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渠道为王的时代?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土企业在产品力、传播力双双落败的情况下,不得已把渠道作为竞争的最后王牌,从而在三、四级市场占山为王。但仅靠渠道驱动,做山大王易,做天下大王难。这也是如今鲜有本土企业在一、二级市场做到第一的缘故。
  
  企业里,销售部历来就是任性、嚣张的角儿。这些年“渠道为王”的论点甚嚣尘上,销售部愈发“自鸣得意”了,薪水奖金高高在上自不待言,其他部门还都得唯其马首是瞻,全心全意做好服务。
  理由很简单——每个企业都坚守这样的信条:这是一个渠道为王的时代!企业发展和壮大的重担,都得让“渠道”一肩挑。在这些企业看来,渠道建设好,一好百好!渠道建设差,一输百输!
  事实真是如此么?
  


  


  
  逻辑上的荒谬
  
  “渠道为王”一说,实在是天下之大谬!
  这在逻辑上显而易见:任何一个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至少有三个:渠道力、产品力和传播力。这三种“力”都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渠道力”自然也不例外。
  所谓必要条件,就是“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渠道力很弱,铺货率很差,销售好是“必不然”的事情。渠道力很强,终端能见度极高,但产品力不好,消费者一次尝试后就不会重复购买,“未必然”成功;渠道力强,但传播力不好,摆在深巷无人问津,渠道力再好也是白搭。
  所谓充分条件,就是“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其意显见,不再赘述。
  “中国式”杀人有两种:一种是“棒杀”,大棒直接打死;一种是“捧杀”,把你吹捧上天,高高落下而摔死。“渠道为王”一说,是典型的“捧杀”,企业或销售人员姑且听之就好,如果真当回事儿,死到临头还不知怎么死的,岂不冤枉糊涂?
  
  仅限特定的历史条件
  
  或有读者不解:你这般咬文嚼字,休想一棍子“棒杀”人!难道在某个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条件下,渠道就不能为王?
  反诘有理,这完全符合辩证法的思考。
  过去这十几年,的确有“渠道为王”的特定历史条件。因为在与跨国大企业顽强搏杀、拼命求生存的战斗中,本土企业的竞争策略和手段无疑相对落后。
  首先,短期内,本土企业在消费者洞察、了解消费者习性和消费态度、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技术上等“产品力”形成要素方面,无法超越跨国公司。
  其次,在传播力方面,品牌传播对资源要求很高,大部分本土企业还没有完成原始积累,没钱也舍不得钱去搞品牌建设。同时,大多数本土企业对“品牌”还没有琢磨透彻。什么是“品牌”,什么是整合行销传播(IMC),怎样做“品牌健康检查”,90%还是稀里糊涂。尽管我们常常也在呐喊要创造自己的民族品牌,但多数情况是半途而废甚至无疾而终。
  因此,在产品力和传播力都落于下风时,本土企业要想活下去,惟有在“渠道力”上发力,祭起“渠道”这个唯一的法宝与跨国公司一比高低。
  幸运的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本土的渠道结构和形态颇有“中国特色”:
  1.中国渠道发育滞后,大多以传统渠道为主(箭头:即便到今天,在中西部地区现代化渠道占比还不到20%),渠道不仅长,而且宽跨国公司在这样复杂、落后的渠道结构里面,捞不到半点便宜。因为这样的渠道结构需要把营销组织的重心相应降低到三、四级市场,并且需要借助大量的地方武装力量,这些都是跨国公司闻所未闻的新鲜事情。
  2.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非常典型,三、四级市场消费力还在培育中,本土企业挟成本优势大打价格战而横扫中低档市场。三、四级市场的消费习性与城市迥异,几乎自成一派,跨国公司苦心经营的品牌附加价值,在这里还敌不过降价一毛钱的诱惑。消费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以及品牌意识淡漠的双重作用,无形中加固了本土企业所构建的渠道壁垒。
  正是这个“中国特色”,让跨国公司在相当长时间里面找不到感觉,使得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依靠“渠道驱动”模式,建立了时间上的比较竞争优势,从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甚至还涌现出与跨国大品牌分庭抗礼的本土企业,娃哈哈就是个中翘楚。
  综上所述,本土企业是在落草为寇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得已把渠道作为竞争的最后王牌,从而在三、四级市场占山为王。
  但是,仅靠渠道驱动模式,做山大王易,做天下大王难。这也是到今天为止,鲜有本土企业在一、二级市场做到第一的缘故。
  
