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情色.欲望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wd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0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我们是诱鸟,宝贝》,至2000年的《贪婪》,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共有9部长篇小说,其创作间歇都在三至五年之间。而在这9部作品中,主题的侧重又各有不同,在德语国家大为轰动、争议不休的《情欲》中,耶利内克将男女之间猎捕与被猎捕、压抑与被压抑的关系写得异常尖锐,《啊,荒野》中突出的保护原生态大自然的紧迫感,至于中国读者早闻大名的《钢琴教师》中被名利心所扭曲的亲情,《死者的孩子们》对奥地利描写成“死人国度”的尖刻批评,在《贪婪》中都有所体现。《贪婪》一面世之时,《维也纳日报》就不无调侃地说:“将《贪婪》看成对奥地利内政的艺术性批评也未尝不可。”实际上,作为社会批评家的耶利内克丝毫不逊色于作为作家的耶利内克,她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和独特的观点,使得她的几乎每部作品都是社会批评的大拼盘,《贪婪》也不例外。当然这个拼盘里还是有主菜有副菜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贪婪”这个词。书中的小镇当是耶利内克眼中奥地利社会的缩影,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冲击到了这里,而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闭塞保守、以前人之法为法的偏狭之地。头脑里充塞着聚敛财物之欲的库尔特,就是这两种生存方式催生出来的一个现代怪胎。在这双重压力之下,善良和真诚等人类的美德在财产这个“硬道理”面前弱化到了零,人的价值完全要靠财产这个硬通的价值来称量,这种价值观上的无形压力,将库尔特变成了追逐财富的动物,学业、职业乃至相貌身体都是这场追逐中用以加速的工具。作者尖刻地指出,在库尔特的眼中,无论是妻子莳弄的花草,还是格尔蒂家中的小摆设,全都是只会占地方而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尽管这个人物来自奥地利的乡下,但他的贪婪经作者放大之后,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典型性格。在耶利内克着墨不多的库尔特之妻、佳比之母及男朋友等人物中,同样也能够感受到两种相互渗透纠结的生存状态。另外,尖利的描画,用幽默的笔调来平衡,是耶利内克的一个特点,也是殊堪玩味之处。
  如果说库尔特对财产的贪婪还是清醒的,是有谋有略的,那么他的肉欲贪婪则完全是本能的驱使,是茫无头绪的,他对格尔蒂暴虐的方式花样百出,对她的占有是摧毁性的,如强迫她用不喜欢的方式做爱,如公然在她的家中与佳比做爱。与《情欲》类似,《贪婪》中也有大量性描写,但作者的意图决不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卖弄的噱头,相反,有些段落采用的比喻甚至可以说是隐晦的,再利用德语中很多词汇的多义性,毫无刺目之感,如“Organ”一词同时有着“机构”和“器官”的含义,作者将格尔蒂的身体比喻成一个由各个分支组成的机构,这个机构必须听命于库尔特的指挥。在诺贝尔奖授奖辞中对《情欲》的评价同样适用于《贪婪》:
  “耶利内克将对女性实施性强权描写成我们这个文化的基本模式,在这里,她的社会分析深入到了对文明批判的深处。”
  透过表面的性描写,直击人心的是一种原始、赤裸而残酷的征服欲,这已经远远不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身体的征服,而是社会中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征服。问题是,谁生来应该是强者?谁生来应该是弱者?强弱又是如何转化的?对于耶利内克的社会观以及对男女关系的定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她无情的笔锋下,不能不引发人的思索。
  《贪婪》中的另一个焦点问题,便是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小说又依然与“贪婪”主题纠结在一起。与大多数有着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不同,耶利内克对上帝毫无敬畏之心,她敬畏的是真正的“造物主”,是大自然。在《贪婪》中,耶利内克的自然观似乎更贴近中国哲学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不应该是掠夺与被掠夺、利用与被利用的对立关系,而是人与万物应为自然这一系统的一部分。如果人一定要和自然对立起来,就必然受到自然的报复,就像《贪婪》中这样,大自然遭到人类无休止的戕害,山被“掏出了五脏六腑”供人开采,水俯首贴耳流进了管子里供人饮用,人们为了填埋修路的渣土挖出一个大坑,又为了获得旅游经济效益将它改造成一个人工湖,这样的扭曲让大自然先是无奈,继而愤怒,以塌方、泥石流、洪水、雪崩等等方式向人类进行报复。耶利内克对山或水都做了拟人化的描写,这种拟人的写法具备更强大的冲击力,仿佛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切肤之痛。
  从结构上讲,《贪婪》完全是一部“反小说”,耶利内克疾如闪电般变换叙述者的身份,自己也时时插在其中,让读者有无所适从之感,不知在阅读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身份,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倾听者,有时又觉得自己在跟作者一起写这本书。如果沉浸于其中,作者不时跳出来提醒你是读者,如果作壁上观,完全置身事外,难免被搅得昏头胀脑,只好掩卷作罢。而耶利内克刻意要谋求的正是若即若离的感觉。正如《维也纳日报》评论所说:
  “耶利内克作为叙述者一再出现在《贪婪》的背景中,来批评或是评论情节、人物乃至她自己。这种方式,与‘娱乐小说’的整个讽刺的氛围是协调的。”
  《贪婪》不是只用于“养眼”的作品,它要求读者调动起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德国文化部长克里斯蒂娜·魏斯说耶利内克的作品是“一种语言现象,是持久的挑战,也是苛刻的要求”,确是的评。
其他文献
摘要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了负面影响,而网络对大学生网民的情感表达,也同样具有双面作用。大学生的情感正处于过渡期,网络对其情感的影响,需要各方面做积极的引导。鉴于此,本文在分析网络对大学生情感表达影响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情感 措施  中图分类号:B82-054 文献    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以及信息丰富性等特点,促进了人
