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沉淀池养殖毛蚶试验

来源 :河北渔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8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9年4月—2020月8月在黄骅市南排河镇关家堡村利用对虾养殖沉淀池进行了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养殖试验,在温度-0.549~35.84℃、盐度31.8‰~36.9‰、pH值8.1~8.6的条件下,经过15个月的养殖,毛蚶平均体重从(0.28±0.17)g生长到(18.01±2.69)g;平均壳长从(9.90±1.65)mm生长到(37.02±2.01)mm。养殖存活率59.3%,平均单产3475.5kg/hm2。本文就养殖效益、温度对毛蚶存活率的影响和提高毛蚶生长速度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养虾沉淀池;养殖产量;养殖存活率
  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列齿目(Taxodonta),蚶科(Arcidae),毛蚶属,分布于西太平洋日本、朝鲜、中国沿岸。毛蚶营养价值高、肉质鲜美[1],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市场价格最高达到30元/kg。
  河北省海水池塘养殖面积近2.67万hm2,配备的沉淀池面积至少在3.3万hm2以上。由于毛蚶属于滤食性贝类,用鳃过滤水中浮游植物、细菌等有机物碎屑为饵进行生长发育,不需要人工投饵,所以在沉淀池中养殖毛蚶不仅可以增加养殖效益,还有助于沉淀池水净化,目前未见有关沉淀池中养殖毛蚶的报道。孙同秋等[2-3]2010年进行了毛蚶与日本对虾、脊尾白虾、梭鱼立体生态养殖试验;陈晓明等[4]2015年进行了“黄海1号”中国对虾与毛蚶混养试验;牟均素等[5]2009年和张福崇等[6]2020年进行了毛蚶池塘养殖技术与研究工作。这些试验与技术研究工作为推广毛蚶池塘养殖技术打下了基础,也为我们在沉淀池中进行毛蚶养殖试验提供了参考。2019年4月~2020年8月笔者在黄骅市南排河镇关家堡村张金松养虾沉淀池中进行了毛蚶养殖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沉淀池及贝滩修建
  对虾养殖沉淀池面积5267m2(7.9亩),东西走向,西面为进水口,东面为排水口,长310m,宽17m,深1.7~2.0m,池底为泥质。
  2019年3月初,在沉淀池四周挖出宽2m、深0.3m的环沟,中间形成长306m、宽13m、高0-3m的贝滩,面积3978m2(6.0亩)。使用旋耕机将贝滩表面20cm内的泥块打碎,晾晒1周,然后进水浸泡和洗刷贝滩2~3次后进水,水深控制在滩面上30~40cm。
  1.2毛蚶苗种来源及投放
  使用2018年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繁育的河北丰南种群F1代毛蚶苗种。2019年4月18日采用泡沫箱加冰的方式,从浙江温岭运输到试验池塘,运输时间28h。苗种平均体重(0.28±0.17)g;平均壳长(9.90±1.65)mm。苗种规格为3571.4粒/kg,总重量为51.0kg,数量为18.2万粒。从贝滩南北两侧均匀播撒苗种,平均放苗密度45.8粒/m2。
  1.3养成期管理
  1.3.1沉淀池水位控制及换水为了能够比较均匀地播撒贝苗,放苗时贝滩上水位控制在30~40cm,等贝苗潜泥后缓慢进水,防止水流过大冲坏贝滩。高温和越冬期加满池水,贝滩上水位达到1.7m,其它时间保持1.5m左右。农历初一、十五大潮期间随着养虾池塘换水,每日更新池水200%~400%。
  1.3.2肥水在沉淀池不抽水期间,使用硅藻膏和六抗培藻膏進行肥水,用量为7.5kg/hm2。视水中浮游植物培养情况酌情增减,透明度控制在40~50cm。
  1.4越冬期管理
  冰冻前加满池水至1.7m以上,冰封后每hm2打冰眼30个,插上稻草。翌年3月初进行大换水,换水量100%以上。
  1.5水环境监测
  在贝滩上安放美国Onset公司生产的温度、光照一体的监测探头,每2h测量一次温度和光照并储存。使用笔式盐度计(AZ8371)和pH测试笔(Testr20)测量盐度和pH值,每月一次。浮游植物每月监测一次。
  1.6毛蚶生长指标监测
  养成期间定期从贝滩上随机采集30个毛蚶,测量体重、壳长、壳宽和壳厚,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测量数据。毛蚶养殖存活率以收获数量与放苗数量之比计算。毛蚶体重日均增长率=(此次测量平均体重-上次测量平均体重)/上次测量平均体重×(两次测量间隔天数-1)。
  2结果与讨论
  2.1毛蚶养殖产量、存活率及养殖效益分析
