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蜀道难》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蜀道即今天“108国道”,俗又名“老川陕路”中的一段。是从陕西汉中,一直纵深进四川腹地成都的一条道路。
  从前从蜀都(成都)通往外界的路,无非只有两条:一是顺水路由成都长江支流锦江,汇入长江三峡,再从三峡可泊至荆楚(湖北)。另一条为旱路,走成都到绵阳,再过剑阁到广元,最后从广元出蜀可抵秦川(陕西)。
  


  通常我们所说的“蜀道难”指的正就是那条“旱蜀道”。2005年腊月十二以降,当我历时9天重走完了这段旱蜀道,念完了这本活《三字经》的时候,脑中竟然情不自禁就产生出了李白《蜀道难》中的那段感触:“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确,无论是面对翠云廊“石板道”上“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之“险”,还是过剑门关“楼阁道”上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之“关”,再抑或是过清风明月峡谷那架设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上的“古栈道”之“绝”, 再数风流人物也只能“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了!
  
  
  “险”“险”“险”:
  走过那一条“蜿”“蜒”“曲”“折”
  
  “翠云廊”,有人把它誉为《蜀道难》中的最后一道天堑。同时它也是衔接剑阁县与绵阳的重要交通道路。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道”是翠云廊古蜀道这一段的特色。
  车从绵阳梓潼七曲山大庙出发,一路七拐八扭,像蛇一样呈S形盘行。当穿过七曲山上一道名为“翠云廊”的牌坊时,我们的一只脚就已经踏进“蜀道南大门”的门户了。
  “古蜀道”从前指的就是我们脚下这条贯穿于川陕之间的108国道,我们俗称的老川陕路,北起陕西汉中,南贯成都的这一段路。古蜀道出了绵阳梓潼这一带,就基本上是一马平川了,所以也有人说:七曲山大庙是《蜀道难》的尽头……
  但是对于我们这重走《蜀道难》这一行人来说,翠云廊这只不过是我们万里长征第一站的刚刚开始。路况显然比我们预料的要复杂、危险得多,从成都一路出发还都是平原,到了曾经下属于绵阳管辖的德阳一带,就开始有了起伏的丘陵,而到了绵阳七曲山大庙一带,则窗外两边全是延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了。
  由于昨天夜里突降的一场雨,两边夹道郁郁葱葱柏树绿得发亮,因为道路湿滑,山道路窄,急弯多,司机把车开得非常缓慢,一路上以每小时低于40的速度在前行。
  


  这令摄影师与我都很兴奋,正好可以从容地拍照,从容地欣赏这一路上的风景,摄影师一路拍摄一路兴奋地嚷着:“酷呆了,这么优美的景色,这么好的空气质量,这一路上,哪里能找得出来半点蜀道难的端倪,倒像是走在川端康城笔下伊豆的那个天城山。”我们此时的心里似乎也有了一种“心跳着”“紧张着”“悸动着”的感觉。这里不是伊豆的天城山,更没有那漂亮的“舞女巡回艺人”在前面走。那么,那个能使我们“心跳着”“紧张着”“悸动着”的又是什么?
  车就在这时乍一下,刹住了,司机在前面吆喝,休息10分钟,解手的,烧烟的,抓紧喽。摄影师跟着山民们,跑去找地方解手去了,我独自点燃一颗烟,刚还没抽上几口,就见摄影师在远处,正手舞足蹈的极度亢奋地大喊大叫,冲我比画着手势。
  当我气喘吁吁地赶到他所发现的这片“新大陆”跟前的时候,一股沸腾的血液开始涌上了我的全身,那是一条倚着公路边的石板道路,隐蔽在公路边的树木后面,所以我们在车上根本无法发现。这条路全用一块一块的石板砖铺成,光溜溜的石板被磨得溜滑溜滑,已经看不出任何岁月年代。但是这标志性的用石板铺路的方法,肯定是“蜀道”的一种无疑。据一个老山民回忆说,他们管这个就叫“石板道”,存在的年代他们也不知道,反正这条“石板道”从前在公路还没修建好,交通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祖祖辈辈都走。从凉山乡通往剑阁县城就有一条这样石板道铺成的小路只用3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而今那条路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我现在已经可以确定这条所谓“石板道”就是历史上的那条“蜀道”。我又仔细瞅了这条“石板道”几眼,这条路基本上保存得比较完好,中间偶尔有些坍塌了的地方。这条路非常狭窄,最多只能容得下一个人,并且挨着靠悬崖悬空的那一边。我尝试着小心奕奕地行走几步,寒风猛然一吹,我打了一个哆嗦,脚下一滑差点失足,吓得我一身冷汗。这悬吊吊的场面到还真有点《蜀道难》的惊险的味道了。
  
