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探索、展望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教授玛凯兹音乐会

  不久前,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2016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打击乐节暨第一届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已圆满落下了帷幕。该项比赛是目前可见的全国最具有权威性的一次国际打击乐赛事,甚至对于亚太地区的打击乐领域都具有引领性的意义。
  比赛的评委由四十四位国内外顶级的打击乐演奏家、教授及青年教师组成,就其规格及水准而言在国内实属罕见。另外,本次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并非局限于专业选手的选拔,同时也面向非专业选手展开,通过录像海选的方式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了三百一十名优秀选手来上海参加复赛,复赛后每个组别有三人进入最后的决赛,比赛非常激烈。根据参赛选手的不同年龄层,组委会设置了演奏家组、专业少年组、爱乐青年组、爱乐少年组、爱乐儿童组五个组别来展开定音鼓、马林巴、小军鼓、爵士鼓的比赛。此外,在大赛期间还举办了系列的研讨会、音乐会、大师班等。


美国罗切斯特伊斯曼音乐学院教授米歇尔音乐会

  在我国,打击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劳动说”。但我国打击乐学科的起步却很晚,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得以建立。从创立之初对西方教学模式的全盘引进,到如今逐渐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许多前辈对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上海音乐学院的李民雄、薛宝伦,中央音乐学院的刘光泗、赵纪、李真贵等等。可以说,我国的打击乐学科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行的。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对打击乐专业及课程的增设、教学环境的日益开放、招生规模的扩大等,我国的打击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何立足当下、完善及规范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打击乐学科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打击乐节中“2016国际一体化背景下的打击乐教育中外音乐院校打击乐学科课程设置之比较”研讨会的召开无疑为打击乐学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会上来自世界一流音乐院校的教授、打击乐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打击乐学科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打击乐学科领域,音乐创作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届国际打击乐节开幕音乐会上选取的作品均为中国当代作曲家创作的打击乐作品,包括罗天琪的《古风》、谭盾的《丝绸之路》(打击乐与二胡)、贾达群的《极》以及张旭儒的《司岗里的呼唤——本真与前卫的对话》四部风格迥异的作品。其中,罗天琪的《古风》缘起于我国古代的军乐,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对此音乐体裁予以再现。谭盾的《丝绸之路》立意于古代丝绸之路,在对人声素材的解构以及器乐化的重塑中展现对声音的思考。贾达群则在中国与西方打击乐器的对峙、融合中,用《极》传递东西文化中两“极”的理念。张旭儒的《司岗里的呼唤》源自佤族文化的感召,在现代打击乐器与佤族传统木鼓的乐队架构中,实现当代与远古的对话。


法国巴黎国家高等音乐舞蹈学院教授弗洛朗音乐会

  在这些作品中折射出了中国当代作曲家对传统打击乐演奏技法以及新的音乐语汇所做的探索,以及立足于当下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音乐之间所做的种种思考,他们为仍在中国打击乐创作领域探索的作曲家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值得一提的是,担纲本次音乐会演出的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发挥稳定,演奏上可圈可点。该团自成立以来已积累演奏了杨立青、何训田、谭盾、贾达群、瞿晓松、周湘林、张旭儒、陆培等一批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优秀之作,旨在将更多具有强烈中国色彩的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如果对于作曲家而言,这是一个推出作品的舞台,那么对于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而言,这则是一个推出演奏人才的平台。一批新生代的演奏家们通过这种舞台实践的方式,不断积累演奏经验,包括对舞台的应变、与众人的协调、独奏与合奏能力的切换等,他们的演奏技术与演奏风格也在这个过程中渐趋成熟。换言之,这也是一个打击乐合奏的教学平台。
  对于参赛选手来说同样如此。相较于传统的音乐比赛模式,本届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似乎更注重演奏家们的舞台表现力。演奏家组的决赛以音乐会的方式呈现。闭幕音乐会当晚,定音鼓、小军鼓、爵士鼓、马林巴演奏家组进入决赛的前三名选手相继用精彩、专业的演释为现场的评委及听众带来了一场打击乐的视听盛宴。这种以舞台实践为目标培养打击乐演奏人才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毕竟,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放在今天来看存有相当的局限性。