  2020年7—9月陆续采收毛蚶,共采收毛蚶1830kg,规格为55.6~62.4粒/kg,平均59粒/kg。总计采收数量为10.8万粒,养殖存活率59-3%。平均单产3475.5kg/hm2。按照当年出池价格10元/kg计算,产值1.83万元,平均产值34755元/hm2。扣除苗种费1700元、池塘改造费2000元和毛蚶采收人工费3元/kg,纯收益9110元,平均纯收益17295元/hm2。由此可见,在不影响沉淀池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毛蚶养殖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2毛蚶生长情况分析
  毛蚶生长指标监测结果见表1,生长曲线见图1。2019年4月19日放苗时毛蚶平均体重(0-28±0.17)g;平均壳长(9.90±1.65)mm。10月16日毛蚶平均体重(10.13±2.70)g;平均壳长(30.61±3.16)mm。该期间毛蚶体重增长了35-2倍;壳长增长了2.1倍。11月至翌年的3月份毛蚶基本停止生长。4月初开始恢复生长,到8月16日毛蚶平均体重(18.01±2.69)g;平均壳长(37.02±2.01)mm。此期间毛蚶体重增加了0.6倍;壳长增长了0.2倍。
  从毛蚶体重日均增长率(表2、图2)变化情况看,毛蚶经过长途运输导致体质下降,放苗后1个月处于体质恢复期,生长较慢,体重的日均增长率为4.12%。一个月后在补偿生长的作用下,毛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5月15日至6月28日的体重日均生长率达到9.45%。随后毛蚶体重的日均增长率逐渐降低,第一年毛蚶体重日均增长率为1.12%~9.45%,平均3.68%。受越冬期毛蚶生长基本停滞的影响,2019年10月16日至翌年4月2日毛蚶体重的日均增长率仅为0.07%。从4月2日至8月16日毛蚶体重的日均生长率为0-09%~0.60%,平均0.35%。第一年毛蚶体重的日均增长率较第二年高9.51倍。因此,第一年毛蚶生长速度较快,也就是在壳长30mm之前生长较快,之后生长速度变慢。   2.3主要环境因子变化情况
  2.3.1池塘水温沉淀池水温年变化范围在-0.549~35.84℃,7月中旬至8月上旬水温较高,为30.1~35.8℃,其中有16天水温超过32-0℃。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月2日有3天池塘水温低于0℃,为-0.102~-0-549℃。
  毛蚶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现有文献报道毛蚶生存水温为0~32℃,生长适宜温度为18~28℃[7]。本试验在水温高于32℃和水温低于0℃的期间,毛蚶未出现死亡率增加现象。笔者2018—2020年所做的毛蚶池塘養殖试验中,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高温期,平均水温33.2℃,最高温度达到36.30℃。冬季池塘水温累计有30天在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到-1.91℃,毛蚶也未出现死亡率增加的现象[6]。由此可见,毛蚶的生存温度可以拓展到-1.91~36.30℃,准确的生存温度范围还需要进一步试验与研究。
  2.3.2池塘盐度养殖期间池塘盐度变化范围为31.8‰~36.9‰。
  2.3.3池塘pH值养殖期间pH值变化范围为8.1~8.6。
  2.3.4浮游植物种类4—7月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主要是硅藻和甲藻,一般以新月菱形藻、舟形藻、小环藻、微小原甲藻等为主;7—8月份浮游植物密度较大但种类较少,主要是微型浮游植物,有少量的小球藻、甲藻等;9—11月份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但密度较小,主要是长菱形藻、小环藻、舟形藻、海洋原甲藻、裸甲藻等。冬季浮游植物很少,只有少量的底栖硅藻。
  2.4提高毛蚶生长速度的主要技术措施
  良好的水质和丰富的饵料是毛蚶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沉淀池水交换量大,具有良好的水质条件,但浮游植物密度一般较低,毛蚶可滤食的饵料生物较少,影响了毛蚶的快速生长。因此,利用大潮间隔期间进行肥水,培养毛蚶的适宜饵料是提高毛蚶生长速度的关键环节。肥水剂可以使用定向培育硅藻类的硅藻膏、硅藻旺等。在夏季高温期,由于水中细菌较多,有机物含量高,水质较差,所以高温期不用或少用肥水剂肥水。
  参考文献:
  [1]
  孙同秋,韩松,鞠东,等.渤海南部毛蚶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齐鲁渔业,2009,26(8):10-12.
