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孤韵以诗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2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阮籍和陶渊明作为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家世背景以及人生遭际、理想抱负极为相似,对阮、陶二人的诗作加以具体分析,可见阮籍《咏怀诗》的创作题材、表达内容、艺术风格对陶渊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阮籍 咏怀诗 陶渊明 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阮籍作为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五言《咏怀诗》82首代表其最高文学成就。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认为阮籍《咏怀诗》蕴含深广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深度,同“极有风骨”的建安文学一样,表现出高深古朴的艺术风格,得到后代诗评家的一致推崇,对其在后世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继阮籍之后,有左思、郭璞、陶渊明、陈子昂以及李白等,他们大都怀才不遇,而又执著地追求理想和光明,因此,继承和学习阮籍《咏怀诗》借用比兴象征、以古讽今、寄托寓意的表达手法,抒发内心悲苦忧愤的情怀。尤其是相隔150余年之后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以其诗歌作品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所有对陶渊明产生过影响的诗人中,阮籍应该是最突出的一位,正如王瑶所言:“到陶渊明,我们才给阮籍找到了遥遥嗣响的人;同时在阮籍身上,我们也看到了陶渊明的影子。”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家世背景以及人生遭际、理想抱负极为相似,从而使两者的思想境界、创作题材、表达内容、艺术风格也遥相呼应。
  一
  阮籍出身名门,父亲阮 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丞相。晋书《阮籍传》记载说:阮籍相貌俊伟,少年聪颖,天赋极高,八岁时就能写诗作文,且性格恬静喜怒不形于色,终日弹琴唱歌。阮籍的人生际遇及理想抱负在其《咏怀诗》82首中或直接或隐晦地表达出来。
  阮籍所生活的魏晋易代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乱世,司马氏集团与曹魏统治者为抢夺政权而激烈斗争,战火连天,天灾盛行,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和时代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阮籍,显现出一种乐观、自信、进取的积极人生态度。阮籍三岁便遭丧父之不幸,似乎更磨砺和激发了他要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咏怀诗》十五)表达了阮籍早期以道德高尚的古代儒家贤者为榜样的远大志向。“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咏怀诗》三十九)借歌颂壮士驱车远行、义无返顾的精神,来表达自己青年时期志向远大、渴望以身报国的慷慨情怀。
  后来,由于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的明争暗斗以及司马氏父子的独断专权,让本来有着极大政治热情的阮籍对曹魏政权产生极度的失望和不满,变得消极起来,逐渐接受了老庄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开始渴望隐逸。“人谁不善始, 能克厥终。休哉上世士,万载垂清风。”(《咏怀诗》四十二)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本来期望以自己的才学为国家建功立业,但由于“天时否泰”、“人事盈冲”的政治剧变,使得阮籍只有收起万丈豪情,远离喧嚣俗世,做个“万载垂清风”之士。黄玉顺先生在《咏阮籍》中,道出了阮籍才华横溢、至情至性、放达不拘、超然物外的秉性,简洁而真实地表述了阮籍的生平遭际、气节风度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陶渊明成长于东晋一个破落的仕宦之家,其曾祖父陶侃声名显赫,是东晋的开国之臣。青年时代的陶渊明,也曾“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五),有着超越四海的壮志,渴望着像曾祖父陶侃那样有所作为,展翅高飞。同时,陶渊明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一),希望可以遵从自己的本性,回归自然。这两种儒家和道家交织的思想影响着陶渊明平生的选择。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经历了桓玄、刘裕的两次篡晋,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对于一个有着“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的庶族文人,不愿与世俗污浊的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每当他迫于生计不得不放下内心的情怀,俯身周旋于腐败污浊的官场时,就会常常想到田园生活的恬淡美好,并心向往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二)、“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并最终放弃了“仕”选择了“隐”,毅然“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饮酒》十九),从而使自己傲然于世、清高耿介、恬淡洒脱、质朴真率的品格更加深刻地融入了自身的生命价值体系,成功构筑了令后世文人倍加仰慕却又无可企及的精神家园。纵观陶渊明的人生历程,随处可见阮籍的影子,两人的成长环境、人生遭际非常类似,造就了两者在个性及人生境界上也有相近之处。
  阮籍一生曾三次退隐,尤其是第三次隐退,他隐居到河内郡山阳县,并成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之一。其《咏怀诗》82首中多处表现了他对世态沧桑百变、兴衰更替难料的感慨,流露出强烈的远离喧嚣、归隐山林的隐逸思想:“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咏怀诗》三)、“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咏怀诗》六)、“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咏怀诗》三十三)、“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咏怀诗》三十四)。在这些诗句中,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一生也在“仕”与“隐”之间犹豫和徘徊,先后曾五次出仕,却总觉得“志意多所耻”(《饮酒》十九),直至最后辞官彭泽令,才真正地归隐。在陶渊明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归”、“还”等字眼,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陶渊明生命本体的价值取向。陶渊明所渴望回归的自然不仅是疲倦身体的憩息之地,最重要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未被世俗异化、天真恬淡的性情,是心灵的栖居之所、安顿之处。虽然阮籍在多次归隐后最后仍然选择出仕,而陶渊明最终归隐田园、躬耕自资,但两人对现实的排斥和不满、对澄明随性生活的渴望、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内心境界是相同的。
