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教学介入时机的把握艺术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fjm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因其独特精巧的设计、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显著突出的效果受到一线教师的追捧与学习。名师课堂在“气象万千,浑然天成”的背后,是其课堂教学艺术的精湛演绎和课堂教学策略的完美掌控。而诸多对名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学习中,学习名师课堂教学时灵活有效地把握介入时机,是基础。在学生学习愉悦、迷惘、疑问、顿悟时介入,是科学更是艺术,是一线教师学习名师最基础的切点。下面笔者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为例,学习名师课堂教学介入时机的把握艺术。
  【片段一】在情境创设疑问时介入
  师:唐僧带着徒弟们去西天取经。路上大家又渴又累,师父说:“八戒、悟空快过来,我分桃子给你们吃。”这哥俩儿一听别提多高兴了,急忙跑上前去。师父接着说:“吃桃子可以,但有个条件,你们每人得到几个桃子要用数字表示出来。”徒弟俩连忙点头说:“行啊,行啊!”师父说:“我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个人,每人得到多少呢?”
  生:两个。
  师:师父又说:“我有两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两个人,每人分到几个?”悟空说一个。这时,师父拿出一个桃子问悟空和八戒:“一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到多少呢?”
  生:半个。
  师: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悟空、八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
  【赏析】
  教学是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过程,教师何时介入、如何介入是一门艺术。名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触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其形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动机,进而产生一种知识冲突的状况,此时正是名师介入的极佳时机。
  吴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营造了一个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情境,从而引出吃桃的故事。接着呈现一个桃子分给两人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这时,就是教师课堂教学介入的好时机。吴老师以“半个该怎么写”这个问题为触点,以“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为疑问点,适时、适度地介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深层思考“一半”的写法。显然,吴老师这样的教学艺术,是大家学习名师的教学起点。
  【片段二】在学习认知失衡时介入
  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同学们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接着,老师请这些同学一一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并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最后,老师停在符号[21]、[12]前。
  师:这是什么意思?
  生:这是二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相等的。
  师:你们从哪里见过二分之一?
  写[21]的同学很自豪:我没有见过,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写[12]的同学想了想:我在一本数学书上见过。
  师:挺好嘛,自己创造的,大家给点掌声!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了一个桃子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12]来表示。
  【赏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认知失衡的情况,对学生而言,这些“失衡”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名师之所以是名师,就在于他们能有效地关注这些失衡,恰当地介入学生知识学习活动过程,使其成为学习焦点,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顿悟。
  吴老师用“一半”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学生对“一半”究竟该如何表达莫衷一是。显然,学生此时处于认知失衡状态,正是教师介入的好时机。
  吴老师在研判学情的基础上,以“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为教学介入点,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学生自己对“一半”的不同理解就是明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然引出[12]的教学,学生认知失衡的状态被打破。显然,吴老师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收放自如地主导课堂教学进程,体现出名师超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这种课堂介入技巧,是大家学习的重点。
  【片段三】在实践操作迷惘时介入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各自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同时与小伙伴交流。同学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12]。教学过程中,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折出了圆的四分之一。”
  师:什么?你折出了圆的四分之一?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吗?
  生: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圆的四分之一。
  师:很有创造!同学们只折出圆形的“二分之一”,你却大胆地折出了它的“四分之一”。你能说说“四分之一”是什么意思吗?