  [2]孙同秋,吴敬芝,王洪滨,等.毛蚶与日本对虾、脊尾白虾、梭鱼立体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上)[J].齐鲁渔业,2010,27(6):21-23.
  [3]孙同秋,吴敬芝,王洪滨,等.毛蚶与日本对虾、脊尾白虾、梭鱼立体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下)[J].齐鲁渔业,2010,27(7):50-53.
  [4]陈晓明,王福新.“黄海1号”中国对虾与毛蚶混养试验[J].河北渔业,2015(12):42-43.
  [5]牟均素,李志刚,关忠志,等.毛蚶池塘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9,30(5):3-4.
  [6]张福崇,宋学章,石延港,等.毛蚶池塘养殖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20(12):61-62.
  [7]王庆志,张明,滕炜鸣,等.毛蚶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30(4):437-443.
  (收稿日期:2021-04-30;修回日期:2021-06-15)
其他文献
摘要:为研究测定海水中六价铬含量的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采用了丙酮-二苯碳酰二肼作显色剂,以不同标准曲线法测定海水中六价铬含量。通过定量限、正确度、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等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试验表明,采用水、人工海水或市售无铬海水3种标准曲线配制方法,都能很好地满足试验要求,准确度高、重现性好,但从操作简单和经济环保方面考虑,以水配制标准曲线的方式更加适用于海水中六价铬测定。  关键词:六价铬
摘要:《家畜病理生理学与解剖学》在整个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当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性作用,其中实验部分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家畜病理生理学与解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家畜病理生理学与解剖学》课程的特点,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大体标本观察、讲述病理变化、病理切片阅读竞赛、实验课考核改革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
摘要:非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已成为当下畜禽粪污处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东海县的实际情况,对非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可行性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非规模养猪场;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可行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S85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21)07-0032-02  非规模化养猪场粪污处理已经成为当下畜禽粪污整治
摘要:为研究活体生物饵料在非洲斑节对虾(Penaeusmondon)溞状幼体中的应用效果,试验使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vosmueueri)和经牟氏角毛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替代商品螺旋藻粉(Spirulinaplatensis)投喂非洲斑节对虾溞状幼体,试验设置3组:对照组(A0)采用传统的虾片与商品螺旋藻粉在溞状幼体阶段全程投喂;试验组A1组以
摘要:对棚下牛粪养殖蚯蚓的具体技术进行了介绍,旨在解决牛粪对环境的污染并提高养牛经济效益,以期为养牛业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牛粪;蚯蚓;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89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21)07-0025-03  近年来,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成为我国养殖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与传统的农户散养模式相比,规模化的养殖对养殖场周边环境及生态平衡带来很大的
摘要:【目的】明確除草活性菌株HZ-011的发酵培养基各因素配比及最适发酵条件,为该菌作为除草剂的研发和农田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产孢量为目标,通过固体培养基筛选确定菌株HZ-011生长的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菌株HZ-011的发酵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利用中心组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原理对菌株HZ-011的液体培养基成分及配比进行优化;通
摘要: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对于畜牧业创新驱动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培养路径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21)07-0042-03  2014年
摘要:松滋市刘家场镇从2018年8月开始积极开展全镇非洲猪瘟防控,该镇通过政府主导,开展非洲猪瘟综合防控,到2020年9月没有发生一例非洲猪瘟确诊疫情,其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措施到位,防控工作效果好。該镇在乡镇开展非洲猪瘟防控进行了切实可行的探索,有积极的推广意义。对其防控具体措施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乡镇;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松滋市刘家场镇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摘要:为了解唐山海洋牧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生态位情况,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进行浮游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礁区四个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7类,对照区鉴定6类,礁区和对照区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640.38ind./m3和450ind./m3。礁区和对照区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670.84mg/m3和2790.43mg/m3。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礁区均高于对照区。
摘要:试验建立了一种马口鱼室内工厂化养殖模式。经过3个月的养殖,共产出马口鱼1550尾,成活率达到86.1%,平均全长达到11.22cm/尾,平均体重18.17g/尾,尾日增重为147mg/d,规格接近商品鱼规格,饲料系数为1.41。经测算,每增长1kg马口鱼所需饲料成本约16.92元,经济效益显著。试验表明马口鱼是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淡水品种。  关键词:马口鱼(Opsariichthys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