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r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交流、协作、分享。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教师也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呢?笔者结合平时的听课和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异质分组.共同促进
   在语文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共同促进呢?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同题合探,灵活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的的问题,临时组建新的合作学习小组。各小组完成任务后,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发言。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你能说说它所包含的意思吗?”,“文中写作者流了几次泪?每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再让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和发言人。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义还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选内容,增强实效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此时开展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讨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享受合作学习的过程,领悟合作学习的真谛,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快乐。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科学选择,精心设计。切忌一开始学习就搞合作,一心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不管合作学习的质量。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没有实效性,还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知识等。
   四、评价激励,发掘潜能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学习效果评价,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个人或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其他文献
在文言文教学中,因为许多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往往被许多教师忽略。实际上,虚词不虚,反复品味虚词,往往能品味到丰富的内涵,有种“虚往实归”之感。下面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谈谈课堂上虚词的品味。   在教学中,增删虚词,比较效果,往往可以看到其中蕴涵的悠悠不尽之意。   下面列举例子来说明。   例一,“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如果这个句子去掉“矣”“若”“必”,这个句子意味就大大减
期刊
作文的评改,传统的做法是教师评,教师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作文自身的特点。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懒惰的不良习惯,大大降低了作文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教师费力不少,而收效甚微。《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语法和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当然,学生评作文、改作文的能力并不是说有就有,需要一个培养、训
期刊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具体的意思。虚词与实词相比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非常高,用法灵活多变,这就增加了学生得分的难度。   针对这种现状,尝试立足于苏教版必修教材一的文言文教学,探讨“而”字用法的六种推断法。姑且将它们命名为“六艺”,此“六艺”非彼“六艺”,它是指“句意分析法”、“原文推断法”
期刊
基础年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习没有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所以才会有诸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教师的教育以及所传授的知识比较淡漠,把抄作业看做一种常态,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攻心为上,不间断地给他们“洗脑”。但情感教育必须避免单纯的政治说教,语文课就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借助文本中的一些有内涵的文章,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对学生施以思想影响。实践证明,这种润物
期刊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未来的社会中,良好的个人素质将对一个人的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健康的人格正是良好的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语文课因为其“文以载道”的特性,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应该让语文课堂绽放人格的魅力。   一、以时代背景和人物为钥匙,打开人格教育的窗口    在讲授课文时,利用对写作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
期刊
活在世上,应该学会感恩。学会了感恩,才会体会到幸福,才会体会到快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懂得感恩和节俭,时时怀着感恩的心是一种善良的美德,也是一个做人的基本条件。知足的人都懂得感恩,能对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表示谢意的人,他的人生必定是丰富而富足的。   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唤起人们自身的美好“善根”。“学会认
期刊
无论是婚姻还是职业,都如同一座满是围墙的城池,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这是钱钟书先生的名作《围城》的中心思想,就像任教高一高二的教师羡慕高三的教师带完毕业班就能早早地进入暑假,而高三的教师则羡慕高一高二的教师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其实人们不知道的是,无论你被什么围困,你都被一座城池围绕,不得出也不得进。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不管教师是否要带毕业班,也不管教师是否压力重重,教师都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教
期刊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教好书,其归根结底是要育好人,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有了好的品性习惯,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怎样教育好人、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成为管理学生的行家里手呢?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教师是知识的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
期刊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了。对学生来说 ——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其实,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 ,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信息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目前,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制成课件,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