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娘惹”和“南洋乡愁”看马来西亚茶道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ayong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玉莲
  现职: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茶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近年我们从一些茶席设置、泡茶者服饰、泡饮茶具及泡法可看出马来西亚藉华裔茶人当中隐约出现了两种做法的“茶艺表演”:一是走“娘惹”路线;二是走“南洋乡愁”路线。这两种风格的形成主因有二:一是当我们到国外出席茶文化活动参加任何形式的泡茶时,主办方多会请住在“异域的华侨”的我们示范“华侨泡茶法”以展示不同之处,部分茶人就应要求而走上这条路;二是有些茶人认为只有用这种表现手法来泡茶才符合传统才算是茶文化。
  “娘惹”是什么?指很早以前约十五、十六世纪,定居在当地的中国后裔与当地马来女通婚的家族后裔,男性被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他们的生活习俗有华人、马来人以及洋人的元素,其中一项就是“娘惹”们喜欢穿马来纱笼裙。所谓走“娘惹路线”的茶人即表现在:穿改装的马来纱笼裙来泡茶,茶具和泡法是否属于“娘惹”风格倒无所谓了,“娘惹”有没有喝茶习惯好像也不必追究,最重要的是那一袭用马来蜡染的花布裁成的纱笼裙一定要穿在身上,不然大家不知道是“马来西亚华侨”在泡茶。
  “南洋乡愁”是指十七、十八世纪时,中国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一带的华人劳工大量涌入南洋地域谋生、打工,(史上将这次的迁徙行为称为“下南洋”),最后落户、落籍定居在当地传宗接代的华工家族的后裔。f电f门宣称自己有“南洋乡愁”,说要用当时先辈祭拜神明的那种粗陶杯,或喝粥水的那种粗陶碗来泡茶喝茶才能保留传统文化,用先辈的“南洋潮州功夫茶”泡法才可显示当地茶文化气息。
  首先我们要说身份的确认。对自己的身份要有认知,认清楚了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华裔,不是华侨,要有勇气承担,别让对方的无知或迁就对方的“主题”而造成身份的误解。同时也可让对方知道这身份并不能阻碍我们对一切母语文化包括茶文化的学习,名正言顺则泡茶奉茶喝茶之茶道才可有法度。要是连自己也对自己的身份感觉困扰,或认为只要可上台什么身份亦无所谓,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如果要用过去的器皿来当茶具要挑选适合的,比如说有些旧碗质地不错,喝茶很好也很舒服,就可拿它来泡茶喝,做得好时它会升华为“带有乡愁的艺术味”。而不是主观地认为旧时先辈用这些破碗来喝茶,我们现在也要非用不可,以往先辈这样子泡茶,我们也需如此跟着做,如果不这样做就是背叛了文化。如果有人的祖辈籍贯并非潮州,那么是否也一定要用“南洋潮州功夫茶”泡法才代表他的那一套是马来西亚的那一套呢?
  泡茶时如果只是照抄以往的道具、做法,做完考古、历史的求证,再现原来的样子,那是属于博物馆的工作,而不是茶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茶文化工作者可尽力保存过去喝茶的样子作为“读历史”,让大家了解先辈喝茶是怎么一回事,有适当的场合也可重现或表演出来。不过这些并不属于是谁的“流派”,也并不代表马来西亚只能够用此“南洋”手法。当代人要做的茶文化,必须与当代人的思想及生活息息相关,可应用在现在的生活方式里。茶文化表现手法可以是将传统的元素整合翻新,也可是当代全新的创作作品。
其他文献
“花道插的从来都不是花,它是一种心灵的修行。”与花艺师郭少静的交谈中,她反复强调到。她研习的日本池坊花道倡导的就是这种境界。日本天文元年(公元1532年),相传的《池坊秘传》中就有“花之心应为我心也”的记载,以后数百年花道的传承与延续,始终都沿着“表现人的心灵”这个轨迹。与花打交道的十多年间,郭少静一直遵从着自己的内心,那就是对自然的热爱,一心一意地善待植物,用自己的巧思妙想展现花草的天然之美。 
期刊
都说百闻不如一见。一口浓重的沧州方言,说起人生哲理来格外有喜感,表情永远都是那么的憨厚平和。他,就是被网络热议的“最萌”法师延参。  和蔼可亲、风趣幽默,谈笑间,人世的哲理、玄机在他的妙语连珠之下,淋漓尽致地诠释出来。透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大家感受到的除了快乐,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他朴实禅风下佛学造诣的高深。宽容、豁达、平静……一句句处世的箴言,在他会心笑语的注解下,通俗易懂耐寻味。  一杯茶,人生好