  二
  陶渊明咏怀感遇性的诗,如《饮酒》《拟古》《杂诗》《读山海经》等,受到阮籍《咏怀诗》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尤其是《饮酒》二十首,陶必铨在《萸江诗话》中指出:“此二十首当是晋、宋易代之际,借饮酒以寓言。骤读之不觉,深求其意,莫不中有寄托。”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诗中有所寄托、借题而有所寓言,而这也正是阮籍《咏怀诗》的特点。   首先,陶渊明与阮籍均擅长在诗歌中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例如:“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咏怀诗》十五),“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两首诗同为诗人写自己少年时志在认真学习《诗》、《书》等儒家经书,但后来又转至消极避世的过程及其原因。二者都是诗人塑造自身少年生活的形象,满怀希望,向往能以自身之力报效国家,但又慨叹生不逢时,壮志难酬。
  阮、陶二人在少年时都崇尚习武,任侠好义,在其诗作中也有所体现,如:“少年学击剑,妙伎过曲城”(《咏怀诗》十五),描绘一个精习剑术、英姿勃发的少年形象,令人想起曹植《白马篇》刻画的“幽并游侠儿”(《全魏诗》卷六),其豪情壮志动人心魄,也抒发了诗人少年时期渴望建功立业而终不得用的感慨。“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九首》八),借赞颂伯夷叔齐的持守、荆轲的激昂慷慨等历史人物及历史典故,塑造一位“抚剑独行游”者壮志难酬、知音难遇、充满侠气的少年形象。
  另外,二人也都借助明月、清风等意象来抒发内心的孤独、忧郁及苦闷。“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咏怀诗》一),描述诗人夜半尚未入眠,弹琴期待知音,但知音难觅,遂心下忧伤的情形。“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陶渊明《杂诗》二),皓月当空、清风徐来的凄清之夜,诗人因忧思伤心而难以入眠,塑造了一个内心充满着凄清悲凉的情绪却无处可诉的诗人形象。
  陶渊明还借助诗作中刻画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以寄托自己的情怀。他瞩目于“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二)。其实,在《咏贫士》诗中的那些贫士形象身上,都可以看出诗人自身的影子,如:“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咏贫士》六),诗人引仲蔚为同调,发思古之幽情,也借此强调了固守个人节操的决心,抒发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是自我形象的真实体现。
  其次,借古讽今抒发对政局的不满及愤懑。阮籍亲眼目睹了司马氏集团暴政下百姓所遭受的痛苦,内心极为不满,便借诗作伤时刺世、借古讽今,隐晦地对曹魏统治者的日趋荒淫腐朽的统治进行深刻揭露,如:“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咏怀诗》三十一),明写战国魏国的灭亡,暗喻当时腐败的曹魏政权也将难逃倾覆的命运,揭露了魏晋时期政治的腐败和统治者的荒淫。又如:“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咏怀诗》十二),借描写安陵和龙阳的典故来讽喻政事,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陶诗对借古讽今隐晦抒发情感这一主题也表现得颇为突出,如:“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述酒》),写诗人因晋帝被鸩杀而悲叹泪流,彻夜难寝,借此来表现了他对当下政局的不满以及内心的苦闷;“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咏荆轲》),热情歌颂了舍身为国、勇于除暴的壮士荆轲;“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读山海经》十一),借《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神话传说指出施暴虐的人必然会遭致悲惨的结局;“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云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八)、“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赠羊长史》)等诗句,可以看到他盼望祖国统一、关怀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阮、陶二人的诗作艺术风格上也有类似之处,语言自然,平易淡远,如同随意道来,无人为雕琢的痕迹。阮籍诗歌是以冲淡之风见长的,虽然在思想层面表现得“阮旨遥深”,但在审美的风格上,就诗歌的语言、词句本身看,并不雕饰辞藻。钟嵘对阮诗的评论是“无雕虫之功”,读起来“言在耳目之内”。金代文学家元遗山在《论诗绝句》中评论陶渊明的诗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天然”、“真淳”道出了陶渊明直率自然的诗风以及独立卓行的人格魅力。宋人秦观把阮、陶合称,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长于冲淡”。明人胡应麟说“元亮得步兵之淡”,更明确指出陶渊明冲淡自然的诗风是受阮籍《咏怀诗》的影响的,两者之间一脉相承,有渊源关系,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咏怀》一)、“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杂诗》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三),这些诗句平白如话,如信手拈来,但读来却觉语言精当,耐人寻味。
  费况评价陶诗说:“观其《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咏贫士》等首,则其寄托遥深,胸襟之博大,实有异乎流俗,而深入圣域,与嗣宗异曲同工,皆为登峰造极之五言。”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咏怀咏史诗继承和学习了阮籍的表达手法,二者皆为佳作。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给予阮、陶二人极高的评价,认为陶潜和阮籍以极其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且只有他们两个人才真正称为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总之,从六朝时代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阮籍清晰深刻的影印,其感遇咏怀的诗作是阮籍的嗣响。正如李商隐在《安平公诗》中所云:“清词孤韵有歌响,击触钟罄鸣环珂。”