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少成多”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xiaza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微写作”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没内容写、不知怎么写”的作文困境,它主题集中,篇幅短小,和原来的长篇大论相比,题材更加灵活,素材更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提高作文水平。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大范围普及,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新型文化盛行,“微写作”也应运而生,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教师要巧妙运用这一新形式,解决学生思维简单、不知道写什么、排斥甚至抵触写作的问题。“微写作”的主要特点是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运用精炼简洁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感情。和以往学生接触的长篇大论不同,“微写作”更加贴近生活,是学生对生活中小事最简单的描述,一方面解决了学生没内容写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其方便实施,是促进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的有效途径。
  一、“微素材”——在生活中积累作文材料
  微写作不像材料作文,需要用大段的描述和议论,而是短小精悍,一字千金。微写作不仅规模小,立意和题目的切入点也小,在无形中降低了写作难度,也拉近了学生与写作的距离。我们生活在信息洪流的时代,微博、微信都是重要的交流信息的来源。学生喜欢玩手机,也喜欢关注各种各样的奇闻逸事,然后津津有味地分享给同学。虽然大多数时候,学生关注的重点在于这个事情是否有趣,但是不可否认,学生在收集信息、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融入了感情和想法,向小伙伴展示或传递有趣的信息,就是进行口头的“微写作”。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便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感受更加多元,表达的欲望也更加强烈了。教师要把握这一契机,进一步深化作文的训练和研究。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捕捉生活中、媒体中的微素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练笔活动,既让学生有参与到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兴奋感,又能诱发学生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素材有了,学生练笔的积极性提高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不再是难事。
  二、“微练习”——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学而有法”
  传统的写作练习大多是教师规定题材,详尽、有针对性地讲解,然后给学生留下较长的时间完成作文。这样的练习周期长、更新慢,学生不仅感觉写作的困难重重,教师批改和评价所有学生的作文也是不小的工作量。“微练习”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作文教学讲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热情不高的小学生而言,将作文的各个部分“肢解”,进行专项训练,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小学生注意力有限,在一定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有限,所以可以将写作分为声音、动作、感情、语言等几个方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专项内容中着重注意需要掌握的知识,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又能提升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可以设计“动作描写要具体”的专项练习。有的学生写第一次吃辣椒:“我咬了一口辣椒,真辣啊,眼泪都出来了。”描写比较平淡,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这样的作文没有波澜,不能打动别人。动作描写要具体,有个性,让人产生画面感。最后,修改为:“我打量了辣椒好久,挑了一个最小最细的,轻轻放进口中,小心翼翼地咬了一点点,酸酸的,正当我得意地要挑眉时,一阵酥麻传遍舌头,嘴巴都要烧起来了。我一会儿仰头,一会儿用头抵着墙,都快跳起来了……”这样的描写达到了专项练习的效果,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三、“微点评”——让作文深入浅出,层层递进
  “微写作”短小精悍,练习手段多种多样,教师的点评也要做到灵活、高效、有针对性。作文需要教师的点评,微写作也是如此。及时、准确的评价能让学生知道自己作文的缺點和不足,明确需要努力和提升的方向,才能越写越好。教师在点评时要有条理,具体鲜明,让学生逐渐掌握写作的要领,真正学会写作。如描写景物时,学生写天空很蓝。教师点评时可以追问:“蓝到什么程度?是深蓝,还是浅蓝?是蓝得像绸缎,还是像一望无际的大海?处在蓝色中,你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在这样层层递进式的点评中,学生感受到了运用修辞和修饰语的重要性。
  同时,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点评模式,让学生互相点评,互相学习,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跳出思维局限,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家长参与点评,有助于帮助教师打开思路,也让学生在多维度的点评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而言之,“微写作”虽然微小,却是让学生主动提笔、爱上写作的捷径。教师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微写作的训练途径,精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积少成多,领悟到写作的真谛,爱上微写作,提升作文水平。
其他文献
真題再现  根据要求写作。  题A:生活处处有趣味,单是食趣就颇多。请以“食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B:出于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考虑,学校规定,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有一天上午第三节课后,米豆、小轩和你到老师办公室取作业本。老师把桌上的巧克力递给米豆,她刚想接,却缩回了手,说:“谢谢老师,我不吃,不然我们班会被扣分的。”小轩却拿过来,笑着说:“真的很饿,我不客气了!”这个情景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
期刊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目前市场上作文教辅书非常多,学生写作时习惯翻阅优秀作文选,套用模板。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止步不前,甚至会退步。要知道,“真情实感”是写作的黄金法则,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本文试从三方面提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真情实感”的策略,希望对广大同仁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作文是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情感和对世界认知的
期刊
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激发其写作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应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让学生投身于语文实践活动,由内到外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由于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语言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夏天里的成长》主要讲述夏天万物生长的故事,其实作者是借生长的植物比喻自己,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完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课
期刊
主题背景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勾勒出了美好的蓝图。根据这一文件,“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到20
期刊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受到各方关注。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性的语言能力,而作文又是这几项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但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作文课堂沉闷枯燥,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还有的学生写作文像记流水账。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引入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锻炼学生的写
期刊
文 题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你收到或者送出过特别的礼物吗?它可以是一张卡片、一件玩具、一趟旅程。除此之外,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还有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积累的智慧,遇见的微笑,感受到的温暖……都是最好的礼物!  请以“礼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左右。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主要教学任务,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写作方面的不足,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以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引导学生汲取生活之水,灌溉作文之花,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的写作欲望不高,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缺少思想感情,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合理地运用生活化作文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情感,提高写作水平和
期刊
长在破罐子里的荨麻  张君燕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幼年丧母,父亲精于医道,但在钱乙三岁时东游海上再没有回来。之后,姑妈把钱乙带回家,姑父是姓吕的医生,把他收为义子,并教他学习医术。  钱乙聪颖勤奋,进步很快,不久就掌握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吕医生建议他到外地拜师继续学习医术,以求更大的发展。钱乙却连连摇头:“我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就足够了,患者的头疼脑热,我都能医治,何必去外地呢?”任凭吕医生如何
期刊
“夫学者如种树焉,植而益长;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  ——题记  学习就如种树,春天可以观赏花朵,秋天可以收获果实。谈论文章,加深体会,如观赏春花;修身养性,为人谋利益,如同收获秋实。所谓学而致修,修而显学,吾生有涯,众生皆有道,唯有知无涯。  “讲论文章,春花也。”读一篇散文,独字看来,无甚韵味,粗略扫过,恰如惊鸿掠过,雁落无痕。倘若静下心来,轻嗅墨香,嗅到的是文字间流露出的
期刊
无论学习什么,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但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掌握的语文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仿写教材文章以及续写课文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日常生活中,则可以通过绘画、游戏以及开展活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自主写作。  一、挖掘教材,丰富写作素材  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语言朗朗上口,开展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挖掘教材,让
期刊