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y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当前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就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在建立素质教育体制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方法等问题谈点看法,以求指教。
  一、应试教育制约了历史学科教学功能与活力的发挥。
  应试教育的机制是一种选拔、淘汰机制,考试则是选拔或者淘汰的手段,而且几乎是唯一手段。因此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高低很自然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这就必然造成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而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和学生为提高“学习效率”就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就不学的状况。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历史学科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可以说扼杀了历史作为一门科学的生命力。其突出表现在:
  第一,在历史学科功能的发挥方面。中学历史学科所担负的三项任务,即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实际上后两项已经被弱化。由于考试基本上只能检验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考试导向的体制下,教师自然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特别是历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功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在能力培养方面。按照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等能力。很明显这是在能力层级上所提出的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的过程。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往往不得不代替学生进行分析或归纳,甚至需要联系实际应用的内容也由教师试前帮助学生设计好答案。这样做事实上把不同的能力要求统统降低为识记这一最基本的层级,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同能力的严重背离。
  第三,在记忆方法方面。学习历史,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事件是应该记住的,但是记忆存在着孤立的机械记忆和有联系的逻辑记忆的不同。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当时各种矛盾冲突、斗争的产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说明历史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因此学习历史正确的记忆也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联系的逻辑记忆。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记忆历史却基本采用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法。原因很简单,由于考试导向,教师必然在考试命题可能性大的“重点”部分多着笔墨,学生也反复练习,甚至为了便于背诵应考,把本来内涵十分丰富的历史过程去皮去肉,简化成几条筋,或者干脆分解为若干试题,这就使历史发展的有机整体性被人为的割裂和破坏了,结果学生没有把握历史的本质联系,而只能死记硬背。
  以上所述表明,应试教育体制很大程度降低了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功能和效果。在一切围绕考试转的指导思想下,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史料堆积,或者甚至是试题堆积,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障碍和弃之不能,学之乏味的沉重负担。可见改变应试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经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了。
  二、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革命导师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制订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都依赖于对历史与现状的深刻认识与把握。邓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精辟分析以及对建国后四十年社会历史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之上。伟大的政治家需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或参考。同样,普通社会成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平时所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也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悄悄发生作用。
  其次,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心理状态。中学历史课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形象,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对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明大义、识大局,为民族团结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产生共鸣;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著名论断的分析讲解,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感;红军长征历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对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产生崇敬、赞叹的情感。历史能明理,李大钊曾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成功的历史教学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的强烈反差,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标准,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
  再次,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热爱并且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情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断探索、进取的民族责任心;以及为维护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勇于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主义。在长达几千年的悠久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摧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可见,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教育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几点思考。
  如前所述,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必须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本文着重就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1.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为了适应素质教育体制的建立,课堂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向以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教学内容,还应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讨论能充分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而且在讨论中为了寻找论据,必然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历史教科书上占篇幅最大的是一件件具体历史事件的记载。学习历史,具体历史过程当然要了解,但就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言,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得到解决,教师课堂上讲授应把重点放在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事件的发生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上,即透过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现实。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联系国内外形势,联系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要谈古论今,赋予古老的历史以时代气息和现实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也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2.要逐步突破现有的考试框架。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否定应试教育不是否定考试,而是不应该把考试作为评判教学状况的唯一尺度。但是,为了克服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消极影响,在建立素质教育体制过程中,有必要逐步淡化考试。一是可以考虑增加经常性的练习,尽量减少考试次数;二是考前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学业上,尤其是思想上的负担;三是评定学生的历史成绩应该对考试、练习、课堂讨论和其它围绕历史教学开展的活动进行多因素的综合评定,打破一个尺度、一个成绩衡量学生的做法。
  3.创造条件,开展更多有益的课外活动。围绕历史学科能开展的课外活动很多,资源十分丰富,如组织观看历史影片,参观历史博物馆,开展读书活动,举办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评、书评、故事会、知识竞赛等等。课外活动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国某一中学历史教师布置了一项课外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就自己最崇敬的历史人物进行整理资料、写出简单的传记和回答“你为什么特别崇敬他”的问题。教师对如何完成任务作了一般性指导,最后全体同学进行交流评比。这样一项课外活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历史知识,而且使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训练,象这样的课外活动很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伴随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而最根本的是观念要转变,要真正确立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新思路。
其他文献
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取得成功的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过多的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数学直觉概念的界定    简单的说,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
【摘要】美术课教学中更是普遍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美术教学课的含量增大,教学也更直观性,那么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否因为用了多媒体而提高了呢?多媒体的应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最重要的是优化我们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受益。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课例;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不重学生的教育观念,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填鸭式教学与现代初中生的成长愈显背道而驰,素质教育渐渐深入人心。语文教学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应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重点。在此方面,笔者在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平时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总结,与更多同仁交流、探索。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技巧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深入人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德育、智力、能力等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和优化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差别的学生,采用灵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求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让孩子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是高效的、有乐趣的课堂。  新课标提倡学生主体、
[摘 要]教育学家冷冉说过:“和谐的相关会使任知能力、欣赏能力和感情陶冶同时活跃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如何任知与情绪的相关上,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正确利用情感因素,以促进英语教学。  [关键词]扮演角色 挖掘潜力 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实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综合素质会得到显著发展。  然而在考试成绩的指挥棒下,有时候也片面认为:“只要学生做的来,记的住,考的好就没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思想一旦发散开来,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大声训斥几句: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五数上册,第59—60页例1,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内容简析:  本课研究简单周期现象,它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自然规律。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设计理念:  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下,教师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应用简单周期现象中的内
[摘 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但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来具体实施时却遇到不少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课堂开展探究活动的现状和困境,然后从自身经验与实践出发,总结了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供大家讨论。  [关键词]探究活动 开展 能力    人教版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经过几年的的课
【摘要】高三的物理教学以复习为主,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落实习题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学案教学法指导下的分层布置课后作业,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获得适当的训练、巩固和成功后的喜悦感,心理上获得较大的满足感和平衡感,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使智能上存在差异的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物理知识和能力获得不同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写字教学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虽然课程标准上有明确要求,学校墙上课表中的“写字课”字样也赫然入目,但实际上常常被挪作他用。至于毛笔字的情况就更让人不容乐观,有的学校从环境卫生方面考虑,怕学生弄赃了手脸和墙壁地面,干脆将毛笔字课停掉,最多也只是课堂上空谈技法,课外自己操练,可被学校扫出校门的科目又能有几个学生和家长自觉重视呢?  新时期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