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因其独特精巧的设计、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显著突出的效果受到一线教师的追捧与学习。名师课堂在“气象万千,浑然天成”的背后,是其课堂教学艺术的精湛演绎和课堂教学策略的完美掌控。而诸多对名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学习中,学习名师课堂教学时灵活有效地把握介入时机,是基础。在学生学习愉悦、迷惘、疑问、顿悟时介入,是科学更是艺术,是一线教师学习名师最基础的切点。下面笔者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为例,学习名师课堂教学介入时机的把握艺术。
【片段一】在情境创设疑问时介入
师:唐僧带着徒弟们去西天取经。路上大家又渴又累,师父说:“八戒、悟空快过来,我分桃子给你们吃。”这哥俩儿一听别提多高兴了,急忙跑上前去。师父接着说:“吃桃子可以,但有个条件,你们每人得到几个桃子要用数字表示出来。”徒弟俩连忙点头说:“行啊,行啊!”师父说:“我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个人,每人得到多少呢?”
生:两个。
师:师父又说:“我有两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两个人,每人分到几个?”悟空说一个。这时,师父拿出一个桃子问悟空和八戒:“一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到多少呢?”
生:半个。
师: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悟空、八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
【赏析】
教学是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过程,教师何时介入、如何介入是一门艺术。名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触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其形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动机,进而产生一种知识冲突的状况,此时正是名师介入的极佳时机。
吴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营造了一个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情境,从而引出吃桃的故事。接着呈现一个桃子分给两人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这时,就是教师课堂教学介入的好时机。吴老师以“半个该怎么写”这个问题为触点,以“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为疑问点,适时、适度地介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深层思考“一半”的写法。显然,吴老师这样的教学艺术,是大家学习名师的教学起点。
【片段二】在学习认知失衡时介入
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同学们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接着,老师请这些同学一一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并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最后,老师停在符号[21]、[12]前。
师:这是什么意思?
生:这是二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相等的。
师:你们从哪里见过二分之一?
写[21]的同学很自豪:我没有见过,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写[12]的同学想了想:我在一本数学书上见过。
师:挺好嘛,自己创造的,大家给点掌声!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了一个桃子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12]来表示。
【赏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认知失衡的情况,对学生而言,这些“失衡”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名师之所以是名师,就在于他们能有效地关注这些失衡,恰当地介入学生知识学习活动过程,使其成为学习焦点,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顿悟。
吴老师用“一半”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学生对“一半”究竟该如何表达莫衷一是。显然,学生此时处于认知失衡状态,正是教师介入的好时机。
吴老师在研判学情的基础上,以“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为教学介入点,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学生自己对“一半”的不同理解就是明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然引出[12]的教学,学生认知失衡的状态被打破。显然,吴老师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收放自如地主导课堂教学进程,体现出名师超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这种课堂介入技巧,是大家学习的重点。
【片段三】在实践操作迷惘时介入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各自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同时与小伙伴交流。同学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12]。教学过程中,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折出了圆的四分之一。”
师:什么?你折出了圆的四分之一?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吗?
生: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圆的四分之一。
师:很有创造!同学们只折出圆形的“二分之一”,你却大胆地折出了它的“四分之一”。你能说说“四分之一”是什么意思吗?
【赏析】
实践操作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经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感性地认识知识。由于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一些学生会在实践操作中迷惘,出现为实践而实践,得不出教师需要的结果来。这时,名师的介入,是实践操作有效进行的保障,能把学生从思维迷惘时重新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
吴老师设计了一个折出[12]的教学片段,可一个学生却折出了[14],学生一片迷惘。面对这个教学意外,吴老师以“你能说说‘四分之一’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为介入点,引领学生深度思考[14]的含义,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思维发散性得到发展。吴老师准确拿捏介入的时机,做到无痕介入,巧妙而又主动地掌控教學进程,体现出名师极强的教学能力。
【片段四】在教学评价顿悟时介入
师:“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这种说法对吗?请用“√”和“×”表示你们的意见。
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自己的意见。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与同学商量。经过讨论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是。
正方: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
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反方同学虽然连连称是,心里却很不服气。一个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
反方: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是。
反方:(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底气不足,小声说)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师:谢谢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赏析】
课堂教学中,名师的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起着推动的作用。名师的评价往往对学生思维的顿悟、思路的清晰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学生有所得。这时,就是名师巧妙介入的好时机。教学评价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能采用的有及时评价、延时评价和体态评价等策略,实践证明这些评价的介入都能为学生学习服务,且效果显著。
吴老师在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12]的认识,设置了一个学生辩论会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辩,在辩论中明晰[12]的理解。在正反两方通过辩论得出结论时,吴老师才介入,给予学生必要的教学评价。这时,正反双方对[12]的认识已经较为深层。吴老师抓住介入时机,以一句“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介入正反双方的辩论,正反两方对[12]的理解才真正成熟,学生的顿悟也就有根有基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瓯北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731836457@qq.com
【片段一】在情境创设疑问时介入
师:唐僧带着徒弟们去西天取经。路上大家又渴又累,师父说:“八戒、悟空快过来,我分桃子给你们吃。”这哥俩儿一听别提多高兴了,急忙跑上前去。师父接着说:“吃桃子可以,但有个条件,你们每人得到几个桃子要用数字表示出来。”徒弟俩连忙点头说:“行啊,行啊!”师父说:“我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个人,每人得到多少呢?”
