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二十多年,干了二十多年小学班主任的我,对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我认为,教育工作者的最本职工作就是不仅要培育适合教育的学生,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享受教育,在老师的引领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因此,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悦纳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当前,尊重学生的情感,多激励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已经成了一线教师尊崇的圭臬。所以,鼓励性评价被大量的引入课堂和平时的学生管理中。“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等语言不时在课堂尤其是小学课堂中汩汩流淌,也确确实实起到了很好的鼓励和引导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和学校管理者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这种鼓励性评价在校园中变得越来越“疲软”了。
于是,我想到了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有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汤》。
杰米扬十分好客。一天,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挚友远道造访,受到了杰米扬热情接待。杰米扬亲自下厨,为挚友烧了最拿手的好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朋友喝了第一碗,不仅啧啧称赞。杰米扬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可杰米扬仍旧不停地“劝汤”,朋友是在忍无可忍,丢下碗,留下目瞪口呆的杰米扬,拂袖而去。
汤尽管是好东西,但如果给予的量过多了,反而会给喝汤者造成心理负担,以致出现不耐烦,进而真心遭到质疑。杰米扬与挚友交际的失败在于热情过“度”,或者说处理事情没把握好一个度。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超限效应。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对于领导、妻子(丈夫)的唠叨或“不辞辛苦”的劝说、批评,听多了就会产生反感,进而出现对抗,甚至顶撞,这也是超限效应在我们心理中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提倡激励性评价,鼓励教师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于是,课堂上“夸夸夸,你真棒!”“你是最聪明(能干、听话、进步)的孩子,”等语言不断从老师的口中飞出;期末总结,几乎100%的学生都可以捧到鲜红的奖状,那些平时表现不怎么好的也被老师绞尽脑汁,冠以“全勤明星”“劳动之星”等称号;有的学校的奖品让奖状、铅笔、本子、橡皮等廉价物品退出了奖励的舞台,奖品变成书包、MP3、大部头的精版图书等“昂贵”的物品……
但是,当老师们把无数的溢美之词送给学生,把能“普及”全班同學的奖状,大宗“贵重”物品,发到学生们手上时,他们的掌声却变得稀稀拉拉,他们领奖品的神态变得懒懒散散。他们不再会因受到老师、同学们的表扬和赞美而兴奋;不再因手捧奖状站在领奖台而变激动。于是老师开始不断疑惑:我们的表扬和奖励如何不被孩子们青睐了?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因此,今天,当我们鼓励和表扬学生时,既要要讲求个“度”,也要讲求个“真”,千万不能使我们的表扬和奖励变得“廉价”和“疲软”。
所以,我们可以赞美学生,但不可用“溢美”之词。一节课,“小A最棒”“小B也最棒”“小C聪明绝顶”等充斥课堂,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疑惑老师是不是在“忽悠”我们;老师对我们的赞美是否发自“真心”。
所以,我们可以把赞美以口头或以奖状等形式“批量”给学生,但我们还应把“关注差异,悦纳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多激励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这种教育理念真真正正地落实到我们的教育的方方面面中。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上课就不会再实行“满堂灌”而采取更加灵活的分层教学;我们那些学习上非常吃力的孩子,每天作业就不会做到晚上十一二点,而是教师还没根据学生实际,布置一部分个性化作业;我们学生的学校生活除了上课、作业、吃饭以外,还有更多的适合他们发展的文体特长活动在等待着他们。
日本作家黑柳彻子以自身成长经历写成的《窗边的小豆豆》,记录了发生在小豆豆成长历程中的一个个小故事。伴随小豆豆生活的每一天的,是作为巴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坚持每天对他遇到的每一个孩子都要重复说的那一句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看似平平常常的一句鼓励的话语,就像书中的小豆豆在后来回忆总结的那样,“或许正是这句宝贵的话”,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
在小林校长这样一个“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教育信念之下,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问题孩子的小豆豆,那些身体残障,先天存有严重缺陷的孩子如高桥君,最终不仅没有被社会选择所落下,而是全都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甚至社会的精英。
小林宗作先生那句“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之所以没有被“用滥”,之所以没有“疲软”,就是因为他这句话发自“真心”,用而有“度”;而且把教育就是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教育者绝不要吝惜对每一个孩子的信任和期盼,落实和贯穿到了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既要拿起表扬这个工具,又一定要注意表扬有“度”,鼓励在“真”。为了不再使我们的表扬变得“疲软”,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度”——把握好“分寸”和“火候”,唯有如此,才能恰如其分,才能避免超限效应。
同时,我们还要像小林宗作先生那样,让鼓励性评价发自真心,且落实到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通过你的表扬和评价,要让孩子听到老师的“真意”——“听出”自己真正的长处,也能“听清”自己努力的方向;教师要让自己对学生的信任和对孩子期待,一刻不离的伴随着我们孩子的左右,把关注差异,悦纳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尊重学生的情感,多激励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的理念,落实到我们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唯有如此,我们的激励性评价和表扬才能有效鼓舞学生发扬长处,克服不足,扬帆远航;我们的学生才会成长为身心健康,悦纳自然,敢于担当,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
