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季兰的团扇情怀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hiiu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扇在2015年被纳入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过七旬的梁季兰作为传承人,专注团扇已有60余年。多年来,她对团扇的热情只增不减,她以炉火纯青的精湛技艺塑造了上百个精美绝伦的作品,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匠人精神,为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创造着非同寻常的价值。
  梁老师能有今日的成就,得益于她年轻时的刻苦用功,梁老师钟爱工笔画多年,从年轻时就经常与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伴到天坛、中山公园等地写生,捕捉生趣。梁老师说:“那时候骑着自行车,带着面包和水,到中山公园画牡丹,一画就是一天,中午饿了吃点饭,溜达溜达继续画,有时候一天才能画出牡丹的花头。”写生是梁老师最喜欢的事,她觉得在写生过程中,眼神、手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是一种激发创作与灵感的绘画形式。到现在为止,梁老师的很多手稿都是年轻时写生的稿件,再加上后期的修改、创作,达到现在绝美的效果。
  梁老师从美校毕业后从事着美术设计的工作,在绘画上得到了她的公爹——著名画家马晋先生的指导,使她的绘画水平不断提高。那时候,马晋先生绘画的团扇给梁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花姿鸟态在扇面上所呈现的静态美,让她对团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梁老师决定跟着马先生学画团扇,先从纸上画起,马先生在一旁指点,凭借年轻时的绘画功底又跟着马先生学了八九年画团扇的技法,入了门,也就开始真正地喜炊上了画团扇。那时候,由于日常工作占用了她大部分的时间,导致画团扇搁置了很久,后来到快退休的时候,才开始零星地画一些手稿。梁老师常说,不能把小时候学会的好东西轻易丢掉,于是退休后她开始专攻绘画团扇的工作,几年来她连画带做制咸了百余柄团扇的成扇。
  迄今为止,75岁的她仍然将画团扇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她常常画到深夜,沉迷时连饭都忘了吃。以梁老师的话说,画工笔画就得坐得住,不管外界多热闹也不被打扰,沉下心来,这样才能画得出一幅好画。正因为热爱,艺术才能够与生活相融合,是团扇的艺术魅力,让梁老师一生都在追求、探索着它。
  她画的团扇多以花鸟为主,艳丽的色彩下又显得格外雅致,别有韵昧,柔软又纤细的毛笔在她的手中游刃有余地勾勒着优美的线条,似乎她笔下的花鸟都被赋予了生命力,看起来那么生机勃勃。即使在寒冷的冬天看上几眼梁老师的团扇,也会有一种万物复苏的视觉享受。
  在她的工作室,我还看到她做成成扇所用的各色丝绸色边,还有装饰扇柄所用的各色流苏,以及展示咸扇的一个个镜框。所有的步骤虽然繁琐,但她却是乐此不疲。若不是我亲眼所见真的难以相信,这100个沉甸甸的镜框中静放着的艺术品全部出自七旬老人之手。她的丈夫马龙先生曾这样评价她:“现已七旬高龄的画家,仍不辍耕耘,画百扇,再做成成扇,没有一定的信念和毅力难以做到。”这正是她对于艺术的热爱,对于艺术的追求。
  梁老师曾自己出版了一本《百扇一书》,将她的所有作品记录在册,供世人观赏,这给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机。不少商家打著梁季兰老师的名义在交易平台出售稿件,梁老师却碍于麻烦从未追究过责任。她指着背后壁橱里搁置的众多团扇跟我说:“迄今为止,我从未卖过一把扇子,不是送人就是自己收藏,也不知道应该卖多少钱。我一直觉得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用钱来衡量。”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吧!
