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13296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为我们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好的作品都蕴藏着深厚的艺术美,而一切作品又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作品的艺术美也是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欣赏,受到美的熏陶,使精神世界丰富起来,那么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贯串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不应孤立地进行。只有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美,学生才能更好地学到语言并接受教育。事实上,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都带有审美教育的因素。我们只是要求更加自觉地去进行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跟读写训练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探源”,从咀嚼、玩味中明晓文义,获得感染,积极地吮吸作品中的养料。这就得改变那种机械的读写训练和注入式的思想教育方式,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作具体的提示、指引、分析或解释。当前教学中的课文分析,忽视审美教育的倾向还相当普遍。分析课文时,往往只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就算完成了任务。例如《大理石街》这篇课文,通过对大理石街和大理石产品的描述,说明美是靠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是作者真实感受的记录,写得朴素而有意味。有的老师教这篇课文时,只注重情节和内容的分析,而忽视了美的教育。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二段讲了哪几个问题?工匠们在什么条件下工作?工匠们制成了哪些产品?这些问题虽然和课文的内容有关,但教师既没有让学生观摩大理石制品的艺术形象,也没有引导他们细读描写磨制大理石产品那种艰苦劳动场面的段落,更没有启发学生去想象经过工匠琢磨后制成的丰富多姿的“溪山烟雨”图,把一篇富有艺术美的课文讲成没有血肉的空架子,这怎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的美呢?
  学习一篇作品,理解作品的语言和思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美是以鲜明的形象及其所表现的感情力量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因此,要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必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获得,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喂给他们。这就要让他们多读,反复接触课文,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想象、分析、比较和综合。单个的词语无所谓优劣,但当作家把他们连缀成文,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去确切地表达其特定的思想内容以后,就具有了生命力。作家用语言的声音传达生活的音响,用语言的色彩传达生活的色彩,用语言的韵律传达生活的节奏,用各种修辞手段刻画各种形象并表达复杂的思想。语言一经作家精心的锤炼和巧妙的安排,就具有一种神奇的激动人心的力量。对于这类精粹的、鲜明的、含意深刻的语言,单说一声“好”是不够的,要让学生体会出好在哪里。比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有画龙点睛之妙。为什么王安石从“入”、“过”、“到”等词语中筛选一个“绿”字呢?原来其他几个词只表示单纯的动作,而“绿”字意象丰富,揭示了春风的威力,能使人想到大江南岸生机勃勃,一片翠绿的景象。《咏柳》这首诗只有四句,是用三个比喻构成的。诗人把青翠欲滴的新柳描绘成碧玉妆成的一般,又把轻柔飘拂的柳枝比作绿色的丝带,形象多么优美!后两句更是别出心裁,采用问答方式,设想春风是把剪刀,巧妙地剪出满树细长的嫩叶。简单几笔,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婀娜多姿的春柳图。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用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教师在讲解中,必须启发学生吟诵、想象,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使学生眼前好像呈现出一片碧绿的新柳,情不自禁地赞叹:春风的创造力真强!这样,学生就会真正获得美的感受,对诗的理解也就深刻了。
  在描写人物的作品中,要让学生通过人物形象去感受人物的心灵美。课本中有很多描写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种英雄模范人物的作品。学生读了这些作品,受到形象感染后,就会很自然地受到熏陶,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对于这类作品,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言、段落引导学生琢磨、体会。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在讲到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工人一节中,有这样的描写:“有一天黄昏的时候……我清清楚楚地记得,他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一位老师教这段时,先让学生读几遍,再引导他们思考:鲁迅先生平时态度怎么样?这时怎么样?从他的神态、动作的变化,反映出思想有什么变化?学生从中体会到鲁迅先生由“慈祥”、“愉快”变得“严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是由于对劳动人民的爱和对旧社会的恨。鲁迅先生高大的形象和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
