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代音乐与北方民族文化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keBabyY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安代,作为蒙古族重要的民间仪式事项,融歌舞于一体,它承载着蒙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无限的潜在内涵。本文对其音乐的产生、社会功能、音乐特点等内容进行了挖掘、分析与整理。
  关键词:安代 音乐特点 社会功能 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早期的安代,蒙古语称为“查干·额勒”,即唱鸢,鸢亦称为白海青鸟,它是一种行动敏捷、性情凶猛的猎鹰。安代这一艺术形式,深刻地反映了早期蒙古族人民对鹰的崇拜。安代作为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在科尔沁草原已流传了200多年,作为蒙古族重要的民间仪式,发展到现代,已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关于安代产生的时间,在各种文献资料中都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更无其它证据来说明这一文化形式是产生于远古蒙古先民时期,还是产生于清朝初年,但是可以确信的一点是,它承载着丰厚的远古宗教信仰和文化基因。
  
  一 安代音乐特点分析
  
  安代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安代音乐是指与传统仪式及广场、剧场安代表演相关的所有安代音乐形式。因此,它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从民间流传下来的,用于仪式活动的安代歌曲;其二是由专业及业余工作者新创作的安代歌曲及器乐曲。狭义的安代音乐即指前者,这种用于安代仪式的音乐,具有“原生性”特点。
  (一)安代音乐的分类
  安代音乐也可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其中一种重要的划分标准,是根据音乐在仪式中的不同作用,可将其分为固定曲牌歌曲和自由性歌曲两种。
  1 固定曲牌歌曲
  固定曲牌指的是贯穿于安代仪式结构之中的,标志安代仪式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在一个完整的仪式中必须演唱的具有宗教性特点的博曲。
  在唱鸢安代中,固定曲牌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在唱鸢安代的开场时,歌手要唱《赞鞭歌》,在劝导阶段,固定曲牌有《合吉耶》、《博热》、《额勒格西拉》、《赞茶》,收场时的固定曲牌是《额耶勒》(夸房子)。在“阿达安代”和“乌茹嘎安代”中,固定曲牌主要使用开场时的《朝代》和收场时的《额耶勒》。根据安代仪式规模的不同,安代种类的不同,具体仪式中的安代曲牌也有所差异。
  2 自由性歌曲
  除固定曲牌以外,在仪式中所演唱的安代歌曲便是自由性歌曲。自由性歌曲具有世俗性特征,是蒙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广为传唱的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既有民歌,也有好来宝,乌力格尔等内容。自由性歌曲多在安代仪式的高潮阶段演唱,它给所有的仪式参与者以较大的自由演唱的空间。例如:《香桃》等。
  (二)安代音乐的调式、调性特点
  1 安代歌曲中徵调式较多
  在安代音乐中徵调式的歌曲居多,而宫、角调式较少。为何多徵、羽、商调式,而缺宫、角调式的原因是:作为一种歌舞形式,安代音乐要具有适合于舞蹈动作的特点,其动力性是非常强的,四度旋律音程的出现是非常频繁的。在音乐进行中,四度行进常常易于表现动力性的效果。安代歌曲是蒙古族民间歌曲,同样属于五声调式体系,在音乐中,调式主音的下方四度(即属音)与上方四度音(下属音)只有属于五声调式体系中的自然音级,音乐才更具有稳定性。
  民歌通常有鲜明的个性,有明确的调式,其中音乐结构的功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音下方五度的下属音及主音上方的属音,支持了主音的确立,而歌曲旋律中功能音的运用,恰恰形成了四度音程进行的动力效果。
  在五声音阶中,徵、商、羽三调式功能音完全,调式稳定,在宫调式中,上方四度音4(清角)在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中该音为音阶外音,也就是说,宫调式缺少下属音的支持;角调式的下方四度音为7(变宫)也属于音阶外音,即角调式缺少属音的支持。由于宫、角二调式在音乐发展中缺少稳定性,不易于形成明确的终止感。另外,在五声性音阶旋律中,宫、角两个调式,也不易于形成音乐色彩的变化,如灵活自由的转调、调式色彩的游移等。因此,在安代音乐中很少宫、角调式。徵、商、羽三个调式适于表现民歌旋律四度运行的强进行效果,因此在安代音乐中常用这三种调式。安代音乐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徵调式的音调,这不是制度上的规定,也不是某位权威人士的推动与倡导,而是安代的仪式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人民大众在祭祀、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审美情趣所致。
