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质量的高低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获得新知,掌握重难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课堂提问; 实效性; 发展思维; 时机; 难易适中; 形式多样; “阶梯”提问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优化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提问中的不足之处,积极探索,加以改进,优化方法,善于启迪,巧妙提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教学真正增强实效性。
一、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二、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策略
1.设计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如在教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一文时,有的老师有意避开了以往那种淡而无味的问题:为什么要把蔡老师写信援助了“我”这件事详写呢?还是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蔡老师,对受委屈的小魏巍在信中可能说些什么话呢?话音刚落,课堂上像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难以抑制,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了,打开了想象的闸门,同学们能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体会“我”为什么对此终生难忘,自然而然地说出为什么这件事要祥写的道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的疑问和趣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把握提问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疑提问时要抓住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这一有利时机,提出问题来。也就是说,问题只有在关键时候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所以,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试图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可以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到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3.提倡互动提问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提问是单向流动即老师向学生提问,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笔者认为提问应是多向互动的,除传统问法外更应该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也应该提倡学生相互提问。通过这样的多向互动,我们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合作的理念。比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有的学生认为题目应理解为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有的同学提出题目应分两部分理解,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在这堂课中,通过师生相互提问,设疑探讨,最终达成共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及时地发现许多站在教者角度不易发现的学生认识的问题,体察到学生具体的认识过程,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乐融融的学习气氛之中。如我在教学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时,布置学生阅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读到不懂得地方做个记号,然后提出问题。而后在讲读时,就有学生举手问:“课文中‘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这时,我没有急于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说:“这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句子好吗?”此时,情感就得到了很好的沟通,“教”与“学”的关系也得到密切配合。因此,我们上课就要尽可能的使用“我们”、“大家一起”等词语。许多有经验的老师认为,上讲“台犹”如上“舞台”,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角色。教师的这种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会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激情和奋发的上进心。
4.创设“阶梯”提问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的“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句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都能得到发展。所以,提出的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应的提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如教《捕蛇者说》,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既然永州的蛇其毒无比,永州人为什么还争相捕蛇呢?二是蒋氏捕蛇,三代遭难,为什么还不愿“更役”、“复赋”?三是从永州捕蛇人民的悲惨生活中可以看到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三个问题能使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得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结论。这种提问就像一个链条,每个问题都是链条上的一个链环,它承前启后、环环相扣、步步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全面理解课文。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6-16
关键词:课堂提问; 实效性; 发展思维; 时机; 难易适中; 形式多样; “阶梯”提问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优化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提问中的不足之处,积极探索,加以改进,优化方法,善于启迪,巧妙提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教学真正增强实效性。
一、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二、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策略
1.设计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如在教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一文时,有的老师有意避开了以往那种淡而无味的问题:为什么要把蔡老师写信援助了“我”这件事详写呢?还是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蔡老师,对受委屈的小魏巍在信中可能说些什么话呢?话音刚落,课堂上像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难以抑制,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了,打开了想象的闸门,同学们能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体会“我”为什么对此终生难忘,自然而然地说出为什么这件事要祥写的道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的疑问和趣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把握提问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疑提问时要抓住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这一有利时机,提出问题来。也就是说,问题只有在关键时候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所以,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试图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可以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到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3.提倡互动提问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提问是单向流动即老师向学生提问,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笔者认为提问应是多向互动的,除传统问法外更应该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也应该提倡学生相互提问。通过这样的多向互动,我们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合作的理念。比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有的学生认为题目应理解为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有的同学提出题目应分两部分理解,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在这堂课中,通过师生相互提问,设疑探讨,最终达成共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及时地发现许多站在教者角度不易发现的学生认识的问题,体察到学生具体的认识过程,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乐融融的学习气氛之中。如我在教学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时,布置学生阅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读到不懂得地方做个记号,然后提出问题。而后在讲读时,就有学生举手问:“课文中‘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这时,我没有急于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说:“这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句子好吗?”此时,情感就得到了很好的沟通,“教”与“学”的关系也得到密切配合。因此,我们上课就要尽可能的使用“我们”、“大家一起”等词语。许多有经验的老师认为,上讲“台犹”如上“舞台”,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角色。教师的这种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会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激情和奋发的上进心。
4.创设“阶梯”提问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的“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句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都能得到发展。所以,提出的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应的提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如教《捕蛇者说》,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既然永州的蛇其毒无比,永州人为什么还争相捕蛇呢?二是蒋氏捕蛇,三代遭难,为什么还不愿“更役”、“复赋”?三是从永州捕蛇人民的悲惨生活中可以看到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三个问题能使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得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结论。这种提问就像一个链条,每个问题都是链条上的一个链环,它承前启后、环环相扣、步步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全面理解课文。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