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论述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we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系统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和民主化。以民主法治为导向的国家治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善治。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民主法治;公民社会;公平正义
  一、前言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按照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把发展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划分出三种统治形态,传统型——超凡魅力型——法理型。人类政治发展也必然由威权政治朝着多元民主化方向发展,政治文化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臣民身份向着现代公民身份转变。法理型政府按照既定的法律和程序统治,是三者中最具合法性和稳定性的统治形态。当今治理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建立在法理型统治的基础之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法理型统治是我们的改革目标。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创建了多项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为辅的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国家制度体系。“文革”动荡的十年,几乎使国家的各项制度近乎瘫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的新征程。邓小平说:“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在改革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国家与社会不分的同时,国家也逐步放松对民间社会的严密控制,允许社会人员自由流动,允许民间组织成长。执政党从全面控制国家各个领域,向只引领政治大方向上转变。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悬殊、地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空心化、社会群体事件逐年增多、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新的执政形势下,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 这一全新的政治理念是继承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解决我国当前政治社会发展困境的战略抉择,也是党中央由传统革命党“打天下坐天下”理念向执政党“守天下治理天下”的转变。
  二、治理理论的厘定
  治理理论兴起于西方,是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产物,早先常用于“公司治理”。1989年世界银行针对一些非洲国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治理危机”,此后便被政治理论家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落后地区的政治发展研究中②。很多国际组织都在不同层面上使用“治理”(governance)概念,根据全球治理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③ 我们认为:“治理是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以一定的价值目标为原则,通过协商、合作、互动、民主的行为模式共同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来,以维持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实现政党、政府、公民社会之间良性互动,其中多元化的主体包括政党、政府和公民社会。”。统治是指:“国家强力部门通过垄断性的权力来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以实现长治久安”。虽然统治和治理只有一字之差,两者的内涵却有着天壤之别。首先,两者权威主體不同。统治主要是掌管国家暴力机关的政府或政党以强制的方式管控社会,而治理有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不仅有代表公权的政府或政党还有私人部门、企业、公民社会、社会组织等。其次,权力的运行向度不一样。统治是来自政府或政党自上而下的管控,而治理既有来自政府自上而下的权威又有来自下层社会自下而上的互动。最后,管理社会的方式不同,统治主要采用强制性方式,而治理是通过沟通协商、合作互助的方式。
  我们对来自西方治理理论的厘定,有利于理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就目前现实情况来看,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项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④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⑤。没有一个好的国家治理体系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能力,同样一个没有强有力治理能力的国家也反映了该国没有完善的治理体系。那些治理失败国家,往往国内政局动荡、海盗猖獗、军阀各自为政,民不聊生,这些问题的产生是整个国家近似无政府状态所致更何谈治理。要实现良好的治理,首先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中心,即政府或政党。其次,必须有健康完善的公民社会。最后,民主法治是一个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利器。纵观海内外治理良好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具备这些条件。虽然治理作为具有工具理性,但是也包含着深刻的价值内涵。党中央强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内涵。“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⑥ 现阶段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发展逻辑一脉相承,又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下提出的时代要求。一个国家的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全局性的特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统一布局,形成总体联动效应。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系统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和民主化。”⑦ 它是由传统强制一元管控体系逐步转型为现代治理体系,要求多层次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从政府全能管控,向社会组织、公民分享权力。国际社会一般采用“公共权力运行制度化和程序化程度、公共政策反映民意的程度、法治程度、国家治理的行政效率、经济效率以及治理体系内部的协调功能” ⑧ 等五个指标用来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四、治理理论对中国转型时期的价值
  当前我国已进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水区,社会各种问题凸显,利益分化不断加剧。同时在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叠加突发,群体事件等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而有些政府部门仍然沿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在管控危机时疲于应对,稍有不慎一个小事件就会酿成更大的社会危机,影响地区安全与稳定进而导致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危机。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各项制度还有待健全完善。尤其人民表达切身利益诉求的相关制度发展滞后,政府部门不能有效回应民众的利益诉求,一直以来“城市拆迁”、“医闹”、“上访”是城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民众在体制内申诉无望的情况下,会铤而走险通过体制外暴力事件来引起社会关注。亨廷顿说:“当政治制度滞后于政治参与就可能引起社会动荡” ⑨。官员在传统维稳观念指导下,很容易把民众的正当诉求视为违法闹事。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大棒指挥下,往往忽视民意采取强硬措施,结果形成官民对抗。现在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一方面与地方政府没有履行好政府职能有关。另一方面这与政府在处理民众高度关注的事情上采取“高高在上,一面独大,盛气凌人”的姿态有关。大部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如果政府能及时回应民众质疑,在处理过程中放低姿态与民众协商解决,都能大事化小不会产生强大的危害性社会影响。
  因此,改变政府传统管控社会的模式,引入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意义重大。政府应该鼓励公民社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和决策中来,不仅有利于事情的解决,更有利于政府与民间社会的互动,从而形成友好紧密的政府——社会关系,完善我国公民利益诉求机制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参阅: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原文。
  ②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
  ③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④虞崇胜:科学设定和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学习与实践,2013年12期。
  ⑤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中央党校开班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
  ⑥参阅: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原文。
  ⑦徐琳:论利益均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学习与实践,2015年。
  ⑧赵中源:增强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战略定力[J].政治学研究,2014年2期。
  ⑨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参考文献
  [1]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版.
