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变形记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etimes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艺,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如雷贯耳不是因为他的优秀表现,而是缘于他的斑斑劣迹。从他读三年级开始,每次分班都没有老师愿意接收他,教过他的老师都说:阿艺,一块难啃的骨头。
  2007年的秋季开学了,五年级升六年级的学生要经过教导处的分班,然后由班主任们抽签决定。抽签时,老师们就谈到了阿艺,当然说的话都是相同的:“千万不要抽到有阿艺的这个班哪!”他们抽完签后,迅速地打开,接着个个笑逐颜开,我还没打开就心里有数了——阿艺在我班。
  从五年级老师那里接过学生记录,写得最多的是阿艺的“劣迹”,我简单地翻了翻,当然,我并不打算拿这些陈年旧事去给他“打预防针”。开学第一堂课,我到班上对学生进行新学期教育。走进教室,同学们都坐得整整齐齐,只有一个坐姿难看,他右腿抬起来踩在凳子上,左手撑着左脸,歪着脑袋看着我,眼光透出的是无所谓。我走过去询问了他的姓名,纠正了他的坐姿,就这样我真正认识了阿艺。
  在接下来的班级管理中,我给予阿艺的关注最多。可是第二个星期,阿艺就开始把劣性表现出来了,跟同学打架,破坏公物。我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当时认了错,也向同学道了歉。可好景总是不长,错误他是接二连三的犯,形成了“犯错——批评——认错——写保证——再犯错”的恶性循环。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了,虽然阿艺没有做出什么大的错事,但在学校的班级管理评比中,他的劣行却直接影响了我班在学校的排名。于是,如何教育阿艺的念头,哪怕是在寒假里,也一直在我的心头盘旋着。
  转眼2008年春季开学了,阿艺在校的表现依然如故。第二周星期一上班会课时,班长告诉我一件关于阿艺的事:他在课堂上给蚕换桑叶,还常常在课堂上拿出来看,有时还拿蚕去吓唬胆小的女同学。我马上走到他的身边,命令他把养的蚕拿出来。他看着我恶狠狠的眼光,有些胆怯,就慢腾腾地拿出一个崭新的文具盒。我打开文具盒一看,几十只蚕宝宝正在吃着新鲜的桑叶。我心里纳闷着:平时他自己都是用一个破烂的文具盒装文具,怎么会用一个新文具盒来养蚕呢?
  我把他的蚕与新文具盒一齐收缴了上来,在讲台上批评了这种现象。我在讲的时候有意关注薯他,发现他趴在桌子上,过了一会儿,他双肩起伏,后来用手不停地在眼睛上擦来擦去。我估计他在哭,也就没有去理会。可又过了一会儿,他发出了哭声,声音虽然不大,但也影响了课堂,有些同学开始朝他那儿张望了。我想:他今天的表现如此反常,我能不能通过这些蚕找到教育他的突破口呢?
  我约了他单独谈话。在谈话中,我了解到他特别喜欢养蚕,曾经养过许多,但由于成绩不好,以前养的蚕被父亲全部没收了。他讲到清晨是如何去采桑叶的,回来是如何换桑叶的,说这些时,我看到他眼里闪着幸福兴奋的光芒。最后他表示愿意写保证,并请求我把蚕还给他。
  我突然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我脑袋里灵光一闪,有了一个设想。我对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蚕宝宝由老师帮你保管,但每天养蚕由你来负责,前提是要按时完成作业,做到字迹工整。最重要的是以后不能犯错误,如果犯了,这一天你就不能来喂蚕,到时蚕宝宝饿死了你也不能怨老师。当蚕宝宝快要结茧时,我就把它们还给你。提出这样的要求,我开始还怕他不答应,谁知他听后,一口应允,还说:“只要能养蚕,我什么都愿意。”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到我的办公室里来给蚕宝宝换桑叶,我则站在旁边看着他。他是那样的精心,先把盒里的桑叶残渣认真清除,生怕弄伤了蚕宝宝,每片新桑叶都要用衣角擦干上面的露水,然后再小心冀翼地放进去。换完桑叶后,我总要提醒他摘桑叶时要注意安全,询问他昨天与今天在校的表现及学习情况。就这样,在阿艺的精心照顾下,蚕宝宝褪了一次又一次的皮,如今长得白白胖胖的了。
  在这段养蚕的时间里,他的作业工整多了,学习进步了不少。期间阿艺也犯过几次错,每一次犯错,我都坚决不让他当天来喂蚕宝宝,我简单地帮他料理了一下蚕宝宝。第二天他来给蚕换桑叶时,看着盒内光秃禿的叶脉,总是自言自语:“蚕宝宝,不好意思,昨天我又犯错了,害得你们饿肚子,下次我不会犯错了,请你们相信我。”我装着在旁边改作业,听着他的独白,心里暗自高兴,因为他正在努力地改变着自己。蚕需要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才能换来吐丝化蛹,最终破茧成蝶;阿艺则在养蚕的过程中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洗礼,自我勉励,劣迹的种子才会在他身上失去生存的机会。
  
  责任编辑 陈玉龙
其他文献
新课改,你是我的红颜知己。然而,你只能是我的红颜知己,我不能为你付出爱的全部。  与你邂逅时,我无法逃避你的诱惑。为你痴迷,为你陶醉,我把你当作教育的全部,你是我执着的追求和梦想。  自主、合作、探究,我收获着与你相处的愉悦: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综合性学习、注重过程评价,我感受着与你交融的温馨。  与你在一起的日子多么令我留恋啊!可是,严酷的考试排名的现实令我不敢直视你明若清泉的眸子。我开始
期刊
素质教育有一个重要內涵。就是要“学会做人”。一个人学问再高,倘不会“做人”。也可能是失败的人。  “学会做人”是不错的,问题的根本是,“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很明白的。  有家长说,我的孩子不会做人,不懂应酬,比较内向,以后走上社会肯定要吃亏的。在这些家长眼里,会应酬就是会做人。曾有记者问龙永图,中国入世以后,什么样的人才比较吃香?龙永图说了很多种,都很
期刊
