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友克洋:机器人嘉年华

来源 :音像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n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完宫崎骏的影评后,就一直想写大友克洋的评论,因为总觉着个人更倾向于大友克洋营造的冰冷的机器世界。不知不觉差不多要有一年了,现在终于下定决心,还了这一夙愿。如果拿两位大师作一下比较话,可以发现宫大师注重说“人与自然”的话题,而且笃信人性本身的力量,风格上堂堂正正,凛凛然不可侵,大有正宗内家高手的派头。大友克洋却是一副邪派高手的模样,悲观得不得了,谈论的都是“人与机器”,在他的作品中,“机器文明颠覆人类社会”这个概念随处可见。从画面上来看,宫大师唯美喜亮色,大友克洋则追求真实、阴冷的质感。从人物看,宫大师的人物设定偏低龄化,人物的线条简洁;大友克洋则是写实派的,人物年龄比较大。双方对于细节都非常细致。但是一个乐观通达,一个悲天悯人。两人的内在风格,宫大师更象金庸,大友克洋则象古龙。而我,更喜欢邪气的大友克洋。
  
  《AKIRA》
  ——上帝说"要有光!"光就出现了……
  圣经上说,上帝在创世的第一天创造了“光明”,于是混沌初开,世界有了白昼与黑夜的分别。许多许多年过去了,黑夜里高楼林立闪烁着的斑斓霓虹掩盖了上帝投下“光明”的白天里贫民窟里的寥落;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核爆的冲击光晕替代了上帝“光明”的沉静威严。故事就是从这里展开,AKIRA是什么?AKIRA是日语中“光明”或是“亮”的意思。AKIRA是什么?AKIRA意味着力量,意味着人类在战后重新复苏的希望,一个构筑在野蛮文明基础上的泡沫式的希望。上帝创造了光明,有了光明的人类创造了文明,有了文明的人类摈弃了上帝的光明,失去了上帝光明的人类想通过文明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光明”,人类的文明就是AKIRA 。人类的AKIRA能否代替上帝的光?十多年前大友克洋给了我们一个否定的答案。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成为了现代人类的图腾,然而这高度的文明最终将摆脱人类的控制,将人类推向毁灭(与日后《MATRIX》的主旨何其相似)。铁雄这个悲剧式的人物最终还不是无法承受AKIRA肆意扩张的压力,不仅精神崩溃,而且痛苦地物理自爆。伟大的AKIRA的力量是如何被锻造的?那些愤怒的、崩坏的玩具和那些被强制实施精神力培训的畸形的“老人”们告诉我们,文明是何其野蛮。铁雄,一个偏执的、被社会抛弃、为伙伴不容的人,继承了AKIRA的力量,这是冥冥中的注定,人类在奴役文明和被文明奴役的选择中充当着两面派的角色,玩火者必自焚。人类对于文明的崇拜基于人类面对上帝之光所生出的自卑。最后,人类必将明白一个道理:人类,绝对不能替代神;文明,绝对不能战胜自然。
  就我个人的看法,《AKIRA》这部动画电影是一部启示录,是一个预言,它预言了人类毁灭的根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AKIRA》都是不朽的经典,它的思想性,绝不亚于科幻经典《银翼杀手》。《AKIRA》是大友克洋的NO.1,也是我心目中的NO.1。
  
  《大都会》
  机器人是机器还是“人”?这个尖刻的问题几乎和“克隆人”产生了共鸣。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有了人性的机器人究竟算不算“人”?手塚治虫的阿童木,《未来战士2》当中的阿诺,我们其实已经把这些机器人“人化”了,他们对我们而言不再是一对机械零件的组合,而是可以交流的伙伴。因为有了大友克洋的监督,《大都会》才会显得如此冷涩绝望;但因为有了手塚治虫的原案,《大都会》才会留有那么一点温馨和希望。迪玛是一个误解了自己身份的机器人,“出世”的时候没有调试好,和健一在一起时很自然地以为自己是健一的同类,也就是人。最终得知真相后的迪玛憎恨自己是机器人这个现实,这个现实阻隔了她和健一继续厮守的可能。于是她决定毁灭这个世界。这是什么?这就是最真实的人性。如果只是机器的话,会不会这样做?电脑只懂得解读命令和执行命令,不应该有人类那样的爱憎,机器不会自卑,不会愤怒,不会流泪。但是,人却会。在大都会这座象征高度人类文明的城市的地层,机器人轰轰烈烈地上街暴动,争取“机器人权”,在城市的上层,统治者公爵根据死去女儿的样貌制造了完美的迪玛,并赋予她巨大的能力作为自己统治的延续。人类对于机器文明的追求达到了极致。机器人的人性从哪里来?那是人类赋予的,是人性的投影。大都会崩溃了,人类的文明可能就此揭开新的一页,那台破旧的、带给懵懂的迪玛“错误”世界观的收音机里,传来了熟悉的旋律,还有迪玛的声音:“我到底是谁?”为了忘却辛酸,这个时候我们更多能够想到的,是迪玛以人类的身份和健一一同度过的短暂的幸福时光。
  