  “渠道为王”时代将被终结
  
  随着营销环境的演变,“渠道为王”(准确说是占山为王)的生态土壤,正在急剧“沙漠化”:
  ■ 现代渠道占比越来越高,尤其在沿海发达城市,现代渠道与传统渠道几乎平分秋色。而与现代化渠道打交道的智慧与能力,恰好是本土企业的弱项;
  ■ 经济水平提升,消费所得提高,需求的价格弹性正在变小,本土企业的价格优势正在丧失;
  ■ 通货膨胀以及上游原物料涨价已经成为常态,企业的利润空间压缩,本土企业擅长的价格战已穷途末路;
  ■ 跨国企业通过其全球品牌管理所建立的消费者忠诚优势,正在蚕食本土企业的渠道优势。很多跨国知名品牌成为消费者心中首选,消费者指名购买,反向作用于渠道,迫使渠道无条件屈服;
  ■ 海外大企业通过策略联盟、兼并、收购等手段,已经悄然共享本土企业的渠道优势。
  这种“恶化”注定“渠道为王”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让人忧心的是,很多本土企业对此浑然不觉,仍然奉强弩之末的“渠道为王”为圭皋,一心一意做温水青蛙。更为可笑的是,不少跨国企业为了弥补短板,居然东施效颦鼓噪“渠道为王”。一时间,“渠道为王”的声音充斥中国营销界,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成为当今营销最大的乱象。
  
  走进新时代:“合力”为王!
  
  如果批评之后没有建设性意见,那批评就毫无意义。既然“渠道为王”时代将被终结,本土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
  答案是:深挖洞、广积粮、渠道缓称王!
  从经济学的长期发展理论看,任何时间上的优势,都只是比较竞争优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无论本土企业,还是跨国大企业,只有不断强化产品力、渠道力和传播力这三个“分力”的“合力”,深挖洞、广积粮,才能最终做天下大王,这是万世不易的竞争之道。
  笔者没有丝毫否定渠道的意思,只是反对把渠道力、产品力、传播力这三个“分力”割裂开来的机械论。这三个分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很难说哪个为王哪个为臣。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硬要黄袍加身,那么笔者的答案是:“合力”为王!
  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驳斥了“渠道的本质是让产品无处不在”这一论点,并提出了“铺货率—销售量”的实际关系曲线(见本刊2012年第3期)。这里结合“合力为王”的思想,笔者推出该曲线的“精进曲线”(如图1),以飨读者:
  实际曲线揭示的道理是:当我们埋头苦干,将铺货率提高到“一次拐点”“b”的时候,铺货率边际效应由正变为零,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将资源继续用在渠道建设上,那么一旦进入“二次拐点”“c”,铺货率的边际效应就变为负,这个时候虽然铺货率在不断上升,但销售量却反其道而行之。
  “精进曲线”揭示的道理是:当我们埋头苦干到“一次拐点”“b”的时候,一定要抬头审视,以免走入歧途。这个时候必须通过其它要素的改变,比如产品改良、产品重新定位、强化传播、加大人员推广、策划主题活动等,来延长铺货率的有效生命,从而将“一次拐点”“b”延长到“b1”(从b到b1这段曲线的边际效应仍然为正),这样我们的渠道耕耘工作就会良性推进。
  在明白了“精进曲线”的道理后,我们顺势推出铺货率的“逐浪上升理论”(如图2)。该理论可以让我们理性地、正确地向“让产品无处不在”发起冲击,这是渠道管理的终极目标,也是让每一个从业人员无比兴奋的事情。
  该理论揭示的道理是:当我们的铺货率提升到“一次拐点”“a”、“b”、“c”时,我们必须牢记“合力为王”的思想,通过产品力、传播力等其它要素的改变,“精进”我们的铺货率曲线,让每一段曲线的边际效应都为正,从而让铺货率像大鹏展翅一样,良性地逐浪上升,直至“让产品无处不在”,而销量也是翩翩起舞,芝麻开花节节高,不亦快哉!
  跨国企业通过其全球品牌管理所建立的消费者忠诚优势,正在蚕食本土企业的渠道优势。很多跨国知名品牌成为消费者心中首选,消费者指名购买,反向作用于渠道,迫使渠道无条件屈服。
  
