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留守型”幼儿相处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h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儿园是小朋友融入集体的初始阶段,在这里不仅学习知识和玩游戏,还培养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为了能够让所有的幼儿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教育,教师就需要花更多的精力研究如何与特殊群体的幼儿相处,以及幼儿入园的适应性问题等。本文从当前“留守型”幼儿现状分析,了解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方法。
  关键词 留守幼儿;小班;入园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父母没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留守儿童”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中的“留守型”幼儿更加被大家所重视,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有着较为敏感的一面。要让这些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就要从他们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一、留守型幼儿与留守儿童的关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其中有很大原因就是广大的劳动者在全国各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就造成了千万个家庭中父母不能长时间陪伴孩子。“留守儿童”这个词也早就被大众所熟知,在学术上的定义应该为父母与孩子相隔6个月以上,无法在一起生活的儿童。“留守幼儿”属于“留守儿童”中的一种,一般是指三至六岁的幼儿。留守型幼儿是留守儿童中年龄小的群体,生活和心理层面更需要有父母的呵护。由于常年没有父母的陪伴,在进入幼儿园后常常有不适应的情况发生,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二、“留守型”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分析
  (一)缺乏相关的留守幼儿政策引导
  学前教育是幼儿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启蒙和入门阶段,但是由于社会发展太快,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还没能跟得上当前发展的脚步,很多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出现,而且这些问题在以前并未有过,很多时候都让人无从下手。留守型幼儿是当前学前教育的重要关心对象,教师应该从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有了科学严谨的政策作为教育的指引方向,再加上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更好地解决幼儿入园的适应性问题。
  (二)缺乏相关的专业性幼师力量
  众所周知,留守型儿童的家庭一般情况下都是父母出去打工,将幼儿留给了爷爷奶奶抚养。这样的情况多出现于农村或者城乡结合等区域。实际情况是幼儿园并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来完成幼儿的心理辅导,也没有更多的专业性幼师为留守型幼儿提供专门的入园适应教育方案。
  (三)缺乏相对的心理方面疏导
  很多留守型的幼儿更加缺少关爱,他们在外表显得腼腆、内向、拘谨,同时在学习和做游戏的时候也缺乏一定的自信心,他们感受到自己与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有不同之处,心理上无助、缺少依靠。學前启蒙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也需要有家长配合,只有两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促成幼儿的健康成长。当家庭教育缺失的时候,就需要幼儿园有更多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幼儿打开心结,让他们回归天真、童趣的本质。
  三、小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策略
  (一)完善和优化当前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
  留守型幼儿是社会性的问题,幼儿入园的适应性也需要有社会层面给予更多的关心。我们建议以政府为核心建立针对于不同地区的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完善政策,并在财政能力的范围内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呼吁社会中的企业和个人对留守幼儿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给予帮助。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体制,更好地优化幼儿园的教学规模和教学计划,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得到关爱、照顾,将留守型幼儿学前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当中,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以确保幼儿入园的前、中、后各阶段的人员、师资、物资、心理健康的多角度服务,为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
  (二)加强培养专业性幼师师资力量
  人才永远是社会发展与事业不断前行的主要动力,幼儿教育主要也是依靠幼师来维系的。政府层面可以根据上一条将政策引导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养,让更多的专业幼师走入工作岗位,为更多的幼儿服务。另一方面是怎样留住人才。当前的经济型社会中,大家也要考虑到幼师的工资待遇问题。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进行考量,并在此基础上对于表现优异的老师给予嘉奖,让更多的物质奖励激发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深化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以更加完善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全面性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留守型幼儿教育是当前的社会性问题,大家要认识到其重要性。为此,笔者呼吁政府和社会关注幼儿学前教育问题,建立健全有关的政策和制度,积极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大力培养幼师人才,并在幼儿园内部建立完善的入园适应性问题应对计划,让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陪伴时能感受到其他多方面的爱,以保证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惠珍.幼儿园留守儿童家园沟通的有效性探究[J].考试周刊,2019(42):195.
  [2]许琼华.运用观察法帮助幼儿尽快度过入园适应阶段[J].幼儿教育研究,2019(5):46-50.
其他文献
摘 要:乐业县为著名的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盛产猕猴桃、茶叶等。水稻是乐业县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大米是当地人民的主食。本文主要介绍了本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包括稻田耕整、水稻育秧、移栽、施肥、水分管理、收获与贮藏。  关键词:乐业县;水稻栽培;种植技术;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水稻作为全球3大主粮之一,为地球上的一半以上人口提供主食,范围囊括亚太、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
摘 要:本文分析了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原因,提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探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最终达到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沼气;生态农业;农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1 在东川区农村推广小型户用沼气池的现状、意义  1.1 东川区推广农村小型户用沼气池的现状  目前,东川区沼气池的推广
摘 要:文中设计一款针对腿部康复自我训练的物联网传输监测系统,通过病人手机APP连接一套腿部矫形器,并发送指令控制矫形器,对腿部进行弯曲度与频率的调节做康复运动。该系统可辅助病人进行腿部康复矫正,APP由Android部署,通过蓝牙链路发送指令。Arduino UNO单片机是系统核心控制器,利用其接收指令,控制矫形器运动。Tiny Web DB是云空间,连接各类传感器,记录用户运动数据,并实时将数
摘 要:文章论述了玉米的生育期在岚县适宜的气象條件及所需的光、热、水指标。  关键词:气象条件;农业;玉米;生育期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玉米在岚县的种植面积,解放初期只有466.7hm2左右,可20世纪70年代后期达到约3333.3hm2,平均每667m2产只有150kg左右,进入90年代由于大面积使用了地膜覆盖,玉米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玉米的平均667m2产增加到300~4
摘 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没有成熟的心智,在学习上往往不能集中精力,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被他们认为有趣的事情所吸引,进而去探究和学习。由此可见,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兴趣、游戏等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也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灵活教学;效率;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数学本身抽象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
摘要 课外阅读是学生丰富知识、扩展知识的主要渠道,通過课外的阅读,学生可以独立的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并自主地处理信息,将之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外阅读的开展是语文教学课外延伸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课外阅读读物中许多经典的国学著作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有巨大的帮助。对于农村小学更是应该扩展课外阅读以丰富学生们的视野和见识。因此,本文就对农村小学生课外经典国学阅读的指导
摘 要:病害是武汉地区葡萄产业发展的瓶颈。笔者于2012年对武汉葡萄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地区葡萄主要病害种类有5种,分别为黑痘病、霜霉病、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并摸清了病害的危害程度及发病规律。  关键词:武汉地区;葡萄;病害;监测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识码:A  葡萄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果树之一,随着农产品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农业、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葡萄种植面积
摘 要 隨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现代化教学理念及教学技术的实施,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微型翻转课堂开展创新、多元化及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学流程,带领学生领悟地理知识的无穷魅力,丰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及地理素养的培养,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微型翻转课堂的初中
摘要 问题化教学是目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并进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解答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本文通过对目前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化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问题化教学;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2-0068-01  新课程改革提出在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对网络技术人才需求非常强烈,现实是企业反映招不到人才,学生反映找不到工作。因此,探讨在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模式;工业互联网;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5-00-02  0 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