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油田生产中非金属管道应用中存在的冻堵后解堵难,大转油站集油间掺水压力、温度不均衡以及集油环高回压等实际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对生产运行造成的影响,提出了非金属管道优化应用、大转油站分压分温掺水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非金属管道解堵;大转油站;高回压
中图分类号:TE8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8-0041-01
1 概述
目前,从油气集输系统总体看来,水驱以及普通聚驱从集油工艺、转油脱水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较好地满足了油田生产的要求。但是,从近几年油田生产的实际来看,由于集油工艺的发展、非金属管道等新材料的应用,产能建设投资控制的需要,油气集输系统存在非金属管道解堵难度大,大转油站掺水压力、温度不均衡以及油井高回压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产,同时也给安全环保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非金属管道冻堵问题
2.1 应用情况
埋地管道腐蚀是影响油田地面工程安全运行的一大难题,而非金属管道相比金属管道具有较好的耐蚀性,内壁光滑、输送能耗低,不需阴极保护,使用寿命长,综合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因此已得到广泛应用。自1994年开始,将非金属管道应用于油田集油,有效缓解了钢质管道腐蚀问题,降低了维修投资,总体应用效果较好 。
非金属管道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对其技术特性及工艺特点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在设计、施工以及维护、抢修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管道应用中出现渗漏、破损、穿孔及断裂等问题,尤其是集油管道冻堵之后的解堵问题,严重制约了非金属管道的应用。
2014年冬季,新产能区块共发生非金属管道严重冻堵3环次(14井次),冻堵几率为7.5%,由于其处理难度比较大,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其转油站发生冻堵后,至今仍未解堵。因此,非金属管道的冻堵已经达到中度风险的等级,比较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的安全运行。
2.2 解决对策
根据集油环中冻堵的规律一般为自后向前,即最末端先冻堵,掺水段不可能冻堵这一特点,在产能建设或者其他工程中,通过优化方案、设计,将一贯的“整环应用方式”改为“分段应用方式”,即将非金属管道自前往后應用,优先应用于掺水段,集油段应用金属管道,从而从源头上防止了非金属管道冻堵问题的产生。同时,由于集油管道中腐蚀主要发生在掺水段,也就充分利用了非金属管道耐腐蚀的特点。
由于产能建设中非金属管道占30%左右,根据3-4口井/环计算,掺水管道约占25%左右,因此,只需将剩余5%应用于头井集油管道,即可解决产能建设中非金属管道应用问题。
3 大转油站掺水不均衡问题
3.1 原因分析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投资控制的需要,转油站管辖面积越来越大,转油站所处位置也逐渐偏离区块中心,造成各计量(阀组)间所需掺水在压力、温度等方面差距较大,生产管理难度大,冬季尤其明显。
由于各集油间站内依靠一套掺水管网,而各集油间需求差别较大,因此,管理难度较大,同时整体能耗较高。
一是系统整体处于相对高压运行状态。例如某转油站,在2014年新区块投产前,掺水汇管压力在1.8MPa左右,2014年5座集油间投产后,冬季掺水汇管压力达到2.3~2.5MPa,夏季亦达到2.1MPa,掺水泵出口压力甚至达到2.6MPa。另外,由于偏远集油间集油环更易于产生高回压井,从而导致掺水泵经常处于较高压力运行状态。
二是系统整体处于相对高温运行状态。由于偏远集油间沿程温降大,相应需要掺水温度较高,导致加热炉也处于相对高温运行状态,冬季掺水炉出口温度经常处于70℃。
3.2 解决对策
根据各集油间的分布情况,将各集油间在站内分为两套掺水系统,进行“大转油站分压分温掺水”,不同压力、温度集油间掺水分开运行,即较远几个集油间利用一套掺水泵、掺水炉,采用相对高压高温运行方式,较近几个集油间利用另一套掺水泵、掺水炉,采用相对低压低温运行方式。对于站内已实施掺水、热洗分开工艺的转油站,可优先利用热洗汇管作为一套掺水运行。
目前实施条件较为有利转油站已采用分压分温运行方式,利用1台热洗泵、一台加热炉为偏远集油间提供所需高温高压掺水,2014年冬季掺水汇管压力均在1.6MPa以下。
4 高回压问题