期刊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在这万物凋零的冬日,捧着一盏热气腾腾的香茗,不仅是暖在心头的优雅与惬意,更是将茶香氤氲的淡然与和谐传遍神州大地。  2014年1月4日下午,来自海峡两岸25个城市的茶人、茶友们同时举办《海峡茶道》全国迎春茶会。不论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哈尔滨,还是绿意盎然、花儿鲜妍的南国丽江,不论是首都北京,还是海峡对岸的台北……一杯茶将天下茶人紧紧维系在一起,在茶的清净与
期刊
朱庆馀,唐代诗人,名可久,古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朱庆余诗集》1卷。《全唐诗》收其诗177首,辑为2卷。朱庆馀留给唐代诗坛的著名轶事,就是曾作一首《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自荐材料,以增加金榜题名的机会。诗是这样写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猛一看,这像一首闺房之诗,但张籍读後大
期刊
蔡荣章  现任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教授(2007~)、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无我茶会创办人。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网站创设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茶艺》月刊主编兼社论主笔(1980~2008)。  小壶茶法是指使用小型壶具(约400CC以内)冲泡叶型茶(非粉
期刊
喝茶有益健康,几成常识,特别是中国人,不仅能把茶这样一片树叶,发明成为饮料,用来消食解渴、补充营养,还能在种茶、制茶、品茶中阐扬出我们的文化和艺术之美,而那些更进一步的妙人们,还能在一碗茶汤中,表述出我国最为深邃的哲学和宗教。  中国古人的学问,并不如今日这般,有如此精细的分科别类,中国的古人,也没有如今人这般,有这么强烈的行业和专业意识。因此,古人记载饮茶之有益健康,首先并不是刻意为之,要把茶叶
期刊
深圳是一个快节奏的地方,街头的人流往往行色匆匆。正遇冷雨夜,就特别想喝一杯温暖的茶。  朋友的茶室位于一个高尔夫球场旁,空旷而安静,门前植有芭蕉、藤蔓。吸引我来的重要原因,在于她亲自到各地产区搜寻来的好茶。或许因为太专注找茶,营销上却欠缺一筹,生意並不是很好,正像她随性的性格一样,遇到爱茶人,什么好茶都要拿出来分享,不计成本,遇到搅缠的客人,也要下逐客令的。  未近茶室,就已闻到炭火的味道,我来的
期刊
眷村是台湾独有的产物,源于1949年国民党撤退来台为安置来自大陆各省的军人与家眷,所安排的大批厉舍或新建宿舍,依军种、阶级与特性,分别群聚于一定范围所形成。早期用地大多为日本殖民时期或日本移民村所遗留之地,而房舍部份来自旧有建筑,大部分则为战后所兴建。在眷村命名上,名字中有“陆光”多为陆军眷村、“宪光”为完兵、“明驼”是联勤单位,空军多为“大鹏”与“凌云”等名。由于眷村居民来自各地,也带来了家乡特
期刊
我们驱车前往建阳水吉镇寻访建窑窑址E,沿途风光旖旎、群峰起伏、河道纵横、土地肥沃、林木茂盛。虽已入冬,午后的阳光依然温暖,令人想起当年烧制建盏时点燃柴火的热度。  提及建窑出产的黑釉瓷器,应追溯到北宋年间。当时,位于建阳水吉的池中、后井一带生产黑釉瓷器的只是民间窑场。由于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朝野官员在斗茶时,皆首选建窑出产的黑釉瓷盏。因此,水吉“建窑”炉火熊熊。相传,当时在这一带烧制黑釉瓷碗的龙窑多
期刊
一茶一席,浸润时间的痕迹。  莹润的紫砂壶,朴拙的茶布,包浆的茶则,剔透的杯碟,时光在这一方天地中也变得安然淡泊。一叶枯枝、一座菩萨像、几粒红透的果实、些许的青苔花草,信手拈来的确是最净雅素洁的自然气息,时空也在这一刻定格。  内心涌动,是对流年的感怀。  万物萧瑟的冬日,慵懒的情绪蔓延。于这咫尺之遥铺展开的茶席,悄无声息的诉说最清雅明媚的内心。以名立,名亦空渺,看破浮沉,豁然开朗。  潜下心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