当县级教研员,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是指导教师上课,而指导教师上课首先必须深入课堂听课。教研员下校听课,学校领导陪着你听,教师陪着你听:这样,听课就绝不是你一个人的活动了。  初当教研员时,虽然没有经验,也没有多少理论水平,但抱着与教师共同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心境,和教师诚心交流,却也别有一番情趣。每到一所学校,领导教师很欢迎,这个说:“请帮我听一节”,那个说“还是快点帮我评”,大家积极性很高,
期刊
美国高校教育专业的学生怎样学习?这个问题与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联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那学生也就只好死记硬背;如果教师关注学科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那学生的学习范围也会超越书本;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广泛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那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注意学习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如果教师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实践问题的结合,那学生也会思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具体的教学方式影响
期刊
《氧气》一课中,用双氧水和胡萝卜制取氧气是一种简单方便、效果显著的实验方法。教学中,当学生把带火星的木棒放入制氧的烧瓶中,看到微弱的火星又重新剧烈地燃烧,发出耀眼的火花时,都惊奇地瞪大了双眼,兴奋得鼓起掌来。我想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归纳氧气的特性。汤嘉蕾同学突然冒出一句:“吴老师,如果不用胡萝卜,用别的东西行吗?”我听了一愣,“这个老师没有想到也没有试过,课后你去试一试好吗?”我只能如实说了。  课后
期刊
[编者按]本期开设“关注孩子”专栏,安排三篇文章。分别用社会学调查中定性描述、定量数据及教育叙事三种方法,描述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灾区儿童的教育状态,欲使社会各界把更多的关爱投注在这些远离父母的边缘群体上,使教师们在面对这类教育问题时有方可循。让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同时不失健康的成长方向。  目前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子女生活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跟在父母身边在城市里不停地辗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原生态”一词逐渐遍布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领域。人们对于“原生态”的追求几近疯狂:鸡鸭鱼肉要吃纯食草的,蔬菜瓜果要食无公害的,果珍饮料要喝纯天然的,影视唱片要赏原版装的,甚至连度假旅游也要去原始村落、原始生态园……如此这般,莫不折射出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固有生命形态的追求之情。  课堂教学也应是这样!社会大课堂,课堂小社会。在课程改革呼声甚高的当今社会。教师应引领学生游历于课堂“原生
期刊
教师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风帆不挂上桅杆,是一块没有动力的布。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拥有爱心,就要拥有行动。前几年,我响应党中央支援西部的号召。报名参加了为期两年的援疆支教。  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清贫和艰苦,选择了寂寞。每次去新疆或回家探亲都很困难。首先是火车票难买,其次是路途遥远。一个人又带着行李。很不方便。火车到站时,已是夜里10点了,打车回家要走两个多小时,
期刊
[编者按]2002年,由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发起的以六大行动为基本方法,以儿童课程、理想课堂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课程,以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的新教育实验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有数百所实验学校加盟,影响深远。我们特约请新教育研究中心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主持人铁皮鼓先生为本刊撰写“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专栏”,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
期刊
晨6点零2分,自然醒来。这是难得的事。可是,看罢手机,马上便一激灵下了床——得准备早餐了。往日,都是晨5点25分和5点30分,各有手机闹铃一个。奇怪的是,这一日两个手机闹铃过去,竟然没有被闹醒。许是昨夜睡得太迟的缘故吧。12点睡的么?要不,就是凌晨1时左右?哪里记得清哟。也容不得多想,赶紧去做早餐。  说是做早餐,其实也只是将电饭锅的插头插上,再将其开关摁下便是。毕竟,昨夜早已淘好了米,洗净了花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