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时代,信息网络化已成为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在信息社会的小学生们,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掌握更新更快的学习方式,全面地接触社会。因此,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必须加快,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将信息科学与技术广泛地融入小学教育中去,才能给小学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关键词】巧用;信息资源;语文;滋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更能感受到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彰显的魅力。多媒体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教师要精选资源以适度、适时为依据,巧妙地把信息资源与语文课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开拓视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为语文课堂润色。
1. 信息化资源与语文课的整合重在一个“巧”字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资源异常的丰富。网上的教学课件更是琳琅满目,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便。教师若有所需,只需在百度中搜索,课件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如此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备课时间,可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吗?回答是“不能!”有例为证:记得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课前临时决定下载课件,但课后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1)课件与本来的教学设计思路差异较大,课堂衔接不连贯。(2)展示课件与对学生的引导结合不当。(3)学生上课看热闹,课后效果差。课后我反思,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可以“拿来”,但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巧妙整合。
1.1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度。
人常说“物极必反”。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教师在搜集资源制作课件时真是望生成龙,总想把一切都给学生,可是课堂毕竟时间有限,我们教师应“忍痛割爱”结合实际,取其精华,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1.2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时。
同一种资源用在不同的时段对学生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记得我给两届学生同样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多媒体资源用的都是一样的视频。在一届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用视频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联想,把你想到的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浮想联翩,联想的内容异常丰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也有帮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另一届学生教学本课时,把这段视频用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拓展练习时,让学生练习写作时播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同样的多媒体资源,同样的年级段,只是播放的时段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大相径庭。这样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一个启示:教师不仅要精选信息化资源,还要巧妙地安排媒体资源使用的时段,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2. 利用信息化资源为语文课添光彩
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变革,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精选媒体资源,巧与语文课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让多媒体资源为语文课画龙点睛,为我们的语文课添光彩。
2.1 利用信息化资源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各方面成长的特殊阶段,视觉、听觉敏锐,注意的稳定性受时间的限制。信息化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考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设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分析课文时,感觉让学生通篇采用朗读分析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在備课时我灵机一动搜集了视频,孩子一定喜欢。在教学时发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时,教师播放这段视频。在课堂上视频一播放,学生们立刻打起精神,真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高涨。这时再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更乐于接受。我心中暗自感叹: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2.2 利用信息化资源创设情境。
人常说:“触景生情”,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外出游山玩水是一种奢望,《烟台的海》、《草原》此类文章的,学生只能从文字中体会景色的美,那只是一种抽象的美,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的赞美只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既然网络资源已普及到农村,多媒体设备全面到位,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穿越时空,去看看烟台四季的海,去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迷人风光,给学生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搜集了草原视频和表现草原美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声音美、颜色美和景物美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教学时,我以导游的身份组织教学,学生成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个个游客,我们一会儿欣赏草原美景,一会儿欣赏老舍的《草原》美文,一会儿学生又是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整节课情境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上旅游,在快乐中学文,在游戏中锻炼了能力。最后学生舍不得离开,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2.3 利用信息化资源开拓视野。
井底之蛙的故事众所周知,青蛙和海鳖的眼界与思维完全不同,倘若海鳖生活在枯井里,它也难以知道大海的的广阔,可是青蛙的鼠目寸光和它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一些可爱的“小青蛙”。一节早读课,我在检查《詹天佑》一课的预习中有“隧道”一词,我随便问了一句“你们见过隧道吗?”大部分学生投来了茫然的目光,也许你觉得这些孩子是井底之蛙,可是你走进他们的生活你会理解他们的无知。课间休息时,我立即从网上搜集了两张隧道图。上课时,我播放给他们看,结果孩子们投以惊讶的目光,情不自禁的“哇!”从大屏幕上,他们见到了真正的隧道。课后我想农村的孩子真的知道的太少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结合学生实际,尽可能的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拓学生的视野。
