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与救赎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_flyi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于彭歷时三个半月,走遍桂林、苏州、杭州、景德镇、北京、上海、西安、敦煌、云冈……隐藏在灵魂深处的文化寻根之情,被彻底地释放。一趟故国之旅,为于彭注入了创作的灵泉。
  内心的激情和外在的压制,于彭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足以安顿、解脱的方式:1985年起,他开始费心构筑改造那问位在士林、也是他出生成长的平凡老屋;将奇石怪木搬进庭园,将古老的家具、摆设搬进室内,成为一个隐藏在尘嚣、俗世之中的秘密花园;不算大的空间,具现了古代庭园的文人理想,有回廊、有花径、有月窗、有瓶门,堂号有溯源之“平阳堂”,有写意之“瑞芝堂”,画室命名为“似瓶居”,家园则号“桂荫庐”。夫人准时上、下班,两个陆续出生的小孩,就由于彭担任奶爸的角色。夫人是于彭的守护神,小孩则是自己的化身。
  创作于1982年的《一只鸭子一只蝴蝶》,以平铺展延的构图,打破物象远近的关系、放开真实大小的比例,描绘一只看似笨拙的黑鸭,以及一只翩翩起舞、自由飞翔的蝴蝶,巨大的花瓶,插上盛开的花朵,满园都是生命饱满的植物、饱满的墨色。这种带着西方“坏画”“涂鸦”的艺术特色,一下子打翻了水墨画长期以来的清雅或灵秀;但真实的生活经验、切身的生命体认,第一次如此自由又纯真地被移植在笔、墨、纸、砚,这些传统的文人工具上。
  1985年展开故居构筑的工程后,对庭园空间的描绘和想象,也逐渐成为画面重心,《山人煮茶于芭蕉下》(1985)、《春日方见夏日荷,不亦怪哉》(1986)、《黄昏时候》(1986)等,都可以见到画家生活的影子。然而更可注意的改变是,1987年起,一些裸女人物的出现,从1987年的《春睡图》《曼妙的世界众女国》《春天来了吗?》等等,以人、尤其是白描人物为主的构图,到1988年的《两个裸女》之后,大批结合山水与人物的创作已然开创了一个完全属于自我语汇的山水世界。那是一个属于个人现实与幻想、既疏离又亲切、既传统又现代、既脱俗又充满欲望的世界;同时,也在1989年前后,开始出现那些天灵盖上留着一撮发髻的小男孩,如《小鱼儿游园记》等,正是自己儿子的写照。
  在闹区中建构属于自我的桃花源,并不代表于彭自始即自设与世隔绝;事实上,在这个自筑的空间中,他曾开设过“双溪阁艺术中心”“皮皮影偶戏小剧场”及陶艺工作坊等,但时间都不长。从现实的生活观,尽管他日后每天黄昏出门、深夜返家、“但求一醉”的生活形态,被视为是文人、逸客的一种潇洒表现;但追根究底,背后仍有现实生活经营一再挫败的苦涩基底。
  于彭在1988至1989年间的创作,已然引起画坛注目。1992年,于彭的展览在香港汉雅轩推出,成为画坛的一项传奇。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于彭,开始有心地从中国古代山水名家,如黄公望等人的作品中吸取养分;甚至为了对中国的名山大川能有更多的了解与掌握,1997年决定客居上海;三年问遍游道家名山,这自与他此时开始潜心修习道家心法有关。
  1999年,于彭完成“欲望山水系列”“山水篇”“人物篇”大作。“山水篇”在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展出,十件八尺半的条幅一字排开,气势雄浑,赢得佳评。之后又陆续完成“海上风华篇”、“魂游象外”与“神游象外心境远”等系列,作品也开始被国际许多重要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于彭这些结合传统山水与现代人物,乃至各种神怪动物的作品,是台湾20世纪60年代展开的现代水墨运动以来,又一次的典范转移,重新回到生活、书写线条、中锋用笔(相对此前“革中锋的命”的主张)。论者曾费心考证于彭对中国古代山水名作的模拟、改造及学习;但从画面的用笔、用墨观,于彭显然脱逸传统,也和当代学院的各个流派、门户无关,独立走出一条新路。
  中国水墨在明清之际,随着移民渡海,在边境岛屿的台湾生根,形成独特的“狂野”气质,那是一种垦荒社会独特的美感,也是对威权制约的反动。用笔的狂放、用墨的粗浓,乃至构图的密实,清代的林朝英如此,战后的余承尧、于彭亦复如此;但于彭的创作以更丰富的媒材、以更自由不拘的笔触,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安、疏离与欲望。因不安而需要静坐,因疏离而需要朋友,因欲望而寄情山水。
  (作者为成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韩少玄
其他文献
1973年明11日,浙江临海县特产场职工在开辟茶园时,挖掘了陈函辉墓葬,取走墓中文物,后被临海县文管会追回。其中有陈函辉生前所用银质印章—对,印文分别为阳文“陈函辉印”(图1)、阴文“寒山木叔”(图2)。两印皆为覆斗纽,印面边长32×32毫米,通高23毫米,每枚重55克。同时所出文物尚有玉佩、玉砚、碧玉牧童卧牛、玉卧马、玉发髻冠、银耳挖等,现与印章一道收藏于临海博物馆。  陈函辉(1590-164