期刊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工具。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读英语诗歌,指出诗歌中的隐喻,其实是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世界的基本体验,是诗人对基本概念隐喻的拓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隐喻 英语诗歌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来修饰话语的特殊的修辞手段。由此出发,隐喻
期刊
摘要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进行交际。因此,在重视语言知识积累的同时,如何提高语用交际能力,也就成了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语用失误现象。首先调查研究口语中会出现哪些语用失误,然后依据错误分析的步骤对失误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解释,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强调语用能力的培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误 差错 语用失误 语用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早期的且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共产党员,王德三从民众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民众联合的对象、民众联合的方法、民众联合的领导力量等各方面进行详尽论述,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民众联合思想,对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王德三 民众 联合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王德三(1898-1930),原名王懋廷,字正麟。云南祥云人。先后就读于大理中学、昆明成德
期刊
摘要诗歌翻译历来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英语和汉语诗歌的互译更是如此。这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语系,其诗歌表现规律存在很大差异。英语和汉语迥异的语言规律和中西文化差异,决定了灵活处理策略在英汉诗歌互译中的重要作用。翻译是在另一个新的背景下对原文的重新整合。只有恰当把握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原则,才能在诗歌翻译这一高难领域大显身手,妙笔生花。  关键词:诗歌翻译 韵律美 灵活性 效果对等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浙江水彩画是中国水彩发展的前沿,通过材料与技法的拓展,形式和观念的更新,浙江水彩画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艺术体系和艺术特色。具有民族性、现代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浙江水彩,在中国绘画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水彩画 民族性 现代性 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J225 文献标识码:A    浙江水彩是中国水彩发展的前沿,见证了中国水彩的成长与繁荣。它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平台和浙江深厚的人文
期刊
摘要石涛是清初著名绘画大师和绘画美学家。早年因家国之变,遁入佛门,晚年改进道门。本文通过对石涛“一画说”中“以一治万,以万治一”为核心的艺术内涵的研究,来探讨佛、道思想对石涛《画语录》中“一画说”绘画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石涛 “一画说”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石涛(1642-1707),是清初一位独创派绘画大师和绘画美学家,由于少年时的家国之变,而遁入佛门。约在去世前十年
期刊
摘要黄自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对中国专业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堪称“学院派”歌曲创作最早的蓝本。以《春思曲》为例,论文阐述作品完全采用西方声乐作品创作的格局、运用西方传统作曲技法进行中国艺术歌曲探索的创作手法,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蕴含古诗词韵味和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创作特点,揭示其“学院派”作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黄自 艺术歌曲 学院派 春思曲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安代,作为蒙古族重要的民间仪式事项,融歌舞于一体,它承载着蒙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无限的潜在内涵。本文对其音乐的产生、社会功能、音乐特点等内容进行了挖掘、分析与整理。  关键词:安代 音乐特点 社会功能 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早期的安代,蒙古语称为“查干·额勒”,即唱鸢,鸢亦称为白海青鸟,它是一种行动敏捷、性情凶猛的猎鹰。安代这一艺术形式,深刻地反映了早期蒙古族人
期刊
摘要2008年,韩剧《太阳的女人》成为韩国的年度冠军收视剧集,时隔一年之后登录中国电视银屏,同时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喜爱。在韩剧似乎已经“式微”的年代,很有必要对这部别具风格的韩剧给予关注和探讨。其中成功的文本建构对于现实中幸福的思考、意义阐释中折射出的悲剧精神,以及对受众“期待视界”的满足三个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宽广的探讨空间和丰富的认识基点。  关键词:太阳的女人 文本建构 意义阐释 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