  2 安代音乐调式游移、调式交替
  安代音乐虽然在篇幅上较为短小,但音乐色彩非常丰富,常常在短小的安代歌曲中,既出现调式的游移,又出现调式的交替。
  (1)调式游移
  在五声音阶的调式中,缺宫音或无角音的出现而变为四声或三声的音阶形态,而出现向下属(无角)或向属方向(缺宫)的调性游荡空间。在蒙古族民歌中,往往利用这种潜藏两个或三个宫系和多种调式可能性,使旋律蕴含着多调的内涵。表现形式为:无宫又无角的调性空间,含有三个宫系和三种调式的可能;缺宫或无角的调性空间,则含有两个宫系和两种调式的可能。
  例如:笨布莱歌曲只出现G、A、C、D三全音,由于G音不断被强调,并得到低音作上五度(属音意义)强有力的支持,使G音取得主音的地位。但它可看作为以C为宫的G徵调式(缺宫无角);也可把它看作以G为宫的G宫调式(无角),因而具有两个宫系、两种调式可能的调式浮动倾向。
  (2)调式交替
  安代歌曲《征兆》,此曲是A徵调式。在歌曲的前4小节,是歌手的领唱部分。领唱者在前两小节里,以每个音均是四分音符的节奏,唱出了E、A、A、D四个音,给人以庄重之感,并不乏动力性。在紧接着的3、4小节,是由八分音符构成的具有欢快、诙谐特点的旋律。在这一主题旋律里,已形成了一定的对比性因素。在接下来齐唱的呼应声部中,均是完全重复领唱的前两小节的内容,形成了固定音型的呼应手法。在齐唱部分的E、A、A、D四个音中,A音是A徵调式的主音,E音是它的属音,D音是它的下属音,因此,该音型片断形成了“属——主——下属”的连续四度的旋律进行,既构成了音乐发展的动力感,也起到了稳定调性的作用。
  登代和征兆都是有三小节转调性补充乐句,且转调方式相同,这三小节的音调也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在安代仪式中,尤其是在仪式的高潮阶段,尤如群众性的民歌联唱,歌声从不间断,需要有固定曲牌性质的衬词旋律片断,来完成前、后歌曲的顺畅衔接,这些曲牌性衬词旋律片断,是在安代仪式的行为实践中约定俗成的。
  3 博曲与安代曲中带有b6音的特性调式与带有b3音的安代曲的相似性特征
  读过有关博音乐及安代音乐的分析,尤其是在看过“带有降二级变化音的特性徵调式”的提法时,安代曲中有关变化音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查阅了有关安代音乐、博曲调及乌力格尔曲调中所有带有变化音的乐曲之后,笔者发现,这些带有变化音的乐曲音乐变化多端,色彩丰富,并在这三种不同的音乐形式中,带有变化音的乐曲,有些共同的特性。
  有一首短小的安代歌曲“笨布莱”,其旋律中羽音与降羽音并存,在博曲中也存在角音与降角音并存现象。羽音与降羽音并存的歌曲均为徵调式;角音与降角音并存的歌曲均为商调式。这两类歌曲在旋法特征上基本相同,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也十分相近。这两类歌曲在其它民族的民歌中,是极为少见的。经过分析笔者认为,这两类歌曲有同质性,是由四声音阶中各调式的音阶结构特点决定的。
  在四声音阶中,徵、商二调式有完全相同的音阶结构。由此可知,在五声音阶中,宫与徵、徵与商、商与羽、羽与角的二调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当前者缺少角音,后者缺少宫音时,会形成相同的调式结构。
  比如:五声音阶的徵调式无角音与商调式无宫音所形成的四声音阶,二者的调式音阶结构相同。当徵调式加入降二级音b6及商调式加入降二级音b3,二者的音列结构仍然相同。全曲是由G、bA、A、C四个音组成的一句体乐段结构,上一分句4小节,结束于徵(A),下一分句2小节,结束于宫(C),虽然全曲结束于宫音,但该音具有不稳定性,而徵音却不断被强调,形成正格逆转呼应:主音(徵)——下属(宫)。全曲始终未出现角音(E),调式有向下属调游荡的空间。因此,在科尔沁地区流传的安代曲、博曲,及其它民歌中含有b6音的歌曲与含有b3音的歌曲,大多有同质特征。
  笔者认为,在安代曲及博曲里的一些徵、商调式中出现降二级音,是有其合理性的。在徵调式里,降二级音(b6)与其上方的宫音(1),形成接近于大三度的音程关系,有开阔、空旷的色彩,符合蒙古先民的审美情趣,该音与其调式主音徵(5),形成略大于小二度的音程,既有咏诵性特点,又能表现神秘特性,适合于仪式的需要。商调式亦然。
  
  二 安代音乐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1 安代音乐的特点
  首先,音乐形态保持原生特点。即就音乐的本体而言,不应该有后来专业化的增删、装饰、润色。
  其次,安代歌曲的演唱者应该用民间的演唱方法、演唱特点进行表演,而并非挑选专业演员,用所谓“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演唱。
  再次,仪式音乐要在特定的仪式场合进行表演。失去了特定的表演场合,也就部分地失去了音乐的原生性。因为在仪式进程中,人们的心情随仪式事项而欢跃、悲痛、超脱、圣洁,此时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情感,与自娱哼唱时的心境来演唱歌曲时所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
  通过对安代原生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以驱鬼治病为目的的仪式行为中所用的音乐是原生性的,而广场娱乐性、舞台表演性的安代音乐,倾向于非原生形态。