  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内容和途径是多方面的,以上不过是举例而已。我们要善于发掘课文中各种美的因素,并融合到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中去,使学生如同花木受到春风雨露的滋润一般蓬勃地成长。
  
  肖琼,教师,现居江西泰和。
其他文献
天堂,一直是人们寻找的极乐世界。古往今来无论是宗教人士还是凡夫俗子,都把天堂作为理想的世界。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宗教思想和神秘主义受到冲击,天堂,逐渐被认为是虚幻的存在。但是,随着世俗化社会飞跃发展,人类日益陷入到精神危机之中,作为对世俗物质化现代生活的精神救赎的天堂,则成为现代人寄托灵魂的彼岸世界。天堂,从宗教对罪人的拯救的场所,转化为对坠入物质社会泥沼中的现代人的救赎。  学者们认为,现代派文学
《愚公移山》一文一直被世人称道:愚公的“愚”其实是“大智若愚”,愚公敢于改造大自然是气魄伟大,毅力坚强,连毛泽东也从中提炼出鼓舞世人的警言:人定胜天。  果真如此吗?其实我们可以从愚公移山的计划与行动中,预见出一些不可为或不该为的因素。  从人的角度讲“不可为”:(1)愚公欺骗家人:愚公你“年且九十”,体力、寿命等方面都不能承担多少重任,何谈“吾与汝毕力平险……”谎言的生命力能有多久?(2)愚公转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这是作品中第一次对翠翠的外貌、性格做了简单的介绍,文字并不多,但却可以看出:翠
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和谐统一,使张爱玲的许多小说既具有人性挖掘的深度,又富有市民日常生活的广度,是雅俗共赏的文学精品。因之,近年许多研究者极推崇她的创作,在此,本人也就自己的思考略谈一二。    一.关于张爱玲小说的整体把握    张爱玲的小说兴起于40年代繁华而腐朽的上海孤岛,是从女性视角审视都市悲欢的新市民小说,兼具古典性与现代性。张爱玲小说的古典性表现在其题材与结构方面。张爱玲的小说基本上都取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考试命题注重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修改,通常从广告、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对现代文的考查,新课标则明确要求全部从课外读物中选取,以避免过去那种“死记硬背争高分”状况的出现,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工具的应用能力。对于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七年级新生来说,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务必做好两个转变:一是学习内容从以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无数的事实也证明,只有读得多,记得多,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不管是
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自古以来就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而社会也赋予它很多的称谓:教师像园丁一样培育鲜花而自己默默无闻;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而燃烧自己;像火箭一样把卫星送到预定轨道而自己毁灭……这些比喻共同讴歌了教师的牺牲精神,教师也就成了“光荣的殉道者”。然而,这种“殉道者”似乎与“绝对的权威”相联系:园丁按照自己的意愿修剪花枝,蜡烛随心所欲燃烧,火箭安排卫星的轨道不能“失之毫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也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写作的进步。”所以作文课上,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下水”,通过自己的“下水”,去了解学生作文中的种种问题,去发现学生作文出现问题的“结症”,从而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最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教师下水,既可以彰显教师个性魅力,又能提高
语文教学评价是根据语文学科的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确定语文教育活动的目标实现程度,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而我国的教学评价的真正发展是始于1984年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以后,在理论上仍不成熟。就语文学科来说,我国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也远远不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长时间以来,在许多地方,分数的高低几乎成了唯一评价老师教学的好坏和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标准。因此,老师围着试题押
执拗的母亲终于答应跟我们一起去旅游,那还是在我劝说许久并使出希望她旅途中能一起帮助照顾我儿子这一杀手锏之后。她答应时一家人正吃着晚饭,我如释重负地抬头看了母亲一眼,恰好看见几缕白发在母亲的头顶微微扬起,像秋风中的树叶般幽幽一转,又一转。我的心不禁一紧,有种尖锐的要刺穿自己的东西让眼睛湿热。  这一年母亲老得特别快。自从跟我们一起搬至乡下,每天都能看见她,也清清楚楚地看着她一天天地显老。每天早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