阮籍和陶渊明两位名士,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超凡的韵律风格,如同袅袅清音,穿越岁月的厚重传承千年,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2]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 韩传达:《阮籍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秦观、韩愈:《淮海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6] 费况:《与友人论五言古诗书》,《阮籍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薛新萍,女,1973—,河南陕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语文教材教法,工作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翻译不仅体现的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它还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译诗即译意象。译者对诗歌意象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他在翻译过程中对意象编码和解码的操作,也直接影响译本质量。本文从概念整合角度,对古典诗歌四种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  关键词:诗歌翻译 文化意象 概念整合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需要关注的是原文风格特征的再现问题。是否识别原文作品中通过词语、句型、修辞手段和艺术手法所体现出的原文作者的风格并在译文中生动地再现出来,是衡量译文质量优劣的标准之一。本文从风格特征再现角度出发,对北京大学罗经国教授所著的《古文观止精选(英汉对照)》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分析,探讨了部分值得商榷的译例,并试着给出相应的译文,从而更好地再现原作者的风格及原作的
期刊
摘要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古诗英译也是传递文化、研究语言的必由之路。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观点是对诗歌翻译和赏析方法的核心概括,其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的统一是古诗英译和译文赏析时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本文据此评析《春晓》一诗较为经典的两篇译文,通过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各自特点,并进一步提出,在诗歌译文赏析时,读者既要关注诗歌之美,又要注意译者对于原作的侧重点和体现的文学、美
期刊
摘要 小说以阅读为目的,同时蕴涵文化特质。可读性和文化传递性导致翻译矛盾:适应目标读者的改变与文化特征的忠实传递。本文拟从功能角度分析该矛盾,以《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为个案,试证目的论可有效解决该矛盾。  关键词:《骆驼祥子》 目的论 主体性 因素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小说翻译矛盾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以大众阅读为目的,但同时蕴涵
期刊
摘要 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境内的民间音乐葫芦丝,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音乐类(民间音乐类),是植根于丰富的傣族民间音乐,是具有民族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域文化。本文论述了葫芦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简要介绍了当代葫芦丝文化的发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角度分析了葫芦丝文化的现状,提出了文化产业开发利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理、有机的契合,以实现文化的多样
期刊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以及能指与所指理念的研究,揭示索绪尔任意性的观点与结构主义思潮之间的内在联系。索绪尔在语言学中虽然没有使用“结构”一词,但他对抽象的语言系统结构的强调,对后来的结构主义思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索绪尔 任意性 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
期刊
摘要 Grice的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是指导言语交际的重要原则。本文从合作原则入手,分析美国著名室内情景喜剧《好汉两个半》中的部分幽默对白,以实例说明违背合作原则的数量、质量、关系、方式准则产生的幽默效果。旨在提供较深的欣赏层面来理解情景喜剧中的幽默,进而为人们日常交际中如何正确使用幽默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合作原则 言语幽默 《好汉两个半》  中图分类号:H059
期刊
摘要 在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及其英译本的个案研究中,英汉主位结构及主位推进模式有较大差异。汉语句子围绕话题展开,主位变换频繁,形式看似松散,意义却紧密相连;而在英译文中,则以主谓为主干,其他成分围绕主干层层搭架,各个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严密。另外,汉语中的人称主语在英语中常被转换为物称主语。这些差异不仅反映出汉英句法“流散型”与“聚集型”、“人称”与“物称”的差异,同时也体现了东西方
期刊
摘要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自由派诗歌代表人物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其后期作品《蜜蜂组诗》,浅谈了她笔下的“蜜蜂”式女性世界,在分析其创作脉络和创作风格的基础上,讨论了普拉斯对于女性世界的关注和对女性处境的同情与忧虑。  关键词:西尔维娅·普拉斯 蜜蜂组诗 女性世界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1962年2月11日清晨,西尔维娅·普拉斯为孩子们准备了早餐之后,拧开
期刊
摘要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是中西方戏剧大家,《拜月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二人爱情婚姻方面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重新解读两剧,分析中西方婚恋观的异同。  关键词:关汉卿 莎士比亚 《拜月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婚恋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拜月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  爱情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