4.1 原因分析
高回压问题主要发生于冬季以及新井投产时,部分井井口回压较高,生产困难。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实际产液与预测产液相差较大。对于新井投产时的高回压,主要是由于环内部分井实际产液量较地质预测有较大幅度的升高,超出了设计管道的输送能力,同时部分井含水率较预测低,粘度大,也导致了局部水力损失较大,加大了输送难度。
二是析蜡量较大。部分环井从产液量来看并未超出管道设计范围内,但是井口回压较高,且热水冲洗管道后,回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是不久回压又升高,此类井都是由于原油物性短期内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含蜡较高,析蜡量明显增加,减少了实际输送管径,从而降低了管道的输送能力,导致了井口回压较高。
另外,也有在施工过程中,误将集油环头、尾井颠倒导致集油距离增大,集油环压力升高的情况发生。
4.2 解决思路
根据设计规定要求,油井井口按照回压≤1.5MPa进行设计,因此只要油井回压低于1.5MPa,便在合理范围内,且从能量角度考虑,适当提高井口回压对地面集输是有利的。当然在实际生产中,出于生产安全考虑,井口回压高于1.2MPa也可以认为回压较高,需要进行重点监测。
对于确实属于高回压的井,应根据其原因进行解决。
(1)由于生产存在一定的波动,首先应该核实今后一段时期的产液量,避免改造刚完成,产液量也下降,浪费投资。
(2)根据开发部门预测,对于产液量长期来看变化不大、属于间歇析蜡期的井,应加强监测,周期冲洗管道为主。
(3)对于产液量短期内超出管道输送能力、长期来看变化不大的环井,建议对环内含水率最高、产油量最低的井,短期实施停井监测。
(4)对于产液量上升较快的井,进行改造,拆环或者放大管径,满足生产要求。
5 几点认识
5.1 非金属管道新材料的应用,在解堵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在规划设计阶段应明确优先应用于掺水段,消除冻堵的可能性。
5.2 掺水不均衡的大转油站,实施分压分温掺水,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难度,同时也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5.3 对于生产中产生的高回压问题,应该分析具体原因,避免盲目拆环,无效投资。
5.4 在产能建设以及老区改造新的投资控制形势下,应该从设计、施工、运行等各环节进行优化,积极研究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对策,确保投资控制的效果。
[关键词]非金属管道解堵;大转油站;高回压
中图分类号:TE8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8-0041-01
1 概述
目前,从油气集输系统总体看来,水驱以及普通聚驱从集油工艺、转油脱水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较好地满足了油田生产的要求。但是,从近几年油田生产的实际来看,由于集油工艺的发展、非金属管道等新材料的应用,产能建设投资控制的需要,油气集输系统存在非金属管道解堵难度大,大转油站掺水压力、温度不均衡以及油井高回压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产,同时也给安全环保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非金属管道冻堵问题
2.1 应用情况
埋地管道腐蚀是影响油田地面工程安全运行的一大难题,而非金属管道相比金属管道具有较好的耐蚀性,内壁光滑、输送能耗低,不需阴极保护,使用寿命长,综合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因此已得到广泛应用。自1994年开始,将非金属管道应用于油田集油,有效缓解了钢质管道腐蚀问题,降低了维修投资,总体应用效果较好 。
非金属管道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对其技术特性及工艺特点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在设计、施工以及维护、抢修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管道应用中出现渗漏、破损、穿孔及断裂等问题,尤其是集油管道冻堵之后的解堵问题,严重制约了非金属管道的应用。
2014年冬季,新产能区块共发生非金属管道严重冻堵3环次(14井次),冻堵几率为7.5%,由于其处理难度比较大,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其转油站发生冻堵后,至今仍未解堵。因此,非金属管道的冻堵已经达到中度风险的等级,比较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的安全运行。