  “关”“关”“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县城与剑门关是历史上北川一重要的门户,退可守进可攻,这一段是衔接蜀道之间的重要枢纽,其颇具代表性质的,是它的“剑阁道”上的“关”文化。
  我们赫然止步在了一方锩有“剑门关”三字的石碑前。“剑门关”!不错,这里正就是剑门关,纵使没有这方石碑,就冲这虎踞雄关的气势以及满布关楼栈道的山崖上来看也就不难断定。“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引清朝诗人任兰枝宿剑门当中的这两阕诗句,诗中架与接这两字用在这里尤为贴切。
  当年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而路经过此地,剑门山正好卡住了通往汉中、长安一带的路。诸葛亮于是下令就地开山、劈石、架路。于是有了后来的“剑阁道”。诸葛亮“剑阁道”的修建方式,《蜀水经》中有段记载:“大剑溪峡谷石岩上还存有栈道的石孔”。可见当时的剑阁道是沿大剑溪的峭壁开凿、架设的。今天大剑溪上遗留下来的石孔,就是当年铺设栈道所留下的眼。
  


  同时诸葛亮也对先秦的“金牛道”重新加以修缮,历史上开凿剑门道路的诸葛亮并不算第一人,相传当年秦预伐蜀,就以献金牛为名,骗蜀王开辟出一条入蜀的道路,蜀王于是派遣五个大力士在今天从剑门关、小剑山一带开始修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丁开路”,后来金牛没迎来,迎来的却是秦国人的战马铁蹄,这条被开辟出来的道路,就被称作“金牛道”。但毕竟当时受时间、条件的遏制,开凿出来的道路过于简陋。后来又历经几代,逐渐已经慢慢荒废。是诸葛亮将其修复、拓展的。
  
  “绝”“绝”“绝”:
  五路上青天“飞”“翻”“淌”“绕”“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最“难”的还要属过朝天明月峡,朝天明月峡上的路历来有“飞”“翻”“淌”“绕”“钻”五大路之称,虽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却都很“绝”。每一条都不是那么轻松就能过,其中尤以“嘉陵云栈”为典型。
  
  “绕”不如“钻”
  过朝天明月峡,古人一般采用这三种方式:“飞”“翻”“淌”。飞是架栈道,翻是爬大山,淌是坐船行。而后来到了近代,随着108国道,与宝成铁路的开通,才又加上了“绕”(大山)与“钻”(隧道)这两种新兴方式。
  我们从成都一路走来,走翠云廊、过剑阁、翻剑门关到达了四川蜀道的最后一段——广元。过明月峡最快捷、最相宜的方式,当然就是选择坐火车,但火车经过明月峡是不会作专门停留的,走栈道已经不现实,坐船太遥远,翻大山更不能,所以要想看传说中的蜀道中的栈道,我们只能选择“绕”走盘山路的形式。
  “绕”顾名思义就是要盘绕着山走的意思,据传早先民国年间明月峡一带修建老川陕公路的时候,修到一段名为老虎嘴的地方,因为地势太险要了,本想绕开,但这里几乎就是个独一无二的“绝境”。主持修建这条公路的美国工程师们,实在绞尽了脑汁也想不出能绕过这个弯的方法,没办法,只好用炸药在古栈道的上空的悬崖上,硬生生地用炸药炸口子,炸出来那条路就像是条摊开的老虎嘴巴一样,乍一看又像是一个圆柱体被刨开一面的侧视图。
  正因为走这段路实在太过于惊心动魄了,今天许多司机开车能绕过不走这里,就尽量不走这里。因此当我们在宝轮镇,乘坐上一辆从宝轮镇开往朝天镇方向去的小型的士面包车时,同车的司机,还有两个一同上路搭车的当地人,听说我们要去朝天明月峡,走老虎嘴那条悬路。一起白了我们一眼,那眼神里充满了责备。他们一并坚持不走这条路,请我们下车去,寻找去那里的别的途径。
  我看时间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担心如果下一辆再不肯拉我们去,会耽搁我们夜晚赶不回广元驻地,所以给司机还有那两个伙伴又是发烟,又是不停说好话,好容易说服了他们。看得出来他们最后一咬牙,点头表示同意了的时候,打心眼儿里其实还都很不情愿。
  汽车将驶进远处那悬在嘉陵江上面那一段公路的时候,车辆开始明显减少,尤其是当车驶进老虎嘴的时候,本来还和身边两个当地乘客嬉笑、拉些家常的司机,面目表情一下变得非常严肃起来。 一路不停鸣着喇叭,因为老虎嘴的入口是个大急弯,又非常的狭窄,视野也不够开阔,所以如果稍有不慎,很可能就是酿成车毁人亡的惨剧。
  摄影师出于自己职业习惯的本能,看见这样的景观,想马上下去找一个角度,拍摄几张老虎嘴的片子,就拍了司机一下:哥们儿,这停一下。司机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刚转过了口子上的急弯,猛然转过头来就是一阵怒骂:你龟儿子,不想活了嗖。但总算安全度过了最危险地段,我忙又给他们发烟,借口叫司机停车先抽几口,休息休息,而我们也可以趁此机会拍摄几张图片。
  