  《捍卫者》
  大友克洋的作品中最具好莱坞风格的一部,大量纯电影的叙事手法,彪悍淋漓。从表现手法来看,这是大友克洋作品中最浅显的一部。主人公御神苗的人物设定非常主流——一个童年受过创伤稍稍具备双重人格的少年英雄形象。这部电影和《AKIRA》颇多相似之处,反面人物麦当奴上校外形和身世与《AKIRA》中的精神力实验体基本一致,而“方舟”的概念又与“AKIRA”颇有共通点,都是高度文明的产物抑或是象征,并都意味着可以毁灭人类自身的一种根本性的力量,只不过“方舟”更是被明确为一个自远古便存在、与世界同时诞生的神秘事物(可能来自外星,也可能是人类文明的起源)。隐隐的,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文明发展未知性的恐惧和思索。《捍卫者》的结尾在大友克洋的作品中也是最主流的,基本可以定义为正义战胜邪恶、人类征服宿命之类的大团圆结果。按照大友克洋较早期的作品风格,本片的主题原可以再挖得深些,拍得晦涩些。但是,《捍卫者》最终成为了一部标准的商业电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动画电影的主流式影像效果是许多真人电影无法比及的,土耳其街头的巷战,还有那雪夜的激战,期间流畅的剪辑,娴熟的分镜,紧张的节奏,绚丽的2D光影效果,实在令人叹服。在动作类的动画电影中,《捍卫者》应具有相当靠前的排名。
  
  《老人Z》
  大友克洋作品中难得的喜剧题材动画电影,善意嘲弄的黑色幽默色彩贯穿全片。这部影片又一次讲到了人与机械的关系。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人类的一切起居都可以由机器来照料,人性化的看护是否可以被完全地取代。大友克洋的答案是“NO”。人类需要与人交流,而不是与机器共眠。被迫参加厚生省“老人Z”计划的耄耋老人召来了去世妻子的魂魄, 于是他座下的那张万能护理床有了一位老婆婆的人性和思维,变成了一个全知全能的机器人。天下大乱。自卫队出动了新型的机器人捕捉携国有资产逃跑的“犯人”,原来这张万能护理床运用了国防军工技术。最终,老人历经千辛来到了他与妻子初识的海边。妻子的人性灵魂终于和冷酷的机械同归于尽。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感受到大友克洋一贯的悲天悯人。衰老在一日千里的工业化社会意味着淘汰,人被淘汰后会怎样?是否会彻底地沦为机器的奴隶?大友克洋给了我们一个奋力抗争的回答。
  
  《回忆三部曲》
  全片由三个故事构成:《回忆》,《最臭兵器》和《大炮之家》。《回忆》说的是心魔的故事,但凡看过《异煞》(John Carpenter原著)的,都会对这个故事产生共鸣,说的也是闹鬼飞船勾引魂魄的故事,近年来这种类型的电影参差不齐地涌现了好多,但就《回忆》而言,大友克洋那股子味道却是替代不了的,而且,动画片的表现手法较真实电影更具魔幻现实主义的风姿;《最臭兵器》说的不是机器,而是人,不过是被机械化的制度压榨得丧失独立人格的人,一个小职员把试验用的新药误当感冒药服用,转眼间变成了令人“闻而生畏”的最臭兵器,实在是太臭了,闻者即死,这小职员念着上司交办的任务去东京送一份文件,奇怪着这路上怎的空荡荡,全无交通工具,于是一路单车飞奔东京,岂料防卫厅视之如洪水猛兽,竟派兵围剿,怎料得毒气劲力越来越强,甚至有了GPS似的干扰制导功能,飞机、大炮都耐他不得,小职员只想着尽忠职守,完成任务,东京就在眼前,不得已日本人请来了美国人……但是最后,小职员还是出现在了长官们的面前,机械化=制度化,大友克洋这回讽刺的是人类的机械化,在机器文明时代人不自觉地向机器靠拢,最后就会被机器的制度同化;《大炮之家》充满了欧洲动画的意味,一个小小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总离不开大炮,制造大炮和炮弹,装炮弹,研究弹道,发射,繁文缛节的发炮程序设定……小孩子崇拜的偶像是大炮司令,炮弹成为相邻两国问候的媒介,人类,已经完全地沦陷在大炮,不,沦陷在机器的世界里了。
  
