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胃腺肌瘤是一种少见病,由Maguns-Alsleben在1903年首先报道,其分类命名有争议,也有称为肌上皮错构瘤,腺肌病或前肠迷芽瘤。 原因可能是胚胎发育时上皮芽迷走于胃壁内分化为胃腺肌瘤,也可含有增生的Byunner腺,一般认为不含胰腺组织。胃腺肌瘤由腺体及平滑肌组成,认为属于异位胰腺一种特殊变型, 好发于胃窦幽门区,因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易于误诊。对我院此例腺肌瘤进行复习,通过此例腺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1岁。反复性上腹部疼痛20年,腹痛无明显诱因,多于月经前后疼痛。疼痛发作时恶性,呕吐,自2009年年发作频率及症状明显加重,疼痛时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严重时晕厥。服用胃药疗效不明显。肌注山莨菪碱可缓解。
临床检查:患者健康查体时于超声检查发现胃内见3.6×2.4cm囊性 无回声,与胃壁相连续,向后挤压胃腔,后方回声增强。胃镜检查:胃幽门区隆起性肿物突出粘膜面,中央见脐状凹陷考虑为胰腺异位。CT检查:胃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壁增厚,以幽门前壁增厚为著内见厚壁囊性肿物,直径约3.1cm,壁CT值45HU。肿物壁与胃壁强化大致相同。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0g/l,余者均正常。患者于2013.4.10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幽门管粘膜下,大小约4×3×3cm。质地坚硬。
2 病理检查胃窦幽门部呈明显椭圆形肿物状 , 肿块以大弯为中心,粘膜下肌壁间膨胀性生长,范围4×4×2cm,并累及十二指肠球部,幽门管狭窄变形可见溃疡。切面肿物呈囊实性,大囊1.5×1.3cm,内为粘液性液体。肿块表面粘膜隆起并呈糜烂状胃炎改变。镜下:肿块位于肌壁间,由胃腺、Brunner腺组成,腺体周围和腺体之间为增生的平滑肌组织,其排列与胃肌层纤维排列完全不同。腺体由覆单层立方、柱状上皮被覆,核位于基底部,部分腺体扩张呈囊状。未见胰腺组织。病理诊断:胃腺肌瘤并潴留囊肿形成。并异物肉芽肿性炎症。术后1年,患者情况良好,无任何不适,上述症状再也没出现。
图1 图2 图3
图1 腺体周围和腺体之间为增生的平滑肌组织 HE低倍放大 图2 肿物由胃腺及Brunner腺组成HE低倍放大 图3 腺体扩张,潴留囊肿形成 HE低倍放大.
3 討论“腺肌瘤大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发生于胃者胃窦占85%,病变直径多<2—3cm,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发生的部位及有无溃疡出血等。 多出现上腹疼痛,呈钝痛,隐痛、胀痛,疼痛与饮食关系不大,伴呕吐者多见于肿瘤位于贲门、幽门或者出现恶变者。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多是肿瘤生长较快,出现并发症或恶变。此例出现明显疼痛、呕吐,是由于常年病变刺激,发生幽门管水肿,变形及梗阻而致。腺肌瘤术前诊断困难,但术前超声、CT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对诊断有一定价值。其中消化道造影时幽门前区充盈缺损,加压后出现脐样症,切线位出现导管症。胃镜对诊断帮助较大,如果胃镜活检看到异位胰腺则可确诊。如果能发现具有脐样凹陷的粘膜下包块则诊断成立,而实际操作中因该病变主要位于粘膜下或肌壁间,胃镜活检取材表浅,很难获得理想组织,因而很难与其他粘膜下肿物进行区分,本例胃镜活检为萎缩性炎症,腺上皮轻度肠上皮化生。故胃镜亦未确诊。该患者镜下未见任何胰腺组织,但其发病多出现于月经期前后,可能与月经期胃粘膜充血,加以肌壁内腺体分泌的肽类激素刺激周围平滑肌痉挛而致。
鉴别诊断:本病属于良性病变,虽属于异位胰腺特殊变形,但因其不含有胰腺组织,故癌变几率大大小于普通异位胰腺。主要与各种息肉性病变及间叶性肿瘤进行鉴别,特别是胃间质瘤。本例CT曾首先考虑间质瘤,但近年来随着超声胃镜的应用,其诊断率大大提高。而病理诊断则是最可靠的确诊依据。
参考文献
[1]Park SH,Kim GH,Park do Y,et al. Endosonographic findings of gastric ectopic pancreas: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6(9):1441-1446
[2]萧树东等主编,华胃肠病学 .(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2
[3]张晓玲,邢荣格.胃腺肌瘤误诊为间质瘤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5):1220
[4]任建林,焦兴元. 现代消化病诊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1.