  摄影师站在峡谷的悬崖峭壁上,底下是汹涌奔腾的嘉陵江,我们都还算体魄健康,没有眩晕一类的症状,但饶是这样,我们站在那里手脚依然经不住有些战栗发抖。摄影师在悬崖边上架设起了三角架,而我则死死拉住摄影师的腰带和衣服,以防不测。峡对岸的山上忽然响起了一声清脆的火车的汽笛声音,我抬头望去,只见一条绿色的长龙的半截尾巴正露在外面,车头却看不见。仔细再一看,才发现原来对面的山上,竟然开凿着长长的一条隧道,这边是老虎嘴川陕公路,那边是宝成铁路的隧道。从开凿的气魄来看,显然那个宝成铁路的隧道要比这个川陕公路上的老虎嘴要大得多,那个铁路隧道是直接从正面把整个明月峡上面的山,掏空了一个长长的洞出来!
  
  钻不如“飞”
  匆匆忙忙地抓拍了几张照片,回到车上,还没等心跳完全平静下来,司机一声吆喝:“(去)明月峡的到喽。”我一抬头看见了崖壁岩石上竖立的那几个字:朝天明月峡,果然已经到了。
  我和摄影师谢过了司机的“仗义”相送,马不停蹄地就投入到了对于古栈道“嘉陵云栈”的拍摄当中。“嘉陵云栈”据说就是李白当年《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两句吟诵所指的地方。
  在导游小姐的陪同下,我们走上了栈道,据导游说我们今天看见的这个“嘉陵云栈”已经是后修的了,嘉陵栈道,是古蜀栈道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古栈道可分为木栈、石栈、石木栈、碥道(土石栈)几种;其形制构造也多种多样,有细分为栈、桥与阁。如悬臂多层飞檐阁楼栈、壑凹槽式石栈、隧道式石栈石棱切削石式栈道。桥有:碥道护栏依山式栈桥、涧横梁穿堂式栈桥,还有阁分:悬臂单(双)柱多层支撑式栈阁、悬臂多层三角柱支撑式桥阁。
  


  老“嘉陵云栈”早先是由秦朝年间修建,到了后来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时候,曾组织人又进行了整修。真正的“嘉陵云栈”是很长很长的,包括我们从老虎嘴那边驶来的公路下一直延伸,导游把手向那边公路一指,我看这个公路老虎嘴已经修的就够绝的了,那个隧道修的更是绝,但如今和古人开凿的“嘉陵云栈”一比,那简直就不算什么,人家那可是全部凌空架设飞过去的啊,看来这“绕”不如“钻”、钻不如“飞”,有时候古人的智慧的确超出了我们这个科技发达今天的想象。
  我们坐上了一条售票员提前为我们准备好了的小船,大的游览参观船淡季已经停航了,我们乘坐的是那种扁扁的渔家小舟,这反倒是有种复古的感觉。听导游小姐介绍说:嘉陵江上的朝天明月峡,历史上的很多文学大家,也都是乘这一叶小舟泊到这里的。如:李白、杜甫……
  舟行水面,贴着崖壁走, 导游小姐指着崖壁上一些岩石上的洞孔,提醒摄影师,这个一定要拍,因为这是打古栈道遗留下来的那些眼,而今古栈道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这些孔、眼亘古流传,给我们述说着当年这里曾经宏伟、壮观的景象。
  我感慨,朝天明月峡真是一块宝地,交通水、陆、空全齐备了,不过要我选择在没有公路和铁路的从前,我宁愿选择乘船。导游小姐听了我的感慨说:其实朝天明月峡真正的路不止这几条,还有两条,潜在不为人知的,一个就是拉纤的纤夫走出来的纤夫道,还有一条就是山民翻山越岭走过的山道,因为这里的河滩有的地方不深,就需要有纤夫来拉,所以坐船的成本高了,不是普通人都能坐的,所以一般当地的山民有时候为了赶路,也会选择翻山越岭地走那条偏僻的山路。总之走这两条路都蛮累人的,一个是累别人,一个是累自己。
  我望了导游小姐一眼,然后叹息道:那不成了“淌”不好“淌”“翻”不易“翻”两头受气?导游小姐听了扑哧一笑:所以说啊,李白才会在这里又有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啊!虽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却都不是那么容易走的。这就好比“人生路”虽然很多,又有哪一条路是绝对通畅的呢?我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嘴里反复咀嚼着李白的那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竟觉得“回味无穷”。
其他文献
季羡林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有一老友认为“吃得进,拉得出,睡得着,想得开”很重要,“我则认为,最最重要的是想得开”。“我快到100岁了,我就是因为想得开。”  “想得开”,是哲学素养高的表现。只有那些对“负面”事件,能够“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去看待,才能“想得开”,才能心态好。有个女士是这样看待丈夫的:“如果他懒惰,他就会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如果他没钱,他就
期刊
伍月柳女士1943年生于广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师从赵少昂与黄君璧先生习画,既得名师真传,又勤于研习,自80年代始在画坛脱颖而出,受到各方关注。      作为岭南画派的传承者,伍月柳的绘画自然地体现了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特征。她既注重对西方写实绘画技巧的吸收,更强调中国山水绘画讲写景作为悟道与畅神的精神载体,在继承岭南画派先贤的美学主张基础上,体现出求新求变的自觉。从某种意义上说,伍月柳
期刊
     