  《未麻的部屋》(PERFECT BLUE)
  大友克洋和江口寿史共同协力的作品,感觉中影片的人物设定是大友克洋的一贯风格,但是故事却没有一点他本人的味道。这是一部心理悬念片,讨论的是人类的双重人格,前后与机器话题毫无关联。影片表现了人类迷失独立人格的可怖。主人公未麻差一点就完全迷失方向了。全片大量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不停切换着真实与幻想、生活与剧情的世界。让观众始终惊觉着进入下一个“即刻就被颠覆的真实”。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动画电影所用的风格。由于该片在大友克洋的作品中并不具代表性,因而也就不多说了。
  
  《迷宫物语》
  梦幻之作,绝对的梦幻之作。萨蒂的《裸体歌舞》和能乐揭开了开头的篇章就让人觉着不俗。一个小女孩被吸进了镜中的世界,开始了观影似的冒险……影片画面透着一股邪气,洋溢着试验动画的罂粟香味,镜头语言梦幻得飘逸,大量电影手法的运用更是显得功力不凡,我个人觉着这应该是大友克洋画面语言最见功力的作品。记得那一段飙车的镜头,比真实的赛车更为刺激,直看得人血脉贲张。
  
  《机器人嘉年华》
  大友克洋非常早期的作品,其实他只是导演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两个部分,大有欧洲实验动画的风骨。这部充满实验色彩的影片浓缩了大友克洋以及同时代热衷机械题材的动画制作人的心血,诉说着机器世界与人类社会碰撞出的荒谬和温情,那点点斑斑的异种火花。单看大友克洋指导的那两个片断,就可以体会到机器是如何进入人类社会以及最后的结果:荒凉的大地上,贫瘠的村庄,一部巨大的机器奏着热烈激昂的乐曲自远方而来,一个个跳舞的小人从天而降,带来阵阵不息的爆炸,这部名叫“机器人嘉年华”的机器吞噬着一切,村子里的人望风而逃……毁灭了村庄的机器终于停下了脚步,夜里,一个村民捡到了一个奇怪的“蛋”,他将这个“蛋”带回简陋的帐篷,“蛋”里蹦出一个跳舞的小人,美妙的音乐再次奏响,一家人沉浸在温馨的快乐中,轰隆一声,一切化为乌有。这个故事没有一句台词,却胜于千言,那嘹亮的乐曲、爆炸的斑斓象征着机器文明的魅力和力量,人类在这种力量的面前折服了,随即而来的便是人性世界的崩溃,跳舞的小人开始带给人们的是快乐,如同机器文明带给人类历史那迅速的蒸腾,但是蒸腾后的未来是什么?跳舞的小人终究还是一颗炸弹,就好像机器文明一样。
  