  作为一个仪式活动的局内人,所期待的安代仪式的目的是:通过集体性的仪式活动,获得一种超自然的力量,驱走病魔,以达到治愈安代病的目的。而如果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以客观的方式来分析、研究安代,就会发现,这种古老而传统的仪式行为,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积极的影响。
  2 安代音乐的社会功能
  第一,精神治疗作用。安代,以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进行精神劝慰,对患者而言,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条件下,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带领患者狂歌劲舞,放松身心,这种方式也与当今医学界利用“力学共振”的原理治愈一些神经性疾病相符。同时,环境因素也很重要,选一处风景秀美的宽阔场地跳安代,也符合当今国际医学界所倡导的“自然疗法”、“绿色疗法”。
  第二,强身健体的功能。当前在通辽市库伦旗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地的一些学校里,擅长于安代表演的人们编排了安代体操,供学生们在课间操上锻炼之用。库伦旗乌兰牧骑也编排了适合于群众表演的安代舞,带领当地群众在夏日傍晚的安代广场上(库伦旗最为著名的人们运动锻炼的场所)锻炼与表演,可见,在增强人们的体魄方面,安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举办安代的目的是为了经病人治病,那么给病人医病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邻居,远近村落的农牧民,都赶来参加安代仪式呢?这除了表现出了蒙古人民的热心、仁爱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几百年前,东蒙科尔沁地区人们的生活十分清苦,也很单调,当时也许还没有那达慕大会那样的集体性活动,娱乐活动极少,举办安代,是人们释放心中的压抑,寻找自我调节单调生活的一种有效的办法。通过举办安代,可以说是一种一举双得的办法——既可以帮助病人解除病魔的困扰,也通过唱跳安代,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康,还是生活压力、困苦的一种解脱方式。
  一场大规模的安代仪式,吸引了广大农牧民参与进来,促进了邻里的团结互助,体现了邻里的仁爱之情,培养了人们的协作精神,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同时,这一群众性的集体行为,避免了那些精神空虚的人员游手好闲,或者违法乱纪扰乱社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白翠英、陈稚卉:《安代研究四十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1992年版。
  作者简介:
  贾晓光,男,1973—,内蒙古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音乐教育学,工作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贾晓松,男,1976—,内蒙古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工作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翻译学归结论》在翻译研究中获得新的突破。在介绍翻译学归结论的基础上,作者将关联原则融合于旅游资料汉英翻译,探讨了旅游资料汉英翻译中的可译性和对等性问题,建议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趋同。  关键词:归结论 旅游资料 关联原则 可译性 对等性 趋同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对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很多外国游客主
期刊
摘要互文性强调特定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互文性理论指导公示语汉英翻译,非但可能而且必要。本文作者将互文性理论运用于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实践,分析讨论了在此过程中存在的语境互文,体裁互文和表达方式的互文。从而得出互文性理论对于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互文性 公示语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文公示语翻译现状    公
期刊
摘要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了负面影响,而网络对大学生网民的情感表达,也同样具有双面作用。大学生的情感正处于过渡期,网络对其情感的影响,需要各方面做积极的引导。鉴于此,本文在分析网络对大学生情感表达影响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情感 措施  中图分类号:B82-054 文献    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以及信息丰富性等特点,促进了人