总之,信息化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学生实际,巧妙地利用信息化资源。从学生兴趣的激发、情境的创设、视野的开拓角度去发挥资源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滋润我们的语文课堂。
收稿日期:2013-02-22
【关键词】巧用;信息资源;语文;滋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更能感受到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彰显的魅力。多媒体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教师要精选资源以适度、适时为依据,巧妙地把信息资源与语文课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开拓视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为语文课堂润色。
1. 信息化资源与语文课的整合重在一个“巧”字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资源异常的丰富。网上的教学课件更是琳琅满目,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便。教师若有所需,只需在百度中搜索,课件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如此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备课时间,可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吗?回答是“不能!”有例为证:记得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课前临时决定下载课件,但课后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1)课件与本来的教学设计思路差异较大,课堂衔接不连贯。(2)展示课件与对学生的引导结合不当。(3)学生上课看热闹,课后效果差。课后我反思,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可以“拿来”,但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巧妙整合。
1.1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度。
人常说“物极必反”。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教师在搜集资源制作课件时真是望生成龙,总想把一切都给学生,可是课堂毕竟时间有限,我们教师应“忍痛割爱”结合实际,取其精华,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1.2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时。
同一种资源用在不同的时段对学生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记得我给两届学生同样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多媒体资源用的都是一样的视频。在一届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用视频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联想,把你想到的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浮想联翩,联想的内容异常丰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也有帮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另一届学生教学本课时,把这段视频用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拓展练习时,让学生练习写作时播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同样的多媒体资源,同样的年级段,只是播放的时段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大相径庭。这样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一个启示:教师不仅要精选信息化资源,还要巧妙地安排媒体资源使用的时段,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2. 利用信息化资源为语文课添光彩
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变革,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精选媒体资源,巧与语文课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让多媒体资源为语文课画龙点睛,为我们的语文课添光彩。
2.1 利用信息化资源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各方面成长的特殊阶段,视觉、听觉敏锐,注意的稳定性受时间的限制。信息化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考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设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分析课文时,感觉让学生通篇采用朗读分析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在備课时我灵机一动搜集了视频,孩子一定喜欢。在教学时发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时,教师播放这段视频。在课堂上视频一播放,学生们立刻打起精神,真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高涨。这时再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更乐于接受。我心中暗自感叹: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2.2 利用信息化资源创设情境。
人常说:“触景生情”,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外出游山玩水是一种奢望,《烟台的海》、《草原》此类文章的,学生只能从文字中体会景色的美,那只是一种抽象的美,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的赞美只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既然网络资源已普及到农村,多媒体设备全面到位,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穿越时空,去看看烟台四季的海,去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迷人风光,给学生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搜集了草原视频和表现草原美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声音美、颜色美和景物美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教学时,我以导游的身份组织教学,学生成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个个游客,我们一会儿欣赏草原美景,一会儿欣赏老舍的《草原》美文,一会儿学生又是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整节课情境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上旅游,在快乐中学文,在游戏中锻炼了能力。最后学生舍不得离开,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2.3 利用信息化资源开拓视野。
井底之蛙的故事众所周知,青蛙和海鳖的眼界与思维完全不同,倘若海鳖生活在枯井里,它也难以知道大海的的广阔,可是青蛙的鼠目寸光和它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一些可爱的“小青蛙”。一节早读课,我在检查《詹天佑》一课的预习中有“隧道”一词,我随便问了一句“你们见过隧道吗?”大部分学生投来了茫然的目光,也许你觉得这些孩子是井底之蛙,可是你走进他们的生活你会理解他们的无知。课间休息时,我立即从网上搜集了两张隧道图。上课时,我播放给他们看,结果孩子们投以惊讶的目光,情不自禁的“哇!”从大屏幕上,他们见到了真正的隧道。课后我想农村的孩子真的知道的太少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结合学生实际,尽可能的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拓学生的视野。
总之,信息化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学生实际,巧妙地利用信息化资源。从学生兴趣的激发、情境的创设、视野的开拓角度去发挥资源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滋润我们的语文课堂。
收稿日期:201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