德国柏林汉斯-埃斯勒国立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飙音乐会


爵士鼓大师比索奈特


法国巴黎国家高等音乐舞蹈学院教授Benoit大师班

  除此之外,本次大赛还同步推出了五场大师班的教学。在“三人谈”中,三位演奏家从不同角度对Delecluse的打击乐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及演奏分析;在两场爵士鼓大师班中,比索奈特(Gregg Bissonette)、海斯勒(Claus Hessler)两位教授分别对演奏过程中的歌唱性与舞蹈性以及音乐、音色、节奏的平衡性等问题展开探讨;梅森(Adam Mason)教授对于加纳音乐进行了现场口传心授式的教学。这些活跃在当今国际打击乐领域的顶级演奏家通过与现场观众的交流互动,分享他们的演奏经验,解决技术上的难点,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于打击乐教学理念的一种传递。他们强调通过多重感官的参与来真正感受音乐与节奏的美感,而非机械性的练习及单调的模仿,注重在肢体节奏和环境声音的互动中创造音乐,以及在技术与情感的糅合中演释节奏的魅力,而这些也恰恰是我国学生在实际演奏中经常忽略的部分。
  在为期五天的比赛中,高规格的比赛、精彩的音乐会、专业的大师班教学以及学科建设研讨会相继展开。与其说这是一场国际打击乐的赛事,倒不如说这是一场世界打击乐的盛会,因为它已远远超出了比赛本身的意义。正如本届IPEA联合发起人、上海音乐学院杨茹文教授所说:“这是一个以国际化视野及标准而创建的顶级交流平台。”确实,在这个原本为比赛而搭建的舞台上,学科建设、作品创作、演奏教学、理论研究等都在不断探索中实现多方共赢,碰撞出新的火花。可以说,这种宏观的学科布局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索自我定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演奏家组,马林巴决赛


