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意外” 绽放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p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作为教师,如果能在“意外通道”出现时敏锐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并由这“通道”智慧地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一定会使课堂绽放更多的精彩。
  一、“发现问题”,升华认知
  案例:“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让学生拿11根小棒,大概有一半的学生采用老经验1根1根地拿,而采用最简便方法“先拿1捆,再拿1根”的学生并不多。针对这样的“意外”,我重新调整思路,让学生比赛“拿十几根小棒,看谁拿得又对又快”,并且让做得快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通过游戏与交流,学生逐步地认识并感受到“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
  思考与启示:
  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动手操作时往往只凭借自己的认知解决问题,而不会想一想怎样做更好、更优化。当出现这种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认知的局限,发挥教学机智,调整教学思路,通过进一步的活动引领学生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会用更优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
  二、“变废为宝”,启迪思维
  案例:“解决问题”教学片断
  将两步计算14 36=50、75-50=25写成综合算式时,学生出现了两种错误的方法:14 36-75=25,75-14 36=25。针对这样的“意外”,我并没有第一时间评价对错,而是把它重新“还”给学生:“你认为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如果不对,正确的算式应该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大家逐渐认识到存在的错误,并由此产生正确的综合算式 75-(14 36)=25或75-14-36=25。
  思考与启示:
  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由于认识的偏差产生错误。针对学生出现14 36-75=25、75-14 36=25的错误,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把它重新“还”给学生,让他们去争辩、探究,明确错误的根源,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这里,教师把错误变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寻找、思考、交流、反驳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明白了错误的原因,更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了思维。
  三、“将错就错”,发现规律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我先让学生观察1/3=2/6=3/9的规律,有学生发现“第一个分数的分母乘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刚好等于第二个分数的分母,也就是3×2=6;从第一个分数到第三个分数也是这样,3×3=9”的“规律”,而且经过他们的“提醒”,更多的学生对此“规律”表示赞同。针对这样的意外,我顺水推舟,说:“嗯,有道理。那是不是这样的规律适合所有的情况呢?”学生用他们发现的这一“规律”去验证2/3=4/6=6/9,结果发现3×4≠6、3×6≠9,从而明白他们的“发现”没有普遍性。通过再次观察、交流,学生最终发现“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相同倍数,分数大小不变”的基本性质。
  思考与启示: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似乎合理的意外回答将错就错,顺着错误延伸下去,引导学生用错误的发现验证2/3=4/6=6/9,发现3×4≠6、3×6≠9,从而明白自己的发现没有普遍性。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信服地放弃了自己原先的观点,对“特例”进行修正,最终发现普遍性的规律。这节课的“节外生枝”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课堂更是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精彩。
  四、“意外之点”,举一反三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后,我要求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纸上折出它的1/2,并把它展示在黑板上。很多学生都高兴地把自己的作品贴到了黑板上,但有一位学生把自己折的1/4也贴到了黑板上。针对这一“意外”,教师及时抓住这一错误资源提问“你们能使它变成1/2吗”,引导学生进行修正。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上出现了8/16、3/6、5/10······的分数,并且发现“只要涂色部分是平均分份数的一半,就可以用分数1/2表示”。
  思考与启示:
  教学实践中,课堂意外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及时发现这些可利用的“意外”,及时肯定,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探索直至豁然开朗,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教师通过对这样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意外”的悉心点拨,智慧引领,让学生对1/2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意外的收获。而且,通过教师这样的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不能用静止的思想和观念来看待问题,应该用动态的、变化的思想和观念来看待问题,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更加强烈,创新的火花得到了点燃。
  学生的奇思妙想、大胆探索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具有生命的“意外”,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预设,让“意外”在课堂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绽放绚丽的精彩!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可以看出,“替换”这一内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数量关系的转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境、预设、迁移、尝试、检验、比较、归纳、变式等环节,尝试强化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1.设境  课始,我以《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替换”策略:“曹冲是用什么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把大
数学家阿蒂亚说:“代数是有序的逻辑,几何是看得见的逻辑,概率是无序的逻辑。”在小学进行“可能性”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随机活动经验,增强随机活动体验,逐步建立随机观念。在听课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比较重视实验教学,组织学生通过多次实验体会随机性,但对在实验中得到的统计数据缺乏分析意识,或置之不理,不分析;或简单分析,走过场;或缺乏本体知识,不会分析,未能及时借助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可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很重要的。然而,仔细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的甚至不到一秒钟,就迫切地请学生回答,学生“无语”时教师自己就会代替学生来回答,这样的课堂提问流
案例回放:  前不久,笔者听了五年级一位教师执教“小数的连除”一课,例题是一道应用题:“一只蜜蜂0.5小时飞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这位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式,汇报时说明列式的理由。纵观学生的列式,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应用常规的思路列式,即9.3÷0.5÷2.4,先求蜜蜂每小时飞行的速度,再求蝴蝶每小时飞行的速度。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列式的:9.3÷2.4
很多教师都提倡课堂的情境一定要设置得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设计问题的情境上,结果情境营造得引人入胜,但教学却变味了。于是,又有很多教师纷纷拿起笔批判如此情境为哪般,呼吁大家还是不要如此大动干戈地设计问题情境。因此,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为学生创设所需的低碳问题情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于传统的数学问题如果借助创设情境加以改造,则会诱发学生自觉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
“认识千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然而,虽然千米也是长度单位,但是它与其他几个长度单位的学习又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像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这些单位都是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尺、米尺等直接测量得出,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比较直观地得到这些长度大小的范围,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了直观的印象,
计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探究算法——归纳算法——应用巩固”。的确,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情境似乎不太感兴趣。我研究后发现计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材都是按照一定顺序和规律安排计算内容的,所以尝试从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入手,引导他们通过解读算式自主学习新知,并且设计新旧知识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最终发现运算
我们在听课时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时一堂课教材呈现的内容多、知识点多、要解决的问题多,授课教师在讲台上忙得不可开交,什么都作为重点,什么都讲,面面俱到,教师累学生困;有时教学内容很少或很简单,甚至半堂课就完成了既定任务,多余的时间只能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使整堂课显得很单薄,很难出彩;还有的时候,教师分不清主次,过分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本末倒置,使学生的思维训练点得不到有效开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恰似春风吹拂大江南北,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不够成熟,往往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盲目解题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我认为,新课程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分析产生易错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出现易错题的原因  1.心情急躁,思维呆滞。部分学生面对难题情绪急躁,缺少解题的内驱力,在无外力可依下
孙睿佳生活照  保送研究生至上海复旦大学,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既是竞赛达人,又是绘画能手……说的正是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的孙睿佳。在大学期间,孙睿佳不断挖掘着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已经足够优秀的她还在乘风破浪,迎接新的挑战!严于律己 全面发展  谈到大学学习,孙睿佳认为自律是最不可或缺的,她也一直把“自律即自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偷懒拖延的念头,重要的是能否克服。孙睿佳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