  她曾经多次办百扇展,让她的扇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展览中很多人喜欢团扇,但又仅限于喜欢它美丽的外在,真正愿意走进团扇之内的艺术境界的人少之又少。梁老师告诉我,今年她还要再办一场展览,花多少钱都无所谓,目的是要让团扇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传统文化继续发光发热,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团扇,去感受七旬老人对于艺术的执着。
  据《北京纪事》整理
其他文献
韩信是汉朝最会带兵的大将,他不仅擅长用兵,而且他的战略思想很有智慧。  韩信“背水一战”是经典战术,他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有两种结果,一种是“生”,一种是“死”,不过当人被逼入绝境时,士兵们就会有超出平时潜能的发挥,而借助这股力量或许可以“向死而生”。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在井陉口进行的,当时韩信带着数万汉军越过太行山,而赵王歇集中20万兵力等待着跟韩信决战。从地理位置上赵军扼守井陉口,居高临下,而且
期刊
吕大临,字与叔,号芸阁,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他是北宋著名的金石学家。  古代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的青铜器,且那个时候研究金石学的人,手里的青铜器十有八九是通过挖古墓得到的,所以那个时候的金石学家有点像现在的考古工作者(別误会我的意思,我只是说像,而没有说是,乃是因为十他们在挖古墓时,与盗墓贼的挖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挖完了就完,完全没有保护意识,区别只在于,他们从古墓里找到文物后,不是为了卖
期刊
塔尼亚老师知道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决定要尽力帮助这个孩子。她参加了配型测试,经过一个艰难的、长达数月的筛选过程,最终结果显示,她与伊娃完美配型,可以捐献。  美国俄亥俄州一名10岁女孩患病导致肾衰竭,需要肾移植,但她的家人却全部配型失败。危急关头,她所在小学的一位老师塔尼亚·托马斯与她配型成功,决定捐出了自己一侧肾脏,救女童一命。而这位老师,与被救女童几乎素不相识。  伊娃·埃文斯就是这位既不幸又幸
期刊
垂杨柳,为何自古柳树特别多?柳荫街,为谁树起纪念碑?南柳巷,为何吸引侯宝林?北京站,为何胡同叫“柳罐(儿)?  名字中带柳的胡同和街在北京大大小小共计18条,每条都有不同的故事。虽然很多以前的建筑的原貌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是胡同和街道的传奇却会“经久不衰”的流传下去。  这些胡同名中还分两种,一种是比较直白的,像什么柳条、柳树、柳巷。还有一种比较含蓄的,像垂杨柳,柳芳。桃柳园。相对第一种,多了那么
期刊
6月19日、20日、21日,由马连良艺术研究会、北京京剧院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共同举办的京剧马派艺术人才培养班的学员們,将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为首都观众奉献三场精彩的演出。这三场演出的剧目分别是《赵氏孤儿》《审头》《淮河营》和《白蟒台》《清官册》。  马连良先生是京剧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他所创立的马派艺术向以潇洒飘逸、雅俗共赏而深入人心。这次马派班汇演的五出剧目,可以说是涵盖了马大师不同历史时期
期刊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曾在中国话剧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杰作,但它却是从废纸篓里找回来的。  1933年,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精心写作,五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他的處女作《雷雨》。但当他将《雷雨》的手稿投寄出去以后,一位不识货的编辑竟然把它丢进了废纸篓。后来,还是巴金意外地从废纸篓里发现了这份手稿,他在读罢之后,深感作者才华非凡,认为这是一部感情深沉的好作品。  后来,在巴金的高度评价和积极推荐下,《雷
期刊
5月16日21时30分,82岁的赵康民与世长辞。44年前,正是他最早将兵马俑认定为文物并进行了最初的修复,守护了这一伟大的人类文化遗产。  在陕西临潼的兵马俑景区里,如往常一样,游人如织。每一位参观的游客,无不被眼前气势恢宏的兵马俑所震撼。他们驻足观看,发出阵阵惊叹。他们或许不知,如今这个壮观的“地下军团”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守护者。5月16日21时30分,82岁的赵康民与世长辞。44年前,正是他最早
期刊
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也是落英缤纷的日子。花有开有落,事有始有终。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在春花烂漫的时候,明的内心却是伤感且略带寒意的。  明很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的那一天不是春日,而是初冬。明与妻子提着花篮去医院看望他住院的大学同学莉,莉这已是因肿瘤第二次住院了。明与妻子坐了很长时间的公交车才到达位于城市西边的那家专科医院,甚至打听了许久才找到莉的病房。  莉是明的大学同班同学,也是老乡。他
期刊
“甜美利落、爽朗大气”,这是外界对唐嫣的一贯印象,出道十多年,唐嫣仍旧是那个带有韧劲儿的简单女孩。在新戏《归去来》中,正是因为看中了唐嫣身上这股“大大咧咧的韧劲儿”,导演刘江在剧本未完成之时,便盛邀她来出演。如今,《归去来》正在北京卫视热播,剧中面对突如其来的诸多变故,唐嫣将萧清的委屈、悲伤演绎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几处哭戏,令人“心疼”。近日,唐嫣接受了北京卫视的独家专访。  《归去来》是目前唐嫣拍
期刊
5月21日,北京电视台“欢聚一堂”系列社区活动携《归去来》中的青年演员代表于济玮、王天辰、马程程来到香河园北里社区,与现场观众近距离互动。在山东出生长大的青年演员于济玮,身上自带着山东人淳朴耿直的憨厚气质。此次在《归去来》中饰演的宁鸣一角,面对观众对宁鸣“呆萌可爱”的评价与肯定,于济玮憨笑回应,“我跟宁鸣其实差不多,都有淳朴的一面。宁鸣是普通家庭出身,条件没有那么好,靠自己努力考上清华,对爸妈很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