  [2]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3]徐琳:论利益均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学习与实践,2015年.
  [4]赵中源:增强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战略定力[J].政治学研究,2014年2期.
  [5]虞崇胜:科学设定和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学习与实践,2013年12期.
  [6]刘建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1期.
  [7]孙洪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及其构建[J].学习与探索,2015年3期.
  [8]莫纪宏: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期.
  [9]秦志龙: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述评[J].中国井岡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5期.
  [10]孙柏瑛:转型国家基层治理何去何从-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视角[J].国家治理研究,2015年1期.
  [11]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5期.
  作者简介:林超(1990.11—),男,河南信阳人,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运筹类课程包括军事运筹学、作战运筹等课程,案例教学是一种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运筹类教学实践,总结了案例教学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案例教学;运筹类课程;实践与认识  1 引言  运筹类课程包括军事运筹学、作战运筹学等课程,运筹类课程是应用运筹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决策优化的学科,该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探索把理论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
期刊
【摘要】:重庆地处西南,且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群山層峦叠嶂,又被喻为“雾都”。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成为战时陪都。由此开始,以重庆为大后方基地拍摄的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电影成为与上海“孤岛”电影、沦陷区电影、延安人民电影并行的抗战电影形态之一,并成为抗战电影中的主流。本文将梳理重庆抗战电影的历史与人文记忆,结合叙事、美学层面的分析,揭开革命岁月中重庆大后方电影产生的人文心理影响。
期刊
【摘要】:学习借鉴古人丰富的经验,推成出新,古为今用。通过现代有趣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社会人士对体育的热爱,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应更加重视体育锻炼,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运动兴趣;健康;陶冶情操;终身体育  一.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  中国从来都是一个重视体发展的国家,而现在中国体育的发展正在全面走进一个日益兴盛的
期刊
【摘要】:很多学生都觉得高等数学的学习很难,他们之所以觉得高等数学很难是因为中国在中学小学数学上过于追求难度,而忽略了对真正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而高等数学要求在思维方式上更西化,更抽象,逻辑要求更严密,对空间想象能力更高。加上中国高等数学教材编辑质量一般,一味追求难度,因此学生学起来有困难。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对高校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改革,笔者从事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多年,对这一问题也有自己的探究。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蒙古族利益观上阐述,元朝的产生、演进和消亡的角度,探讨其对我国民族融合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不足,对中华民族精神和心态的形成研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关键词】:元朝;蒙古族;利益观;民族走廊  一、元朝蒙古族利益观对民族走廊形成的积极影响  单纯理财主义利益观和野心主义利益观的驱使下,在地域、日常生活、政治、经济、军事和异族通婚等方面的相应措施,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和演进,推动民族走
期刊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引进,无线电技术也逐渐进入中国。我國的广电事业起步于20世纪初,并在20、30年代迅速发展,国民党与中共的广播事业后成为国内广电的主体并为建国后的广电事业打下了基础。本文拟从宏观的视角勾勒出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整体概况,以此揭示这一期我国广电事业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民国;广播电台;发展;  我国无线电的使用最早出现于晚清时期,为了加强北洋海军的战备实力,时任
期刊
中学语文课本曾有一篇课文《鲁提辖拳打郑关西》,这是大家中学时代都学过的一篇课文。年幼时我们为鲁达这种正义行为都大加拍手称快,他嫉恶如仇当听说金氏父女被恶人郑屠欺负时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仗义疏财解救金氏父女于水火之中,让心怀善念的人们多少为他的豪情壮志而津津乐道,大有自己就是鲁达的感慨。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对《水浒传》全书的阅读,渐渐地对整个水浒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逐渐对鲁达也产生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新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也发生了内在价值和外在方式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更是被提上了关键的日程。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是适合当下要求而快速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是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关键点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情况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方法面对着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需要从创新、借鉴中求得更进一步发
期刊
【摘要】:在整个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一直以来都是法学家们研究探讨的焦点话题。现如今,法律和道德也越来越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法律秩序与道德秩序相互转化的论题,笔者认为二者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区别的,并且逐步形成道德的法律化与法律的道德化两种发展趋势,本文针对这一现状进行深入探究。首先,阐明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概念,其次通过究其法律与道德二者的发展历史来进一步分析法律秩序和道德秩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靠社会实践不断推动来实现的。笔者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入手展现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过程当中的巨大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我们的道路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我们的理论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