2.2 解决对策
根据集油环中冻堵的规律一般为自后向前,即最末端先冻堵,掺水段不可能冻堵这一特点,在产能建设或者其他工程中,通过优化方案、设计,将一贯的“整环应用方式”改为“分段应用方式”,即将非金属管道自前往后應用,优先应用于掺水段,集油段应用金属管道,从而从源头上防止了非金属管道冻堵问题的产生。同时,由于集油管道中腐蚀主要发生在掺水段,也就充分利用了非金属管道耐腐蚀的特点。
由于产能建设中非金属管道占30%左右,根据3-4口井/环计算,掺水管道约占25%左右,因此,只需将剩余5%应用于头井集油管道,即可解决产能建设中非金属管道应用问题。
3 大转油站掺水不均衡问题
3.1 原因分析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投资控制的需要,转油站管辖面积越来越大,转油站所处位置也逐渐偏离区块中心,造成各计量(阀组)间所需掺水在压力、温度等方面差距较大,生产管理难度大,冬季尤其明显。
由于各集油间站内依靠一套掺水管网,而各集油间需求差别较大,因此,管理难度较大,同时整体能耗较高。
一是系统整体处于相对高压运行状态。例如某转油站,在2014年新区块投产前,掺水汇管压力在1.8MPa左右,2014年5座集油间投产后,冬季掺水汇管压力达到2.3~2.5MPa,夏季亦达到2.1MPa,掺水泵出口压力甚至达到2.6MPa。另外,由于偏远集油间集油环更易于产生高回压井,从而导致掺水泵经常处于较高压力运行状态。
二是系统整体处于相对高温运行状态。由于偏远集油间沿程温降大,相应需要掺水温度较高,导致加热炉也处于相对高温运行状态,冬季掺水炉出口温度经常处于70℃。
3.2 解决对策
根据各集油间的分布情况,将各集油间在站内分为两套掺水系统,进行“大转油站分压分温掺水”,不同压力、温度集油间掺水分开运行,即较远几个集油间利用一套掺水泵、掺水炉,采用相对高压高温运行方式,较近几个集油间利用另一套掺水泵、掺水炉,采用相对低压低温运行方式。对于站内已实施掺水、热洗分开工艺的转油站,可优先利用热洗汇管作为一套掺水运行。
目前实施条件较为有利转油站已采用分压分温运行方式,利用1台热洗泵、一台加热炉为偏远集油间提供所需高温高压掺水,2014年冬季掺水汇管压力均在1.6MPa以下。
4 高回压问题
4.1 原因分析
高回压问题主要发生于冬季以及新井投产时,部分井井口回压较高,生产困难。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实际产液与预测产液相差较大。对于新井投产时的高回压,主要是由于环内部分井实际产液量较地质预测有较大幅度的升高,超出了设计管道的输送能力,同时部分井含水率较预测低,粘度大,也导致了局部水力损失较大,加大了输送难度。
二是析蜡量较大。部分环井从产液量来看并未超出管道设计范围内,但是井口回压较高,且热水冲洗管道后,回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是不久回压又升高,此类井都是由于原油物性短期内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含蜡较高,析蜡量明显增加,减少了实际输送管径,从而降低了管道的输送能力,导致了井口回压较高。
另外,也有在施工过程中,误将集油环头、尾井颠倒导致集油距离增大,集油环压力升高的情况发生。
4.2 解决思路
根据设计规定要求,油井井口按照回压≤1.5MPa进行设计,因此只要油井回压低于1.5MPa,便在合理范围内,且从能量角度考虑,适当提高井口回压对地面集输是有利的。当然在实际生产中,出于生产安全考虑,井口回压高于1.2MPa也可以认为回压较高,需要进行重点监测。
对于确实属于高回压的井,应根据其原因进行解决。
(1)由于生产存在一定的波动,首先应该核实今后一段时期的产液量,避免改造刚完成,产液量也下降,浪费投资。
(2)根据开发部门预测,对于产液量长期来看变化不大、属于间歇析蜡期的井,应加强监测,周期冲洗管道为主。
(3)对于产液量短期内超出管道输送能力、长期来看变化不大的环井,建议对环内含水率最高、产油量最低的井,短期实施停井监测。
(4)对于产液量上升较快的井,进行改造,拆环或者放大管径,满足生产要求。
5 几点认识
5.1 非金属管道新材料的应用,在解堵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在规划设计阶段应明确优先应用于掺水段,消除冻堵的可能性。
5.2 掺水不均衡的大转油站,实施分压分温掺水,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难度,同时也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5.3 对于生产中产生的高回压问题,应该分析具体原因,避免盲目拆环,无效投资。
5.4 在产能建设以及老区改造新的投资控制形势下,应该从设计、施工、运行等各环节进行优化,积极研究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对策,确保投资控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