生:两个。
师:师父又说:“我有两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两个人,每人分到几个?”悟空说一个。这时,师父拿出一个桃子问悟空和八戒:“一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到多少呢?”
生:半个。
师: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悟空、八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
【赏析】
教学是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过程,教师何时介入、如何介入是一门艺术。名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触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其形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动机,进而产生一种知识冲突的状况,此时正是名师介入的极佳时机。
吴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营造了一个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情境,从而引出吃桃的故事。接着呈现一个桃子分给两人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这时,就是教师课堂教学介入的好时机。吴老师以“半个该怎么写”这个问题为触点,以“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为疑问点,适时、适度地介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深层思考“一半”的写法。显然,吴老师这样的教学艺术,是大家学习名师的教学起点。
【片段二】在学习认知失衡时介入
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同学们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接着,老师请这些同学一一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并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最后,老师停在符号[21]、[12]前。
师:这是什么意思?
生:这是二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相等的。
师:你们从哪里见过二分之一?
写[21]的同学很自豪:我没有见过,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写[12]的同学想了想:我在一本数学书上见过。
师:挺好嘛,自己创造的,大家给点掌声!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了一个桃子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12]来表示。
【赏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认知失衡的情况,对学生而言,这些“失衡”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名师之所以是名师,就在于他们能有效地关注这些失衡,恰当地介入学生知识学习活动过程,使其成为学习焦点,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顿悟。
吴老师用“一半”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学生对“一半”究竟该如何表达莫衷一是。显然,学生此时处于认知失衡状态,正是教师介入的好时机。
吴老师在研判学情的基础上,以“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为教学介入点,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学生自己对“一半”的不同理解就是明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然引出[12]的教学,学生认知失衡的状态被打破。显然,吴老师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收放自如地主导课堂教学进程,体现出名师超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这种课堂介入技巧,是大家学习的重点。
【片段三】在实践操作迷惘时介入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各自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同时与小伙伴交流。同学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12]。教学过程中,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折出了圆的四分之一。”
师:什么?你折出了圆的四分之一?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吗?
生: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圆的四分之一。
师:很有创造!同学们只折出圆形的“二分之一”,你却大胆地折出了它的“四分之一”。你能说说“四分之一”是什么意思吗?
【赏析】
实践操作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经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感性地认识知识。由于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一些学生会在实践操作中迷惘,出现为实践而实践,得不出教师需要的结果来。这时,名师的介入,是实践操作有效进行的保障,能把学生从思维迷惘时重新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
吴老师设计了一个折出[12]的教学片段,可一个学生却折出了[14],学生一片迷惘。面对这个教学意外,吴老师以“你能说说‘四分之一’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为介入点,引领学生深度思考[14]的含义,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思维发散性得到发展。吴老师准确拿捏介入的时机,做到无痕介入,巧妙而又主动地掌控教學进程,体现出名师极强的教学能力。
【片段四】在教学评价顿悟时介入
师:“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这种说法对吗?请用“√”和“×”表示你们的意见。
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自己的意见。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与同学商量。经过讨论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是。
正方: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
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反方同学虽然连连称是,心里却很不服气。一个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
反方: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是。
反方:(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底气不足,小声说)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师:谢谢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赏析】
课堂教学中,名师的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起着推动的作用。名师的评价往往对学生思维的顿悟、思路的清晰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学生有所得。这时,就是名师巧妙介入的好时机。教学评价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能采用的有及时评价、延时评价和体态评价等策略,实践证明这些评价的介入都能为学生学习服务,且效果显著。
吴老师在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12]的认识,设置了一个学生辩论会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辩,在辩论中明晰[12]的理解。在正反两方通过辩论得出结论时,吴老师才介入,给予学生必要的教学评价。这时,正反双方对[12]的认识已经较为深层。吴老师抓住介入时机,以一句“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介入正反双方的辩论,正反两方对[12]的理解才真正成熟,学生的顿悟也就有根有基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瓯北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