  【赏析】
  实践操作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经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感性地认识知识。由于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一些学生会在实践操作中迷惘,出现为实践而实践,得不出教师需要的结果来。这时,名师的介入,是实践操作有效进行的保障,能把学生从思维迷惘时重新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
  吴老师设计了一个折出[12]的教学片段,可一个学生却折出了[14],学生一片迷惘。面对这个教学意外,吴老师以“你能说说‘四分之一’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为介入点,引领学生深度思考[14]的含义,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思维发散性得到发展。吴老师准确拿捏介入的时机,做到无痕介入,巧妙而又主动地掌控教學进程,体现出名师极强的教学能力。
  【片段四】在教学评价顿悟时介入
  师:“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这种说法对吗?请用“√”和“×”表示你们的意见。
  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自己的意见。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与同学商量。经过讨论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是。
  正方: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
  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反方同学虽然连连称是,心里却很不服气。一个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
  反方: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是。
  反方:(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底气不足,小声说)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师:谢谢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赏析】
  课堂教学中,名师的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起着推动的作用。名师的评价往往对学生思维的顿悟、思路的清晰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学生有所得。这时,就是名师巧妙介入的好时机。教学评价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能采用的有及时评价、延时评价和体态评价等策略,实践证明这些评价的介入都能为学生学习服务,且效果显著。
  吴老师在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12]的认识,设置了一个学生辩论会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辩,在辩论中明晰[12]的理解。在正反两方通过辩论得出结论时,吴老师才介入,给予学生必要的教学评价。这时,正反双方对[12]的认识已经较为深层。吴老师抓住介入时机,以一句“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介入正反双方的辩论,正反两方对[12]的理解才真正成熟,学生的顿悟也就有根有基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瓯北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731836457@qq.com
其他文献
清朝名士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几年前阅读闫学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时,我看到的多是一点新鲜的感动,一些皮毛的技法;现在,经历了一些当班主任的风雨,再展卷细读,则是另一番春秋冬夏——  一、你看见问题的关键了吗  《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中提到四年级的康军,每次参加800米赛跑都是年级第二名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1~22页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四第5~1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鲜活实例,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通过自主探究,理解近似数的内涵,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应用意识及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四舍五入法”的内涵,会求一个数的近似
期刊
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在高考作文题中早已出现,且有论者归纳出2015年至2018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认为自“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Ⅱ两卷作文题同时使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形式,突破了传统写作教学和测试中的话题随意性和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的局限”开始,到2018年,全国卷作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的任务类型,“前一阶段的作文试题聚焦于规则意识、人生理想、教育发展等个人成长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期刊
《荷花》这节课是“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理念指引下的一次课堂实践。“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重视真实真切的学习“境遇”的创设,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经历学习过程。  荷花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课本中就有很多有关荷花的诗文。在合适的时候,通过课堂学习活动,将这些诗文建立起联系,形成文化场域,从而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
期刊
《草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属散文类文体。课文主要介绍了草原的迷人景色及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汪老师借助文本组织教学时,重在落实“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要素。在汪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既能读进去,又能想开去;既可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引导读题,由题目想开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散文。(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问题意识,因为教师的“问题意识”决定了课堂教学中问题引领或问题驱动的实现。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具有“主问题”意识。所谓“主问题”意识,就是教师本着对教育事业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对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采取批判和反思的态度,以便积极寻求更好“主问题”的一种教学态度。其目标指向是追求更优质的课
期刊
“角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对于“角”,其实学生是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学具三角尺从学生上学几乎就陪伴左右了。于是,“跟着三角尺学角的认识”油然而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曲一:“跟着三角尺学角的特征”  【教学片段一】  猜谜语:个子小小三条边,好像红旗三个尖,学习时候都用我,画线测量我争先!  生:三角尺!三角尺!  (师板书三角尺,并把三角尺挂在了黑板上)  师:三角尺有什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然而《标准》在内容标准上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并没有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苏教版教材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同一个数学概念的多个知识点,会根据难易程度安排在不同的单元、不同的年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但经常会出于学习间隔长、知识点零
期刊
《雾在哪里》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童话故事。俄罗斯作家谢尔古年科夫运用拟人的方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一个顽皮的孩子与世界玩捉迷藏的故事。教好这类故事,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出发。  一、变魔术游戏,激发阅读兴趣  师:小水滴是个小旅行家,它像孙悟空一样出门都会变个样儿。咱们来猜一猜它都会变成谁。有时候它出门,会变成小花朵飘下来。它变成了谁?  生:雪。  师:有时候它
期刊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初读环节,许多教师会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来学习生字词,或者概括课文讲了什么等,这样容易使初读课文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走过场”。特级教师蒋军晶、于永正在《祖父的园子》初读教学中,聚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初读教学找到了一条突破的新路径。  一、蒋军晶教学片段:抓住“想”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1: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板书“拔草”)  师:在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