  编辑:陈思廷 chenst2004@163.com
其他文献
速冻食品新国标合不合时宜?    @事件:  2011年12月21日,速冻食品新国标正式实施。此前引出速冻食品“细菌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新国标中,将由“不得检出”改为“限量检出”。新国标规定,每克生制品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只要在100~10000个之间都为合格。    @评论:   我觉得速冻食品新国标实施的时间真的比较尴尬,因为它正好是速冻食品因为很多丑闻陷入危机的时候,这个尴尬
期刊
产品包装的任务,首先是界定要设计产品的品类特征,然后把那些最具有品类代表性的特性符号化,并表现在产品包装上,产品才能产生强大的销售力。    产品包装不是只一个简单的美术设计问题。作为商品,任何产品的包装,首要的任务是解决销售力问题,其次才是美感问题。  每一种商品都有其所属的品类属性特征,产品包装的销售力强弱,本质上源于对该产品的品类属性表现的强弱。  什么是品类属性特征?  消费者对多种事物、
期刊
企业一旦在原有的发展轨道上获得满意的发展,就会产生过度的路径依赖,有的企业甚至坚持到亏损还不止。    2011年11月28日,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这则规定,俗称“限广令”,对于广告行业的影响不亚于“限购令”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推而广之,2011年下半年可以说是
期刊
没有品质标准的炒作  “当消费者懂得如何鉴别白酒的时候,白酒企业的黑色星期五就来了。”安徽黄海商贸副总经理宗海涛对记者说的这句话,可能要让许多白酒企业冒冷汗。  “有没有危言耸听的意思?”笔者笑着问。  “没有。”宗海涛回答得非常干脆,“实际上,白酒领域目前仍然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规范来约束控制。茶有茶道,红酒有红酒的文化背景,白酒有什么?白酒的标准在哪?”  宗海涛轻轻叹了口气,“现在市面上有
期刊
2011年,生姜价格暴跌,让不少姜农有种“被将军”的感觉。但对调味品企业来说,生姜市场崩盘却是一个利好消息。    成本不再是借口    企业只要涨价,言必谈“原材料价格上涨”。  一家生产五香粉的企业老总说,2010年飙升的姜价让我们企业利润大减;而一家生产咖喱粉的调味品企业供应部经理说,2010年仅进生姜原料一项就花费了300万元,占了整个成本的1∕3。  2011年,生姜遭遇大“跳水”,对于
期刊
汾酒集团2011年销售额达到78亿元 日前,山西汾酒集团在广西南宁举办2011年全国经销商大会。会上,汾酒销售公司和竹叶青公司主要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汾酒和竹叶青 2011年的经营情况和 2012年的发展策略。2011 年,汾酒集团销售预计达到78 亿,增长45%,其中股份公司预计收入45亿元。产品结构上,中高档酒占比已达 70%以上。山西省外市场比重进一步上升,销售占比超过整体销售收入40%,除山西
期刊
“洋河在全国的快速成长带动了苏酒板块的成长。徽酒也需要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品牌在全国市场上发出声音。”同时,标杆性企业往全国市场发展,“会空出一部分市场份额,给省内的兄弟企业腾出一点生存空间。”    中国白酒界素有“东不入皖,西不入川”的说法。  多少年过去,徽酒格局依然是“多国鼎立,各霸一方”。徽酒各家在市场上厮杀,老板们在底下暗自较劲,老死不相往来。四分五裂的产业格局,阻碍了安徽白酒市场的健康快
期刊
2011年12月16~18日,由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主办的2011(第九届)中国营销盛典在北京盛大开幕,营销界各路精英齐聚京城,共议《趋势变革未来——新消费环境下的企业出路》,并共同见证了2011年度“中国营销创新奖”TOP10及各类单项奖的诞生。  作为营销界最有活力的主力军,食品业的精英们积极参与了此次盛典,并就盛典向来所倡导的“创新”精神,结合自己所在的企业和行业深入做了深入探讨。      
期刊
虽然,看起来是康师傅一脚踏入了碳酸饮料之门,但我更愿意把这件事看成是百事可乐的扩张之举。    康师傅曾经一直是做方便面(之前做过油脂生意),在大陆的市场占有率至今仍保持第一的市场占有率;后来才做饮品,现在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也高居第二。  百事可乐是做饮料的,一直在美国做,在美国市场占有率第二。后来在中国做,现在在中国大陆市场占有率第四。  前段时间,百事可乐要拿在中国大陆的所有装瓶厂换得康师傅饮
期刊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犯错?著名营销专家刘春雄老师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  一是热恋,这时犯错足以影响一生幸福;二是突然有钱。许多优秀的上市公司一上市就亏损,因为上市融资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花出去,于是投资犯了错误;三是成功,此时犯错可能影响事业的持续成功,甚至“一夜回到解放前”。  为女人而昏头,为钱而昏头,许多人都能看得见,小心一些就能防得到;而在成功,尤其是巨大的成功面前而不昏头的,则少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