期刊
深圳依海而存,靠海而兴。在深圳河的入海口,生长着这样一类木本植物——红树。深圳湾畔一片片一丛丛傲然挺立的红树,见证着深圳人与她们生息与共的动人故事。        2007年11月24日,以“南国红树林”为主题的“深圳市福田区优秀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原中纪委常务副书记侯宗宾,中宣部副部长高俊良,文化部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常克仁,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李牧,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及中国
期刊
自主创新表现着现代化城市的文化特征。从根本上讲,创新即是文化的创造,创新力即是文化力。“自主创新”重在“创新”,根在“自主”。不同城市的创新行为、自主模式与其文化生态密切相关。苏州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吴文化的重要代表,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潮流的洗练,形成了“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不同文化在此交汇,古苏州、新苏州、洋苏州交相辉映,吴文化、移民文化、外来文化相得益彰。在此背景下
期刊
2007年9月7日,我迷失在北京。  来北京6年了,除了大学四年足不出户的岁月外,工作两年来,也算得上跑遍北京城了。就算北京日新月异,但也总该对路线有个大概了解了吧。也许是出于女人天生对方向没有概念,也许是因为拥堵的交通让人心烦意乱昏了脑袋,也许……总之,那天晚上,我“跑遍”北京城,却无法找到回家的方向,那一刻,除了焦急,只有“悲凉”。  那天,自下班的5点起,我便开车一路瞎闯起来。与朋友约定6点
期刊
一    去了趟“大理游”,未闻几杵疏钟,不见半江渔火,更不要说“趁蟹屿螺洲”,看什么三春杨柳、九夏芙蓉了,但也未曾料到竟会沾上一个“性”字归。这一趟端的游了个甚?是不是有些孟浪了?  请不要误会,我们的“大理游”,没有美人陪,没有红袖随,没有索费“小姐”身后追……毋庸讳言,这年头,那一个“性”字,虽说早已遍地开花,无需讳莫如深,却也绝非哥儿几个下三烂惹将出来的。  去之前,我对苍山洱海没什么概念
期刊
20多年前,我曾经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大支柱中,提出其中的一大支柱——历史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文学、诗词歌赋、音乐戏剧、曲艺说唱、相声杂技、民俗风情、衣冠服饰、营造技艺、工艺美术、中医中药、宗教信仰以及土特名产、风味饮食,等等。钱伟长先生曾把它们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墙、古街坊巷、古建筑等硬件相对应称之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软件”。也即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最近听到了马凯同志所咏房山石
期刊
听歌    我刚刚来到大庆居住的时候,是1983年的10月。大庆展览馆大院后身的两栋红砖房之中的一间,成了我的家。两栋红砖房都是坐北朝南,前趟房大概是展览馆的办公室、编辑室、画室、木工室,后趟房里没什么室了。后趟房正中开门,进门向左拐第一个门,是王清学和妻子张景美的蜗居。当时他俩还没有女儿王梦吟呢,于是他俩的梦吟形式很浪漫很诗意,我们常常在晚上八九点钟,能听见男女声二重唱。“椰子树的长影掩不住我的
期刊
时至今日,浪漫的“罗马假日”已经结束,为影片中的公主制作时装的大师费边尼·比克和索雷尔里·方塔娜,连同意大利时装行业的兴盛都变成了昔日的辉煌。对罗马时装业来说,最大的打击莫过于意大利第一号时装设计大师瓦托蒂诺迁往巴黎。为了重新塑造世界时装中心的形象,罗马每年都要精心组织大型的季度时装展览,推出富有新意的新款时装。可以预料,新的“罗马假日”的到来将为期不远了。    追求服饰美    意大利位于欧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