胃腺肌瘤是一种少见病,由Maguns-Alsleben在1903年首先报道,其分类命名有争议,也有称为肌上皮错构瘤,腺肌病或前肠迷芽瘤。 原因可能是胚胎发育时上皮芽迷走于胃壁内分化为胃腺肌瘤,也可含有增生的Byunner腺,一般认为不含胰腺组织。胃腺肌瘤由腺体及平滑肌组成,认为属于异位胰腺一种特殊变型, 好发于胃窦幽门区,因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易于误诊。对我院此例腺肌瘤进行复习,通过此例腺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1岁。反复性上腹部疼痛20年,腹痛无明显诱因,多于月经前后疼痛。疼痛发作时恶性,呕吐,自2009年年发作频率及症状明显加重,疼痛时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严重时晕厥。服用胃药疗效不明显。肌注山莨菪碱可缓解。
临床检查:患者健康查体时于超声检查发现胃内见3.6×2.4cm囊性 无回声,与胃壁相连续,向后挤压胃腔,后方回声增强。胃镜检查:胃幽门区隆起性肿物突出粘膜面,中央见脐状凹陷考虑为胰腺异位。CT检查:胃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壁增厚,以幽门前壁增厚为著内见厚壁囊性肿物,直径约3.1cm,壁CT值45HU。肿物壁与胃壁强化大致相同。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0g/l,余者均正常。患者于2013.4.10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幽门管粘膜下,大小约4×3×3cm。质地坚硬。
2 病理检查胃窦幽门部呈明显椭圆形肿物状 , 肿块以大弯为中心,粘膜下肌壁间膨胀性生长,范围4×4×2cm,并累及十二指肠球部,幽门管狭窄变形可见溃疡。切面肿物呈囊实性,大囊1.5×1.3cm,内为粘液性液体。肿块表面粘膜隆起并呈糜烂状胃炎改变。镜下:肿块位于肌壁间,由胃腺、Brunner腺组成,腺体周围和腺体之间为增生的平滑肌组织,其排列与胃肌层纤维排列完全不同。腺体由覆单层立方、柱状上皮被覆,核位于基底部,部分腺体扩张呈囊状。未见胰腺组织。病理诊断:胃腺肌瘤并潴留囊肿形成。并异物肉芽肿性炎症。术后1年,患者情况良好,无任何不适,上述症状再也没出现。
图1 图2 图3
图1 腺体周围和腺体之间为增生的平滑肌组织 HE低倍放大 图2 肿物由胃腺及Brunner腺组成HE低倍放大 图3 腺体扩张,潴留囊肿形成 HE低倍放大.
3 討论“腺肌瘤大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发生于胃者胃窦占85%,病变直径多<2—3cm,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发生的部位及有无溃疡出血等。 多出现上腹疼痛,呈钝痛,隐痛、胀痛,疼痛与饮食关系不大,伴呕吐者多见于肿瘤位于贲门、幽门或者出现恶变者。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多是肿瘤生长较快,出现并发症或恶变。此例出现明显疼痛、呕吐,是由于常年病变刺激,发生幽门管水肿,变形及梗阻而致。腺肌瘤术前诊断困难,但术前超声、CT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对诊断有一定价值。其中消化道造影时幽门前区充盈缺损,加压后出现脐样症,切线位出现导管症。胃镜对诊断帮助较大,如果胃镜活检看到异位胰腺则可确诊。如果能发现具有脐样凹陷的粘膜下包块则诊断成立,而实际操作中因该病变主要位于粘膜下或肌壁间,胃镜活检取材表浅,很难获得理想组织,因而很难与其他粘膜下肿物进行区分,本例胃镜活检为萎缩性炎症,腺上皮轻度肠上皮化生。故胃镜亦未确诊。该患者镜下未见任何胰腺组织,但其发病多出现于月经期前后,可能与月经期胃粘膜充血,加以肌壁内腺体分泌的肽类激素刺激周围平滑肌痉挛而致。
鉴别诊断:本病属于良性病变,虽属于异位胰腺特殊变形,但因其不含有胰腺组织,故癌变几率大大小于普通异位胰腺。主要与各种息肉性病变及间叶性肿瘤进行鉴别,特别是胃间质瘤。本例CT曾首先考虑间质瘤,但近年来随着超声胃镜的应用,其诊断率大大提高。而病理诊断则是最可靠的确诊依据。
参考文献
[1]Park SH,Kim GH,Park do Y,et al. Endosonographic findings of gastric ectopic pancreas: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6(9):1441-1446
[2]萧树东等主编,华胃肠病学 .(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2
[3]张晓玲,邢荣格.胃腺肌瘤误诊为间质瘤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5):1220
[4]任建林,焦兴元. 现代消化病诊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