期刊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工具。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读英语诗歌,指出诗歌中的隐喻,其实是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世界的基本体验,是诗人对基本概念隐喻的拓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隐喻 英语诗歌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来修饰话语的特殊的修辞手段。由此出发,隐喻
期刊
摘要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进行交际。因此,在重视语言知识积累的同时,如何提高语用交际能力,也就成了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语用失误现象。首先调查研究口语中会出现哪些语用失误,然后依据错误分析的步骤对失误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解释,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强调语用能力的培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误 差错 语用失误 语用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早期的且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共产党员,王德三从民众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民众联合的对象、民众联合的方法、民众联合的领导力量等各方面进行详尽论述,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民众联合思想,对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王德三 民众 联合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王德三(1898-1930),原名王懋廷,字正麟。云南祥云人。先后就读于大理中学、昆明成德
期刊
摘要诗歌翻译历来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英语和汉语诗歌的互译更是如此。这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语系,其诗歌表现规律存在很大差异。英语和汉语迥异的语言规律和中西文化差异,决定了灵活处理策略在英汉诗歌互译中的重要作用。翻译是在另一个新的背景下对原文的重新整合。只有恰当把握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原则,才能在诗歌翻译这一高难领域大显身手,妙笔生花。  关键词:诗歌翻译 韵律美 灵活性 效果对等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浙江水彩画是中国水彩发展的前沿,通过材料与技法的拓展,形式和观念的更新,浙江水彩画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艺术体系和艺术特色。具有民族性、现代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浙江水彩,在中国绘画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水彩画 民族性 现代性 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J225 文献标识码:A    浙江水彩是中国水彩发展的前沿,见证了中国水彩的成长与繁荣。它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平台和浙江深厚的人文
期刊
摘要石涛是清初著名绘画大师和绘画美学家。早年因家国之变,遁入佛门,晚年改进道门。本文通过对石涛“一画说”中“以一治万,以万治一”为核心的艺术内涵的研究,来探讨佛、道思想对石涛《画语录》中“一画说”绘画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石涛 “一画说”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石涛(1642-1707),是清初一位独创派绘画大师和绘画美学家,由于少年时的家国之变,而遁入佛门。约在去世前十年
期刊
摘要黄自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对中国专业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堪称“学院派”歌曲创作最早的蓝本。以《春思曲》为例,论文阐述作品完全采用西方声乐作品创作的格局、运用西方传统作曲技法进行中国艺术歌曲探索的创作手法,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蕴含古诗词韵味和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创作特点,揭示其“学院派”作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黄自 艺术歌曲 学院派 春思曲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