期刊
集王羲之书刻碑始于唐。自怀仁首开集王字书之先河,在唐至有宋一代掀起一阵集王字热潮,但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名聲太过响亮,以至唐宋期间的许多集王字碑刻并未受到太多关注,其中以宋代的集王字碑刻尤为明显。  清人叶昌炽《语石》云:“集字始于怀仁,唐以前未闻也。集右军书者多矣,惟《圣教序》钩心斗角,天衣无缝。大雅以下,瞠乎其弗及也。”据《宣和书谱》载,唐至宋集王羲之书者就有十八家之多。《宣和书谱》卷十
期刊
一、吴昌硕书法的渊源与发展  吴昌硕是中国书、画、篆刻史上的最后一位古典大师,也是近现代书、画、篆刻领域中的第一位领军人物。有许多关于古代书、画、篆刻史的著作以他为终篇,也有许多关于近现代书、画、篆刻史的著作以他为起始。同时,在书法家眼中,他是一位开山立宗的书法家;在画家眼中,他也是一位开山立宗的画家;而在篆刻家眼中,他同样是一位开山立宗的篆刻家。所以,即使是研究吴昌硕的专家们也常常说不清他在哪个
期刊
中国画的灵魂在于线条,从毛笔的书写性演变而来的笔墨语言,是写意精神成为民族审美品格立命所在。大小写意都注重用笔用墨,一幅中国画要有基本的元素组成,这些也是由毛笔书写而产生的笔墨语言,如点、线、面,题款、印章。这些元素中尤其突出的是“线”“点”,这又成为中国画的核心元素。“线”“点”的核心是书法笔意在中国画中的延生和演变。笔墨意境的核心就是“线”“点”组合所出现的抽象的、朦胧的、品味不尽的意象之美。
期刊
任赛,1982年生,长春人。201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唯美新视界——任赛写意山水画精品集》等。  烟霞洞地处杭州西湖西南山麓,是由石灰岩融成的天然石洞,洞口常年弥漫烟岚,山体有陨星坠落,石质含有硫矿元素。所以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光照耀在山石上,山石上会有五彩斑斓之色,再加上傍晚山间会有雾霭缭绕,折射到上面呈
期刊
自2013年开始,我一直在探索中国画鸡冠花的创作表现方法。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鸡冠花是知恩图报的象征。其原型是公鸡为了保护少主人免受蜈蚣精的侵害,奋不顾身啄死蜈蚣精后,自己随之死去,化身鸡冠花的故事。虽然故事有点凄美,但确实让人动容。在国外,鸡冠花则是“爱情”的代名词。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男方如果手持鸡冠花而来,则是求爱的标识。  在我眼里,鸡冠花则是流淌在自己生命里的一段赞歌。第一次见到鸡冠花
期刊
在绘画中,光的使用不容易把握。它一方面可以使画中物象得到灿烂的表现,同时也极易因光的流溢而减损绘画的内在深度,给人流于肤浅的印象。但任赛画中光影的营造,却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她在峰峦幽谷中对光的使用,由于有浓重的墨色为背景,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空间纵深;她画的树、花因光的介入更炫目,也因此将整个画面点亮,成为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对象。就其哲学暗示性来讲,这种由光提点出的幽深和明快,使画面显现出独特的神秘
期刊
我与周凯初识于20世纪90年代初,彼时,深圳美术界正热衷于推进“都市水墨”“城市山水”,以昭示自身与众不同的文化形象。周凯身为深圳画院的画家,自然要积极投身于此。  周凯学美术是科班出身,早年在上海美专学习油画,接受了严格的西画训练。因缘际会,他在26岁时得拜胡问遂为师学习书法,30岁时又经胡问遂引荐,成为陆俨少的入室弟子。这是一段类似私塾式的口传心授的传统教育,两位当代书画大师的耳提面命,使他很
期刊
人物画家需要严格的造型功力。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勤奋,李毅长期观摩和临摹名家作品,掌握了刻画人物的基本造型技巧。又通过坚持不懈的写生,培养了塑造形象的能力。对他艺术成长影响最大的是黄胄先生和李宝峰,他从黄胄的人物画中认识到深人生活、观察和体验客观对象以及写生的重要性。李宝峰吸取了黄胄的创作经验,在个人笔墨风格上有所建树,也使他更清楚地领悟到笔墨语言的要旨,驱使他在提炼笔墨表现力上狠下苦功。后来他在杜滋
期刊
贺成才,1960年生,辽宁营口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文化与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中国当代国画家贺成才作品集》《贺成才中国画作品集》等。  黄宾虹说:“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古人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