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时,总是要对每节课的各个环节进行预设,总想做到尽善尽美,然后执行到课堂中,课堂就是教案的翻版。在课堂中,教师带着学生沿着自己设计好的步调前进,严格掌控学生,于是,课堂成了行军训练,在统一的命令下执行统一的行动。而在这过程中,我们舍弃了知识的由来,忽视了学生间的差异,搁置了学生的奇思妙想。我的课堂教学也经常会受到这一思想的制约,但一节课上的遭遇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让我明白预设不可能成为课堂的全部,生成才是课堂的生命。敢于抓住生成,敢于挑战生成,让它和预设相辅相成,我们才有可能给孩子、给自己提供更广阔的天空。
关键词:精彩;认识;思考
【案例叙述】
“你在哪里见到过0”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8-19页认识了0以后,安排的一道练习题。教材上出现的实物图有:带有0刻度的温度计、计算器、电话机、卡通房号等。课前准备时,考虑到学生刚刚上学,年龄又小,生活经验中对0的认识肯定缺少印象,因此我就一一找实物,找不到实物的就精心地画出来,准备上课时随时启发学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回答真可谓丰富多彩,精彩不断,给老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找到的实物和精心准备的教具,都失去了意义,一点也没能派上用场。下面是这段教学的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你们平常在哪里见到过0?(问题一提出,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生1:我在我爸爸的手机上见过。生2:我家电话机上也有。(这时教室的气氛更活跃了,许多学生都争着说自己家的电话机上也有0。)生3:我在摩托车的牌子上见到过0。生4:老师,我作业本上你写的100分,1后面有两个0。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着90分,80分。看着孩子,我有些惭愧,心想:是呀,我每天批改着作业,写着分数,却没想到它们中的0。5:我在钱上见到过0,10元上有一个0。生6:我也见过,100元钱上有两个0,生7:50元,在5的后面有一个0。(多么可爱的孩子!钱,天天用可我却忽视了。)师:你在哪里还见到过0?(我有些激动又追问到)生8:我家电视遥控器上有0。(学生再次说开了:vcd、dvd、空调等遥控器上也有。)生9:昨天,我爸爸带我去吃饭,包间的门上写着302,也有一个0。生10:老师,教室的门上也有0。(此语一出,教室里马上静悄悄地,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看门。)师:不对吧,教室门上没有编号啊!生11:(跑到教室门旁边,沿着门锁的锁孔画出了一个。)师:(我笑了,为小家伙的动作)真棒!还会写。生12:老师,你的眼镜上有两个0。(学生边说边比划着,看上去真可爱。)生13:我妈妈的眼珠像0。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已不再满足于到生活中去找了,而是由0的样子想象到生活中像0的物体。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回答远离了我的预想,他们的观察深度远远超出了作为老师的我。静下心后,我给自己理出了这样几条:
一、预设时备学生不到位,对学生认知基础定位不准
我根本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孩子思考角度可以这样多方位,一句话,我把孩子看扁了,而孩子也用自己的行为还击了我对于他们的错误评定。孩子的思考角度不是我们可以简单预想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课前实际调查,而不是自己在室内凭空论断。我想在今后的备课中,对于“备学生”这一块我得学会从多角度入手,准确把握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原有知识经验基础,找准教学起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的知识范围、经验范围在不断扩大,他们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如果教师还是按事先所设定的内容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而我在前面课中正是没有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才使得教学遭遇意外事件。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二、自身的素养没有跟进,意外出现时不能扭转乾坤
“急中生智”对于那时的我可谓奢求,而这在某个层面上说,就是我缺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使我丧失这种能力的原因有:因为是公开课,心理压力过重,太想表现,却最终妨碍了自己的良好发挥;对自己的选材了解不够,没有预设到其深层次的变化,以致出现意料外事件时无法果断处理;缺乏挑战意外的勇气,有挑战意外的气度,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实力。在意外面前畏缩,其结果只能是做一个想当然的弱者。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各方面素养跟上课堂的需要。
关键词:精彩;认识;思考
【案例叙述】
“你在哪里见到过0”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8-19页认识了0以后,安排的一道练习题。教材上出现的实物图有:带有0刻度的温度计、计算器、电话机、卡通房号等。课前准备时,考虑到学生刚刚上学,年龄又小,生活经验中对0的认识肯定缺少印象,因此我就一一找实物,找不到实物的就精心地画出来,准备上课时随时启发学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回答真可谓丰富多彩,精彩不断,给老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找到的实物和精心准备的教具,都失去了意义,一点也没能派上用场。下面是这段教学的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你们平常在哪里见到过0?(问题一提出,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生1:我在我爸爸的手机上见过。生2:我家电话机上也有。(这时教室的气氛更活跃了,许多学生都争着说自己家的电话机上也有0。)生3:我在摩托车的牌子上见到过0。生4:老师,我作业本上你写的100分,1后面有两个0。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着90分,80分。看着孩子,我有些惭愧,心想:是呀,我每天批改着作业,写着分数,却没想到它们中的0。5:我在钱上见到过0,10元上有一个0。生6:我也见过,100元钱上有两个0,生7:50元,在5的后面有一个0。(多么可爱的孩子!钱,天天用可我却忽视了。)师:你在哪里还见到过0?(我有些激动又追问到)生8:我家电视遥控器上有0。(学生再次说开了:vcd、dvd、空调等遥控器上也有。)生9:昨天,我爸爸带我去吃饭,包间的门上写着302,也有一个0。生10:老师,教室的门上也有0。(此语一出,教室里马上静悄悄地,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看门。)师:不对吧,教室门上没有编号啊!生11:(跑到教室门旁边,沿着门锁的锁孔画出了一个。)师:(我笑了,为小家伙的动作)真棒!还会写。生12:老师,你的眼镜上有两个0。(学生边说边比划着,看上去真可爱。)生13:我妈妈的眼珠像0。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已不再满足于到生活中去找了,而是由0的样子想象到生活中像0的物体。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回答远离了我的预想,他们的观察深度远远超出了作为老师的我。静下心后,我给自己理出了这样几条:
一、预设时备学生不到位,对学生认知基础定位不准
我根本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孩子思考角度可以这样多方位,一句话,我把孩子看扁了,而孩子也用自己的行为还击了我对于他们的错误评定。孩子的思考角度不是我们可以简单预想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课前实际调查,而不是自己在室内凭空论断。我想在今后的备课中,对于“备学生”这一块我得学会从多角度入手,准确把握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原有知识经验基础,找准教学起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的知识范围、经验范围在不断扩大,他们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如果教师还是按事先所设定的内容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而我在前面课中正是没有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才使得教学遭遇意外事件。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二、自身的素养没有跟进,意外出现时不能扭转乾坤
“急中生智”对于那时的我可谓奢求,而这在某个层面上说,就是我缺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使我丧失这种能力的原因有:因为是公开课,心理压力过重,太想表现,却最终妨碍了自己的良好发挥;对自己的选材了解不够,没有预设到其深层次的变化,以致出现意料外事件时无法果断处理;缺乏挑战意外的勇气,有挑战意外的气度,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实力。在意外面前畏缩,其结果只能是做一个想当然的弱者。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各方面素养跟上课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