其他文献
当心理分析大师指出人类行为其实是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时,18世纪的理性主义为之震荡不安。因为那意味着人类的理智判断并非可以主导一切,而原始情感所积累的强大能量——潜意识,才是人类心灵更深层的世界。  后来,人们又发现,音乐是通往潜意识大门的一把钥匙。因为音乐所表达的旋律、节奏、音色会直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使人们与潜意识共舞。  因此,当我们静听悠扬的音乐时,无需思考、无需推理、也无需判断,只要让
期刊
就在下个月,广州的一出芭蕾舞剧要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了。这就是所谓“佣西方艺术,现中国京剧成就”的《梅兰芳》。先把这部舞剧搁在一边,但分析一下这句话。乍看起来,好像言者心中充满豪气,扬中华之国威、竖民族之大旗。但细细想想,中国京剧博大精深的成就,何劳西洋人的玩意儿来体现呢?洋人的芭蕾若真能现中国京剧的成就,那我们的京剧院是不是也该纷纷关门,改跳足尖舞了吗?所以,我看用“借芭蕾技艺,展京剧名家风采”足够
期刊
在秋雨纷纷的午后看见娃娃金智娟,想起唐诗《秋风引》里的词句——“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声/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而我们最先能听到的却不是萧瑟的秋声,是娃娃开朗的笑语。看见她白皙如玉的脸庞和闪动柔光的双眸,总让人感觉像秋风吹拂下的向日葵,在凄迷里给人温暖、开怀……  星座书是这样形容天秤座的:“生来吸引人又有酒窝,天生就知道追求美好的事物,容易高兴也让别人高兴……”娃娃就是这样的女天秤座,因此和她
期刊
前奏:    在历经了20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的流行音乐终于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现象”;且不说流行音乐的质量如何,艺术水准有多高,光是这种热闹劲儿就已经让不少人欣喜不已了,然而小纳却要在这里泼上一瓢冷水,还望各位“长老”、“前辈”多多海涵!  有很多的怀旧派,至今对1994年中国乐坛的繁荣景象念念不忘,随时都可能拿出来津津乐道,恨不能转回头去,将自然规律颠倒,逆行回
期刊
依然是红色与黑色的基调,有限的空间里,屏幕上燃烧着鲜红火焰的错落有序的电视机,布满了整个画面。我不是太理解这个封面创作的意图,但还是大概知道它可能带给我们的讯息。1996年的夏天,《中国火Ⅱ》终于在千唤万呼中诞生了。无关乎它的评价,无关乎它的背景,无关乎它的生产过程,能够延续就是一种令人期待和感觉希望的作为。  1996年的夏天,我想想,那应该是和《中国火Ⅰ》出版时完全不一样的艺术空间和社会背景了
期刊
这个世代的少女偶像应该具有怎样的条件?灵活运用英语、日语等多国语言;热衷畅游网络世界;资讯的吸收和与人的沟通完全不受国界拘束,拥有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实力……韩国出生、日本出发、进军国际的宝儿(BoA),正是具备这一切新标准的N世代少女偶像。    N时代美少女展现超国界魅力    韩国艺人在日本娱乐界发展的历史其实已有些年头,而BoA可以说是近来韩国歌手在日本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13岁就进入歌坛的B
期刊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程序软件会使世界音乐工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叫所有录音棚老板因财路受阻而忧心忡忡?让《滚石》杂志的记者加文·爱德华(Gavin Edwards)告诉你一些秘密。他在拜访知名制作人布奇·维格(Butch Vig)时,顺带给自己录了一支单曲,惊叹之余大呼过瘾。Pro Tools既是一场奇异之旅,又是一次对人类唱片技术发展史上最高峰的攀援。    造梦时分:何为Pro Tools  
期刊
"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在我生命的某一时刻我也经历过这些。然而我已记不得这些。我所记得的是,爱是以另一个男人的形式,带着新的希望,新的梦想重回我心中。"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一直等到小红帽遇见森林里的大灰狼那一刻,我想,谢天谢地,爱情终于发生了。  生活里的好男人太多。他们和我们一样,凡胎俗骨,是教化的产物,遵循各种清规戒律繁文缛节,看不同脸色,听诸多训斥, 白天工作晚上
期刊
采访潘玮柏的时候,小小的房间里竟然挤了一堆的人,从握手寒暄开始,黑乎乎的摄像机就已经在旁边摇头晃脑了——“这些都是channel 【V】的同事们,”正当记者对这样的“特殊待遇”感到有点突兀的时候,玮柏赶紧解释——这就难怪了,原来当VJ不仅平时可以听到无数音乐,而且做唱片宣传的时候,还可以顺便开点小灶哦。  在沙发上坐定之后,玮柏捡了个舒服的姿势,他一边回答问题,一边也不忘记对着镜头耍宝,各种各样的
期刊
1998年的夏天,遥远的法兰西曾经让人们记住了两个性感的男人。优雅从容的秃子齐达内——他的性感是他的右脚,当小小的足球从巴黎湛蓝的天空中飞过,划出一道优美璀璨的曲线的时候,我认定了那就是属于他的性感;热情似火的波多黎各人瑞奇·马汀,在上海的弄堂里,整个夏天,赤膊的男孩们起劲地挥舞着双臂高喊着“Allez allez allez”,年轻的女孩们瞪大了眼睛看着舞台中央那个热情不知疲倦的金发小子——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