演奏家组,小军鼓决赛

  本次活动不仅汇聚了一批世界顶尖的打击乐演奏家和教授,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打击乐从业者的参与,以及各大专业院校学生、演奏家的参赛。尽管爱乐组和儿童组的选手在演奏上还稍显稚嫩,技术和表现力也尚未成熟,但是他们终将成为打击乐群体的中坚力量。因此,本次大赛的主办方并不仅仅着眼于专业领域的演奏家及学生,也将目光投射到非专业及普通爱乐者身上。这也似乎为当今打击乐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如何进行普及与推广”“如何走出学院的象牙塔顶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与此同时,在这个为打击乐学科而搭建的展示及交流的平台上,国际化的视野、先进的理念、学科的发展动态相互交流与沟通。各项合作的签订不仅是资源上的共享与互助,也意味着理念的传递与分享。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的展开、音乐院校和打击乐教育机构之间的音乐交流,都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打击乐这一领域。虽然本届比赛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是它的意义还将延续。展望未来,让我们期待在这个全方位的打击乐学科架构下,学科、创作、演奏、教学、理论交互影响,共同引领打击乐教育的新方向,推进打击乐学科的发展。
其他文献
《浮生》借助东北抗战的史实,以小人物的艰难困苦道出了大历史的恢宏气魄。它讲述了“九—八”事变后东北的三兄妹在日本侵略的大局势中聚散离合的悲壮故事。  故事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以一位老妇人在和平年代的回忆揭开了序幕。她的回忆引出了芸芸众生在战乱年代“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艰难生活境况,展现了离散后三兄妹不同的奔命境遇。弟弟亲眼目睹了母亲惨死在鬼子枪下,所幸的是,他借助鬼子女儿的请求在鬼子身边卑躬屈膝偷命,
期刊
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专门训练俗乐乐工的机构。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器乐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为鼎足而三的机构。当时凡为人所爱好的乐工,多出身于梨园,“梨园弟子”遂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梨园”一词也被用以表示乐工的机构。梨园的乐工多是来自民间的艺人,经过严格选拔进入宫廷后,得以专心磨练演奏技能,又能互相学习,技艺得到精进,对唐代歌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后世将戏曲界
期刊
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很早便跟随尼古拉·兹维列夫学习钢琴,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斯克里亚宾是一个在交响乐和钢琴音乐上的集大成者,他的早期作品以新的方式继承了俄罗斯的古典传统。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尖锐的戏剧性和英雄气概,旋律宽广,情绪激昂,而他那极具色彩性与神秘感的钢琴作品也是其众多作品中的瑰宝之一。  本期Naxos
期刊
幕间休息,你临近乐池,这半掩的空间并不深,乐队的椅座布联紧密得似乎已占用了极限,而指挥的形象倒还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分享。记得那时参观坐落于拜罗伊特的瓦格纳节日庆典歌剧院,由指挥台至乐队后排下沉式的乐池被深埋于舞台下方,较大的体量却只露出月牙般的笑容,就连指挥的风采也被牢牢掩藏,仅留予演职人员品味。所以瓦格纳所追求的音效理应像古老的酒庄地窖硕大橡木桶中酿酵数百年的葡萄酒,只存留于拜罗伊特,每年也仅
期刊
十九世纪,芭蕾艺术在欧洲已经相当盛行。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创作的芭蕾舞剧音乐从根本上摆脱了原来舞剧音乐狭义的实用意义,开创了芭蕾舞剧音乐交响化的先河。舞剧音乐的交响化和戏剧化,在提炼人物灵魂的同时,与舞剧情感的发展也极为默契与和谐。伴随着《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舞剧佳品的诞生,俄罗斯芭蕾几乎成为世界芭蕾的领头羊。当然,在俄罗斯芭蕾基本成为整个芭蕾艺术创作的中心时,奥地利及法国在这场发展
期刊
1974年6月的一天,一位名叫查尔斯·杜夫勒(Charles Duvelle)的法国人身掮笨重的录音器材,登上了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海岬与所罗门海域间的一个珊瑚礁岛。他此行的目的是采录当地土著各种民俗活动相关的音乐。  杜夫勒不仅是作曲家、钢琴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学家,以及原生态音乐田野录音与发行的先驱。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杜夫勒不辞劳苦地行走于世界各地,致力于传统音乐的现场采集工作,以极
期刊
桃李之教思如山  气贯民族魂,海纳四方音,笛声清丽婉转悠长。初识李乐,便觉乐如其人。以茶会友,自是雅人深致。“演奏者是活在舞台上的。”谈笑自若间,目光如镜通透而灵动,双手置于胸前时常摆出持笛之姿,这便是李乐对笛艺极致专注与投情的真实写照。  作为中国当代青年竹笛演奏家,李乐六岁学艺,手持竹笛便是二十多年。提及自己习笛的点滴往事,他不禁深觉正是儿时“魔鬼”般的训练,才为如今的他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期刊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柏辽兹四部交响乐作品中的第二部,创作于1834年,最初是应帕格尼尼的邀约而作。这部作品也反映了作曲家在获得巴黎音乐学院的“罗马大奖”后,在意大利旅行的见闻。无论是从演奏者的角度还是从聆听者的角度来看,《哈罗尔德在意大利》都是一部异常独特的作品。与著名的《幻想交响曲》相同的是,它们都有高度文学化的情节与人物形象设计,同样运用了“固定乐思”的写作技法。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作曲家
期刊
你知道1816年发生过什么大事件吗?“无夏的1816”,爱好地理、历史的人们对这个数字很敏感:1816年,印尼坦波拉火山大爆发,影响了全球气候,欧洲大陆寒冷异常,整个夏天见不到太阳。1816年,欧仁·鲍迪埃出生,“40后”的中国人都熟悉这个名字,唱着他的歌长大。那么作为音乐爱好者,不会不熟悉舒伯特——一位真正以卖曲生存的作曲家,1816年,舒伯特第一次作为作曲家拿到稿酬,一百维也纳弗罗里。参照18
期刊
序言  在去宜昌的火车上,竟如此迅速地读完《南柯记》。  次日,三峡,乘船雨游,头脑里有意无意地来回飘忽南柯一梦,说白了硬是牵强附会,总想让这片文人骚客的漫游之地与自己攀上点瓜葛,借机沾染临川先生的文气儿。罢了,水行终了,舟向岸靠,不料脑海中却出现了毫无关联的幻想场景:一身戎甲,俊驾天鹅,优雅的骑士只身登陆安特卫普——罗恩格林。  我不知道这般“不知好歹”的怪异联想从何而来,许是周遭这般丘壑围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