。
  后来,大舅在深圳赚了钱。为了生意方便,1990年他找人花了近三千元买了一个BB机。那真是一个新鲜玩意儿,比现在拿着iPhone要洋气多了。大舅春节把它带回家,我妈拿在手上看了又看,特别羡慕。不过BB机用起来也比较麻烦,需要先用电话拨打寻呼台,如果是数字机要告诉接线员请机主回电话;如果是汉字机就可以告诉接线员具体事情,它会将留言以汉字的形式发送到机主的BB机上,不过价格也要比数字机贵一点。1995年,大舅又花了五千多块钱给家里安装了电话,姥姥抱怨大舅太奢侈,但一听说拨通号码就可以联系到他时,又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候,家里有一个电话本,记着很多联系人的固定电话号码。电话费实行月租制,月租费大概每个月60元。
  直到2005年,小灵通、安卓手机、苹果手机一步步出新,手机也不再仅仅为了沟通。同时,电子邮件、快递包裹也都在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回顾我们家通讯工具的改变,可以说是紧跟着时代步伐不断变化。但无论怎么变,我们都不会忘记与家人联系,尽管当年安装固定电话的费用是很多人一年多的工资,但我们一家人都不觉得贵,毕竟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大舅在深圳打拼了20多年,从来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与家里人的联系。这也让我觉得,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常与亲人联系。
  (王玉洁)
其他文献
尽管微信越来越普及,但有多少人留心观察过微信的登录画面呢?江苏“小高考”的地理试卷上,就考到了这张图。“考题里看到这张图,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虽然自己也有微信,但是真没有想过竟然会成为考题。”南京一所高中的高二学生小文如是说。而请考生作答“这是几月份拍摄的”,更是让不少网友感叹“给跪了”。  @独立评论员周周 看到这样的题,该思考的不只是考生。为什么现在的学生甚至是成年人会看天气预报,却不会读卫星云
期刊
“在听课环节,像数学、物理这一类的课,听课的时候我特别认真,到了课后,80%我都能背出来,我还要演算一遍。”  “学习的每个阶段后我都及时总结,将定理用我的话描述出来,加深理解。每一章我都要总结出它的精华,它的最主要的思想是什么,我要抓住它。”  与今天的很多中学生一样,在上大学之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双聘教授陈予恕对于未来的职业并没有清晰的规划。他只是朦胧地觉得自己想当科学
期刊
乐山一中1300多名高一新生领到了4套新校服。不过,他们发现,这些校服都带有反光标志,灯光一照就反光。对此,有学生称学校是为了方便抓逃课的学生。当事学校回应称,新校服的确属于反光校服,但目的是为了保障学生交通安全。校服贴上反光条,再添“夜光”技能,校方基于对学生的安全考虑而订制了一批反光校服,照理说这样的教育意识理应值得充分肯定。然而事与愿违,反光校服的消息一经曝光,就遭到了不少网友的戏谑与调侃。
期刊
“如果你想邀请宋仲基一起吃晚饭,你会怎样说?”“如果伊中尉想问对方能否让徐上士听电话,她会怎么问?”“如果柳时镇想邀请姜暮烟一起看电影,他会怎么对她说?”最近,韩剧《太阳的后裔》出现在双十中学的英语作业里,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  @独立评论员周周 英语作业中出现这些内容,的确让人眼前一亮,惊喜不已。将影视剧人物融入到英语作业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学习压力,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教育的创新
期刊
我爸是个70后,从他的生活经历来看,活得真是潇洒,总结起来就是“享受现在,及时行乐”,这和我爷爷奶奶的观念有很大出入。我奶奶如果有10块钱,只会花2块钱,剩下的8块钱一定会攒起来留着意外之需。但我爸却完全不同,有10块钱,他能花8块钱,甚至全部花光,他总是说:“钱是挣来的,不是攒来的。”我爸能有这样的生活态度,主要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他是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人。  我爸20岁就跟着木匠师傅学手艺,
期刊
回想我的生活,发现我的家风虽然没有文字表现出的那么直接鲜明,但当我回头来看时,发现原来它一直潜藏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从我降临在这个家庭,就自然的接受了第一个家风——沿袭家族的姓氏,这是从古至今的传承,是家族的根源,所以姓氏就是我的第一个家风。在我小的时候,直接影响着我成长的就是家庭的环境,在这个带有家族韵味的家庭中我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家族的家风,这也影响着我的未来生活。  小时候,我们都知道
期刊
也许,你对“家风”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仿佛只存在于一些影视剧中,每每提及总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  关于家风,不管是一个词、一句话,还是几句格言,都承载着一段关于家庭的记忆。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了家训,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等闻名于世。  家训的初衷是端
期刊
生命是“1”,它是任何事情的基础,没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我的爷爷小时候生活很苦,虽然没有像电影《1942》里那样惨绝人寰,但他童年的经历说出来也足够把我惊得目瞪口呆。从叔叔们告诉我一些关于爷爷的童年经历中,我真正了解到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人民遭受的苦难。当面对天灾人祸时,人类所爆发出来的求生意志是非常惊人的。  爷爷的爸爸,我的太爷爷在家里排行老二。在封建社会里,父母的遗产大部分是老大继承
期刊
“走满天下端着碗,喜勤不喜懒。”这是今年已经80岁的奶奶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无论到哪里工作生活,人们都会喜欢勤劳的,而不喜欢懒惰的。奶奶年轻时可谓村里的“拼命三娘”!爷爷常说:“你奶奶是一年365天,恨不能干366天的活,总是忙忙碌碌,有做不完的事情。不过也正如此,咱们家才能过得这样殷实。”话里满是对奶奶的赞许。  我奶奶嫁给我爷爷的时候才20岁,婚后两年,赶上了“人民公社”
期刊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联句,不知出自何处,但它却是我们家居家过日子、处事待人的总则,亦是我家的家风。  从刚刚学会走路伊始,长辈们就会把家风由简到难一一贯穿到我的生活中。比如最开始的儿歌:爸爸妈妈别说我小,我会洗脸和洗澡;爷爷奶奶别说我小,我会洗菜把地扫;自己的东西要管好,别人的东西我不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不论大小,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不能埋怨路途不平坦,只能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