因此,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悦纳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当前,尊重学生的情感,多激励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已经成了一线教师尊崇的圭臬。所以,鼓励性评价被大量的引入课堂和平时的学生管理中。“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等语言不时在课堂尤其是小学课堂中汩汩流淌,也确确实实起到了很好的鼓励和引导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和学校管理者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这种鼓励性评价在校园中变得越来越“疲软”了。
于是,我想到了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有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汤》。
杰米扬十分好客。一天,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挚友远道造访,受到了杰米扬热情接待。杰米扬亲自下厨,为挚友烧了最拿手的好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朋友喝了第一碗,不仅啧啧称赞。杰米扬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可杰米扬仍旧不停地“劝汤”,朋友是在忍无可忍,丢下碗,留下目瞪口呆的杰米扬,拂袖而去。
汤尽管是好东西,但如果给予的量过多了,反而会给喝汤者造成心理负担,以致出现不耐烦,进而真心遭到质疑。杰米扬与挚友交际的失败在于热情过“度”,或者说处理事情没把握好一个度。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超限效应。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对于领导、妻子(丈夫)的唠叨或“不辞辛苦”的劝说、批评,听多了就会产生反感,进而出现对抗,甚至顶撞,这也是超限效应在我们心理中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提倡激励性评价,鼓励教师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于是,课堂上“夸夸夸,你真棒!”“你是最聪明(能干、听话、进步)的孩子,”等语言不断从老师的口中飞出;期末总结,几乎100%的学生都可以捧到鲜红的奖状,那些平时表现不怎么好的也被老师绞尽脑汁,冠以“全勤明星”“劳动之星”等称号;有的学校的奖品让奖状、铅笔、本子、橡皮等廉价物品退出了奖励的舞台,奖品变成书包、MP3、大部头的精版图书等“昂贵”的物品……
但是,当老师们把无数的溢美之词送给学生,把能“普及”全班同學的奖状,大宗“贵重”物品,发到学生们手上时,他们的掌声却变得稀稀拉拉,他们领奖品的神态变得懒懒散散。他们不再会因受到老师、同学们的表扬和赞美而兴奋;不再因手捧奖状站在领奖台而变激动。于是老师开始不断疑惑:我们的表扬和奖励如何不被孩子们青睐了?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因此,今天,当我们鼓励和表扬学生时,既要要讲求个“度”,也要讲求个“真”,千万不能使我们的表扬和奖励变得“廉价”和“疲软”。
所以,我们可以赞美学生,但不可用“溢美”之词。一节课,“小A最棒”“小B也最棒”“小C聪明绝顶”等充斥课堂,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疑惑老师是不是在“忽悠”我们;老师对我们的赞美是否发自“真心”。
所以,我们可以把赞美以口头或以奖状等形式“批量”给学生,但我们还应把“关注差异,悦纳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多激励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这种教育理念真真正正地落实到我们的教育的方方面面中。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上课就不会再实行“满堂灌”而采取更加灵活的分层教学;我们那些学习上非常吃力的孩子,每天作业就不会做到晚上十一二点,而是教师还没根据学生实际,布置一部分个性化作业;我们学生的学校生活除了上课、作业、吃饭以外,还有更多的适合他们发展的文体特长活动在等待着他们。
日本作家黑柳彻子以自身成长经历写成的《窗边的小豆豆》,记录了发生在小豆豆成长历程中的一个个小故事。伴随小豆豆生活的每一天的,是作为巴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坚持每天对他遇到的每一个孩子都要重复说的那一句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看似平平常常的一句鼓励的话语,就像书中的小豆豆在后来回忆总结的那样,“或许正是这句宝贵的话”,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
在小林校长这样一个“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教育信念之下,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问题孩子的小豆豆,那些身体残障,先天存有严重缺陷的孩子如高桥君,最终不仅没有被社会选择所落下,而是全都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甚至社会的精英。
小林宗作先生那句“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之所以没有被“用滥”,之所以没有“疲软”,就是因为他这句话发自“真心”,用而有“度”;而且把教育就是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教育者绝不要吝惜对每一个孩子的信任和期盼,落实和贯穿到了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既要拿起表扬这个工具,又一定要注意表扬有“度”,鼓励在“真”。为了不再使我们的表扬变得“疲软”,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度”——把握好“分寸”和“火候”,唯有如此,才能恰如其分,才能避免超限效应。
同时,我们还要像小林宗作先生那样,让鼓励性评价发自真心,且落实到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通过你的表扬和评价,要让孩子听到老师的“真意”——“听出”自己真正的长处,也能“听清”自己努力的方向;教师要让自己对学生的信任和对孩子期待,一刻不离的伴随着我们孩子的左右,把关注差异,悦纳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尊重学生的情感,多激励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的理念,落实到我们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唯有如此,我们的激励性评价和表扬才能有效鼓舞学生发扬长处,克服不足,扬帆远航;我们的学生才会成长为身心健康,悦纳自然,敢于担当,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